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5+8=13分)

1、把下面几个分步式改写成综合算式.

(1)810-19=791 791×2=1582 1582+216=1798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

(2)96×5=480 480+20=500 500÷4=125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正确的括号中划“√”,错误的在括号中划“×”并改正)(9分)

1.720÷(15-3×2)

2.3889-(108-931)×5

3.(800+200÷50)×3

=720÷(12×2) =3889-149×5 =(100÷50)×3

=720÷24=3889-745 =20×3

=30 =3144 =60

三、计算题(每道小题3分共18分)

962÷74+19×96(59+66)×64(798-616)-5940÷45 364÷7-15×4012520÷8×(121÷11)906×(65+15)+2010

四、文字题(每道小题6分共18分)

1. 25除175的商加上17与13的积,和是多少?

2. 从40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13与12的积, 差是多少?

3. 6000除以59与35的差, 商是多少?

六、应用题(第1小题5分, 共30分)

1. 某化肥厂一月份生产化肥310吨,二月份生产400吨,三月份生产490吨化肥,平均每月生产化肥多少吨?

2. 一匹马每天吃12千克草, 照这样计算, 25匹马, 一星期可吃多少千克草?(用两种方法计算)

3. 工人王师傅和徒弟做机器零件, 王师傅每小时做45个, 徒弟每小时做28个, 王师傅工作6小时, 徒弟工作8小时, 他们共做多少个机器零件?

4. 工厂有煤8000千克, 原计划烧25天, 由于改进炉灶, 实际烧了32天, 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多少千克?

5. 工地需要1280袋水泥, 用8辆大车4次才全部运来, 一辆大车一次可运多少袋化肥?(用两种方法计算)

6. 一个养鸡场四月份卖出12300只鸡, 五月份卖出的比四月份的2倍还少200只, 两个月一共卖出多少只鸡?

一、填空。(每空1.5分,共18分)

1、在计算(200- 36×47)÷44时,先算( ),再算( ),最后算( )法。

2、650-320÷80,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那么必须使用括号,算式是( )。

3、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

4、5人4小时做了80朵纸花,平均每人4小时做( )朵纸花,平均每人每小时做( )朵纸花。

5、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等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 )的顺序计算,如果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后算( )。

6、甲数是乙数的52倍。

(1)、如果乙数是364,那么甲数是( )。

(2)、如果甲数是364,那么乙数是( )。

二、判断,(8分)

1、25×25÷25×25=1 ( )

2、比90少2的数的2倍是176 ( )

3、21、26、13的平均数是20 ( )

4、185乘97与53的差,积是多少?列式是:185×97-53( )

三、用递等式计算下面各题(18分)

3774÷37×(65+35) 540-(148+47)÷13 (308—308÷28)×11

(10+120÷24)×5(238+7560÷90)÷14 21×(230-192÷4)

四、列式计算,(9分)

1、725加上475的和除以25,商是多少?

2、1784加上128除以8再乘23,和是多少?

3、16乘以12的积加上68,再除以4,得多少?

六、应用题(30分)

1、一艘大船运了6次货,一艘小船运了9次货,大船每次运30吨,小船每次运12吨,大船和小船一共运了多少吨货?

2、刘老师批改98篇作文,第二天批改了20篇,比第一天多批改了8篇,还有多少篇没有批改?

3、运动会上315个同学参加体操表演。他们平均分成5组,每组多少个同学?(解答后在检验)

4、光明小学共27个班,每班各买一个脸盆和一条毛巾一共要用去189元,每条毛巾3元,每个脸盆多少元?

5、蔬菜店运来白菜1800千克,花菜850千克,每50千克装一筐,白菜比花菜多多少筐?(用两种方法解答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资料(全)

第1单元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 P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P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P11: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P12:加、减、乘和除统称四则运算。 3、P13:有关0的运算 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与0相乘,得0。 0除以一个数,得0。 0不能做除数,例如5÷0 是不存在,没有意义的。 4、四则混合运算方法 一看(看数字,运算符号,想想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画(画线,哪一步先算,就在哪一步的下面画一条横线,没有计算的要照抄下来。)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四检验(检验运算顺序是否错误,计算是否算错。) 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 1、确定物体的位置 (1)找参照物:以谁为参照物,就以谁为观测点。 如:“在XXX的东偏南”就是以“XXX”为观测点 (2)找出较小的夹角,从箭头方向开始写出方向。 (3)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 (1)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标。 (2)用量角器确定建筑物的方向。

(3)用直尺确定建筑物的距离。 (4)画出建筑物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3、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4、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第3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运算定律与算式特点 P28:加法交换律 a+b=b+a 34+89+66=34+66+89 26+47-6=26-6+47 1、只有加法,减法。 2、注意减法时要将前面的“一”号一起交换。 3、在简便计算时,一般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运用。 P29:加法结合律 a+b+c=a+(b+c) 88+104+96=88+(104+96) 79+26-9=26+(79-9) P34:乘法交换律 a × b=b× a 4×58×25=4×25×58 1、只有乘法。 2、在简便计算时,一般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同时运用。 3、注意找好朋友: 2×5=10 4×25=100 8×125=1000 P35:乘法结合律 a×b×c=a×(b×c)125×67×8=67×(125×8) P36:乘法分配律拆:(a+b)×c=a×c+b×c25×(200+4) =25×200+25×4 合:a×b+a×c =a×(b+c)265×105-265×5=265×(105-5) 1、有乘法和加法;或者有乘法和减法。 2、拆的时候,是将括号外面的数分给括号里面的两个数。 3、合的时候,是提取相同的因数,将不同的因数相加或相减。 特别注意: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区别 2、运算性质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一、填空。(24分) 1.6703850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6在()位上,“3”表示()。 2.2584120000里面有()个亿和()个万。 3.在算盘上,上方一颗珠子代表(),下方一颗珠子代表()。 4.《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约三亿七千万字。横线上的数写作(), 省略“亿” 后面的尾数约是()。 5.6□6903≈65万,□里只能填()。 6.10个一万是(),()个十万是一百万,()个一百万是一亿。 7.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60500505 60500550 6500005 60万 ()﹤()﹤()﹤() 8.22□7690030是一个十位数,□里填()时,这个数最接近23亿;□里填()时,这个数最接近22亿。9.用9,8,7,6,5,4.3,0,这七个数中,最大的是(),读作(),最小的是(),读作()。 二、判一判。(对的画“√”,错的画“×”)( 10分) 1.个位、十位、百位……都是计数单位。() 2.比较数的大小要从左边第一位看起。() 3.山东省有九千万人口,这里的“九千万”是个近似数。() 4.把104000和105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所得的近似数都约等于10万。() 5.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选一选。(10分) 1.最大的七位数和最小的七位数相差()。 A、1000000 B、1 C、8999999 2.16□895≈17万,□里最小可以填()。 A、4 B、5 C、9 3.40048009这个数的最高位的计数单位是()。 1 / 5

(最新)人教版四下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试卷 一、直接写出得数(6分) 31+67-32= 7×9÷3= 100-100÷2= 250÷(50-25)= 0÷100÷50= 4×50×0= 二、填空题(15分) 1、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①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再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先算, 再算。 ③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 按顺序计算。 2、有关0的运算: ①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 ②0除以一个非0的数,得; ③任何数与0相加,都是; ④一个数减去0,得; 3、计算24+(27-19)×16,应先算,再算,最后算,计算结果是。 4、把下面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15×16=240 28-12=16 综合算式: 420÷30=14 7×34=238 14+20=34 综合算式: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7分) 1、已知○+△=□,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A、○+□=△ B、△+□=○ C、□-△=○ 2、下面运算顺序一样的一组算式是() A、58-27+36 B、72-56÷8 C、40÷5×8 38÷2×7 (72-12)÷6 40-5×8 3、李老师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和6个皮球,一共花了68元,一副羽毛球拍32元,一个皮球多少元?() A、(68-32)÷6 B、68÷6 C、68-32÷6 4、小东看一本故事书,前4天共看68页,后3天共看72页,小东平均每天看多少页?正确的算式是() A、72÷3 B、72÷3+68÷4 C、(68+72)÷(4+3) 5、(270+770÷55)-190÷10正确的运算顺序是() A、(270 + 770 ÷ 55)- 190 ÷10 B、(270 + 770 ÷55)- 190 ÷10 ②①③④②①③② C、(270 + 770 ÷ 55)- 190 ÷10 ②①④③ 6、△+△÷(△×△)计算时第一步应算()。 A加法 B除法 C乘法 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0除以任何数都得0 B、a+b=0那么a=b C、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四、你是小判官,对的打“”√,错的“×”。(5分) 1、在算式40-20÷5×10中,要先算减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 2、算式中只有加、减运算的,要先算加法,后算减法。() 3、综合算式: 12×10÷0 =120 () 4、100-(5+5×4)与(100-5+5)×4的结果相同。() 5、被减数与减数相等时,差为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有关0的运算: 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②任何一个数乘0得0。 ③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④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0做除数没有意义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找不到一个数与0相乘得5。 二、观察物体(二)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三、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 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或交换减数的位置。 a-b-c=a-(b+c)或 a-b-c=a-c-b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a×c+b×c 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或交换除数的位置。 a÷b÷c=a÷(b×c)或a÷b÷c=a÷c÷b 5、有关简算的拓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1、运算顺序一样的打“√“,不一样的析“×”。(12分) 72-6×8 28+14-6 29+35÷7 72+6-8 28÷14×6 29+35+7 36+4-7 56×42÷3 50-6+15 36÷4×7 56-42÷3 50×6÷15 2、口算(15分) 35÷5×8= 32-18+25= 24÷4×3=58+9-16= 72÷6×5= 2×(15-7)=54-(13+18)= 62-32÷4=25-8×2= 8×2÷4= 3、选择 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20+13 3.养鸡专业户卖出公鸡98只,还有公鸡87只,母鸡的只数是原有公鸡的5倍,养鸡专业户有母鸡多少只正确列式是() A.(98+87)×5 +87×5 ×5+87 4、数学医院。(把错误的改正过来)(12分) (1)45+55÷5-20 (2)30×(500-400÷25) =100÷5-20 =30×(100÷25) =20-20 =30×4 =0 =120 5、计算。(24分) (47+12)×11 195÷(150-85)(459-27×5)÷36(53+10)÷(12-5)

540÷6-11×8 85+(17×6-86)30÷〔480÷(24-8)〕(85+115)÷(100÷4) 6、在方框里填数,并列出综合算式再计算。(每小题5分,共10分) 》 < × 综合算式再计算: 7、文字题.①304除以19的商.加上16的5倍,和是多少 ②870与840的差去除1530与840的和,商是多少 : 8、解决问题。(37分) (1)一个篮子里有25个鸡蛋,这个篮子和鸡蛋一共重1525克,篮子重400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克(6分) (2)1千克芝麻可以榨出芝麻油千克,100千克芝麻可以榨出芝麻油多少千克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 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4、四则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连减的性质: a-b-c=a-(b+c)。 二、乘除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 c= a× (b×c ) 3、乘法分配律: (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a+b)×c=a×c+b×c(a-b)×c=a×c-b×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a-b)×c=a×c-b×c。 4、除法的性质:a÷b÷c=a÷(b×c)。 5、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 a×c+b×c (a-b)×c= a×c-b×c ②类型二:a×c+b×c=(a+b)×c a×c-b×c=(a-b)×c ③类型三:a×99+a = a×(99+1)a×b-a= a×(b-1)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专项练习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专项练习 一、脱式计算 950+560÷14×28(70+80)÷(68-18) (216-25×8)+198 (160×40-3800)÷65 328÷8×19 380—120÷15 150×50—25×5(48+47)÷13 (308—308÷28)×11 154÷【8×(634-459)】940×【128-(154-31)】125×4÷125×4 二、在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综合算式:

(3) ÷ 9 (4 ) 列出综合算式: 列出综合算式: 5、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1)45+16=61 61×14=854 (2)20—5=15 240÷15=16 (3)350÷7=50 25×6=150 50+150=200 三、列综合算式并计算。 (1) 275与25的积比它们的商多多少? (2)100减去72除以8的商,差是多少? (3)一个数比195与78的和少69,这个数是多少? (4)720与60的商加上150与5的商,和是多少? (5)64加上45乘13的积,所得的和再减去274,差是多少? (6)568与34的和除以70与56的差,商是多少? (7)480除以6的商,加上20,再除以25,得多少? + ÷

(8)16乘 12的积加上68,再除以4,得多少? 四、解决问题: 1、新世纪游乐场在“十一”期间推出两种门票价格方案。 方案一:成人每张120元,儿童每张50元 方案二:团体10人以上(包括10人)每张80元 (1)成人7人,儿童3人,选择哪种购票方案合算? (2)成人3人,儿童7人,选择哪种购票方案合算? 2、“夏雨”服装厂的设计师改进了设计工艺。经计算用84米布可以做18套成人服装,每套用布3米,剩下的布则正好做15套儿童服装,每套儿童服装用布多少米? 3、学校要做66套演出服,要按整卷买布。大卷布,每卷400元,可以做8套演出服;小卷布300元,可以做5套衣服。怎样买最省钱? 4、四年级师生共228人去春游,怎样租车省钱? 大客车限坐45人,每辆每天600元; 小客车限坐24人,每辆每天400元。

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新完整版

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新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概念及公式 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 (a+b)+c=a+(b+c)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加起 来。 a×(b+c)=a×b+a×c 6、减法的性质:(1)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 b - c = a -(b﹢c) (2)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a - b - c = a -c -b 7、除法的性质:(1)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 (2)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a÷b÷c=a÷c÷b 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 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在减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减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再加几,少减几再减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是错误的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 (5)任何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8)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 (9)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6.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一样的。 2.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 3.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 4.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单价×数量=总价。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叫做减法的性质。 用字母表示: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 c = a× (b×c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希望小学任会美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整理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 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具体安排如下: 编排形式具体内容运算顺序 加减混合运算(例1) 第一级运算顺序 乘除混合运算(例2) 解决问题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 3)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第二级运算顺序 算(例 4) 三步式题含小括号的运算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例5) 顺序 引导总结有关0的运算(例6)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 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四、总体感觉 1、溶计算教学溶于现实情景。 将计算教学溶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更易理解计算的算理和运算顺序的现 实意义。 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引出 4 个例题。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2、系统梳理,有效落实。 通过一系列的例题让学生计算滑冰场上的人数,计算购买门票所用的钱数,关于安排保洁员的事等等。这样编排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通过较 丰富的现实素材,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分散了教学的难 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出现比较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下数学第一单元试卷打印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试卷 31+67-32= 7×9÷3= 100-100÷2= 250÷(50-25)= 0÷100÷50= 4×50×0= 二、填空题(15分) 1、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①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再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先 算,再算。 ③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 按顺序计算。 2、有关0的运算: ①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 ②0除以一个非0的数,得; ③任何数与0相加,都是; ④一个数减去0,得; 3、计算24+(27-19)×16,应先算,再算,最后算,计算结果是。 4、把下面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15×16=240 28-12=16 综合算式: 420÷30=14 7×34=238 14+20=34 综合算式: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7分) 1、已知○+△=□,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A、○+□=△ B、△+□=○ C、□-△=○

2、下面运算顺序一样的一组算式是() A、58-27+36 B、72-56÷8 C、40÷5×8 38÷2×7 (72-12)÷6 40-5×8 3、李老师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和6个皮球,一共花了68元,一副羽毛球拍32元,一个皮球多少元?() A、(68-32)÷6 B、68÷6 C、68-32÷6 4、小东看一本故事书,前4天共看68页,后3天共看72页,小东平均每天看多少页?正确的算式是() A、72÷3 B、72÷3+68÷4 C、(68+72)÷(4+3) 5、(270+770÷55)-190÷10正确的运算顺序是() A、(270 + 770 ÷ 55)- 190 ÷10 B、(270 + 770 ÷55)- 190 ÷10 ②①③④②①③② C、(270 + 770 ÷ 55)- 190 ÷10 ②①④③ 6、△+△÷(△×△)计算时第一步应算()。 A加法 B除法 C乘法 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0除以任何数都得0 B、a+b=0那么a=b C、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四、你是小判官,对的打“”√,错的“×”。(5分) 1、在算式40-20÷5×10中,要先算减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 2、算式中只有加、减运算的,要先算加法,后算减法。() 3、综合算式: 12×10÷0 =120 () 4、100-(5+5×4)与(100-5+5)×4的结果相同。() 5、被减数与减数相等时,差为0。()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8)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a-a=0 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7、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叫做减法的性质。用 字母表示:a - b - c= a - (b+c) 。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 c = a× (b×c )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 (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a-b)×c=a×c-b×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用字母表示:(a - b) ×c= a×c - b×c。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练习题 2011-05-24 05:46:32| 分类:复习指导|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一)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有关0的运算:1、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2、任何一个数乘0得0。 3、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二) 位置与方向: 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或者绘制物体的具体地点。(比例尺、角的画法和度量) 2、位置间的相对性。会描述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观测点的确定)

3、简单路线图的绘制。 (三)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1、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 3、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 × b = b × 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 × b )× c = a × ( b × c )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附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检测 一、填空题。 1.计算“45÷5+36×6”时,()和()可以同时计算。 2.计算320÷[(4+12)×2]时,第一步计算()法,最后一步计算()法;如果没有小括号和中括号,最后一步计算()法。 3.小红在计算□-30÷3时,先算减法,再算除法,得到的结果是5,那么正确的结果应该是()。 4.根据18×45=810,可以知道810÷45=(),810÷18=()。 5.如下图,一只蚂蚁从A点沿阶梯爬到B点,共要走()m。 二、在○里填上“>”“<”或“=”。 90÷6÷3○90÷(6×3)80÷4×2○80÷(4×2) 60×2+30○60×(2+3)60-40÷5○(60-40)÷5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50×4÷2-30与4×(50-5)÷2的运算顺序()。 A.相同 B.不相同 C.无法确定 2.24+3×150÷6与24+3×(150÷6)的运算结果()。 A.相同 B.不相同 C.无法确定 3.△+△÷(△×△)计算时,第一步应算()。 A.+ B.÷ C.×

4.下面的算式中,不一定等于0的算式是()。 A.0+△ B.0÷△ C.0×△ 四、计算题。 1.直接写得数。 23×40=36÷4×8=6×6÷9= 42÷7×3=135÷3=28+9-14= 2.计算下面各题。 [96-(42-18)]÷8168-(24×3+62) (33-18)×(24+34)216+96÷3×5 五、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先在方框里填数,再列出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综合算式: 2.在360+50×2÷4中,按要求先加括号,再计算。 (1)按加法、乘法、除法的顺序计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快乐填空。(12分)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 )按顺序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如果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 )的,再算( )的。 2.在计算200×5-(147+465)时,可以先同时算( )法和( )法,再算( )。 3.根据500÷125=4,4+404=408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 4.0除以一个( )的数,还得0。 5.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 )。 6.把这组用图形表示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 ) 二、小法官巧断案。(对的打√,错的打×。)(12分) 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5×4÷25×4=1 ( ) 3. 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 ) 4.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 5.被减数、减数、差的和等于被减数的2倍。( ) 6.32-8×3和32÷8×3的运算顺序相同。( ) 三、精心筛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0分) 1.与12÷4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 ①(12×2)÷(4×4) ②(12÷2)÷(4÷2)③(12+2)÷(4+2) ④(12-2)÷(12-2) 2.98+2-98+2=( ) ① 1 ② 0 ③ 4 ④100 3.75与25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①75+25÷36-16 ②(75+25)÷(36-16)③(36-16)÷(75+25) 4. 在计算(2000-36×47)÷44时,首先算( )法。 ①减②乘③除 5.学校买了1个足球和4个小皮球,一共花了26元,一个小足球10元。一个小皮球多少钱?( ) ①26-10 ②26÷4 ③(26-10)÷4 ④26-4-8 四、计算你最棒。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概念及公式 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 和不变。 (a+b)+c=a+(b+c)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 积不变。 (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 再加起来。 a×(b+c)=a×b+a×c 6、减法的性质: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 b - c = a -(b﹢c)

7、除法的性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 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 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在减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减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再加几,少减几再减几。 9、添上(),去掉() 在﹢和×的后面添上括号、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不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 -,- 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变×。 10、带符号搬家:在同级运算中,可以带着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搬家。 11、在加法中,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就增加(或减少)多少。 12、在减法中,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差就增加(或减少)多少。 13、在减法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就减少多少;减数减少多少,差就增加多少。 14、在乘法中,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在乘法中,一个乘数扩大m倍,另一个乘数扩大n倍,积就扩大m乘n倍。 15、在除法中,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商就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16、在除法中,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多少倍,商就缩小多少倍; 除数缩小多少倍,商就扩大多少倍。 17、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三、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1、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计算挑战。(共40分) 1.直接写出得数。(每题1分,共8分) 180+270=475-370=40×25=840÷40=12×6÷8=84-14+26=45×4×0=54÷6-9=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每空1分,共6分) 387+( )=804 618-( )=256 ( )-345=960 24×( )=48 35×( )=840 ( )÷42=105 3.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每题2分,共6分) 725-78=108×26=※546÷27= 4.计算下面各题。(每题3分,共12分) 560+40-30×15 [285-(79+56)]×8 56-[240÷(71-56)] [(112-37)×28]÷14

5.先在长方形框里填上数,再列综合算式。(每题4分,共8分) (2)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 二、填一填。(第8题3分,其余每空1分,共20分) 1.( )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小括号“( )”是公元17世纪由( )人吉拉特首先使用的。 3.在申办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的投票中,北京获得44票,阿拉木图比北 京少获得4票,阿拉木图获得( )票。 4.□÷12=25……□,余数最小是( ),这时被除数是( );余数最大 是( ),这时被除数是( )。 5.在除法里( )不能作除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 6.根据□+=,△×=○,○-=※列出的综合算式是( )。 7.计算68+32×(21-5)时,先算( )法,再算( )法,最后算( )法。 8.按照要求的运算顺序添括号。 第一步先算减法:368-20×15+35 最后一步算乘法:368-20×15+35 先算加法最后算乘法:159×132÷4+62 9.乐乐看一本书,这本书一共有300页,乐乐每天看24页,已经看了9 天,还剩下( )页没有看。

苏教版四下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数学科目第八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第一学段里初步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本单元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单元结束时有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 1、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 形。X k B 1 . c o m 教学要求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画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使学生学会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使学生在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的与变换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对称美、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运用。 课时安排 课题 课时数 起止 日期 备注课题练习 图形的平移 图形的旋转 轴对称图形 练习一

课题:图形的平移 上课时间:总4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具 学具 课件 诊断调整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X k B 1 . c o m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 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 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