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情悲喜剧的文化场
- 格式:pptx
- 大小:5.98 MB
- 文档页数:36
宝莲灯的故事简介宝莲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人物有许仙、白素贞和玉帝等,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喜剧。
故事的开端,是一个普通的渔民许仙在湖边钓鱼时,意外救了一只受伤的白蛇。
这只白蛇原来是一位千年修炼成仙的白素贞,她化作人形后与许仙相识相知,二人情投意合,最终结为夫妻。
然而,这段美好的爱情却引来了天界的不满,玉帝派遣雷公和电母前来惩罚他们。
在雷公和电母的追杀下,白素贞为了保护许仙,不惜牺牲自己。
她化身为宝莲灯,为许仙抵挡了雷公和电母的攻击。
最终,许仙得以幸免于难,但他却对妻子的失踪感到悲痛万分。
在宝莲灯的帮助下,许仙得知了真相,他不顾一切地寻找妻子的下落。
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被困在雷峰塔下的白素贞。
为了救妻子,许仙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登上雷峰塔,与玉帝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最终,许仙打败了玉帝,救出了白素贞。
他们的爱情也得到了玉帝的祝福,最终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宝莲灯的故事,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颗明珠。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也表达了人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宝莲灯的故事,不仅在中国流传甚广,也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它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感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可以战胜一切,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和追求,幸福终将降临在我们身上。
宝莲灯的故事,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更是一部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魅力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个故事将继续在世代传颂下去,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感动和启迪。
浅析《啼笑因缘》的文化内涵马彦峰摘要: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小说中艺术魅力最高的一部小说。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包容着丰富的文化含量。
多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啼笑因缘》的艺术格调,扩大了它的影响力,更保证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 张恨水; 啼笑因缘; 文化《啼笑因缘》是张恨水引起社会轰动最大的一部集言情,武侠,社会暴露于一体的章回小说。
同时也是中国20世纪通俗文学的长青之作,其从问世到现今被改编成话剧、电影、评谈、戏曲等多种艺术样式。
可称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仅搬上银幕和荧幕的,就有14次之多,而且在其问世的这70多年来,不断地改编拍摄,差不多5年一次,这可能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小说创下的最高纪录。
小说描写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人樊家树情感和恋爱的故事。
杭州富家子弟樊家树来北京读书,围绕樊家树,有三个女孩子分别喜欢上了这位年青才俊。
她们分别是唱大鼓书的平民女子沈凤喜,部长千金何丽娜和一位走江湖卖艺的侠女关秀姑。
在这一男三女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演绎了一段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
中间还穿插了关寿峰父女扶弱锄强的武侠传奇。
可以说,《啼笑因缘》的畅销和成功,一方面建立在其深刻的思想和精巧的艺术结构基础上,同时也离不开它包蕴的多层文化内涵。
在思想方面,《啼笑因缘》反封建、反霸道、反强权的思想表现出特定时代的社会要求,更难能可贵的是主人公樊家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平民化思想,这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艺术上,通俗化的创作手法、对传统章回小说的改良、情节的巧妙设计以及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描写,极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艺术品格。
《啼笑因缘》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本论文从四个方面予以具体分析。
一、老北京的风土文化作者早年曾四处漂泊,后来又从事新闻工作,这使他对许多地方的风土习俗极为熟悉。
所以,他的不少作品都含有丰富的地方文化色彩。
在《啼笑因缘》中,作者一一再现了老北京的天桥、先农坛、什刹海、北海和西山的风俗景观,令人读其文,有卧游其地,身临其境的趣味。
从文化场角度探析《玉簪记》主人公爱恋的悲喜剧作者:刘巧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摘要:《玉簪记》中陈、潘二人的爱恋发展一直在波折中曲线上升,悲喜交加。
他们爱恋的悲喜,受到文化环境中各方面力量的影响,即受到文化场的影响。
总体来看,陈娇莲因战争与母亲失散,背井离乡,是一悲;得遇好心人至女贞观栖身而免于战乱,是一喜;陈出家后,得遇潘必正,两情相悦,又是一喜;然观主逼试,陈、潘二人离别,又是一悲;最后潘金榜题名,迎娶娇莲,以喜收尾。
关键词:文化场;悲;喜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58-02所谓文化场,就是弥散于整个社会的系统化了的信息,一种类似于“物”的客观存在。
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也必然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玉簪记》中,书生潘必正和道姑陈妙常于女贞观中相识、互生爱慕,经过茶叙、琴挑、偷诗、相思、离别,最终修成正果,与陈妙常结为连理。
或悲或喜,都受到了文化场中不同因素的影响,即主人公爱恋的悲喜剧皆由社会文化场和主人公内心文化场相互作用造成,他们的行为选择,包括结果,都带有文化场影响的痕迹。
一、社会文化场社会文化场,即社会大环境。
马斯洛认为,环境在塑造人们的性格和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受周围信息的影响,并把这些因素融入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中。
①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不论是时代背景还是其他人物的态度,或者是封建礼教道德伦理,都对潘必正和陈妙常两人的悲喜爱恋产生很大影响。
(一)时代背景《玉簪记》第三出以“兀术南侵”交代了该剧的时代背景。
正是因为处于战乱年代,女主人公陈娇莲才有了那一悲一喜。
南宋时陈娇莲与母亲避金兵乱,不幸途中走失,陈娇莲入金陵城外女贞观中为道姑,法名妙常。
本是一富贵宦家小姐,如今却远离繁华,独尝空门滋味,这是一悲。
同时,也正是因为陈娇莲投身女贞观,受着五戒三皈,才免于兵荒马乱之祸,这是一喜。
华语经典必看的电影排行榜前十名必看的十部华语电影有哪些推荐?曾经的华语电影是仅次于好莱坞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华语电影是多么的辉煌同时也出来的很多经典电影。
下面就来和大家盘点下华语经典电影排行榜前十名!希望能唤起你对沉睡的记忆。
华语经典电影排行榜前十名必看的十部华语电影华语经典电影排行榜前十名1.《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汤臣电影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艺片,该片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陈凯歌执导,李碧华、芦苇编剧;张国荣、巩俐、张丰毅领衔主演。
影片围绕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
1993年该片在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上映,此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并且打破中国内地文艺片在美国的票房纪录。
1993年该片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中国影片,金棕榈大奖也是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的最高荣誉;此外这部电影还获得了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并且是唯一一部同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
1994年张国荣凭借此片获得第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贡献奖。
2005年《霸王别姬》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
华语经典电影排行榜前十名2.《阳光灿烂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1993年出品、1995上映的一部电影,本片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由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
主要演员有夏雨、宁静、陶虹、耿乐等。
该片的背景是“”时的北京,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匿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渡过自己的青春。
意识流的故事里,有爱情和性的冲动,有幼稚和失败的革命精神,也有成长的故事。
华语经典电影排行榜前十名3.《大话西游》《大话西游》是由周星驰彩星电影公司和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爱情悲喜剧电影,由刘镇伟执导,周星驰、朱茵、吴孟达和莫文蔚等人主演。
《大话西游》由《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两部组成,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作者:张琼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510631 该文发表于《语文月刊》2006年第4期【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惊梦》在《牡丹亭》的结构中居于重要位置,女主人公春情始发,是整部戏的情感基础,其中的唱词《皂罗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脓艳而不失蕴籍,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一景现情发,情入景存《皂罗袍》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
“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尤存。
二情之萌,戏之始戏的本质就是矛盾冲突,成功的唱词应该到位地呈现戏剧的对抗性运动,《皂罗袍》内蕴着激烈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出“戏”,这一曲情词到位地呈现两种景致的对立和反差,主人公自然而生的春情和管制人情的礼教的冲突则是潜在的、且更为深刻的。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16世纪末,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分别完成了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昆曲经典《牡丹亭》与爱情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剧创作时间相差只有三年,且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
两部戏剧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抑或主题思想,还是美学形态、表演方式上均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独有魅力。
四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至今仍在舞台上盛演,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西文化艺术标志性符号之一。
两部戏剧作品的女主角形象之比杜丽娘:毫无疑问,《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杜丽娘。
杜丽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作为名门宦族的小姐,她长于深闺,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不能稍有越礼出格。
在“闺塾” 一场中,她“嫩脸娇羞,老成尊重",矜持温顺的性格展现无遗。
然而沉重的思想枷锁慢慢地使这个花季少女越来越苦闷,引发了她对周遭一切的怀疑和不满。
及至游园,那暗暗生长的情思终于变得明晰。
春天的妩媚的景色激发了她要求身心自由的觉悟。
情欲已然苏醒,等待着一次爆发。
终于,“惊梦"中她获得了爱情,并在梦中完成与柳梦梅的爱欲交融。
苏醒后她更加深了要把梦境变成现实的冲动,“寻梦”正是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梦中幻景,现实难寻。
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甘愿选择自我结束这“如花美眷” 般的生命,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永远留在这梦中的春光里。
但杜丽娘的死只是她抗争之路的另一个开始。
杜丽娘她的游魂居然与柳梦梅再续前缘。
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
回到现实阳界的她,又要面对父亲对她爱情的百般阻挠。
最终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感动了皇帝“敕赐团圆”,与柳梦梅成婚。
这正是社会、观众对生死至情与人欲合理的肯定与褒扬。
朱丽叶: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理想的新女性形象:美丽纯洁,善良温和,忠贞不屈。
《牡丹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摘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杰出的古典悲剧作品。
两住作者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冲突、结构、人物以及结局方面各显异调,表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关键词]《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比较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在同一年离开人世。
两位大师是同一时代出现在东西方的两颗最耀眼的艺术明星,他们的剧作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至今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描写爱情的典范之作,都出现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
两剧在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等方面,有着相似的主题特征。
但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与文化形态的差异,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美学特征也各有千秋。
本文通过对两剧主人公、冲突体现、戏剧结构以及悲剧结局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揭示中西方悲剧精神及审美观念的巨大差异。
一、悲剧主人公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悲剧往往以悲剧人物的毁灭为突出特征,每到此时,观众心里不仅泛起对悲剧人物的同情与怜悯,随之而来的还有担心自己遭遇同样不幸的恐惧感。
而悲剧主人公,作为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人物,其语言、行动、事件深刻影响全局,甚至决定悲剧的属性。
英国戏剧家批评家德莱登说:“怜悯和恐怖之感必须主要地,即使不是全部地,建筑在这个人物身上(指悲剧主人公)。
这个法则是极端需要的,因为恐怖和怜悯之情一经分散到许多人物身上,它们就只能起微小的作用。
”《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人公都是光彩照人的女性叛逆形象:杜丽娘与朱丽叶都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是自由幸福的追求者,都是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封建叛逆者。
舞台天地 ┃ The stage of heaven and earth 108┃豫剧《鸳鸯》导演创作分析论述■ 王迎迎摘 要:小剧场豫剧《鸳鸯》改编自京剧传统戏《鸳鸯冢》。
是本人独立担任导演的第一部大戏。
这篇论文主要以豫剧《鸳鸯》导演创作为例,从二度创作中的风格样式、音乐设计、舞台美术、舞台调度等若干环节来进行综合分析论述。
关键词:小剧场豫剧;《鸳鸯》;剧本修改;二度创作;舞台呈现小剧场豫剧《鸳鸯》主要讲述了王五姐和谢招郎这一对苦命鸳鸯在以李大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压迫下的悲剧命运。
在创作中遵循原剧主题立意,融入了许多现代的观念内核,使剧目更具有现实意义和讨论价值。
该剧以二人的感情悲剧映射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迫与摧残,同时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送给观众。
豫剧《鸳鸯》于2019年11月28日在中国戏曲学院第二十六届一二•九戏曲节上进行首次展演,获得了优秀剧目奖、最佳作曲奖等六项大奖,受到了学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该剧是本人在中国戏曲学院大三学年上学期独自担任导演进行创排的一部小剧场戏曲剧目。
从接到剧本进行一度创作修改到最终舞台呈现,历时三个月。
在此对剧目创排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及梳理,为今后导戏做好铺垫。
一、关于风格样式及追求《鸳鸯》是传统戏,但此次创排我们以新角度重新诠释了这个故事。
为了突出矛盾冲突,对原剧中人物王五姐、谢招郎、李大户这几个人物形象进行了调整,并将王大娘的形象正面化,重新挖掘内心情感和外部表现相统一的人物形象。
此剧是个爱情悲剧,但考虑到豫剧剧种的语言特点,剧中又设立了丑角行当,所以我把此剧风格定位为悲喜剧,在有喜有悲的呈现下让观众感受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区别于传统戏的演出形式,小剧场豫剧《鸳鸯》追求一种写意的写实,在真实细腻的表演基础上,追求舞台样式和整体演出的诗化、意象化、音乐化和戏曲舞蹈化的表现性风格,以达到一种唯美的意境。
1.本剧的思想立意本剧以王五姐和谢招郎的爱情为主线,全剧紧紧围绕着两人的情感展开。
一部生活的爱情悲喜剧——谈苏联影片《两个人的车站》周森甲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6(000)004
【摘要】<正> 《两个人的车站》,这部苏联1983年由观众评选出的十部最佳影片中名列第一的影片(文学剧本载《世界电影》1983年第6期,上映剧本载《中外电影》1984年第1期),若不去细细体味,人们是不会觉得它有多少出众之处的。
它所展现的无非是两个都不怎么走运的中年男女,在一小火车站不期相遇而至相爱的一个极平常的爱情故事。
它既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浪漫的场面;既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火山爆发式的感情倾泻……那么它为什么能那样地广泛赢得观众的青睐呢?原来,它虽不以奇异取胜,却以朴实夺标。
它有如一弯生活的溪流,平缓,委婉,带着苦中有甜之味,潺潺流入人们的心田,激起人们层层感情的波澜,这是一部生活的爱情悲喜剧,它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
【总页数】6页(P74-79)
【作者】周森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山植树之恋》:一部"纯粹"的爱情影片 [J], 房利芳
2.论爱情悲喜剧的艺术——以《两个人的车站》为例 [J], 王峰
3.苏联拍摄第一部美国西部影片 [J], 肖伊
4.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的叙事符号与文化解读 [J], 刘秉灿;徐闯;唐吉儿;张
丽娜
5.人生处处有惊喜,也许就在下一个车站——浅析前苏联影片《两个人的车站》 [J], 李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国文学研究越剧《王子复仇记》从西方悲剧到中国悲剧的转换南京大学张瑛摘要:1994年由赵志刚主演的越剧《王子复仇记》为莎剧戏曲改编中的一部成功之作。
该剧将西方悲剧本土化为中国戏曲舞台上更符合观众审美的中国悲剧,在时空设定、情节安排、人物设置、艺术技巧、抒情性和超自然氛围的留存方面,保持了西方悲剧必要的特征,但是在悲剧冲突设置方面,越剧改编弱化了原剧中哈姆莱特挣扎的冲突,而将这一主要人物的性格设定单一化为忠、正、良、善的代表,将观众纳入评判体系,凸显中国戏曲悲剧中评判的冲突,伦理意味更为浓重。
在发展王子男性英雄悲剧的同时,也着力刻画以雷莉亚为代表的女性苦情悲剧。
改编过程中所做的形变和改良,皆符合越剧形式、结构、审美上的普遍规律。
这一西方悲剧与越剧悲剧相互交融和适应的过程,使得西方悲剧在中国的文化背景、越剧的戏剧形式下依然能实现其悲剧的价值,并且更能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
越剧《王子复仇记》在保持越剧传统、遵循越剧审美范式的前提下进行适时的创新与突破,探寻当代越剧的多元可能性。
关键词:越剧;改编;悲剧;东方悲剧Title:Hamlet in Yue Opera:A Shift from Western Tragedy to Chinese Tragedy Abstract:Released in1994,Hamlets Yue Opera adaptation performed by Zhao Zhigang is one of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Chinese adaptation of Shakespeare's opera. This adaptation localizes Hamlet and makes a shift from staging a Western tragedy to作者简介: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电子邮箱:zhangy@&144越居U《王子复仇记》staging an oriental tragedy.It retains its tragic space plot,characters and supernatural elements,yet it adds to the tragic conflict by involving the spectators into the judging process and highlights its esthetical aspects.In term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the adaptation emphasizes the female tragic roles in the opera, developing traditional Chinese tragic heroine side by side with the tragic hero.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ropriation made in the a d ap t ation conform t o the Yue Opera modelandparadigm on heonehand andpu ragedyin he Chinese se ingand pander t o Chinese aes t hetics on t h e o t h er.It is in t h is way t h a t Yue opera adap t a tion of Hamlet makes innovations and breakt h roughs t o explore in t e rcultural possibilities.Key Words:Yue Opera;adap t ation;tragedy;oriental tragedy1994年9月20日至26日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期间,上海越剧院明月剧团上演了越剧《王子复仇记》,是中国莎剧戏曲改编史上第一台越剧改编版《哈姆莱特+该剧采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始逐步推进的男女合演的形式,由赵志刚担纲主演,剧中生、旦、净、丑行当齐全,表演上唱、做、念、打俱备,文、武场景均有,既有过去女子越剧擅长的抒情文戏,亦有女子越剧不擅长的激烈的武打戏"V0年代起开始脱颖而出的青年男演员赵志刚文武皆优,唱腔在师承尹派的基础上衍变突破,加入阳刚之气,抒情处激荡处收放自如,他的主演使得越剧《王子复仇记》在思想性上力承莎剧、艺术性上不输传统越剧,娱乐性上广大观众喜闻乐听,成为莎剧戏曲改编中的一部成功之作"越剧起源与浙江江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早年的题材偏重于才子佳人的爱情戏,长于抒情。
桃花扇中的爱情悲喜剧——爱情与婚姻观念的对立引言《桃花扇》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曲艺小说,以明代文人蔡伦和歌女李香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开,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爱情与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
本文将通过详细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角色展开,探讨其中所体现的爱情悲喜剧以及爱情与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
爱情与婚姻观念的对立在《桃花扇》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塑造角色和呈现故事情节来展现爱情与婚姻观念之间的对立。
首先,蔡伦和李香君两个主要角色身处不同社会阶层,他们来自不同背景、具有不同价值观念。
蔡伦是一个有追求、向往自由与浪漫的文人,他渴望真挚、自由的爱情;而李香君则是一个歌女,被社会视为不正派的职业,她对于爱情和婚姻有着更为现实的看法。
其次,在小说中,蔡伦与李香君之间的爱情是一种禁忌的、不被社会接受的关系。
由于身份和地位上的差距,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挑战和阻碍。
蔡伦作为一个文人,尊崇自由、唯美主义的精神追求,在传统社会中被束缚得无法如愿;而李香君则被迫与富商相亲相随,并最终迎娶了他,这使她无法如愿与蔡伦在一起。
这种爱情与婚姻观念之间的对立使得整个故事变成了一场悲喜剧。
爱情悲喜剧展示《桃花扇》以妓女和读书人之间发生感情为线索,表达了明代社会中对爱情和婚姻观念所带来的痛苦和挣扎。
在小说中,蔡伦和李香君虽然深爱着彼此,但由于外界压力和社会禁忌,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蔡伦为了保护李香君,选择放弃了自己的爱情,甘愿承受孤独和痛苦;而李香君则嫁给了与自己并不相爱的男人,选择顺应社会的规范。
整个故事中充满了悲喜交替的情节,令读者对爱情和婚姻观念产生思考。
作者通过描写这种悲喜剧展示出明代社会中人们在追求真挚爱情与接受现实婚姻之间的挣扎。
这种冲突也呼应着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忠诚、家族责任等价值观念的强调。
结论通过《桃花扇》中的爱情悲喜剧故事,我们看到了明代社会中存在着封建礼教对于个体意志和自由发展的局限性。
作品生动地描述了蔡伦和李香君两个角色之间因为社会禁忌而无法如愿相守的痛苦经历。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二○二○年第六期收稿日期:2020-06-07基金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21lslybkt-062)作者简介:刘宁宁,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以夏多布里昂、福克纳、沈从文、莫言的地域书写为视角刘宁宁(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从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到沈从文,有一条以地域写作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脉络。
夏多布里昂以美洲风情写作为特色而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者。
福克纳所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把地域写作提升到精细化、典型化的高度。
沈从文的湘西风情,在地域写作的中国化方面,更是推陈出新。
这些作家都大量地描写了社会风俗人情和爱情悲剧。
莫言把地域写作推到了新高度,融进了后现代派的风格。
关键词:夏多布里昂;福克纳;沈从文;莫言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20)06-0059-05综观二百多年的世界文学,从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奠基者夏多布里昂,到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分布着一条具有共同特征的、艺术特色鲜明的脉络。
在这条脉络上,能够串联起大大小小的诸多作家。
有些作家,在传承上起着引领作用,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
这种共有特征,表现为文学地域的相对固定性、文学描写的社会风俗人情的地方性、文学表达的情感活动所具有的悲剧性,等等。
一、地域:文学的跑马场世界是浩大的,文学是具有穿透力的。
而紧紧地围绕着特定地域进行创作,并塑造出如花的艺术世界,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应该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1768年出生的作家,夏多布里昂的经历是具有传奇性的。
他既是政治家,又是外交家,还是作家和法兰西学院的院士。
在当时法国社会激烈变动的情势下,他的生活大起大落,多次跃进官场高位,却又多次跌落马下。
盛年失意之时,他去美洲游历,在那块传说中的神秘土地上,他游历了诸多地点,见识到密西西比河的博大胸怀,观赏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壮美,进入到在欧洲人眼中是野蛮、原始的印第安人部落。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作者:乔丹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中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电影《喜宴》在美国背景之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细枝末节,在对故事进行叙述的同时展现了中西方家庭观及婚姻观的强烈对比。
该电影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映射了现实生活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通过分析这部电影,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喜宴》;跨文化;中西;文化差异1.引言近年来,电影行业迅速发展,各种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而在1993年由李安执导的《喜宴》却在经过了20多年之后依然颇受观众喜爱,成为体现中西方文化对比的经典之作。
该电影为李安导演“家庭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以一种悲喜剧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中西方人在对待家庭与婚姻上的不同态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中国传统式思维进行了反讽。
独特的表现手法及鲜明的主题使得多年来学术界对于该电影的研究从未停止,众多学者对电影的人物、电影导演的艺术特色或其叙事主题等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其中便不乏众多从跨文化视角进行的研究。
早在2008年,陈京丽便从家庭伦理观、中西文化特征及中西方解决婚姻矛盾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喜宴》中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个时期的研究相对较为宽泛,对电影中整体的中心思想进行了整合分析,为早期对该电影的跨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近年来更多针对该电影的具体性研究开始涌现出来,王一迪、江蒙梦及何芳三人在2017年研究了电影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观念在与不同文化碰撞中的坚守与妥协,通过对电影中人物的动作及语言变化分析出妥协的过程;2018年,杨晶以该电影为例,从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传统经济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同年,徐梦、张剑平两人对《喜宴》电影中的中西方婚姻观进行了分析,探讨中西方在婚姻仪式及婚姻目的两个方面上的差异,并分别对中西方文化环境背景进行分析,总结中西方婚姻观存在差异的原因。
中华戏曲的审美精神中华戏曲的审美精神戏曲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孕育出的一道亮丽景观,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它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戏曲)的唯一存活体,葆有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与莎士比亚齐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世界三大爱情经典剧作之一《西厢记》(与《沙恭达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并称),其舞台综合性发展到精淳的地步,其美学原则使之成为人类写意型艺术的典型代表,得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华戏曲的审美精神,欢迎浏览。
在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中,戏曲一直在孕育、变化和茁长。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戏曲活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戏曲在它的肌体中挟带了中国文化的众量因子,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戏曲。
广袤的覆盖率。
戏曲对于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
从空间意义上说,经过繁衍生息而形成的众多地方剧种,对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形成了靡有孑遗的覆盖。
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中华大地上可说凡有入居处皆有戏曲,这在世界文化中是一大奇迹。
从时间意义上说,遍布城乡的勾栏戏馆、街台庙台上丝弦锣鼓终日不绝的演出,成为民俗文化生活的主要景观。
从介入深度上说,戏曲文化几乎是地覆海涵、包罗万象,民间年节庆典酬神许愿、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被戏曲垄断,几乎一切生活工艺都围绕戏曲内容制作——建筑雕塑、居室装饰、器物装饰、绘画、年画、泥塑、剪纸、刺绣、瓷器、漆器、金银玉器皆如此。
覆盖率还可以作另外一种层面的理解。
例如戏曲创作对于中国传统题材的全面覆盖:积累起来的数万个剧目,其内容从上古开辟神话到全部24史几乎敷衍净尽,一直延伸到现当代生活。
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地域的覆盖。
【民间故事】洞房悲喜剧民间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许多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戏剧性。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则关于洞房悲喜剧的民间故事,这个故事充满了喜剧元素,同时也让人感到悲伤和同情。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故事开始于一个普通的村庄,这个村庄里住着一个叫做小明的年轻人和一个名叫小红的少女。
小明和小红从小就是青梅竹马,两人的父母早早就定下了婚约。
小明和小红从小就亲如兄妹,他们一起长大,一起玩耍,一起上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和小红渐渐长大了,他们开始意识到彼此的感情。
当他们走进青春期的时候,小明心中已经有了小红的位置,他想要和小红结为夫妻。
而小红也是如此,她对小明的感情早已超过了亲情。
终于,小明和小红的父母商量好了婚事,他们决定在小红十八岁的时候举办婚礼,小明和小红的婚礼成为了全村的盛事。
村里的人们都知道小明和小红是一对天造地设的神仙眷侣,他们为这对小情侣做了许多准备,希望他们的婚姻能够一直幸福美满。
终于,盼望着又害怕的日子终于来临了,小红的十八岁生日那天,小明和小红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
村里的人们都来参加了婚礼,他们纷纷送上祝福和礼物。
小明和小红穿着传统的婚纱相互对望,相互扶持,这一刻,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故事的转折点就在这一天。
婚礼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忽然间,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村里的人们惊恐不已,他们纷纷四处躲避。
小明和小红的父母更是焦急万分,他们生怕这场狂风暴雨会给小明和小红的婚礼带来不祥之兆。
在人们的惊慌和恐惧声中,小明和小红也在屋内守望着窗外的狂风暴雨。
这时,小红的母亲突然跑进了屋内,她慌张地告诉小红说,她的父亲遭遇了意外,现在正在急救室里,情况十分危急。
小红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搞得晕头转向,她不知所措地四处张望,她希望能够立刻去看望她的父亲,她无法面对眼前的一切,她的婚礼变成了她的一场噩梦。
在场的人们也是焦急万分,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