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选择与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11.67 KB
- 文档页数:5
试论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摘要】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是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
本文通过梳理呼吸内科常见感染疾病、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以及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和选择考量因素等内容,探讨了抗生素在呼吸内科的有效应用策略。
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滥用,但同时也需要不断更新抗生素应用知识,探索个体化应用及联合治疗策略。
呼吸内科医生应持续关注抗生素的发展,提高抗生素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关键词:抗生素、呼吸内科、合理应用、治疗效果、药物滥用、个体化应用、联合治疗、医生知识更新、治疗水平。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呼吸内科临床中,感染性疾病是常见病种之一,如肺炎、支气管炎、肺部真菌感染等。
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关键药物,在呼吸内科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药物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抗生素的疗效。
合理应用抗生素成为当前呼吸内科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呼吸内科领域,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是医生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抉择。
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抗生素联合治疗也逐渐受到重视,如何科学搭配抗生素,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也是呼吸内科医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希望通过对呼吸内科常见感染疾病的治疗原则、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应用原则、抗生素选择的考量因素和抗生素联合治疗的优势进行系统阐述,为呼吸内科医生提供指导,提高抗生素治疗水平,减少药物滥用及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1.2 本文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旨在加强对呼吸内科医生及相关医护人员的理论指导,推动临床实践中抗生素的规范应用。
通过详细分析抗生素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在呼吸内科常见感染疾病中的应用原则,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滥用,延缓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并为未来抗生素个体化应用及联合治疗策略的研究奠定基础。
浅谈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摘要:目的:探讨浅谈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2月入住我院呼吸内科的186例患者,均应用抗生素治疗,分析抗生素的种类、选择原则、使用方法。
结果:抗生素使用最多的是头孢他啶,其次为头孢哌酮、阿奇霉素、阿莫西林等;一联用药占41.94%,二联用药占29.03%,三联用药占19.89%,四联用药占9.14%。
结论:临床应结合感染病因合理用药,尽量减少使用时间,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生素合理用药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28【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20-01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治疗细菌感染类疾病,在各种传染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随着抗生素应用的普及,临床中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不断出现,造成抗生素的滥用,威胁人体健康,易发生菌群紊乱,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而导致抗生素失效[1]。
由于呼吸内科中感染高发,故本研究浅谈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2月入住我院呼吸内科的186例患者,男92例,女94例,年龄11-72岁,平均年龄36.5±4.5岁,所有患者均经x线或血常规检查确诊为呼吸道感染,都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种类达27种;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抗生素的分类:临床分为:①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②四环素类,如金霉素、土霉素等;③β-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④氨基糖甙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⑤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⑥林可霉素类,如林克霉素、克林霉素等;⑦多肽类,如万古霉素;⑧磺胺类,如柳氮磺吡啶、磺胺米隆等;⑨抗结核药,如异烟肼;⑩抗真菌药,如灰黄霉素;其他抗生素[2]。
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选择与应用抗生素是指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抗菌药物的产生象征着人类征服细菌开始。
本世纪30年代,磺胺药被发现,随后在40年代,发现了青霉素,并很快的应用于临床中。
抗生素不仅能被用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还能对危害人们健康最大的类疾病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并且在手术和某些肿瘤患者感染中用于预防和治疗。
标签:抗生素;呼吸内科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如何合理的利用抗生素也成为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将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分类特点和应用进行如下总结。
1 抗生素的分类临床中,较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结核药、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真菌药以及其他抗生素。
2 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和方法呼吸内科疾病中,多种不同性质的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约在80%~90%左右,因此,抗生素使用得好能大大的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浪费、降低死亡率。
首先,在应用抗生素前,选择双氧水、盐水或碳酸氢钠进行漱口,或者口含华素片,将口腔进行初步清洁,然后帮助患者,选择合适人员协助下拍背,并将呼吸道深部(下呼吸道)的痰液清咳出,并进行涂片检查、培养,并根据菌落计数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敏感药物。
另外呼吸道感染中[1],儿童疾病以病毒感染较为高发,成人则主要是由细菌引起。
使用抗生素去治疗肺部感染,需合适的选择敏感药物,并根据药物特性、抗菌机制选择合适的药物。
经验性的药物选择,需先作痰涂片检查,并能大致的确定感染病原体为:G+球菌或G-杆菌,能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院外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主要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要病原,常用药物为:青霉素G、红霉素类、四环素类、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等。
对院内感染患者,尤其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通常是由于G-杆菌为主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厌氧菌引起感染,也常伴有真菌、结核以及非结核类分支杆菌,还有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引起感染。
抗生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合理应用探讨【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应用的合理性。
方法:对某院呼吸内科的处方进行随机抽取,选择500张处方,对抗生素使用的品种、合理用药、联合用药等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有339张处方使用了抗生素,使用率为67.8%,使用抗生素的品种达到43种;有200例使用联用抗生素。
结论:该组抗生素使用存在滥用、多用、联合用药不合理等情况。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以及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使得我国这一人口大国患上呼吸内科疾病的几率更大,且病情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1]。
由于抗生素具备各项优点,因此在市场药物中居于遥遥领先的位置。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国内抗生素药物的销售已位居所有药物的最前列[2]。
然而临床中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也伴随其优点越发的严重,现对本院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某院2011年1-8月呼吸内科的处方进行随机抽取,选择500张处方。
其中男216例,女384例,年龄16~71岁,平均年龄(42.4±3.68)岁。
1.2 方法统计分析使用抗生素的处方数、抗生素使用品种及联合应用情况。
2 结果2.1 抗生素应用情况本组选取的500张处方中,使用了抗生素的有339张,使用率为67.8%,其中男性患者148例,占43.7%,女性患者191例,占56.3%,年龄15~89岁,平均年龄60.2岁。
2.2 应用抗生素患者患病主要类型见表1。
2.3 使用抗生素品种在339张处方中,使用抗生素种类达43种,使用最多的品种有头孢他啶68张(20.1%)、阿莫西林63张(18.6%)、头孢呋辛60张(17.7)、哌拉西林50例(14.7%)、头孢尼西44张(13.0%)、头孢孟多酯31张(9.1%)、青霉素钠25张(7.4%)、左氧氟沙星19张(5.6%)等。
哮喘肺部感染等疾病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选择与合理应用1. 引言1.1 疾病背景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度的敏感性和可逆性的气道阻塞。
哮喘病人在接触刺激因素后,可出现咳嗽、喘息、气促等症状,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而哮喘肺部感染作为哮喘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加重、痰量增加等,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功能受限。
哮喘肺部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哮喘炎症相互作用导致呼吸道细菌易感性增加有关。
治疗哮喘肺部感染时,抗生素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的蔓延,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合理选择和应用抗生素对于治疗哮喘肺部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的耐药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2000字】1.2 抗生素的重要性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是呼吸内科治疗哮喘肺部感染等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可以有效控制和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抗生素也可以帮助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保护患者免受细菌感染的侵害,提高生存质量。
在哮喘肺部感染等疾病治疗中,抗生素的选择和合理应用至关重要。
通过对病原菌的敏感性测试,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合理使用抗生素还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延长抗生素的使用寿命,保障未来患者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在呼吸内科治疗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医生和患者应该共同努力,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临床抗生素应用水平,保护和延长抗生素的使用寿命。
【2000字】2. 正文2.1 哮喘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患者易于出现肺部感染。
哮喘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
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选择与应用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 )
【摘要】:抗生素是指具体抗菌作用的药物,抗菌药物的产生象征着人类征服细菌开始,抗生素的应用和研究,在本世纪以来,不断的进步,成为医学科学最重大贡献。
本世纪30年代,磺胺药被发现,随后在40年代,发现了青霉素,并很快的应用于临床中,新的抗生素不断的出现。
抗生素不仅能被用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还能对危害人们健康最大的类疾病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并且在手术和某些肿瘤患者感染中用于预防和治疗,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人类疾病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关键词】:抗生素;呼吸内科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如何合理的利用抗生素也成为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将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分类特点和应用进行如下总结。
1抗生素的分类
临床中,较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B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结核药、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
真菌药以及其他抗生素。
2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和方法
呼吸内科疾病中,多种不同性质的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约在
80% ~ 90%左右,因此,对于呼吸内科医生,如何选择、使用好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抗生素使用得好能大大的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浪费、降低死亡率。
首先,在应用抗生素前,选择双氧水、盐水或碳酸氢钠进行漱口,或者口含华素片,将口腔进行初步清洁,或者对口腔杂菌进行杀灭(其中包括致病菌),然后帮助病人,选择合适人员协助下拍背,并将呼吸道深部(下呼吸道)的痰液清咳出,并进行涂片检查、培养,并根据菌落计数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敏感药物。
另外呼吸道感染中,儿童疾病以病毒感染较为高发,成人则主要是由细菌引起。
使用抗生素去治疗肺部感染,需合适的选择敏感药物,并根据药物特性、抗菌机制选择合适的药物。
经验性的药物选择,需先作痰涂片检查,并能大致的确定感染病原体为:G+球菌或G-杆菌,能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院外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主要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要病原,常用药物为:青霉素G、红霉素类、四环素类、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等。
对院内感染患者,尤其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通常是由于G-杆菌为主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厌氧菌引起感染,也常伴有真菌、结核以及非结核类分支杆菌,还有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引起感
染。
在临床中,多选择耐酸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抗厌氧菌药和抗真菌药。
一方面进行经验性治疗,另一方应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查。
在对患者进行抗菌治疗3d左右,一旦肺炎的临床表现出现好转,则能证明选择方案有效,应继续按原方案用药。
如病患的临床表现没有得到改善或病情进一步恶化,则应调整抗感染药物。
同时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尽量选用敏感度咼、抗菌谱窄、价廉、且具有低毒副反应药物,无法进行药敏试验时,应选择能控制常见的G-杆菌、绿脓杆菌以及G+球菌的药物,在对待有呼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史的患者,还需应用辅助抗厌氧菌药物。
并且尽量选用毒副作较低的B -内酰胺类药物,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法给定充足的药物。
3.联合用药与配伍
普通的细菌感染,使用一种抗生素就能进行良好的控制,并不需要进行联合用药,若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不明不明,但症状严重的患者、患有基础疾病且伴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混合感染的患者,需选择联合用药,能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具有增强疗效,降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可能。
对联合用药进行合理配伍,最好选择,繁殖期杀菌剂和静止期杀菌剂,^口,B -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能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加上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甙类联合大环内酯类,累加协同作用良好;青霉素类联合头孢菌素类能对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进行持续抑制,起到良好的协同效应;速效抑菌剂联
合繁殖期杀菌剂,如大环内酯类和B -内酰胺类在进行联合作用效果较差,因为,速效抑菌剂能够对细菌蛋白质合成进行抑制,难以进入到繁殖期,因此导致繁殖期杀菌剂的活性降低,进行形成拮抗作用。
泰能与哌拉西林配伍能治疗绿脓杆菌感染,产生拮抗作用。
因泰则对诱导产生B-内酰胺酶。
灭活耐酶力较低青霉素。
4抗生素后效应与给药间隔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高浓度药物在接触细菌后。
体内代谢导致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体内浓度在MIC之下,抗菌药物仍能对细菌生长产生持续抑制作用,此现象即被称作PAE。
不同的抗菌药
物均能对G+球菌起到不同程度的PAE。
但对于G-杆菌,则只有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能够产生有效的PAE ;碳青酶烯类及第
四代头孢菌素能对G-杆菌产生中等PAE作用。
青霉素与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则几乎难以产生PAE。
抗菌药物的投药间隔时间,与药物的半衰期、有无PAE、作用的其时间长短、抗菌作用的浓度依赖性好坏有关,传统意义上,具有浓度依赖性抗生素需要将1d的药物剂量集中用药。
并进行适当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将药峰浓度升高;然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杀菌效果与血药浓度超过病菌MIC的
时间、血药浓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关系,因此,其给药原则为尽量的缩短间隔时间,保证24h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时间大于等于60%。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药物为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
选择投药方法时,应尽量的缩短
给药间隔,最好是每6〜8小时1次,尽量提高血药浓度,超过MIC时间;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的代表药物为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投药方法主要以提高血药浓度,适当将投药时间间隔延长。
介于浓度、时间依赖之间药物的代表药物为碳青酶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等几类药物,投药方式应试介于二者之间的。
总之,抗生素的发现和发展,作为人类史上的关键事件,是人类攻克感染性疾病的重要里程碑。
但还必须看到,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不合理的使用,还需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杨荣丽,李兵兵.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2).
[2]高利娥.谈抗菌药合理应用的重要性[J].中国实用医药,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