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虱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16
描述白粉虱的识别特征。
白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其识别特征如下:
1.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2毫米,身体呈扁平状,前后翅膀透明,前翅膀两侧有一条黑色纹路,后翅膀无色。
幼虫呈半透明状,身体呈椭圆形,背部有一排白色的粉状物质。
2. 生活习性:白粉虱常见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喜欢在叶片的背面或枝干上群集,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物叶片出现黄化、卷曲、脱落等现象,严重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3. 繁殖特征:白粉虱的繁殖速度较快,一般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更易繁殖。
雌虫一般在叶片的背面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在叶片上吸食汁液生长发育,经过几次蜕皮后变成成虫。
综上所述,白粉虱的识别特征主要包括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繁殖特征等方面,了解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防治白粉虱的危害。
在实际防治中,应采取综合措施,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以控制白粉虱的繁殖和危害。
白粉虱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白粉虱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一、白粉虱的危害特点温室白粉虱对作物及花卉蔬菜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①直接为害,连续吸吮使植物生长缺乏碳水化合物,产量降低。
②注射毒素,吸食汁液时把毒素注入植物中。
③引发霉菌,其分泌的蜜露适于霉菌生长,污染叶片与果实。
④影响产品质量,真菌导致一般果实变黑。
⑤传播病毒病,白粉虱是各种作物病毒病的介体白粉虱成虫排泄物不仅影响植株的呼吸,也能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
白粉虱在植株叶背大量分泌蜜露,引起真菌大量繁殖,影响到植物正常呼吸与光合作用,从而降低蔬菜果实质量,影响其商品价值。
二、白粉虱的防治措施1、轮作倒茬:在白粉虱发生猖撅的地区。
棚室秋冬茬或棚室周围的露天蔬菜种类应选芹菜、筒篙、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而又耐低温的蔬菜,既免受危害又可防止向棚室蔓延。
2、根除虫源:育苗或定植时,清除基地内的残株杂草,熏杀或喷杀残余成虫。
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避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
3、诱杀及趋避:白粉虱发生初期,可在温室内设置30~40厘米的方板,其上涂抹10号机油插于行间高于菜株,诱杀成虫,当机油不具钻性时及时擦拭更换。
冬春季结合置黄板在温室内张挂镀铝反光幕,可驱避白粉虱,增加菜株上的光照。
4、生物防治:当温室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有0.5一1头时,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成虫或蛹3一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放4次。
也可人工释放草岭,一头草岭一生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0多头。
有条件的地区也可用粉虱壳抱粉防治。
5、药荆防治: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每株有成虫2一3头时进行,尤其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
①白粉虱发生初期用10%吡虫威400一600倍液,或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或25%扑虱灵乳油1500倍喷雾。
能杀死卵、若虫、成虫,当虫量较多时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拟除虫菊醋类杀虫剂。
一般5一7天1次,连喷2一3次。
②选用25%灭螨猛乳油1000倍液、50%克蚜宁乳油15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2000倍液、21%灭杀毙3000倍液,每隔5一7天1次,连喷3一4次。
消灭白粉虱的物理方法
消灭白粉虱的物理方法包括:
1. 使用水冲洗:将植物叶面用水冲洗,可以将白粉虱冲走。
2. 手工捕捉:用手指将白粉虱捏死。
对于严重的白粉虱感染,可能需要每天进行捕捉。
3. 使用喷水器:使用高压喷水器将白粉虱冲洗掉。
这可以将虫卵和成虫冲走,但对于虫卵可能不太有效。
4. 使用剪刀修剪感染部分:对于有严重感染的植物部分,可以使用剪刀将其修剪掉。
这样可以减少白粉虱的数量。
5. 使用刷子擦拭:用柔软的刷子或棉签轻轻擦拭叶面的白粉虱。
这种方法适用于单个植株或小面积感染。
6. 使用湿布擦拭:用湿布轻轻擦拭叶面,可将白粉虱擦掉。
这个方法适用于小面积感染和易受损植物。
这些物理方法可以用于小面积感染的植物,但对于大面积和严重感染的植物可能不太有效。
在实施物理方法之前,最好先进行充分的观察和评估,以确定最适合的方法和时机。
白粉虱英文名称:中文别名:拉丁学名: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分布区域:形态特征:为害作物: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以针状口器刺吸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
还分泌大量蜜露,引起煤污病。
分类属性:发病特点:白粉虱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庞大,相聚为害。
不仅在苗期为害,而且随秧苗(苗木)的定植在露地继续为害。
在北方温室一年发生10余代,冬天室外不能越冬,在华中地区以南以卵在露地越冬。
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每个产卵142-344粒。
也可孤雌生殖,其后代绝大多数为雄性。
成虫有趋嫩性,在植株顶部嫩叶产卵。
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
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面短距离行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开始营固着生活,失去了爬行的能力。
繁殖适温18~21℃。
流行动态:防治方法:白粉虱不能在北方露地越冬,因此,在北方冬季消灭温室白粉虱是防治关键。
在温室温度最低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重点在温室温度低时增加打药次数,交替用药,可控制其危害。
1、农业措施:育苗前彻底熏杀残余虫口,清除杂草和残株。
在花卉保护地附近不种一串红等容易受白粉虱为害的花卉,也不种番茄、黄瓜、菜豆等,以减少虫源。
如果附近其他单位有白粉虱,应在通风口密封尼龙纱,控制外来虫源。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丽蚜小蜂防治。
按丽蚜小蜂与白粉虱成虫大约2:1的比例,每2周释放十次丽蚜小蜂寄生的黑蛹,隔行均匀地施放在株间。
寄生蜂可在温室内建立种群,控制白粉虱为害。
3、诱杀防治: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趋性。
因地制宜地选用各种板材,用油漆涂成橙黄色,再涂上一层黏油。
板材规格l米长,20厘米宽。
每20米'苗床放1块,平置于行间,与秧苗(苗木)高度相同,振动秧苗(苗木),使成虫飞舞,趋向和粘到黄色板上,粘满后重新涂上黏油。
4、药剂防治。
常用农药:1.8%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或25%灭螨猛乳油1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2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
白粉虱防治技术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
属同翅目粉虱科。
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菜地、田地、温室、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
在北方温室一年发生10余代,冬季在室外不可以存活。
成虫寿命较长,每雌可产卵300余粒,成虫有趋嫩性,在嫩叶上产卵。
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
若虫在叶背面为害,3天内可以活动,当口器刺入叶组织后开始固定为害。
成虫有趋嫩性,在植株顶部嫩叶产卵。
白粉虱繁殖适温为18―21℃。
春季随秧苗移植或温室通风移入露地。
一、白粉虱防治困难的原因1.繁殖场所多,使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2.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面缩短,18℃时需31.5天一代;24℃时需24.7天;27℃时需22.8天。
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
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3.寄主植物有200余种。
蔬菜作物中主要为害瓜类作物;茄科作物、十字花科作物、豆科作物,以及莴苣、菊芋、马铃薯、苋菜等多种作物。
4.具有较特殊的生活习性。
白粉虱成虫可以短距离飞翔,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也不断地向上部叶片转移,在植株上各虫态即形成一定规律。
最上部的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黑色卵,再下部多为初龄若虫,再下为中老龄若虫,最下部则以蛹为多。
由于各种虫态自上而下交情分布,这就给防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白粉虱的防治对策1.轮作例茬在白粉虱发生猖獗的地区,应选择芹菜、茼蒿、芜姜、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而又耐低温的蔬莱,既免受此虫为害,又可有效地防止向棚室蔓延。
2.播种前将前茬作物的残株败叶及杂草清理到田外深埋或烧毁。
3.播种蔬菜前使用烟熏剂闭棚熏杀害虫,可用敌敌畏乳油加硫黄粉和木屑点燃熏蒸。
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避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
白粉虱相关知识针对前期很多农民反映芥菜出现白粉虱的情况,现简单介绍一下白粉虱的一些知识白粉虱俗称小白蛾子。
简称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
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温室、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形态:成虫:体长0.90~1.50毫米,翅展2.4毫米,体小,体浅黄色,翅白色披有白色蜡质粉,喙发达,触角短丝状,雌雄均有翅。
卵:长椭圆形,长0.20~0.25毫米,初产时淡黄色,后变褐色,多产于叶片背面。
幼虫:长椭圆形,扁平,淡绿色,体周围有白色放射状蜡丝。
1龄0.29毫米,2龄0.37~0.39毫米,3龄0.51~0.52毫米,4龄(为蛹)0.70~0.80毫米。
蛹:椭圆形、稍隆起,淡黄色,或淡褐色,蛹壳背面覆盖有白色蜡丝,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质丝状突起习性:室内:北方温室内常年为害。
一年发生9-10代,世代重叠。
同一时期内各种虫志都有。
成虫一般不大活动。
但在气温高、阳光充足时,可在植株间乱飞,稍有惊动也可群飞,常在叶背群聚,对黄、白色有趋向性。
白粉虱一般都在上部叶背刺吸汁液,造成叶片变黄、萎蔫。
室外:1 白粉虱在室外一般以卵或成虫在杂草上越冬。
在保护地各种虫态均能安全越冬并继续危害。
2 翌春和初夏随着蔬菜的移苗,白粉虱传到室外荫棚或露地蔬菜上。
春末夏初是露地白粉虱种群数量上升时期,夏季有所下降,秋季又迅速上升。
10月中下旬后随气温下降而减少,并飞往温室。
成虫适宜活动温度为25~30℃。
3 白粉虱喜欢群集于叶背面危害,在同一植株上,上部叶片有新产卵,下1层为近孵化的卵,再下1层为初孵若虫,最下层多为伪蛹和刚羽化的成虫。
4 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趋性。
防止方法:1. 25%扑虱灵可湿性粉1500—2000倍液,因为药是使昆虫蜕皮致死的合成的昆虫生长调节剂,所以施药后3—4天才能见效,对成虫产卵和幼虫孵化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天敌昆虫及益虫无明显影响,药残效期可维持20—30天。
2 25%灭蝇猛可湿性粉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成虫、若虫效果好,还可杀卵,同时又不杀伤天敌丽蚜小蜂,每7天一次。
白粉虱为害状况及防治技术1 为害状况白粉虱主要为害黄瓜、西葫芦、南瓜、冬瓜、番茄、辣椒、茄子、刀豆、豇豆、豌豆及野生蔬菜如蒲公英等。
1.1温室白粉虱成虫具有趋嫩性、趋黄性,喜爱群聚于寄主植物幼嫩反面,随着植株的生长而不断追食顶部嫩叶并在上面产卵。
成虫和若虫刺吸寄主植物汁液,使被害植株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枯死,导致温室蔬菜减产或绝产。
1.3传播病毒病。
由于白粉虱活动的密集性,还会引发病毒病的传播。
该虫发生程度与种植的作物有关,在黄瓜、菜豆上种群密度极大,而在油菜、菠菜、韭菜上种群数量难以进展。
由于该虫生殖力强,生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形体小易于隐蔽,给防治造成很大难度。
2 发生规律2.2 卵。
长0.22 -0.26 mm,最宽处0.06-0.09 mm,卵有柄,柄长0.03 mm。
初产时淡黄色,后渐变紫黑色,产下的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
2.3 若虫。
椭圆形,扁平,长0.52 mm,体缘及体背有数十根长短不一的蜡刺,两根尾须长。
其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作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片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机能,开头固定在叶片反面为害作物。
2.4 蛹。
椭圆形,乳白色或淡黄色,不透亮,体长0.7-0.8 mm,体厚0.18 mm,体背有蜡丝5对-8对,体背有10对蜡翅。
3 防治方法白粉虱在春季和初夏由温室传播集中至露地蔬菜,秋季和初冬则返回温室越冬。
针对其迁入和迁出虫源地的两个重要环节,采纳以农业防治为根底,合理使用农药,结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削减农药用量,增加防治效果。
3.1 农业措施防治。
3.1.1 重发生区提倡温室冬春茬栽培芹菜、韭菜、韭黄、油菜等耐低温而白粉虱不喜食的蔬菜,适当削减黄瓜、番茄种植。
3.1.3 温室、大棚四周避开种植黄瓜、番茄、茄子、菜豆等白粉虱发生严峻的蔬菜,提倡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以削减虫源。
3.1.4 避开黄瓜、番茄、菜豆混栽,以免为白粉虱的大发生供应环境条件。
白粉虱的危害特点及消灭方法白粉虱也叫小白蛾子,属刺吸性害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害虫,现在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
随着夏季的来临,高温天气越来越多,白粉虱也开始活跃起来,成为许多作物上的主要害虫,由于白粉虱具有迁飞的特性,很难彻底防治。
那么白粉虱都有哪些为害特点?该如何消灭?一、白粉虱的为害特点白粉虱以成虫和幼虫聚集在叶片背面吸取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枯死。
此外它还能分泌大量的蜜露,污染作物叶片和果实,从而导致霉菌寄生,既影响蔬菜的产量又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
二、白粉虱的消灭方法1、药剂拌种:播种前,可用70%噻虫嗪种衣剂拌种,或用20%呋虫胺悬浮剂拌种,或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均可有效防治苗期白粉虱的为害,一般有效期可达80天以上。
2、根源处隔离:植物栽种的时候,可以把幼苗用杀菌灵先进行喷洒,然后再进行栽种。
3、药液浇灌:如果没有拌种,当幼苗长至2叶一心时,可结合苗床灌水,可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00倍液浇灌苗床,也可以防治白粉虱,有效期可达60天以上。
4、*壤处理:播种前,可用5%吡虫啉颗粒剂或2%噻虫嗪颗粒剂穴施或条施,进行*壤处理,直播的作物也可以药种同播,也有防治白粉虱的作用,有效期可达90天左右。
5、坐水移栽:移栽时,可用20%呋虫胺悬浮剂2000倍液,或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00倍液,或70%噻虫嗪种衣剂3000倍液等药剂浇灌,做药水定植,既可以补充定植水,又可以有效防治白粉虱的为害,有效期也可达90天以上。
6、片剂穴施:定植时,可以用5%吡虫啉片剂进行穴施,每株1-2片左右,然后封*,可有效防治白粉虱的为害,有效期也可达80-90天。
白粉虱的危害特点及消灭方法,7月下旬到9月下旬是白粉虱的高发期,除了以上的消灭方法外,很多农户也会使用噻虫嗪、啶虫脒、螺虫乙酯、呋虫胺等杀虫药剂,希望以上方法对农户们能够有所帮助。
推荐阅读:温室蔬菜白粉虱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措施。
白粉虱为害方式
白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主要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寄主植物的嫩叶背面,通过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从而对植物造成伤害。
白粉虱的为害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直接吸食植物汁液:白粉虱通过刺吸式口器直接吸取植物的汁液,导致植物营养流失,生长受阻。
特别是在嫩叶上,由于嫩叶的汁液较为丰富,更容易成为白粉虱的取食目标。
2. 分泌蜜露引发病害:白粉虱在取食的同时会分泌大量蜜露,这些蜜露覆盖在植物表面,为病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引发煤污病等病害,进一步加重对植物的损害。
3.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白粉虱的成虫和若虫会大量聚集在植物叶片背面,阻碍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植物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 传播病毒:白粉虱在取食过程中可能会传播一些植物病毒,如黄化曲叶病毒等,从而对植物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为了有效防治白粉虱,可以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同时,加强农业管理,注意合理施肥、浇水和修剪等措施,提高植物的抗虫能力,也有助于减轻白粉虱的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