巴金《狗》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8 KB
- 文档页数:1
那狗,那人──巴金《小狗包弟》赏析巴金的《小狗包弟》通过描写小狗包弟在与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以及最后“无可奈何”的结局,勾画出了一只忠实、可爱、聪明、活泼、懂人性的小狗形象。
在怀念小狗包弟的过程中,充满了对小狗的思念之情与愧疚之情,思物思人,以逝的小狗勾起的不仅是作者对过去的追悔,更多的还有对夫人萧珊的回忆和亏欠。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写了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艺术家与小狗相遇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相处很好”。
当艺术家遭遇那文革迫害时,最冷的不是残忍的批斗,“拳打脚踢”,“棍棒齐下”,而是“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人心无情,狗却有情,“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
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在文革的那个时代,被批斗的人就与狗一样,都被棍棒打断了腿。
而有些人却连狗都不如,狗尚且懂得朋友之道,而人呢?对待自己的同类还如此的绝情。
让人感动的情感,让人痛心的年代!因为相同的故事背景,同类的主人公,也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作者下文的回忆,让读者可以带着感动和好奇心,跟着作者的思绪回到过去。
作者描述了小狗包弟的背景、来历、名字的来由以及在七年里包弟所带来的悲欢离愁。
包弟的声音、动作等细节描写,一个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尤其是“立起身子”“不停作揖”,更让人不禁喜欢上它。
又从由起女士和作者爱人萧珊对它的关爱之情,显示出小狗包弟与人的融洽相处,和谐之境洋溢。
日本女士的问候是对小狗的关爱之情的凝聚和流露,第二句“你的小狗怎样”是作者的联想,勾起了作者的伤感,“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失去了包弟,作者非常的痛苦,也非常的自责,那种痛苦是难以言表的,也使文章的格调由之前的轻松明朗转入了悲伤黯然,从而开始了一段痛苦时期的叙述。
作者与家人不再把包弟的叫声当作是欢乐,而是转为了一种恐惧,“抄四旧的红卫兵”是谋杀小狗包弟的元凶。
作者陷入了矛盾的痛苦深渊,在是否送走包弟的选择中两难着。
随着形势的紧张加快了包弟的死亡,作者最终了送走包弟,怀着满心的不忍与愧疚。
《巴金自传》阅读原文①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②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
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
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
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
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③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④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
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
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
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
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
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
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
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猫名家名篇:狗巴金素材鲁
教版
巴金
小时候我害怕狗,记得有一回在新年里,我到二伯父家去玩。
在他那个花园内,一条大黑狗追赶我,跑过几块花圃。
后来我上了洋楼,才躲过这一场灾难,没有让狗嘴咬坏我的腿。
以后见着狗,我总是逃,它也总是追,而且屡屡望着我的影子狂吠。
我愈怕,狗愈凶。
怕狗成了我的一种病。
我渐渐地长大起来。
有一天不知道因为什么,我忽然觉得怕狗是很可耻的事情。
看见狗,我便站住,不再逃避。
我站住,狗也站住。
它望着我狂吠,它张大嘴,它做出要扑过来的样子。
但是它并不朝着我前进一步。
它用怒目看我,我便也用怒目看它。
它始终保持着我和它中间的距离。
这样地过了一阵子,我便转身走了。
狗立刻追上来。
我回过头。
狗马上站住了。
它望着我恶叫,却不敢朝我扑过来。
“你的本事不过这一点点,”我这样想着,觉得胆子更大了。
我用轻蔑的眼光看它,我顿脚,我对它吐出骂语。
它后退两步,这次倒是它露出了害怕的表情。
它仍然汪汪地叫,可是叫声不像先前那样地“恶”了。
我讨厌这种纠缠不清的叫声。
我在地上拾起一块石子,就对准狗打过去。
石子打在狗的身上,狗哀叫一声,似乎什么地方痛了。
它马上调转身子夹着尾巴就跑,并不等我的第二块石子落到它的头上。
我望着逃去了的狗影,轻蔑地冷笑两声。
从此狗碰到我的石子就逃。
1。
《小狗包弟巴金(新版已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巴金的《小狗包弟》一文进行深入阅读,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人与动物、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作业内容1. 阅读《小狗包弟》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描述有哪些特点?(3)作者为什么选择将小狗包弟送走?(4)作者在送走小狗包弟后,内心有何感受?2. 小组讨论:(1)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
(2)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动物?(3)阅读巴金的《小狗包弟》,你获得了哪些启示?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阅读和回答问题,并认真思考和分析。
2. 小组讨论时,学生需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作业提交形式可为书面报告或电子版文档,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是否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对优秀回答和讨论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对自己的回答和讨论进行修改和完善。
2.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3. 师生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巴金的《小狗包弟》一文,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自己对人与动物、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考深度,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收稿日期:2021-11-29作者简介:杨淑萍(1997-),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文学修辞学。
摘要:从广义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巴金小说《狗》的标题符号既指向概念认知中的“犬”,又指向修辞认知中的“狗样的人”。
以文本的核心修辞元素“狗”为研究锚点,能够透过其丰富修辞内涵,探讨标题符号“狗”如何参与语篇建构并映射主人公境遇,最终明晰小说主题指向的修辞策略。
关键词:巴金;狗;修辞认知;语篇建构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22)02-0011-04巴金《狗》:标题符号的修辞阐释杨淑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0)NO.2,2022Vol.40General No.217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广义修辞学以话语层面的修辞技巧为阐释起点,向文本层面的修辞诗学和精神层面的修辞哲学延伸,构建起“话语方式——文本方式——人的存在方式”的层级框架,在更开阔的理论背景下,为文本批评探索出一条融合了语言学、文学及哲学的跨学科研究路径。
《狗》是巴金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其较为满意的作品之一。
小说叙事紧凑,情节简单,讲述了一个无父无母的“我”在非人社会中挣扎求生的辛酸故事。
相较于巴金其他作品的关注热度,短篇小说《狗》的研究显得有些冷门,相关研究成果不多。
此外,贴切的标题符号往往预示着小说的创作主旨,也是作者对小说的基本定位,让读者能够通过标题符号略窥文本修辞意图,而从这一角度对巴金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也屈指可数。
基于以上两点,本文借助广义修辞学理论,从标题符号“狗”的双重认知出发,探讨其如何与主人公相关联并阐释其特殊的修辞内涵在文本语篇建构和主题表现中的重要意义。
一、标题符号“狗”:蕴含两层认知要把握标题符号的修辞内涵,首先需要辨析主体认知中名词“狗”的具体概念义和修辞义。
巴金散文《小狗包弟》赏析在灵魂的审判台前──巴金散文《小狗包弟》赏析在巴金的创作生涯中,30~40年代和新时期是两个高峰。
30~40年代的巴金,主要凭借他的小说创作赢得了广大读者,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以及人类一切黑暗现象的暴露与鞭挞,对光明未来的希望与热切呼唤,这些构成了他的小说的基本主题。
进入新时期,年届古稀的老作家仍然疾恶如仇,笔锋直指刚刚逝去的恶梦一样的专制年代,深刻反思这段历史、反思自身及整个民族的弱点,呼唤人性的觉醒与复归。
他是这一幕悲喜剧的亲身经历者,甚至有时不自觉的充当着某种角色,因而笔端流露出来的切肤之痛便具有了特别深刻的含义。
适应于直接宣泄内心痛苦的需要,巴金选择了更便于袒露自己心迹的文体──散文:他似乎要迫不及待地传达某种情绪、某种感受,而无暇去经营纯粹的技巧了,这正是劫后余生而良知未泯的老作家的可爱与可敬之处。
当被虚伪与矫饰蒙蔽双眼达数十年之久的人们再一次面对这样一种赤裸裸坦露自己真性情的文学作品时,他们的灵魂不由得不悚颤、他们的内心不由得不引起巨大的共鸣。
可以说,迄今为止,巴金在新时期文坛的地位主要是由散文确立的。
从1978年起,他开始写作《随想录》,陆续在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
到1986年9月,巴金以82岁高龄完成了150篇,凡42万字的五集《随想录》的写作,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含《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影集》等五个集子。
《小狗包弟》即选自其中的《探索集》。
这是一篇不难解读的散文,叙述的是作者在“文革”期间无力保护自己家中的小狗免遭劫难的一段恨事。
这条唤做“包弟”的小狗干净而乖巧,深得作者一家人和来客的喜爱。
但是“文革”来了,它却成了家中的一大包袱,因为它的叫唤可以随时引来抄家的不速之客。
目睹邻居被抄家的惨状,“我”终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供科研人员做实验用。
小狗包弟从此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我”还时常怀着悔意刻骨铭心地想念它。
巴金仅仅是为一条小狗而忏悔吗散文的解读是有一定通道的,如果不按散文的特点来解读散文,则会出现误读,对《小狗包弟》一文的解读便是如此。
一、对《小狗包弟》主旨的理解(一)《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①在这段表述中,文本的主旨是: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和对小狗表达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二)高建国的理解“《小狗包弟》思想内容最深刻的地方,是揭露‘文革’的罪恶。
”“作者撰文的主要用意是忏悔,以自己对爱犬包弟的‘出卖’与‘背叛’,谴责自己的懦弱。
”“作品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对‘文革’的无情揭露,它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狗的命运中,客观地暴露了‘文革’时那非人年代的某些特点,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呼唤人性,讴歌人性,也是《小狗包弟》闪光思想之一。
”②高建国认为,《小狗包弟》的主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暴露“文革”罪恶及“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二是作者对包弟忏悔及谴责自己的懦弱;三是呼唤人性和讴歌人性。
(三)一线教师常见的观点《小狗包弟》一文,我前前后后听了五位老师的上课,在成都市教师培训会上,培训专家又对此文进行了分析,我还从网上大量搜集了此文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
总的来说,他们对此文的理解大致上与高建国的观点相似:作者意在批判“文革”,宣扬对生命的尊重,并对自身进行反省。
二、读者感受与文本主旨在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中,人们常常把读者感受与文本主旨混淆起来,很多人喜欢用读者感受来代替文本的主旨。
对《小狗包弟》一文的理解也是如此,上述对此文的理解亦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读者感受与文本主旨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先看看一则公务员考试题。
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观点: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
小说专题训练---------巴金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狗巴金一我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自己的年纪。
我像一块石子似的被掷到这个世界上来。
我不知道谁是我的父亲,谁是我的母亲,我只是一件遗失了的东西。
我有黄的皮肤,黑的头发,黑的眼珠,矮的鼻子,短小的身材。
我是千百万人中间的一个,而且是注定了要在那些人中间生活下去的。
我不知道温暖,不知道饱足,也不知道什么叫爱。
我知道的只是寒冷和饥饿。
有一天,一个瘦长的满脸皱纹的老年人站在我的面前,他严肃地说:“在你这样的年纪应该进学校去读书。
求学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
”于是我去了。
我昂着头走进了一个被称为学校的房子。
“去!这里不是你可以进来的!”这句话像皮鞭一样地打着我的全身。
我埋下头走了。
从里面传出来孩子们的笑声,长久地在我的耳边荡漾。
我第一次疑惑起来,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
破庙里有一座神像,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我这样想。
神龛里,神身上的金已经脱落了,甚至一只手也断了,然而神终究是神啊。
我在破烂的供桌前祷告:“神啊,请指示给我,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呢?”神的口永远闭着。
可是我自己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说:“像我这样怎么能够算作一个人呢?这岂不太污辱了这个神圣的字吗?”我断定我的生活是很合理的,我乞讨残汤剩饭,犹如狗之向人讨骨头。
在路旁,我拾起半块带尘土的馒头,虽然又硬又黑,但是我终究吞下去了。
我很高兴,因为我的胃居然跟狗的胃差不多。
回到破庙里,我躺下来,因为我没有气力了。
神的庄严的眼睛看下来,这双眼睛抚着我疼痛的全身。
我爬起来,我充满了感激地跪在供桌前祷告:“我生下来就没有父母,没有亲人,就请你大公无私的神作为我的父亲吧,因为我不是人,在人间是得不着谁的抚爱的。
”神的口永远闭着,他并没有说一句反对的话。
于是我有父亲了,那神,那断了一只手的大公无私的神啊。
二我虽然跟平常一样每天出去向人们讨一点骨头,但是只要有了一点东西塞住我的饥饿以后,我便回来了,因为我也跟别的人一样,家里有一个父亲。
《狗》读后感《狗》读后感1今天,我无意中看到了巴金的一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狗》。
巴金小时侯很怕狗。
有一次巴金在亲戚家里去做客,一条大狗看见他,就向他扑来。
巴金撒腿就跑,他一直跑啊跑,狗一直追啊追。
过了一会巴金跑累了,他停下来,转过身去,用愤怒的眼睛死死的盯着大狗。
狗不知怎么了,也停了下来。
又过了一会,巴金便走了,狗也跟着走起来。
巴金一看到狗又跟过来,便再次转过身去,从地上捡起一颗石子,向狗扔去。
狗狼狈逃走。
从此以后,巴金便再也不怕狗了。
我也跟巴金一样,从小就怕狗,每次见到狗我都想逃走,可大人们告诉我,见到狗是不可以跑的,你越跑,它就越要追。
这样,我每次见到都只好用似跑非跑的样子走向人多的地方。
可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想我不会再这样了,遇到狗我一定要向巴金那样勇敢的去面对狗,不管是在人多的地方,还是在人少的地方,我都要用我自己的力量去赶跑他。
这不仅要在赶狗的时候这样,再生活中,也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
如果在跑步的时候跑累了,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再次跑下去。
当我受伤的时候,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去跟疼痛“战斗”。
《狗》读后感2这几天我读了《第七条猎狗》这本书。
沈石溪伯伯写的《第七条猎狗》讲述的是一位老猎人养了六条猎狗都不中用,在他60大寿的时候朋友送了一条军犬,他非常爱惜它。
有一次他去打猎的时候遇到了一头野猪,就在他与野猪做殊死搏斗的时候,他的猎狗却无动于衷,躲在一旁的草丛里。
辛好野猪被掐到了树洞中,他才得救了。
他非常气愤,要杀那条猎狗,却被孙子放了。
过了大半年,他和自己的牛群遇到了那条猎狗的狗群。
那条猎狗奋不顾身,帮他脱了险,于是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去了。
原来当时在他正在集中全部精力对付野猪是,在草丛里还有一条大蟒。
于是,它就和那条大蟒进行了一场无声的战斗这条猎狗的忠心护主实在令人佩服,不愧是一条军犬。
这条猎狗在主人误会他后并不因此而报复,反而衷心护主。
我们有的人别说打他好几下,就是骂他一句,他也要报复反而不好。
高中文学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狗包弟(节选)巴金一个多月前,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和狗的事情。
据说艺术家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
“文革”期间,他给人揪回来,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
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
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
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
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
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
我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
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
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
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
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
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
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
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
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狗巴金
小时候我害怕狗。
记得有一回在新年里,我到二伯父家去玩。
在他那个花园内,一条大黑狗追赶我跑过几块花圃(pǔ)。
后来我上了洋楼,才躲过这一场灾难,没有让狗嘴咬坏我的腿。
以后见着狗,我总是逃,它也总是追,而且屡(lǚ)屡望着我的影子狺(yín)狺狂吠(f èi)。
我愈怕,狗愈凶。
怕狗成了我的一种病。
我渐渐地长大了。
有一天不知道因为什么,我忽然觉得怕狗是件很可耻的事情。
看见狗我便站住,不再逃避。
我站住,狗也就站住。
它望着我狂吠,张大嘴,做出要扑过来的样子。
但是它并不朝着我前进一步。
它用怒目看我,我便用怒目看它。
它始终保持着我和它中间的距离。
这样地过了一阵子,我便转身去了。
狗立刻追上来。
“你的本事不过这一点点。
”
我回过头。
狗马上站住了。
它望着我恶叫,却不敢朝我扑过来。
我这样想着,觉得胆子更大了。
我用轻蔑(miè)的眼光看它,我顿脚,我对它吐出骂话。
它后退两步,这次倒是它露出了害怕的表情。
它仍然汪汪地叫,可是叫声却不像先前那样地“恶”了。
我讨厌这种纠(jiū)缠不清的叫声。
我在地上拾起一块石子,对准狗打过去。
石子打在狗的身上,狗哀叫一声,似乎什么地方痛了。
它马上掉转身子夹着尾巴就跑,并不等我的第二块石子落到它的头上。
我望着逃去的狗影,轻蔑地冷笑两声。
从此狗碰到我的石子就逃。
1.作者为什么害怕狗? 2.长大后作者为什么不怕狗了?3.在与狗的相持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4.作者为什么对逃去了的狗影“轻蔑地冷笑”?5.你有过与作者相同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做的?(或者你打算怎样做?)《狗》答案1.因小时在二伯父家,被一条大黑狗追赶过。
2.因为长大后觉得怕狗是一件可耻的事,并且自己有了对付的办法。
3.作者在与狗的相持中是那样自若,并用轻蔑的眼光看它,骂它,用石子打它。
4.因为作者悟出,只要勇敢面对,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