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考试审计科目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格式:pdf
- 大小:119.39 KB
- 文档页数:6
第四章审计过程与审计方法(5)其他原因。
非抽样风险是由人为错误造成的,因而可以降低、消除或防范。
虽然在任何一种抽样方法中审计人员都不能量化非抽样风险,但通过采取适当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对审计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监督和复核,以及对审计人员实务的适当改进,可以将非抽样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审计人员也可以通过仔细设计其审计程序尽量降低非抽样风险。
(三)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抽样时,既可以使用统计抽样方法,也可以使用非统计抽样方法,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统计抽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1)随机选取样本项目;(2)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包括计量抽样风险。
不同时具备前款提及的两个特征的抽样方法为非统计抽样。
一方面,即使审计人员严格按照随机原则选取样本,如果没有对样本结果进行统计评估,就不能认为使用了统计抽样。
另一方面,基于非随机选样的统计评估也是无效的。
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并运用职业判断,确定使用统计抽样或非统计抽样方法,以最有效率地获取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在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方法之间进行选择时主要考虑成本效益。
统计抽样的优点在于能够客观地计量抽样风险,并通过调整样本规模精确地控制风险,这是与非统计抽样最重要的区别。
另外,统计抽样还有助于审计人员高效地设计样本,计量所获取证据的充分性,以及定量评价样本结果。
但统计抽样又可能发生额外的成本。
首先,统计抽样需要特殊的专业技能,因此使用统计抽样需要增加额外的支出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其次,统计抽样要求单个样本项目符合统计要求,这些也可能需要支出额外的费用。
非统计抽样如果设计适当,也能提供与统计抽样方法同样有效的结果。
审计人员使用非统计抽样时,也必须考虑抽样风险并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但无法精确地测定出抽样风险。
不管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两种方法都要求审计人员在设计、实施和评价样本时运用职业判断。
另外,对选取的样本项目实施的审计程序通常也与使用的抽样方法无关。
第四章审计抽样本章考情分析本章在2011年-2013年总计考核了26分,年均8.7分,属于稳定的高分章。
下表说明,各类抽样在考试中“均匀分布”。
年度题型题量分值考点2011简答16传统变量抽样的操作与计算2012简答212传统变量抽样的计算单选44非抽样风险,属性抽样,PPS抽样的特点2013多选24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属性抽样样本规模2013年改变了本章连续5年考简答题的惯例,改考选择题。
题型的改变通常导致考试范围的变化,进而要求在学习方法上作适当改变。
例如,简答题往往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可以是属性抽样,可以是传统变量抽样,也可以是PPS抽样]。
这个主题“窄而深”地圈定了该简答题的知识范围。
如果以选择题的题型命题,则不存在对知识范围的限制,考核的知识很可能“广而浅”。
在学习方法上,“窄而深”需要深刻的理解,“广而浅”则需要广泛的了解。
简答题“窄而深”的特点决定了简答题很少涉及第一节。
实际上,2008年至2012年的简答题从未涉及到第一节的内容。
选择题“广而浅”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涉及任何内容。
例如,2013年就有2个选择题出自第一节。
2013年审计抽样题型的变化实际上属于意料之中,尤其是连续考核5年简答题之后这种变化更是合乎规律的。
在审计考试的历史上,审计抽样还曾经连续考过3年的综合题。
见下页表。
下表列示了过去各年审计抽样的题型变化情况:年份020304050607080910111213选择√√√√√简答√PPS属性PPS传统传统综合√√√本章基本结构框架三句开场白:1.抽样的根本目的:在合理保证质量[体现在可信赖程度上]的前提下节省审计时间,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简而言之,图的是“少快好省”。
2.抽样的基本原理:用样本错报推断总体错报。
从推断的总体错报中减去已发现的样本错报作为被认可的一种错报——推断错报。
3.抽样直接涉及的3个审计问题:(1)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样本规模即审计程序的范围;(2)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样本规模即充分性的数量界限;科学的选样方法有助于提高审计证据的相关性。
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样本设计阶段 【内容导航】: (一)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 (二)细节测试的样本设计 【所属章节】: 本知识点属于《审计》科目第四章审计抽样第二节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的内容。
【知识点】:样本设计阶段 (一)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解读】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需要解决的是“抽取什么样的样本?”的问题,需要从以下5个要素展开: 1.控制测试目标 (1)控制测试是为了获取关于某项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
(2)注册会计师实施控制测试的目标是提供关于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以支持计划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
(教材P75) Y=K/X 2.定义总体(适当性、完整性) (1)评价总体的适当 注册会计师应确定总体适合于控制测试的审计目标,包括适合于控制测试的方向。
例如:测试用以保证所有发运商品都已开单的控制是否有效运行,注册会计师应将所有已发运的项目作为总体。
(2)评价总体的完整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项目内容和涉及时间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
例如:如果注册会计师从档案中选取付款证明,除非确信所有的付款证明都已归档,否则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该期间的所有付款证明得出结论(总体项目内容完整)。
又如:如果注册会计师对某一控制活动在财务报告期间是否有效运行得出结论,总体应包括来自整个报告期间的所有相关项目(总体的涉及时间完整)。
3.定义抽样单元 (1)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2)在控制测试中,抽样单元通常是能够提供控制运行证据的一份文件资料、一个记录或其中一行(教材P75倒数第1段)。
4.定义偏差(1)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注册会计师要仔细定义所要测试的控制及可能出现偏差的情况(教材P68第3段)。
(2)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偏差率的表现形式(教材P76第3段)。
5.定义测试期间控制测试需要得出“某一控制活动在财务报告期间是否有效运行”的结论,因此控制测试的期间与财务报表期间一致。
第一编审计基本原理——第四章审计抽样方法01考情分析02学习要求03主要知识点讲解考情分析本章属于比较重要的章节,核心内容是审计抽样方法在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中的具体运用。
从历年考试题型看,既可以考查客观题,也可考查简答题或在综合题中也涉及抽样的内容。
近年多考查客观题,同时还在综合题中有涉及。
学习要求理解审计抽样的相关概念;掌握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掌握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运用。
【知识点】审计抽样的相关概念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审计证据时,需要选取项目实施测试。
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有:1.对全部项目进行测试2.选取特定项目测试3.审计抽样一、审计抽样★★(一)审计抽样的含义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为注册会计师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基础。
(二)审计抽样的特征审计抽样应当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特征:(1)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2)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3)可以根据样本项目的测试结果推断出有关抽样总体的结论。
注意:第一,下列情况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属于审计抽样:针对总体进行百分之百的测试(全查);只选取特定项目实施测试;虽对选取的项目实施了测试,但不据此推断总体特征。
第二,只有当从抽样总体中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时,注册会计师才能根据样本项目的测试结果推断出有关总体的结论。
(三)审计抽样的适用性审计抽样并非在所有审计程序中都可使用。
在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中,有些审计程序可以使用审计抽样,有些审计程序则不宜使用审计抽样。
1.风险评估程序通常不涉及审计抽样;2.注册会计师通常实施询问、观察等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此时不宜使用审计抽样;3.在被审计单位采用信息技术处理各类交易及其他信息时,注册会计师通常只需要测试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并从各类交易中选取一笔或几笔交易进行测试,就能获取有关信息技术应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此时不需使用审计抽样;4.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的目的不是根据样本项目的测试结果推断有关总体的结论,此时不宜使用审计抽样。
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知识考点:审计抽样
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应考人员,*阶段考试的单科考试合格成绩5年内有效。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知识考点:审计抽样,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审计抽样
一、考情分析
本章属于比较重要的内容,是考试的重点,基本上每年都会涉及题目,各种题型均可涉及,尤其是简答题;还可以在综合题中涉及抽样的具体运用。
考生应在明确审计抽样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将抽样技术具体运用于控制测试和实质*细节测试中。
二、重点和难点
(一)审计抽样的基本概念
1.审计抽样
2.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3.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二)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1.样本设计——确定测试目标;定义总体和抽样单元;定义误差构成的条件
2.样本选取
(1)确定样本规模——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
(2)选取样本
3.评价样本结果——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下的评价
第一,统计抽样结果评价(总体偏差率上限与可容忍偏差率比较;在细节测试下将总体错报上限与可容忍错报比较)
第二,非统计抽样结果的评价(在控制测试下将样本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比较;在细节测试下将总体错报与可容忍错报比较)
(三)控制测试中运用的抽样方法
1.统计抽样
2.非统计抽样
(四)实质*细节测试中抽样技术的运用
1.非统计抽样
2.统计抽样
(1)传统变量抽样
(2)PPS抽样的适用前提及优缺点。
第四章审计抽样本章考情分析本章在2011年-2013年总计考核了26分,年均8.7分,属于稳定的高分章。
下表说明,各类抽样在考试中“均匀分布”。
年度题型题量分值考点2011简答16传统变量抽样的操作与计算2012简答212传统变量抽样的计算单选44非抽样风险,属性抽样,PPS抽样的特点2013多选24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属性抽样样本规模2013年改变了本章连续5年考简答题的惯例,改考选择题。
题型的改变通常导致考试范围的变化,进而要求在学习方法上作适当改变。
例如,简答题往往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可以是属性抽样,可以是传统变量抽样,也可以是PPS抽样]。
这个主题“窄而深”地圈定了该简答题的知识范围。
如果以选择题的题型命题,则不存在对知识范围的限制,考核的知识很可能“广而浅”。
在学习方法上,“窄而深”需要深刻的理解,“广而浅”则需要广泛的了解。
简答题“窄而深”的特点决定了简答题很少涉及第一节。
实际上,2008年至2012年的简答题从未涉及到第一节的内容。
选择题“广而浅”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涉及任何内容。
例如,2013年就有2个选择题出自第一节。
2013年审计抽样题型的变化实际上属于意料之中,尤其是连续考核5年简答题之后这种变化更是合乎规律的。
在审计考试的历史上,审计抽样还曾经连续考过3年的综合题。
见下页表。
下表列示了过去各年审计抽样的题型变化情况:年份020304050607080910111213选择√√√√√简答√PPS属性PPS传统传统综合√√√本章基本结构框架三句开场白:1.抽样的根本目的:在合理保证质量[体现在可信赖程度上]的前提下节省审计时间,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简而言之,图的是“少快好省”。
2.抽样的基本原理:用样本错报推断总体错报。
从推断的总体错报中减去已发现的样本错报作为被认可的一种错报——推断错报。
3.抽样直接涉及的3个审计问题:(1)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样本规模即审计程序的范围;(2)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样本规模即充分性的数量界限;科学的选样方法有助于提高审计证据的相关性。
知识点:审计抽样的相关概念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一、审计抽样的含义与特征★(一)审计抽样的含义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且所有抽样单元都有机会被选取。
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才能根据样本项目的测试结果推断出有关抽样总体的结论。
总体——是指注册会计师从中选取样本并期望据此得出结论的整个数据集合。
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二)审计抽样的特征1.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2.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3.可以根据样本项目的测试结果推断出有关抽样总体的结论。
对抽样特征的理解:1.审计抽样时,所有抽样单元都应有被选取成为样本的机会,注册会计师不能存有偏向,只挑选具备某一特征的项目进行测试。
2.审计抽样时,注册会计师的目的并不是评价样本,而是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
3.只有当从抽样总体中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时,注册会计师才能根据样本项目的测试结果推断出有关总体的结论。
代表性——是指在既定的风险水平下,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相同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类似(不是相同)。
如果样本的选取是无偏向的,该样本通常就具有了代表性。
代表性与整个样本而非样本中的单个项目相关,与样本规模无关,而与如何选取样本相关。
代表性通常只与错报的发生率而非错报的特定性质相关,比如,异常情况(如舞弊)导致的样本错报就不具有代表性。
【多选题】(2017年)下列各项中,属于审计抽样基本特征的有()。
A.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B.可以根据样本项目的测试结果推断出有关抽样总体的结论C.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D.可以基于某一特征从总体中选出特定项目实施审计程序『正确答案』ABC『答案解析』审计抽样应当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特征:(1)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2)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3)可以根据样本项目的测试结果推断出有关抽样总体的结论。
2017注册会计师审计讲义:审计抽样基本原理和步骤【2】二、选取样本阶段(一)确定样木规模样本规模是指从总体中选取样本项目的数量。
在审计抽样中,如果样本规模过小,就不能反映出审计对象总体的特征,注册会计师就无法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其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
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足够的样本规模,以将抽样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相反,如果样本规模过大,则会增加审计工作量,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人力上的浪费,加大审计成本,降低审计效率,就会失去审计抽样的意义。
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1.可接受的抽样风险。
可接受的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成反比。
注册会计师愿意接受的抽样风险越低,样本规模通常越大。
反之,注册计师愿意接受的抽样风险越高,样本规模越小。
2.可容忍误差。
可容忍误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认为测试目标已实现的情况下准备接受的总体最大误差。
在控制测试中,它指可容忍偏差率。
可容忍偏差率,是指注册会计师设定的偏离规定的内部控制程序的比率,注册会计师试图对总体中的实际偏差率不超过该比率获取适当水平的保证。
换言之,可容忍偏差率是注册会计师能够接受的最大偏差数量;如果偏差超过这一数量则减少或取消对内部控制程序的信赖。
在细节测试中,它指可容忍错报。
可容忍错报,是指注册会计师设定的货币金额,注册会计师试图对总体中的实际错报不可超过该货币金额获取适当水平的保证。
实际上,可容忍错报是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这个概念在特定抽样程序中的运用。
可容忍错报可能等于或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当保证程度一定时,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可容忍误差。
可容忍误差越小,为实现向样的保证程度所需的样本规模越大。
3.预计总体误差。
预计总体误差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以前对被审计单位的经验或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结果而估计总体中可能存在的误差。
预计总体误差越大,可容忍误差也应当越大;但预计总体误差不应超过可容忍误差。
在既定的可容忍误差下,当预计总体误差增加时,所需的样本规模越大。
第二节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考点一】样本设计(重点)3.抽样单元在控制测试中,抽样单元通常是能够提供控制运行证据的一份文件资料、一个记录或其中一行。
4.偏差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偏差率的表现形式。
5.测试期间控制测试需要得出“某一控制活动在财务报告期间是否有效运行”的结论,因此控制测试的期间与财务报表期间一致。
(二)样本设计(细节测试)图4-12:样本设计(细节测试)1.测试目标在细节测试中,抽样通常用来为有关财务报表金额的一项或多项认定(如应收账款的存在)提供特定水平的合理保证(即通过审计抽样获取总体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充分、适当审计证据)。
2.总体(1)适当性注册会计师应确定总体适合于细节测试的审计目标,包括适合于细节测试的方向。
例如,测试应付账款的高估,注册会计师应将应付账款明细表定义为总体。
又如:测试应付账款的低估,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后来支付的证明、未付款的发票、供货商的对账单、没有销售发票对应的收货报告,或能提供低估应付账款的审计证据的其他总体定义为总体,而不是将应付账款明细表定义为总体。
(2)完整性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项目内容和涉及时间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
(3)实物总体注册会计师通常从代表总体的实物中选取样本项目。
例如,如果注册会计师将总体定义为特定日期的所有应收账款余额,代表总体的实物就是该日应收账款余额明细表。
又如,如果总体是某一测试期间的销售收入,代表总体的实物就可能是记录在销售明细账中的销售交易,也可能是销售发票。
如果代表总体的实物和总体不一致,注册会计师可能对总体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详细了解代表总体的实物,确定代表总体的实物是否包括整个总体。
注册会计师通常通过加总或计算来完成这一工作。
例如,注册会计师可将发票金额总数与已记入总账的销售收入金额总数进行核对。
3.抽样单元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教材P68)。
在细节测试中,抽样单元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项记录,甚至是每个货币单元(教材P86)。
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
一、样本设计
二、样本选取
三、样本结果评价
一、样本设计
样本设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样本进行计划。
审计程序目标
审计对象总体和分层
抽样单元
偏差或错报构成条件
可容忍误差
预计总体误差
二、样本选取
(一)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二)系统选样(等距选样)
(三)随意选样
样本选取
请你思考:
使用随机数表选取样本的方法是()。
A.随机数选样
B.系统选样
C.随意选样
D.判断选样
三、样本结果评价
注册会计师在对样本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评价样本结果,确定使用审计抽样是否已为注册会计师针对所测试的总体得出的结论提供合理基础。
分析样本偏差或错报
推断总体偏差或错报
重估抽样风险
形成审计结论
样本结果评价
请你思考:
应收账款总金额为400万元,重要性水平为6万元,根据抽样结果推断的差错额为5万元,而实际的差错额为8万元。
此时,注册会计师已经承受了()。
A.信赖不足风险
B.信赖过度风险
C.误受风险
D.误拒风险
小结
一、样本设计
二、样本选取
三、样本结果评价
谢谢聆听!声明:本课件部分用图来自互联网。
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样本设计阶段
【内容导航】:
(一)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
(二)细节测试的样本设计
【所属章节】:
本知识点属于《审计》科目第四章审计抽样第二节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的内容。
【知识点】:样本设计阶段
(一)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
【解读】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需要解决的是“抽取什么样的样本?”的问题,需要从以下5个要素展开:
1.控制测试目标
(1)控制测试是为了获取关于某项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
(2)注册会计师实施控制测试的目标是提供关于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以支持计划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
(教材P75)
Y=K/X
2.定义总体(适当性、完整性)
(1)评价总体的适当
注册会计师应确定总体适合于控制测试的审计目标,包括适合于控制测试的方向。
例如:测试用以保证所有发运商品都已开单的控制是否有效运行,注册会计师应将所有已发运的项目作为总体。
(2)评价总体的完整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项目内容和涉及时间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
例如:如果注册会计师从档案中选取付款证明,除非确信所有的付款证明都已归档,否则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该期间的所有付款证明得出结论(总体项目内容完整)。
又如:如果注册会计师对某一控制活动在财务报告期间是否有效运行得出结论,总体应包括来自整个报告期间的所有相关项目(总体的涉及时间完整)。
3.定义抽样单元
(1)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2)在控制测试中,抽样单元通常是能够提供控制运行证据的一份文件资料、一个记录或其中一行(教材P75倒数第1段)。
4.定义偏差
(1)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注册会计师要仔细定义所要测试的控制及可能出现偏差的情况(教材P68第3段)。
(2)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偏差率的表现形式(教材P76第3段)。
5.定义测试期间
控制测试需要得出“某一控制活动在财务报告期间是否有效运行”的结论,因此控制测试的期间与财务报表期间一致。
(1)期中实施的控制测试(初始测试)。
(2)剩余期间的补充测试。
(二)细节测试的样本设计
【解读】细节测试的样本设计需要解决的是“抽取什么样的样本?”的问题,需要从以下5个要素展开:
1.细节测试目标
(1)细节测试的目的是确定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是否正确,获取与存在的错报有关的证据。
(2)在细节测试中,抽样通常用来为有关财务报表金额的一项或多项(认定、如应收账款的存在性)提供特定水平的合理保证。
2.定义总体
(1)评价总体的适当性
注册会计师应确定总体适合于细节测试的审计目标,包括适合于细节测试的方向。
例如:测试应付账款的高估时,将应付账款明细表定义为总体。
例如:测试应付账款的低估时,将被审计单位的供货商对账单作为总体比将应付账款明细表作为总体更加适当;也可以用后来支付的证明、未付款的发票、未付款的验收报告等也可以作为总体,它们都能提供低估应付账款的证据。
(2)评价总体的完整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项目内容和涉及时间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
(3)从代表总体的实物中选取样本项目
注册会计师通常从代表总体的实物中选取样本项目。
例如,如果将总体定义为特定日期的所有应收账款余额,代表总体的实物就是该日应收账款余额明细表。
又如,如果总体是某一测试期间的销售收入,代表总体的实物就可能是记录在销售明细账中的销售交易,也可能是销售发票。
注册会计师必须详细了解代表总体的实物,确定代表总体的实物是否包括整个总体。
注册会计师通常通过加总或计算来完成这一工作。
例如,注册会计师可将发票金额总数与已记入总账的销售收入金额总数进行核对。
3.定义抽样单元
(1)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2)在细节测试中,抽样单元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项记录,甚至为每个货币单元(PPS抽样)(教材P85第4段)。
4.分层
(1)分层是指将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货币金额)的抽样单元组成;
(2)如果总体项目存在重大的变异性,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分层;
(3)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提高审计效率。
例如,函证应收账款时,可以按应收账款账户金额大小分为三层:
第1层:对于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应收账款账户,应进行全部函证;
第2层:对于金额在5000-10000元的应收账款账户,作为一个子总体选取样本进行函证;
第3层:对于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应收账款账户,作为一个子总体选取样本进行函证。
5.定义误差
(1)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注册会计师要仔细定义所要测试的控制及可能出现偏差的情况。
(2)在细节测试中,误差是指错报,实际审计工作中常常采用错报金额(元)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