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新读书无用论_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19.21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2期(总第224期

)

EDUCATION EXPLORATION

N o 12,2010Serial N o 1224

“新读书无用论”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

韩志新

(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唐山063000)

摘 要:近年来,部分大学生和家长,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家长开始质疑高等教育的价值,大谈“读书无用”,这给高等教育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笔者通过对高等教育成本和收益的分析,提出完善学校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等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新读书无用论;成本;收益

中图分类号:G 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2-0013-02收稿日期:2009-10-25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O8020116);唐山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06C02)

作者简介:韩志新(1977-),男,河北唐山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

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

到2004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18%,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但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就此问题一些人开始质疑教育的价值,甚至“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在部分地区再次出现[1]。

“新读书无用论”无疑为社会发展蒙上了一个巨大的阴影,甚至无形中蚕食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将使人们失去对教育进行投入的热情,影响到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影响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因此,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它的蔓延,保护家庭和个人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大学生“成本—收益”分析

1.大学生学习费用分析

我国大学生学习所需承担的费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上大学的费用基本上是国家全包,这种情况到1985年开始发生变化。但中国人真正意识到“上大学要缴费”是从1996年开始的,这一年我国部分高校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从几百元,暴涨到2000元以上;到目前为止,大学学费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上涨了约25倍,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教育花费狂涨让城乡居民颇感压力,更让低收入人群不堪重负。

一份调查表明,2008年我国大学学费涨到年均5000元左右,住宿费为1000元,再加上日常生活费,一个普通大学生一年的花费在10000元左右。读完四年大学,家庭需要支付40000元左右。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15781元和4761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215年可支配收入,需要一个农民814年纯收入。可见,读大学的费用对许多大学生

来说,简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得出重要结论: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干扰和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学费暴涨的结果导致贫困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贫困家庭无法靠知识摆脱贫困,导致“读书无用论”错误思潮的重新抬头。

2.大学生货币性收益分析

一方面大学生上学费用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却是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曾经是“天之骄子”,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毕业分配政策的改革和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经历了80年代的“抢手货”、到90年代的“高不成低不就”、再到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就业难”的变化。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就业率降为70%,随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不乐观。一项对全国近百所高校进行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在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压力下,中国西部贫困大学生已经无奈地喊出了“把自己当文盲”的口号,并将眼光投向了服务员、维修工这类职位。不仅如此,低薪就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2008年某地区一次调查显示,有76.52%的大学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月薪不足千元,收入在1000至2000元的占13191%,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仅4%;另一次独立调查则显示,661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至2000元之间,1158%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可见大学生已步入低薪就业时代。

3.“成本—收益”分析

人读书的目的肯定不尽相同,但不论何种目的,在社会还未普遍富裕、教育资本仍为稀缺资源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个人和家庭在接受高等教育时都会在经济方面有所考虑。高等教育可视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对个人教育的投资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取高额回报是多数人共同的心理。作为投资,必然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人们会根据教育投资的净收益值以及收益率的高低做出个人的教育投资决策[3]。

从高等教育的成本而言,除了前面分析由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构成的大学生学习费用之外,还存在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由于做出一种选

择而放弃的最优替代物或失去的最好机会的价值。如一个高中毕业生不上大学直接参加工作的收入就是他的机会成本。随着我国富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机会成本呈逐年上升之势。

从高等教育的收益看,除了货币性收益,还包括非货币性收益,后者主要是指社会地位的提高。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通过读书而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和地位几乎是寒门学子的唯一途径。但如今由于拜金主义思潮盛行,衡量一个人能力和地位的不再是读书的多少与知识的多寡,收入、汽车、别墅等财物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而媒体上关于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等的报道使得大学生实际上成了需要社会帮助的弱势群体,“天之骄子”已成为历史,读书的价值已大打折扣。

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会坐下来精确计算高等教育的成本和收益,但会把预期的收益与所需成本进行比较。因此每一人在决定是否读大学时,都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样做到底值不值?”他们的这种思想过程其实是为自己是否读书找依据。高等教育扩招之前,大多数人认为读大学会有较高的收益成本比,而连续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困难,甚至一些大学生感觉毕业后的生活境况不如初中、高中毕业就直接工作的同龄人,读大学的成本呈上升之势而收益呈下降之势,导致“读书无用论”再度抬头也就不足为怪了。它是人们在权衡成本与收益之比后的一种认识。

二、根除“读书无用论”错误认识的对策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参与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保护和提高人们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是高等教育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必须重视和解决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政府、社会、高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让“读书无用论”彻底失去市场。

1.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对高校而言,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一方面,作为连接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学校要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平台,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学校要向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和指导,坚持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大学四年生活的始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评估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2.促进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

首先,大学生要转变“精英”意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时代,许多大学生还没有认清形势,脑子中存有“精英”意识,认为走山校园就应该拥有一份待遇优厚且体面的工作。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以前的择业观,不要再追求一步到位。在择业时,要根据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一步步地向目标靠拢,不要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和地理位置等。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由于我国大学生“包分配”的历史较长,使大学生养成了“被安排”、

“被接纳”的就业思想,缺乏创业意识。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大量增加、传统的“正式岗位”难以容纳更多人员的情况下,通过创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无疑是一种可行而且有效的办法。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虽经过多年改革,但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

求却仍有一段距离。无论是专业结构、教学安排还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依然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模式,为此,要继续采取相关改革措施,扭转这一局面。

第一,要调整专业结构。高校应积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统计不同专业供需情况,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高校要改变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动手能力培养的现状,要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根据其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兴办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投入不足问题,不仅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而且学校事业费也非常少。目前我国大学生年均培养经费不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1/ 20。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将会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教育投入由政府、受教育者和社会共同分担,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利用社会资源兴办高等教育,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政府可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解决教育公平和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问题;可以逐步降低学费,减轻人民经济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5.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力度

贫困大学生是“读书无用论”错误思想的重要受害者,大学录取通知书给他们带来的不再是“鲤鱼跳龙门”般的喜悦。一方面,高额的学费对本来就收入微薄的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家庭为了供一个大学生往往弄得债台高筑;另一方面,在就业时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由于贫困,在选择学校类型时费用便宜、对学生有优惠政策的高校(如师范、农林、地质、军事院校)是他们的选择重点,再加上基础教育资源差异、信息资源不对称等因素使来自贫困家庭的考生一开始就被分流到了二流高校,学习二流专业。另外,中国是个重视社会关系的国家,社会关系网络在就业时能起重要作用,贫困家庭编织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关系网的能力要远远低于物质条件好的家庭,这也是他们找工作困难重重的原因之一[4]。

总之,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经济时代,它意味着人人都要树立“终身读书”的意识,这也要求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持“新读书无用论”者逐步走出迷茫,重燃希望,让读书焕发出永恒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武莉娜,李院莉.关于“读书无用论”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7(3):51-52.

[2]王靖.大学生就业难:成囚分析及对策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

2007(1):65-67.

[3]张金麟.个人(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均衡分析[J].经济问题探

索,2001(9):90-92.

[4]秦琴.从“推—拉效应”看农村中新读书无用论[J].辽宁教育研

究,2004(6):57-58.

〔责任编辑:赵 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