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人才再就业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0.50 KB
- 文档页数:18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河北省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2023-10-29contents •引言•积极老龄化及相关理论概述•河北省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目录contents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提升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对策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积极老龄化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理念河北省作为人口大省,老年人再就业问题具有代表性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分析河北省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推动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相结合。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内容•河北省老年人再就业现状及问题•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升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对策建议•研究框架•文献综述:梳理相关理论和政策,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实证研究:收集河北省老年人再就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政策分析: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研究内容与框架02积极老龄化及相关理论概述积极老龄化是指将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各种手段促进老年人保持健康、参与社会活动、享受生活,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照顾。
积极老龄化的内涵包括:保持健康、参与社会、享受生活、获得支持与照顾。
积极老龄化的概念与内涵1积极老龄化的相关理论23强调人的生命周期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认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
生命历程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与其所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老年人通过再就业可以继续扮演社会角色,满足自我实现和价值感。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需要不断活动以保持健康,老年人通过再就业可以保持身体和心理活动,延缓衰老过程。
活动理论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家庭支持情况等。
个人因素包括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政策支持、就业机会等。
大龄人才就业问题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大龄人才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大龄人才指的是已经超过35岁的求职者,他们面临着许多独特的就业难题。
本文将分析大龄人才就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大龄人才就业问题的根源之一是技能过时。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行业需求的改变,一些大龄人才的技能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工作市场。
他们往往缺乏新的技能和知识,使得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和企业应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帮助大龄人才更新技能。
通过与行业相关的培训课程和实习项目,大龄人才可以学习到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从而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年龄歧视也是大龄人才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雇主倾向于雇佣年轻的求职者,因为他们认为年轻人更具活力和适应力。
这使得大龄人才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为了解决年龄歧视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雇主的监管,并推出相关政策来打击年龄歧视。
此外,雇主应该意识到大龄人才所具备的经验和稳定性是非常有价值的。
他们可以通过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和具备竞争力的薪资福利来吸引和留住大龄人才,从而让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有更多机会。
再者,大龄人才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因素是心理压力。
当大龄人才面临长期失业或频繁跳槽时,他们往往感到自卑和焦虑,对未来感到迷茫。
这会给他们的就业前景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大龄人才应对心理压力,在社会和企业层面,可以建立一系列的心理咨询和支持体系。
这些体系可以提供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大龄人才重塑自信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最后,大龄人才就业问题还与社会观念和文化有关。
一些传统观念认为,35岁以上的人已经过了职业黄金期,这导致雇主对大龄人才持有偏见,影响他们的就业机会。
为了改变这种观念,社会应该加强对年龄多样性的宣传和教育,推动建立包容和平等的就业环境。
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雇主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大龄人才,并推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成功案例,以改变大众的看法。
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那就是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
哎,大家都知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也不再是“老当益壮,聊发少年狂”那么简单了。
很多老人希望在退休后继续工作,不仅是为了补贴家用,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打发时间,甚至交交朋友,增添生活的乐趣。
有人说:“不想老去,就得动起来。
”这话可真有道理。
2. 老年人的再就业现状2.1 经济压力首先,咱们得说说经济压力。
现在的物价可真是不留情面,一不小心就让人觉得“腰包缩水”。
有些老人在退休后,养老金根本就不够他们日常生活开支,尤其是有些疾病缠身,还得看病买药,真是“病来如山倒”。
所以,很多老年朋友选择再就业,想多挣点钱,心里也踏实。
2.2 社交需求再说社交,退休后总在家里看电视,难免会觉得孤单。
有的人每天窝在沙发上,连门都懒得出,结果就是家里越待越闷,心情也跟着抑郁。
要是能再找份工作,和年轻人、同龄人一起交流,不但能锻炼脑子,还能交到新朋友,真是一举多得。
想想,有人说“人活一口气”,可见社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再就业的方式3.1 兼职工作说到再就业,兼职工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说,很多老年人愿意去做一些轻松的兼职,比如超市的收银员、图书馆的管理员,甚至是小区的保安。
这些工作要求不高,又能和人交流。
还有人选择当义工,帮助别人,自己也能感受到被需要的快乐。
就像人们常说的:“助人为乐,乐在其中。
”这感觉可真不错。
3.2 创业尝试当然,还有一些更勇敢的老年朋友,选择了创业。
哎,别以为他们年纪大了就不行,有的人开起了小店,卖自家种的蔬菜,或者做手工艺品。
虽然风险不小,但很多人都说,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心里可乐了。
正所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年龄根本不是问题,只要有热情,谁说就不能开创一片天地呢?4. 再就业面临的挑战4.1 技能培训当然,再就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不少挑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
这一现象不仅对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等社会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在城镇地区,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的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老年人的寿命逐渐延长,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同时,许多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能,他们渴望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现象逐渐增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趋势。
目前,我国城镇老年人的再就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服务业、农业以及部分轻工业领域。
他们凭借自身的经验和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由于年龄、身体状况、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镇老年人再就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三、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面临的问题1. 政策环境不健全。
当前,我国关于老年人再就业的政策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2. 就业歧视。
部分用人单位对老年求职者存在年龄歧视,认为他们体力、脑力不足,难以胜任工作。
3. 收入水平较低。
由于年龄和技能等因素的限制,老年人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满足其生活需求。
4.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部分老年人对再就业的顾虑源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担心再就业后无法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
四、解决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的策略1. 完善政策环境。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消除年龄歧视,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2. 加强技能培训。
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 拓展就业领域。
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城镇老年人再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肖琳琳来源:《卷宗》2018年第08期摘要:在人口老龄化严重并持续发展的今天,老龄化带来了诸如养老保险账户受到挑战、人口红利消减、劳动力不足等诸多社会问题。
基于此,本文从城镇老年人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分析其深层次的阻碍因素,探索解决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的对策与路径,帮助老年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社会适应性,使老年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关键词:城镇老年人;再就业;人力资源1 城镇老年人就业现状分析1.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2015年1月,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联合启动了“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12亿,占总人口的15.5%。
在此背景下,国家调整了生育政策并出台了延迟退休政策。
但应对人口老龄化不能仅限于被动的解决现有问题,还应“主动出击”,从优势视角出发充分发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积极作用。
老年人再就业具有降低人口负担系数、减轻家庭压力、增加经济收入,从而起到拉动内需、激发社会活力的作用。
1.2 城镇老年人就业特点就业途径单一。
城镇老年人的就业途径主要依靠亲友介绍,多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寻找工作,通过在中介机构登记寻找工作的比例很低,几乎无老年人为就业提供简历等书面信息。
这一方面说明老人就业利用其他渠道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在帮助老年人就业工作上还不够完善。
就业领域集中。
城镇老年人口的就业领域多集中在农林渔业、商业零售服务业、居民服务业。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退化,在从事高脑力、体力工作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极大的限制了老年人的工作领域。
本文通过探索解决老年人就业问题的途径,拓宽城镇老年人的就业领域,真正实现充分就业。
2 城镇老年人就业存在的问题2.1 就业观念有待转变老年人自身观念限制了其择业领域。
一些老年人受到“老人无用论”的影响,认为老年人只能从事一些低体力、低技能、低工资的工作,例如商品零售业、保安、清洁行业等。
日本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
王伟
【期刊名称】《文摘版:经济管理》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现象之一,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日本人口的加速老龄化,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
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加重了养老金、医疗费用等老年赡养负担,而且还会引发劳动力供应不足及生产率增长速度放缓等一系列问题,这无疑将对日本社会经济的活力、雇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制度产生巨大影响。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已进入人口减少和超老龄社会。
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日本不断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老年人的再就业,这些做法对我国老年人再就业问题提供了借鉴。
【总页数】1页(P8-8)
【作者】王伟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9.214
【相关文献】
1.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
2.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低龄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
3.2000年以来老年人口价值及其再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4.老年人力资源再就业问题研究
5.日本老年人再就业经验对我国延迟退休政策的启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研究【摘要】现代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本文旨在研究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并分析其现状、策略、实践案例、对社会影响以及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再开发,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结论部分总结了以上研究内容,并给出展望和建议,强调了加强对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的重要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了需要深入探讨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为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建能够为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引。
【关键词】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老年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再开发策略探讨、再开发实践案例、对社会的影响、挑战与机遇、结论总结、展望与建议、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研究的背景可追溯到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老年人口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日益凸显。
传统观念中,老年人往往被认为是“边缘人群”,其劳动能力和创造力被低估或忽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拥有继续参与劳动市场的意愿和能力。
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也涉及到养老、医疗、就业等多个领域,涵盖了社会政策、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的相关问题,可以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对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的研究背景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老年人群的劳动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再开发,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老年人的潜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支持。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王萌梁希10-2班 100224217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为社会带来一定负担。
但我们应意识到,很多退休老年人仍具工作能力,且相当一部分有就业意愿。
如果安排他们再就业,不仅可以减轻社会负担,还可以增强老年人自我认同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中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再就业和谐社会“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来说,仅仅给生命以岁月是不够的,我们的目标还应该是给岁月以生命,以创造性和发挥才能的姿态去利用这些岁月。
”——美国总统肯尼迪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中国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已经达到国际上对于老龄化的标准,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且具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老龄化进一步加速。
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
二是高龄化进一步加速。
到201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
三是空巢化进一步加速。
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
”(吴玉韶,2011)人口老龄化现象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各个家庭中老人的子女后代以一定的挑战。
“在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退出了生产领域,不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消费活动并没有停止,同时他们还需要医疗和护理消费,即经济消费不仅没有停止,而且一般来说还有所增加。
这必然导致社会经济负担的急剧增加,具体主要表现在退休老年人口的养老金、医疗费用、护理保健费用、社会福利费用、社会保障费用的快速增长。
”(王伟,2003)。
“比如用于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各种费用成倍增长,大大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政府为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实行财政兜底的保护措施显得负担沉重。
高龄劳动者就业问题田亚飞(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23)摘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在社会的基本财富积累不够充分的背景下产生的。
随着高龄劳动者的数量和年龄的不断增加,政府所面临的公共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也在加大。
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颁布了多个促进高龄劳动者就业的政策作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之一。
论文通过比较分析多个国家的相关政策,从改革相关制度、开发工作岗位、推行弹性退休机制等多个方面给我国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经验。
关键词:高龄劳动者;促进就业;弹性退休中图分类号:F241.4+G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21) 01-0174-03The employmenl of elderl\workersTian Yafei(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Nanjing,Jiangsu,210023)Abstract:The aging problem of China's population is caused by the insufficient accumulation of basic wealth.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and age of the elderly workers,the pressure of paying public pensions faced by the government is also mounting.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ing,many countries,including China,have promulgated a number of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elderly workers,which is one of th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This essay wil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policies of many countries and provide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and experiences from the reform of relevant systems,the development of jobs,the implementation of flexible retirement mechanism and other aspects.Key words:elderly workers;employment promotion;flexible retirement21世纪以来冲国高龄劳动者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
《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近七成退休人员再就业意愿强烈,41.3%求职者受到年龄歧视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健康状况的改善,不少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仍有精力和意愿继续参与社会活动。
8月下旬,以中国老年人才网的上线为标志,“银发族就业”的话题再次提上公共议题,冲进人们的视野。
退休后再就业面临怎样的困境?银发族如何找到合适的机会重返职场?哪些行业对老年人就业最友好?为清晰地呈现老龄群体再就业现状,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面向达到退休年龄的求职者(法定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进行了访谈与调查,于近日发布《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
68%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意愿强,三成受访者有经济压力《报告》显示,68%的老龄群体在退休后有强烈的就业意愿。
就性别而言,有更多的男性求职者愿意进入再就业市场(36.46%),比女性高出4.9个百分点。
根据调研,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6.7%老年人重返就业市场为寻求个人和社会价值。
19%求职者希望发挥一技之长,继续追求职业发展。
34.3%求职者通过再就业补贴家用、增加收入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在被问及“再就业期间的主要开支”时,日常生活开销(37.7%)、养老储备金(21.3%)、为子女分担压力(18.3%)列为前三大主要负担。
现阶段,“生儿养老”传统观念正在改变,有些老人退休之后,主动或被动工作用于补贴子女生活。
此外,旅游等娱乐消费(8.3%)以及医疗消费(5.3%)也是老龄就业群体的主要支出方向。
在求职过程中,大多数老龄群体往往倾向于本地就业(拥有工作地的本地户籍)而不是跨城工作。
而本地就业最大的优势是早已建立的稳定家庭关系和熟悉的社会网络。
《报告》显示,18.4%老龄求职者处于跨城工作状态,其中有32%和29.6%工作在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重庆等)以及一线城市。
还有部分受访者(28.7%)前往家乡所在的省会城市求职就业。
2023高龄劳动者就业权法律保护研究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综述•高龄劳动者就业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高龄劳动者就业权法律保护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1 2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类寿命不断延长,高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人口老龄化趋势当前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问题,高龄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
就业市场现状目前关于高龄劳动者就业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存在诸多漏洞。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03完善法律法规针对高龄劳动者就业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研究可以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供参考。
01维护高龄劳动者权益高龄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研究其就业权法律保护有助于维护其合法权益。
02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保障高龄劳动者就业权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缓解社会矛盾。
02研究综述劳动法与就业法的关系高龄劳动者就业权法律保护研究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学者们对劳动法与就业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两者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业歧视的界定国外学者对就业歧视的界定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就业歧视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基于种族、性别、年龄等因素而产生的任何不合理的区别对待。
高龄劳动者就业权的法律保障高龄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年龄歧视、就业机会受限等。
国外学者对高龄劳动者就业权的法律保障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高龄劳动者就业现状及问题我国高龄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就业机会受限、职业培训不足等。
学者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需要加强法律保护以保障高龄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法的完善与高龄劳动者就业权保障我国劳动法在保障高龄劳动者就业权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学者们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建议,以期更好地保障高龄劳动者的权益。
反就业歧视法在高龄劳动者就业权保障中的应用反就业歧视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保障高龄劳动者就业权具有积极意义。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作者:李青青来源:《科学导报》2024年第23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递增,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压力和挑战日益显著。
但庞大的老年群体人才资源开发也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契机。
开发利用老年人才资源,尤其是低龄和中龄老年人才资源,既可充分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又可发挥老年人才自身价值,进而实现人力资本到企业效益的高效转化。
(一)老年人才资源优势明显。
老年人才具有博大的知识储备和显著的经验优势,科學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会随年龄增加而结束。
同时,老年人才随着生活和工作经验的丰富,可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老年人才在过去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再重新上岗到相关岗位无需过多培训成本,可较快速高效将人力资本转化为企业效益。
(二)有效缓解劳动力结构短缺。
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结构性缺失,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鼓励支持健康老年人参与再就业,是缓解劳动力结构短缺的有效措施,是改进劳动力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
低中龄健康老年人积极参与再就业和再创业,能进一步增加劳动人口,尤其是低中龄健康老年人才资源的再利用,能够有效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进而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三)有力支撑高质量晚年生活。
老年人才群体通过继续发挥余热来创造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既可以进一步实现个人价值,又为高质量晚年生活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同时亦可减轻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
在再就业和再创业的过程中,老年人才群体还可以获得认同感、参与感、满足感,在精神上避免与社会脱节的无力感,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精神抚慰,这都是高质量晚年生活的重要支撑。
政府要充分认识老年人才再就业的重大价值,在规划、政策、机制、培训等多个层面深入研究,强化老年人才开发利用顶层设计。
根据老龄群体和实际现状,科学编制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将老年人才纳入整体人才战略布局;制定并完善促进老年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如老年人退休政策、涉老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社会化参与老年人才开发利用激励政策等,积极发挥涉老政策的导向作用;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涉老部门的系统联动,加强老年人才作用发挥保障机制建设;积极开发老年教育,加强老年人才再就业职业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活动,促进老年人才资源活力迸发,为老年人才再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摘要:联合国1999年提出“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主题,“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而就业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一个主要方面。
论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口在业状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开发中国老年人力资源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老年在业人口人力资源开发一、人口形势的基本特征是人口老龄化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综合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六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第一,老年人口基数大。
200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0055万人,占总人口的7. 7%。
如果进行世界排名的话,我国老龄人口数将名列前茅,超过绝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数。
第二,老龄化速度比较快。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据联合国统计,从1950年到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老年人口数量增长176%,同期我国老年人口增长217%。
第三,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根据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80岁及以上人口数高达1609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24%,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增长,人口高龄化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第四,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区域性差异。
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和人口老龄化速度均高于城镇;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和人口老龄化速度均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第五,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性别差异。
由于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长于男性,女性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男性。
2004年,65岁以上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 45%,男性为4. 11%,男性约为女性的92.2%。
第六,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超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人口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进入老龄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80O美元。
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都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0000美元以上。
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年龄概念的淡化,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开始选择再就业。
为了进一步了解退休再就业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并整理出以下报告。
调研对象是50名已退休的人员,包括男性和女性,年龄分布在55-70岁之间。
问卷调查主要涵盖了再就业的原因、再就业的方式和结果,以及对再就业的态度和期望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退休人员再就业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压力和生活安排。
超过60%的被调查者表示再就业是为了提高收入,以应对退休后的生活开销。
此外,有约30%的人选择再就业是为了丰富退休后的生活,保持社交联系,并获得一定的自我实现。
从再就业的方式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兼职工作和创业是最常见的再就业方式。
超过40%的人选择兼职工作,因为它灵活方便,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多的压力。
而有约20%的人选择了创业,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在退休后追求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才华。
对于再就业的结果,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较为满意。
约70%的人认为再就业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让自己忙碌起来,防止退休后的空虚与寂寞。
此外,近一半的人认为再就业还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感。
在对再就业的态度和期望方面,调查显示,超过80%的退休人员对再就业持积极态度。
他们认为再就业可以丰富退休生活,保持自我价值和尊严。
此外,他们希望再就业能够让自己继续学习和成长,在退休后保持活力和激情。
总结起来,退休再就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退休人员的选择。
他们再就业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压力和生活安排,并采取兼职工作和创业等方式。
大部分人对再就业的结果持较为满意的态度,认为再就业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和自身认同感。
最后,退休人员对再就业持积极态度,并希望通过再就业保持活力和激情。
退役军人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研究一、概述退役军人是指完成服役期限或因病伤残退役的军人。
随着国家及社会的不断发展,退役军人就业和再就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成为了当前社会热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退役军人在就业和再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退役军人就业问题(一)就业现状调查发现,退役军人的就业率逐年上升,但与普通群体相比,仍存在明显差异。
在退役军人中,军队退出前几年服役时间较短的人员就业率较低,退役军人中高龄人员的就业率也较低。
此外,退役军人中文化程度较低、专业技能和就业技能缺乏等因素也成为了影响就业率的重要因素。
(二)就业问题解决办法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退役军人的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力度,提高退役军人的就业能力。
具体解决办法:1.政府鼓励企业优先聘用退役军人,将退役军人就业置于优先考虑。
2.政府出台具体政策,将退役军人作为就业扶持的对象,加大就业培训力度。
提高退役军人的就业技能水平,使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
3.专业性服务机构在退役军人就业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力量聚焦退役军人的就业市场,提供职场培训、就业咨询等服务,帮助其尽快适应社会生活。
三、退役军人再就业问题(一)再就业现状退役军人在退役后,有一部分退役军人在经济下行期直接进入失业状态,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就业压力和身心状况的压力同时增加。
调查显示,在退役军人中,病伤残人员和高龄人员面临着再就业困难,尤其是对某些退役军人来说,面临再就业时的“平抑”问题。
(二)再就业问题解决办法退役军人在再就业时,政府应对其进行更好的政策倾斜和保障。
这些保障措施有:1.政府要政策保障即使退役军人在就业过程中因病伤残或无法参加工作而遭遇困难,也应为其提供一定的特殊保障,保障退役军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
2.退役军人应及时了解就业资源和就业市场信息,及时与用人单位联系洽谈就业问题3.为退役士兵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其在职业发展上更加优秀。
4.社会力量发挥职业培训机构在再就业市场中的作用,专注于退役军人的再就业市场,为其提供职场培训、就业咨询等服务,帮助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有关高龄人才再就业状况研究与模式探索【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大幅提高、身体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有相当多的接近或已退休的人才,身体依然健康,能够从事正常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或各种经验,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满足自己在经济、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但我国现行的“男60岁、女55岁”离退休制度限制了很多健康高龄人才,他们或者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或者只好呆在家里度过晚年,从而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本课题将通过高龄人才再就业状况及需求的调查和研究,探索高龄人才资源的开发趋势,进而提出一种适合高龄人才再度就业和生活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高龄人才再就业资源开发模式【正文】1 研究背景1.1 社会背景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07》的数字显示,我国2007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3.18%,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08%,这已经达到了国际上的“老年型”国家的标准1。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如何让老年人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课题。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逐渐提升,老年人对于生活,逐渐地从以往传统的安养天命发展为现今对于充实的精神生活的追求。
尤其是一些在退休前担任要职的老年人,他们在追求健康之余还渴望发挥余热,于是有的选择了参加各类社会团体,有的选择了再就业……此外,以往对老年人的那种“只消费不生产”的社会偏见也逐渐被一种“老年人才资源”的概念所取代。
高龄人才资源的开发和高龄人才的安置开始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对国家发展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1按照1982年,维也纳世界人口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10%以上,或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龄化国家或地区。
1.2 政策背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男60岁,女干部55 岁,女职工50岁退休,同时对从事特别重体力劳动等特殊工种可以提前5年退休”的退休养老制度已经严重脱离了人口寿命延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竞争进行的,一个劳动者能否就业,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用人条件,年龄高低对能否就业的影响是通过对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影响而发挥作用的,并不是直接决定退休与否的条件。
我国目前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资源配置自然也应当遵循市场原则。
反观世界发达国家大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或适当延长退休时间或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老龄人再次就业。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先后有瑞典、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实施提高退休年龄的方案,把退休年龄提高了5岁左右,最高达到70岁。
2007年,新加坡政府便采取了更新的举措,成立了“人口老龄化课题部长级委员会”以结合各部门的资源,加强各部门的衔接,共同解决因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问题。
在美国,一些非盈利志愿者就业机构专门用来帮助老人确保全日制和半日制工作。
在加拿大,在过去一年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老年就业人员的比例上升了6.6%,而年龄在15岁到24岁的人群中的就业比例仅仅上升了1.2%。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最近几年老龄人才的再就业工作已经吸引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无论是从中央还是到地方的基层部门,促进有能力的老龄人再次走上工作岗位已经成为相关老龄工作中逐渐探索的新的领域。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积极开发老年人才市场,建立国家老年人才信息数据库和老年人才信息中心。
凡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均可以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取得证书者按规定登记注册。
符合条件的老年技能人才,可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各地要把老年人才的开发和利用纳入人才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老年人的志愿,积极搭建老年人才服务平台,开拓老年人才参与社会的渠道。
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要根据需要举办多种形式的老年人才交流活动,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在地方,各个地区根据自身发展水平,或是开展了“银龄热线”对老龄人的再就业工作进行咨询与帮助;或是举办相关的老龄人才的交流会,为相关企业和老龄人才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部门地区对于吸收老龄人才再就业的行业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总体看来,我国的老龄人才再就业制度还不成熟,相关的政策还不完善。
如何切实的解决老年人退休以后的再就业问题,成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话的一个关键话题。
1.3 理论背景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老年人的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贾国年认为我国老年人就业多集中在70岁以下的低年龄段,老年人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受教育程度是制约老年人就业的重要因素[1]。
萧振禹重点考察了老年人个人和家庭因素对就业状况的影响,他认为除了经济因素的作用外,老年人的子女数和有无配偶对就业的影响比较大[2]。
张翼认为退休金收入对老年人是否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退休金越低的人越容易产生就业需求[3]。
桂世勋探索了减轻就业压力促进老年人再就业的工作战略,提出了采取切实措施充分发挥老年高级专业人才的作用,适当推迟退休年龄的建议[4] 。
董之鹰指出我国老年人口就业动机为经济需要、发挥特长、精神寄托和工作需要等四个方面[5]。
连祥卿针对老年人就业中存在的就业压力过大难以提供合适岗位的问题提出了发展老年保姆业的创新建议[6]。
姚引妹调查得出影响杭州地区老龄人的再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类型、主观意愿等[7]。
王红漫研究考察了北京大学燕园地区60 - 79岁老年人(主要是离退休的教职工及其家属)的就业意愿,她选择了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和晚年生活观念作为变量考察影响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因素,并得出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老年人就业观念的最重要因素的结论[8]。
文献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都是针对某一城市或地区的全体城镇老年人,和本项目所要研究的高龄人才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而且更加关注这些人的需求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决。
因此,以上的文献研究为本项目提供很好的基础,为我们提供一个对比的参照点,本文就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实际调查,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得到最终的成果。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 研究对象和方法城市中的高龄人才是有别于的城镇老年人的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在退休之前可能绝大部分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因此在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以及需求等方面与一般的老年人有一定的区别,本文就是主要针对这部分群体进行研究。
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义为接近退休或已退休、掌握特定知识、技能的人士。
结合本次调查问卷中的内容,将调查样本中符合以下条件的人群定义为高龄人才:1、接近或已经到达退休年龄,即男性的年龄超过55岁,女性的年龄超过50岁;2、符合一定的学历和职业要求:对于不具有职称的人士,要求其具有大学或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对于具有职称的人士,要求其具有中级及以上的职称,高中或中专及以上的学历。
本课题调查定义的范围为上海市区内所有符合我们所定义的“高龄人才”。
由于时间有限,为了能使少量的样本产生最具说服力的结果,我们在调查之前就对采样的方法作了周密的分析,才用“两分散”的原则,即采样地点分散,同一地点样本再分散。
同时结合访谈作深入直接的沟通。
本次调查活动共发放问卷100分,回收92分,有效问卷87分,占94.63%。
同时访谈累计20人次。
另外还有些必要数据通过文献整理得到。
2.2 研究目的通过对高龄人才再就业的现状分析,进一步研究其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和需求,同时结合高龄人才资源的特点探索开发趋势;进而提出一种让高龄人才“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开发模式。
2.3 研究意义为我国各地高龄人才资源的开发起到积极的启示作用,使高龄人才的知识,技能,经验的优势从再就业的途径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以适应他们特点的方式发挥他们的余热,这竟有助于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使这部分老人依然能够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3高龄人才再就业现状分析高龄人才再就业现状的分析是在实地调查,访谈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结果表明:再就业程度有以下特点:3.1 高龄人才再就业意愿强烈,再就业的程度高表一显示被调查者中不想再就业的人约占总人数的42.6%,而这个数据远远低于上海城镇老年人的整体水平98.2%2。
换言之,在本文所调查的这部分高龄人才中,有超过半数的人,有再就业意愿3,而这接近全体城镇老年人水平4的32倍。
表一高龄人才再就业人员比例现状资料来源: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同样,从表一中可以看到,在有再就业意愿的这部分人群中,已经成功再就业占56.0%,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再就业成功占44%。
在近年来全市人口的失业率上涨,未退休的、年轻力壮的人员都较难找到工作5的大背景下,超过半数以上的“高龄人才”的再就业成功率足以体现再就业程度之高。
表二表示1978 年至2005 年上海市城镇登记的失业率。
2上海市城镇老年人口再就业特点探讨业敏之,周海旺,3有再就业意愿在这里指已经再就业和想再就业但没有成功的两部分之和,即32.2%+25.2%=57.4%。
4全体城镇老年人的有再就业意愿计算为1-98.2%=1.8%5上海市城镇老年人人口再就业特点讨论表二1978 年至2005 年上海市城镇登记的失业率数据来源:2005 年上海市统计年鉴3.2 高龄人才再就业意愿与在再就业成功率因性别差异较大表一明显显示在有再就业意愿的群体中,性别差异较大,其中男性中有再就业意愿的达到61.3%6,而有再就业意愿的女性还不到一半,只有48.9%7,即男性高龄人才再就业意愿远远高于女性。
而这种男高女低的情况与全体老年人的调查结果相近,主要是由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女性更多的选择留在家中,而家务负担比较重, 而且她们中的一部分是长期照料的主要提供者, 这使得她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就业中来。
同时,不同性别的再就业成功率8也存在很大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的成功率约为66.7%,而男性则只有44.4%,二者相差了20多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较低的女性高龄人才的就业意愿导致了市场上对女性再就业的需求较大,于是女性高龄人才再就业的成功率要远远高于男性。
1.3 “年轻”、“健康”的高龄人才仍是再就业的主力军表三显示,已经在就业的人群全部都集中在70岁以下,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业人数逐渐变少。
由低到高,59岁以下,60——64和65——69三个年龄段的就业人数分别占57.6%、34.6%和7.8% ,减弱趋势非常明显。
排除因为样本数量的限制而造成没有调查到其627.2%+34.1%=61.3%732.6%+16.3%=48.9%8再就业成功率=(已经成功再就业人数/有再就业意愿的总人数)%他年龄段的再就业人员的可能,以上数据主要是由于“年轻的”9老年人有着更强的再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