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的鉴赏要求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宋元⽂⼈画的审美思想浅谈宋元⽂⼈画的审美思想 宋元⽂⼈画在中国美术史⼏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直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下⾯是⼩编搜集整理的⼀篇探究宋元⽂⼈画审美思想的论⽂范⽂,供⼤家阅读参考。
摘要:宋元时期作为中国绘画史上开宗⽴派艺术变⾰时代,他的⽂⼈画在绘画史中更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可以说,宋元⽂⼈画艺术对⽂⼈画的发展具有⾥程碑式的意义。
关键词:宋元⽂⼈画⽂⼈诗书画印审美思想 中国传统⽂化在宋元达到了⼀定的⾼度,不管是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学术、⽂学艺术等,⼏乎在每⼀个⽂化领域都占有⼀席之地,绘画创作表现出时代的许多新特⾊。
从⽽宋元⽂⼈画在中国美术史⼏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直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重要组成部分。
较于⽂⼈画在整段中国美术史中的继承与演变中,本⽂更加关注在宋元这⼀特定时期内⽂⼈画及⽂⼈画家所呈现出的审美认识。
⼀、⽂⼈画的概念以及发展 ⽂⼈画,亦称“⼠⼈画”,宋代⽂⼈⼠⼤夫把绘画进⼀步视为⽂化修养和风雅⽣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更注重精神的⽂化修养和书法造诣,强调⼈品、学问、才情和思想等要素,以别于宫廷画和民间绘画。
宋元⽂⼈画多取材⽔墨⼭⽔和花鸟⽵⽯等,借以抒发内⼼的主观感受或个⼈抱负。
⽂⼈画在宋时发展⽴派⾄元代昌盛,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次艺术变⾰,⽽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产⽣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娱⽽已”成为⽂⼈画的中⼼论调。
使历代⽂⼈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
唐代诗⼈王维以诗⼊画,被奉为⽂⼈画的⿐祖,其绘画作品成为后⽂⼈画家的范本。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代相传。
这时期⽂⼈画的主要代表有⽂同、苏轼、⽶芾、李公麟、“元四家”等,宋元成为后世⽂⼈画家追随学习的典范,他们⼀系列美学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其画风影响到明清及近现代⽂⼈绘画,使⽂⼈画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画坛主流。
⼆、宋元⽂⼈画兴起的原因 北宋时期科技⽂化艺术都有⾼度发展,但封建专制达到空前,为了摆脱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统治者在政治体制、经济⽂化各⽅⾯进⾏了⼀系列改⾰,但结果事与愿违,在此社会之下,知识分⼦感觉到空有⼀⾝才学却⽆处施展,⽂⼈志⼠在诗书画中寻求解脱,以纯净空疏之⼼去解悟⼈⽣,获得⼼灵的主观思想的表达与解放并且促使了⽂⼈画的.发展,所以⽂⼈画的出现是中国历史情况下艺术发展的必然,是绘画艺术发展到⼀定⾼度的再现。
文人画散论文"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的画。
陈衡恪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工夫,必须在画里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文人画。
其建立于唐代,王维、郑虚被国人视为代表,但并未冠以"文人画"之名。
到了宋代,文同,苏轼诸家之作,无论写竹画梅,还是图绘山水,都带有浓郁的文人气息,这才被明清及近人直呼之为"文人画"。
元代的文人画非常兴盛,名家辈出。
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就是元代文人画的领袖。
明清时代的绘画题材更为广泛,它标志着绘画与书法、绘画与文学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文人画的审美需要与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有"士气"为上品;以"超自然于物外"为处世之道;以"万壑在胸"为画源;以"书画同源"为要旨;以所作"合幽寂人之心"为快事。
这也是文人画的实质,现在分别述之。
文人画能够标榜"士气"就是当时士大夫的道德人品和阅历的体现,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在文艺方面的文采与涵养。
所谓"士气",正式画家道德、人品和学养的体现。
文人画以"超然于物外"为处世之道。
所谓"超然于物外",表面上似乎与世无争,事实上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则是士大夫用以与世相争的另一种手段。
他们清高、孤傲,以山林隐逸而自娱。
这种想法有时能贯穿于画家的一生。
例如赵孟�在朝时存在着;王蒙在仁和时更是存在着,他在黄鹤山一住就是三十年,不是卧青山,便是望白云。
在尘世中过着"不堪冷热情"的生活。
儒家讲"实际",积极处事,即以积极态度解决生活中的矛盾。
道教和佛教则讲"虚空",他们则是以消极的态度去解决社会矛盾,而文人画却受后者的影响更深。
中国人物画鉴赏“痴于绘画,能书。
偶为辞章,颇抒己怀。
好读书由,略通古今之变。
”一代书画名家范曾用这二十四个字评价自己。
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当代中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开人物画一代风气之先。
作品熔山水花鸟人物于一炉,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在绘画语言上有创新,功力不凡。
他的古代人物画,识者谓其气韵生动,神彩飞扬,精湛娴熟,笔力遒劲,线条简括,形象生动。
范曾六渡扶桑、远游欧美,是拥有世界上最多读者的中国画家。
这位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守望者,被人称作鬼才范曾。
李白为诗仙是因为其诗飘逸潇洒有仙风,李贺为诗鬼是因为其诗怪异荒诞有鬼气,但只要是个文艺家,在生活中总会带有点另类的感觉,说重了就是要么带一点仙风,要么带一点鬼气。
只因为范老画了许多钟馗便称其为鬼才是怎么也说不通的,因为鬼是正在其被打之列的,他怎么能自己给自己一刀呢?范老的“鬼才”在于他的不拘泥,在于他敢于突破,挑战传统的创作理念。
《鬼才范曾》封底上的那幅《钟馗雅趣图》,正是范老“鬼才”的一个集中表现。
范老擅作写意人物泼墨人物,力追古代梁楷、法常诸人,笔墨浑厚,造型生动。
他继承了南宋梁楷以来简笔泼墨的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人物作品之传神,固出于其才气之敏悟与博学好思之修养,至于其笔墨之能得其神,则应出于其锲而不舍的勤奋和努力。
这幅《钟馗雅趣图》具有这些鲜明的特点:1笔法洗练、形象生动豪放。
简单几笔构型有状,神采豪放,线条有样,生动鲜活。
钟馗的坦胸开衫的简洁笔法将健硕洒脱的形象描绘得入木三分。
卧蚕双眉,红脸多髯,使钟馗的戾气渐隐,英气伶伶俐俐的流露出一点点,不可谓不惟妙惟肖。
颈肩与手部的洗练线条使人物更具质感,跃然纸上。
2用墨有方,浓淡变化得体,则墨色活泼精神,有光彩,妙趣横生。
前人论画谓“气韵生动”,常以用墨佳劣为主要衡量标准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一幅画是否达到“气韵生动”,还包括画体的内在精神刻画,作者情感的传递,以及用笔能否恰如其分地再现主客体的谐调一致。
当代文人画创作分析与赏析当代文人画创作已经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个重要流派,这些画家们致力于创造出更加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使得这些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美感,同时又融合了当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下面我们将对当代文人画创作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欣赏。
首先,当代文人画创作的艺术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而当代文人画正是以这种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审美意识为基础进行创作的。
不同于传统的文人画作品,当代文人画着重表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和情感状态,同时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
例如,中国著名文人画家齐白石所创作的《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具有浓烈时代感的现代化作品,他巧妙地将传统的山水画表现技法和现代绘画符号相结合,使得作品不仅具有传统山水画的气韵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富有现代化的艺术魅力。
其次,当代文人画创作具有创新性。
由于当代文人画的创作环境与传统文人画不同,文人画家们不再像传统文人那样在山林中仙逸自适而然地发挥画技,而是秉持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通过引用当代的艺术语言、符号和技巧,以独具个性的方式创造出新的文人画作品。
例如,文人画家李南海的作品《书画卷轴》是一幅高度创新的作品,他将书法与绘画完美结合,像书写一样地笔墨流淌于画布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学。
同时,他更是将绘画与当代数字技术相融合,运用计算机的手段来创作作品,进一步展示出当代文人画家的创新探索。
最后,当代文人画创作也强调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传统文人画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核心在于践行儒家思想、弘扬国粹文化,以表现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
当代文人画虽然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但其所强调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却没有减少。
文人画家们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把握其精神与气质为创作基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试图探求文化传承的新途径,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表达和传承。
文人的绘画艺论文文人的绘画艺论文文人的绘画艺论文【1】摘要:中国绘画的主体自唐以后以朝野文人士大夫占主导地位,文人画的主力队伍是由在野文人构成,文人画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文人画用水墨表现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追求“道”与“意”结合的“平淡天真”境界。
关键词:文人画发展特色画家一、文人画的代表画家文人画的代表画家有王维、苏轼、李公麟、米芾。
唐·王维(701-761),字摩诘。
善画人物、山水,作品诗意赫然,被后人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开创文人画以佛理禅趣入画的先锋,把画意和禅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禅意画,这种禅意画后称为墨戏,到明代又称作画禅。
王维的泼墨山水可以说是开一代绘画先锋,并且从此以后扭转了中国画的绘画风格,并最终推向中国绘画的最高峰。
为文人画找到了最恰当的表达语言——水、墨,王维虽然没有在理论上明确的提出文人画,但是他以自己的作品明确的表达了文人画的形式。
宋·苏轼(1037-1107)第一个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士人画”,也就是后来的“文人画”概念。
如果说王维文人画的实践上先行一步,那么苏轼就是提出了文人画的内在追求。
他提出“写形传神,形理两全,然后可以言晓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他使绘画从实用功能中脱离出来,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将绘画作为一种自我消遣的载体,即在笔情墨趣中融入自己的心境。
在艺术创作上他主张“画以适意”,是性之所发,笔之随之,无法无派,不拘泥古法。
在观察描绘对象时、进行艺术构思时,强调画家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合二为一,融合成为审美意象,再通过艺术手段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从而更好的表达情思,达到“适意”的目的。
所以说不管以后文人画如何衍变,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苏轼提出的“意”。
宋·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能诗善文,绘画技巧全面而且娴熟。
李公麟对绘画史的重要意义是,他在总结吸收前人的笔墨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不着彩色,以单线勾勒来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动感和空间感,完全以笔墨线条塑造形象的画法---“白描”。
中国画鉴赏论文(推荐五篇)第一篇:中国画鉴赏论文中国画赏析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
中国画第一特点是意境创作的追求,推陈出新是中国画进步的宗旨,中国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
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使画家在作画前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创作。
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就是首先必须剪裁取舍分别主宾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部署画面。
使之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
而中国画在“置陈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地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
所谓空白是无画处,是虚处,是疏处是与密实相对而言的是与疏密虚实有密切联系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既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空景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虚与实在意境中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转化,中国画用墨有干湿,浓淡之分,构图遵循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艺术原则,有藏有露,有隐有显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美妙,而又带有几分迷蒙感的意境创作。
中国画在发展的早期就重视表情的描述,南朝的王微在《叙画》中提出山水并不是地图,应求“容势”,要表现大自然的生动变化,“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此画之情也”。
文人画家也旨在写意而不写实。
欧阳修指出“古户画画意不画形”从“意”出发把追求形式看成是画工的事,真正的画家应是得意忘形。
中国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当代文人画创作分析与赏析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流派,它以学者士大夫为主体,注重个性表达和审美情趣,追求意境深远、留白遗墨的艺术境界。
在当代,文人画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式微,反而在新的语境下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元素,融合当代审美观念,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就当代文人画的创作特点、艺术表现和赏析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当代文人画的创作特点1.多元风格融合当代文人画的创作多样性很大,艺术家们不拘泥于传统文人画的形式,而是将西方绘画技法和意识形态有机融入呈现出多元的风格特色。
他们可能会使用油画的笔触和色彩,或者在水墨画的传统风格中加入拼贴、水彩等新媒介,使作品更加富有创新性和现代感。
2.思想观念的开放性当代文人画家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人意识形态,而是通过自己对当代社会、文化的理解,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主题内容。
有些作品可能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思考,有些作品可能是对人性、情感的探索,有些可能是对历史、神话的再创造。
这种开放性的思想观念使当代文人画作品更富有现代性和世界性。
3.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当代文人画在创作中不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式。
在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他们可能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作或者加入当代艺术思潮,使作品更符合当代审美。
他们也会从传统文人画的审美精神中汲取养分,力求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其独特魅力。
二、当代文人画的艺术表现1.审美情趣的表达当代文人画家在作品中对审美情趣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
他们可能会通过细腻的笔墨,深邃的意境,表现出对自然、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厚情感。
他们追求的不仅是形式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来传递一种思想、情感、精神的内涵,使作品更具有深层的艺术魅力。
2.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当代文人画作品在表现情感与思想方面也体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
他们可能会通过意象的表达,情感的渗透,借助细腻的笔墨和深刻的造型,表达出对生命、人性、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当代文人画创作分析与赏析当代文人画是指当代艺术家在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种创作形式主要体现了当代艺术家对传统文人画的继承和提升,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当代社会和自身情感的表达。
当代文人画的创作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当代文人画的创作内容广泛、多样化,艺术家们不再只通过山水和花鸟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而是更加关注当代社会和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他们用绘画来记录和抒发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思考。
可以看到,一些当代文人画作品描绘了当代城市的繁华和喧嚣,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虚伪和冷漠;还有一些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无论是揭示社会问题还是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当代文人画都在创作中展现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当代文人画的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化。
艺术家们不仅在传统的绘画材料和技法上进行创新,还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如摄影、数码艺术等。
一些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了传统文人画的形式和结构,但又加入了当代艺术的元素,使作品更加现代化和艺术化。
当代文人画在形式上不再受限于传统,艺术家们更加注重创新和实验,从而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新颖而富有想象力的艺术世界。
当代文人画在审美和情感上更加注重思想性和个性化。
艺术家们往往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来创作,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的美感。
他们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思考。
当代文人画的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情感表达。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注重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细致的线条表达,使作品具有深深的内涵和观念。
当代文人画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观察作品的题材和意境。
当代文人画的题材往往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相关,观众可以通过作品来感受艺术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作品的意境也是观众感受艺术家情感的重要途径,艺术家通过色彩、构图和线条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观众可以通过欣赏作品来感受这些情感的传递。
观察作品的技法和形式。
当代文人画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观众可以欣赏艺术家在作品中的创新和实验。
文人画“逸笔草草”鉴赏论文摘要:何为文人画?古往今来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大多人简单的以为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形制,含有文人之气味,而于艺术功夫上必有欠缺,以丑怪为能,以荒帅为美,失画家之规矩,任意涂抹,而以画外之物为弥补掩饰之计是也。
这一度使文人成为流俗之物。
然而,纵观古今之文人画,我们发现,文人乃思想之高尚者也,学养深醇者也,其平日之修养品格迥出于庸众之上,故其艺术并不是恣意妄为之作,他们多是在心灵的驱动下使“世界”根据自己的意念重新构建,脱离物质之束缚,发挥自由之情致,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之理念,用抽象的笔墨抒写其淡泊宁静之志,使文人画具有一种古朴淡雅的美。
关键词:文人画;笔墨;写心;写意文人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善书法又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再加上“书画同源”的缘故,涉足绘画也是平常之事。
中国绘画配以文字,以说明绘画的内容,自汉代就有了,至于元,遂为“书绘并工,富丽成观”,而书法与绘画的交融,共同构成文人画的特殊画面样式。
当文人画家把书法这一“外戚”引进绘画造型语言中之后,对点线本身的重视和对“水墨为上”的黑白意境的审美追求几乎摒弃了色彩语言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人画已经超越了汉唐勾勒敷彩的技法范畴,以墨代色,即使使用色彩,也以“不伤墨骨”为原则,在皴、擦、点、染的用笔过程中呈现出笔、墨、点、线结构形式的审美效应。
在造型方面,由于书法的点线笔墨形态,与西方绘画的色彩语言相比,既不能真实真实模仿光线下的物体的色彩变化,也不能如实地再现明暗和物象之间的透视空间关系,它只能表现形状和经验性结构关系。
这种客观上的不足,却为主观上的表现提供了自由。
同时也为笔墨更加深入地表现物象本身和笔墨本身的审美价值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一、从以墨代色的文人画中感受由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的美笔墨是中国绘画民族身份的标志,有了笔墨才有中国绘画。
在中国画中,笔墨不是单纯的操作技法和意象构成的工具,而是以“造化”为根基,具有主客体统一特征的艺术概念。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倾向论文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倾向论文摘要: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在北宋时期兴起了一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人画运动。
与民间绘画的创作相比较,文人画的创作形式更加强调绘画作者在所属阶层的文化品味,带有浓厚的南派文化色彩。
文人画多为士大夫,当时背景下的士大夫不同于其他画工,他们更喜欢用绘画来展现自身的情趣和志向,把绘画作为一种高度表达心灵的艺术形式。
文人画对绘画作者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除要求作者具有超高的绘画技术之外,还要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可以将绘画与文学进行结合,在绘画创作中将个人的情趣与胸怀肆意地表达出来。
关键词:文人画;审美倾向;书法1 文人画产生的背景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形式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是在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条件下产生的。
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发展的原始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统治者养士的这种现象才刚刚开始,到了东汉晚年,这种现象逐渐发展起来,文人学士逐渐增多。
士人专注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文化艺术上有很好的影响,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学士已经逐渐壮大,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画家,带领着院体画艺术发展壮大,成为绘画艺术的主体。
院体画逐渐走向主流,让绘画风格向着细腻华丽的方向发展。
随着隋朝的开科取士,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逐渐发挥了作用,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绘画艺术风格向着文学方面发展。
宋代出现了一大批文人雅士,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苏轼,文人画的概念也是苏轼提出来的。
他倡导诗情画意般的文人画特色,反对对画工技巧的纯粹追求。
这种绘画风格的形成为文人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苏轼等人的积极倡导下,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基本确立。
文人画形式的出现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丰富了绘画艺术形式,促进了绘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文人画创造注重作者的文化品味及文学修养,画家在创作文人画作品时更多是在自我消遣,通过绘画作品直观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多为即兴发挥,绘画手法更加丰富多样,取材范围广泛,充实了我国民族文化和精神世界,为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绘画艺术的分布格局。
论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美学特征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
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
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文人画特色和体系的形成,又与文人士大夫将绘画视为精神调节手段有关,创作对这些画家来讲,起到的不过是一种精神舒络的作用,这样,不为物役,不被法拘,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最概括的语言(黑、白、灰3色),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就成为创作中的必然的选择。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特征,又决定了文人画在题材选取上有趋同倾向,即山水、花鸟、尤其梅兰竹菊等成为传统的表现题材。
相对来讲题材是比较狭窄的,为了克服这一局限,题款在创作中起到了深化主题、丰富意蕴的重要作用。
相同的题材,通过具有不同含意的题款,可以揭示出每个画家(或同一个画家不同作品)的不同的创作用心和艺术追求。
浅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选择论文关键词:文人书画选择意形论文摘要: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集、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素养多方面的集中体现。
它崇尚“意似”贬斥“形似”,追求笔墨意蕴,讲究诗书画印结合,并要求画者的学养深厚方能言之有物,画面格调才能高雅。
传统文人书画以不同于院体画的另一种典范意义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文人画及中国传统文人书画中的审美倾向进行正确研究和批判的继承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人画”是中国画里的一类,也称为“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时文人、士大夫们的书画。
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我国现代理论家、画家陈师曾指出:文人画是带有一定文人情趣,其中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作品。
在传统绘画中,文人画强调以形传,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它与工匠画与院体画风格都有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发展阶段,它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风格一度成为我国后世书画教育中长期追逐的方向。
一、传统文人画的发展文人画的发展可追溯至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设立有专门的机构来培养能工巧匠,那时的一些画家就已经有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如姚最认为“不学为人,自娱而已”,王徽的“画乃吾自画”等思想,这些都可称是文人画的雏形。
唐代诗歌盛行,其中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更加具了文人书画的特色,后人尊称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
南北宋时期,中国建立了制度明确的画院,用来专门的培养画家。
一些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画家首次提出了一些关于文人画的看法,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他提出的“士人画”概念使文人书画更加趋向于成熟。
此后,文人画开始正式从院体画之中分离出来。
文人画的鼎盛时期是在元代,由于当时社会动荡,许多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厌世和遁世的,绘画成为了抒发个人精神与情绪的自我调节手段。
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为代表的四大家,又把文人画的创作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
中国美术鉴赏2000字论文篇一:中国美术鉴赏毕业论文中国美术鉴赏学号:20223206709 姓名:xxx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元、明、清时期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题材上山水、花鸟占有绝大比重。
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趣,提出“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不趋附社会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涌现出难以数计的文人画家和作品,许多画家借绘画抒写高尚情操,发泄对黑暗腐败势力的不满,艺术上敢于突破陈旧成法的藩篱,注意师法自然,勇于创造革新。
文人画注意笔墨情趣及诗文书法相结合的题跋。
此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中,既有为正统文人画奉为典范的赵孟□、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及“四王、吴、恽”,又有带有鲜明个性的徐渭、陈洪绶、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金农等人。
民间绘画的书籍版画插图和年画进入繁荣兴盛时期。
人物画在隋唐占主要地位。
著名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
吴道子一生在京洛画寺观壁画300余堵,变相人物,千变万态,奇踪异状,无有同者,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和自然高出缣素的效果,世称为“吴装”。
中唐周□善画天王和菩萨,创造了“水月观音”这一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宗教画新样式,一直为后代沿袭,被称为“周家样”。
唐代人物画反映了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步辇图》;有描绘功臣勋将的,如《凌烟阁功臣图》;相邻民族,如《西域图》、《职贡图》;皇室贵族,如《玄宗试马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文人雅士,如《醉学士图》。
唐代山水画有着多种风貌,金碧青绿与水墨挥洒并行,专门山水画家日益增多,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阶段。
隋代展子虔所画山水具有咫尺千里之妙,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技巧上更有提高。
而吴道子于佛寺壁上画怪石崩滩,达到“若可扪酌”的真实效果,又因一日之内能在大同殿壁上画出嘉陵江三百里的山水,而与李思训之作“皆尽其妙”。
王维也以水墨山水著名。
花鸟画开始兴起,唐代花鸟画侧重描绘鹰鹘、仙鹤、孔雀、雉鸡、蜂蝶及花木竹石,大都工整富丽。
当代文人画创作分析与赏析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它源于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文人画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当代文人画的创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融合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与现代艺术的创新,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本文将从创作主题、艺术表现手法、艺术家和作品四个方面对当代文人画进行分析与赏析。
一、创作主题当代文人画的创作主题多样化,艺术家对于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描绘都有涉及。
自然风物是当代文人画的重要创作主题之一。
许多当代文人画家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创作对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表现,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体验。
他们既继承了古代文人画家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又注入了现代人的感悟和情感,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个性化。
历史人文也是当代文人画的重要创作主题。
许多艺术家通过对传统文化、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的描绘,展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呈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兼容并蓄。
他们以笔墨为媒介,将古代文人的风骨与当代人的生活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二、艺术表现手法当代文人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绘画技法,又有现代的艺术语言。
一方面,当代文人画家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对传统绘画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线条和形式,而是在继承古人笔墨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个性和情感,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
当代文人画家还运用了现代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如构成、色彩、光影等,使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三、艺术家当代文人画的艺术家众多,他们各自以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在当代文人画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王冬鹏是一位以山水画见长的当代文人画家,他的作品以大气磅礴的笔墨和深邃的意境闻名。
他以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文人画的精髓,成为当代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同样,张大力是一位擅长花鸟画的当代文人画家,他的作品富有浓厚的传统文人气质和现代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性。
文人画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叫文人画。
说明当时画家把绘画进一步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
它包含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不在技法上与工或写有所区分。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文人画一词很晚才出现,而苏轼称之为“士人画”。
苏轼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首先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
汉杰真士人画也。
”其次,他抬高了画家王维的历史地位,将文人画家与画工、俗士分开来。
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
他讲究评画又要有常形,常理之论。
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达到形神俱似的,具有诗意的境界,苏轼对表现手法不受程式拘束,这同样是苏轼文人画最根本的艺术主张。
由于苏轼的努力提倡,在北宋初年兴起的这种新画风很快在士大夫中流行开来。
苏轼把强调文人画的思想性,把诗歌和绘画都看作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艺术,这样便将绘画艺术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从一种完全是技术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文人们的一种自觉的表达手段。
他认为,绘画作为艺术,应当是与作为而是画家个人修养品德的承载体,而文人画绘画的过程,也被认作为画者情感心绪的表露,更多的成了文人雅士的心灵事业。
纵观文人画的发展历程,苏轼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以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给当时及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正是这种对意气的推崇,所以他对文同等文人画家十分欣赏,他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
”从元代倪云林的“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的山水,到明代徐青藤“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萧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墨葡萄,再到清代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竹子,无不受到苏轼的这种影响。
当代文人画创作分析与赏析
当代文人画是一种现代绘画风格,表现出当代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审视和探索。
在当代,许多文人画家依然坚持着传统绘画的技法和精神,并将其融合到当代艺术中,注
入新的活力。
当代文人画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时代感。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文人画家们在创作中也不断吸纳和融合新的元素,运用现代视觉语言表达传统感情和
审美情趣,创作出一批充满时代感和现代性的作品。
同时,当代文人画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突破传统束缚,具有很强
的自由性和创造性,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个人风格。
有些艺术家还在作品中加入
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使作品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在当代文人画的创作中,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文人画家们借鉴了古人的作品和
文化思想,同时注重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他们在创作中注重画面的运笔和墨色,回归传统绘画的精髓,表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当代文人画的创作中还注重艺术与社会问题的结合。
一些文人画家借着画笔表达了对
社会现状的反思和呼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他们希望通过艺术的力量传递爱与关怀,以期带动社会的思考和改变。
总的来说,当代文人画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在新旧交融中折射出时代变
迁的脉搏。
它既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具有现代艺术的新意和时代感,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浅谈文人画的鉴赏要求》学院:姓名:班级:学号:班号:姓名序号:目录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关键词:文人画、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绪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鉴赏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1文人画历史渊源的追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2文人画家人格精神的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3文人画作者对艺术的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4文人画注重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参考文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浅谈文人画的鉴赏要求摘要收藏,是文化的鉴赏,是一种精神活动。
鉴赏有“鉴”、“赏’,二义。
鉴者,鉴其真伪赏者。
品其高下,二者相联系而有区别。
高明的收藏家,不仅有鉴定真伪的眼力,还要有品其高下的目光。
如果说鉴定真伪是收藏的基础或者前提,品其高下则是收藏行为的提高和升华。
只有从鉴识进人品味的层次,收藏方可以称为精神生活。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具有独特的审美趋向,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的完美结合。
其重主观、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崇尚笔墨韵味,强调空灵简淡的审美境界,深受禅宗美学影响,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文人画、鉴赏。
1.绪论了解文人画的鉴赏技法,掌握最基本的文人画鉴赏手法,通过对文人画的鉴赏,了解作者的作画技法,蕴含感情,推及当时的历史阶段,鉴赏当时人文艺术,了解历史背景。
2.鉴赏要求2.1文人画历史渊源的追溯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
早在西晋时代,一些画家就在创作中表现出某种文人画的1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
东晋画家顾恺之被称为文人画家的始祖,他提出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和“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绘画理论,[1] 15-16深深地打上了文人画印记,成为中国画美学的核心。
《洛神赋》是他的传世作品,飘逸、空灵、神秘。
他的画论对后来中国画的创作和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其人物画强调传神,笔迹紧劲如春蚕吐丝,线条如行云流水。
他用画家睿智的眼光创造出造型简练、人物性格突出、意境优美的绘画作品,令人回味。
南朝齐梁北朝的谢赫在《画品》中提出了“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2]奠定了文人画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成为中国绘画理论的重要组成。
王维擅长绘画,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他还是技艺精深的琵琶演奏家,曾以一曲技惊四座的《郁轮袍》获得了太平公主的赏识。
王维晚年无心仕宦,隐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学佛理,以诗酒自娱,重点描写恬淡宁静的山水景物,清新明丽;绘画上,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画和雨点皴技法,赋予画面以节奏和水墨浓淡的对比,让世人第一次领略到了中国墨韵的无限魅力。
《宣和画谱》记载:“维善画,尤精于山水。
当时之画家者流,以谓天机所到,而后学者皆不及。
”王维的水墨画因其具有鲜明的文人画特色及审美情趣,而被后人尊为文人画的鼻祖。
[1] 211-212唐代“具以画齐名”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始创的青绿山水开掘了北派绘画艺术之源头,与王维南派山水交相辉映,标志着文人画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
宋代是中国艺术由宗教天堂走向文人理想的关键时期,无论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出现了空前繁荣。
苏轼重视神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高度称赞王维的画并明确提出士人画概念。
元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期,众多文人士大夫不满蒙古贵族统治和民族压迫,将绘画作为逃避现实自我调整的手段。
他们隐居深山,融入自然,其中以“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赞和王蒙为代表,把文人画推到了历史的高峰。
赵孟頫集诗、书、画、印为一炉,提倡复古,自成一格,形成了完美的文人画表现形式。
明代的董其昌,官至礼部尚书,他最早对“文人画”作了专业的论述,提出“南北宗论”以佛教禅宗喻画,还对其历史传承关系作了初步阐述。
董其昌要求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且有《画旨》《画眼》《画禅室随笔》等画论传世。
[3]明清时期,文人画多以仿古摹古为能事,文人画的生机被无情地扼杀了。
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重振了文人画的雄风,其书法、绘画要求探索出新意,尤其在花鸟画方面的成就达到了历史高峰。
石涛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4]认为艺术要反映现实生活。
这一时期文人画的创作具有积极反映现实生活,大胆针砭时弊倾向,郑板桥等人的诗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并有积极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
2.2文人画家人格精神的探究文人画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响,儒、道、佛的美学观念,构成了文人画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内容。
优秀的文人画家均有精深的文化修养和对儒、禅、道思想的深刻理解,绘画以能表现“禅境”和“道”为最高宗旨。
因此,文人画一出现,便以禅、道思想中广阔而空灵的境界超越了儒家所要求的绘画“成教化、助人伦、明劝戒、著升沈”,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思想。
从艺术发展历史看,儒家积极进取,“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给文人灌输的信念;进而为官为宦,则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干预现实,观察思考,极易促进艺术中现实倾向的发展。
而佛家特别是禅宗,专注内心,崇尚淡静,超越世外,守静笃、倡冲淡、讲韵味,对文人画审美文化从前期重写实向后期重写意的转折在文化上起了关键的作用。
[4]在禅境的影响下,表现心灵、抒发心胸,成为文人画的主要艺术倾向。
石涛在《画语录》中指出:“我自用我法,一法自我立。
”文人画描绘的自然山水,是艺术家心灵化的自然山水。
元代的抒情写意山水画,还创造了意到笔不到,有意无意、若有若无的幽静恬淡的审美意境。
长期以来,文人画家一直把倪攒那句“不过草草数笔,以解胸中之逸气”奉为至宝。
道家既重自然又重气势,“出水芙蓉”的雕饰、“笔走龙蛇”的狂草,都证明禅宗超然世外,老庄之道恍惚、空灵、幽溟的特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可神领而难以描绘。
深受此影响,文人画家找到了表现“道”的最恰当的审美形式———水墨画。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文人画崇尚大色无色的水墨;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文人画追求“微茫惨淡”的意境;老庄对“道”的认识提倡“神遇”和“思悟”,文人画也重心灵的感知和想象;老庄思想中的退隐、淡泊思想也对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老庄认为做人要达到超然物外,淡泊无欲,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修养达到这种境界才是最高境界。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梁楷虽身在画院且写意十足,具备了普通文人作者所没有的精妙功力。
他参禅悟道,其减笔画是文人画走向顶峰前的一段妙不可言的插曲。
如《李白行吟图》没有背景,四周空白与身体的空白连成一气,弥漫于全画;李白仿佛在这“无形无相”的“大块”中啸傲古今、物我两忘。
诗仙的形象在人们想象中千差万别,但在梁楷的画前任谁都会承认:这就是大家心目中的李白!文人画直达心性的妙意,尽显于此。
梁楷的“禅画”笔笔见形,笔路起倒,峰回路转,“心之溢荡、恍惚仿佛、出入无间”,既是一种笔墨的体验,又是一种心境的体验,更是一种禅意的体验。
文人画家在生活上追求淡泊飘逸,在艺术上追求淡然天真,从而使淡泊的精神成为中国文人画的一个主要特征。
梅、兰、竹、菊被人们称为“四君子”,它们在画家的笔下便超越了普通的植物而具有了人格特征。
客观物象通过艺术形象的心灵过滤,成为创作主体表达某种意向的符号,人生的价值在物化的形象中得到张扬,文体情感色彩借助物象生长特性而得到抒发。
文人画家多仕途坎坷,他们常常回避社会矛盾,借绘画抒发情感,写胸中郁闷之气,将花木草虫以人格化。
2.3文人画作者对艺术的追求自南齐谢赫的“骨法用笔”理论总结出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以来,用笔一直处于绘画的中地位。
墨法运用上有墨分五彩、即白当黑的审美效果。
文人画理论认为,绘画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绘画本身的线条色彩和笔墨。
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而相对独立的美,它能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多种主观的精神境界。
线条本身的流动转折、墨色本身的浓淡干湿所塑造的形体和所传达出的情感、气势和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审美境界。
明代的徐渭以淋漓的泼墨汇入大写意花卉。
他的画构图奇特、信笔挥洒,似不经意;藤条错落低垂,枝叶分披,以豪放泼辣的水墨技巧造成动人的气势。
《牡丹蕉石图》中牡丹、芭蕉、山石皆以水墨一气呵成,通过墨的干湿浓淡和相机击破,笔的去来纵横和适当交叠,着力写出了它们卓立世间而生趣盎然的意象,同时也透射出作者的人格气质。
《春雨鸣禽图》是唐伯虎花鸟画的传世精品,画中塑造了一只栖息枝头、昂首鸣春的八哥的优美形象,作者用没骨涂染,略分浓淡,使主体形体准确、神态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由此可见“飞白”法在画中应用之一斑。
自元代开始,文人画家将书法的笔墨技巧引如绘画。
赵孟頫曾在《秀石疏林图》上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从此可以看出文人画家的笔墨认识是建立于抽象的线条美基础上的。
中国文字的本身就具有抽象意味,到元代,书法的笔墨趣味与技巧,已不仅有辅助绘画造型的手段,还具有了独立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明代的唐岳在《画事发微》里说:“气韵由笔墨而生,或取园浑而雄壮者,或取痛快而流畅者,用笔不痴不弱,是得笔之气也;用墨要浓淡相宜,干湿相当,不滞不梏,使石上苍润之气欲吐,是得墨之气也。
”这是他长期笔墨实践的总结。
[5]由宋到元是文人画发展成熟的阶段,也是绘画的书法特性不断深化的过程。
没有我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就不会形成文人画的写意性质和表现形式。
明代董其昌在《容台集》中说:“赵文敏问绘道于钱舜举,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尔。
”元代钱舜举这句话的理论贡献不仅仅在于他把隶书作画看作是“文人画”的一个明显特征,而是一种深刻的开拓和发展。
[6]当代中国画坛巨擘范曾认为,“书”可以宽泛的理解为“笔墨”,中国画状物言情必依托于笔墨,笔墨之优劣视画家书法功力之深浅。
古往今来,有笔虽遒健而未成大气象者,此失魂落魄者也,如笔疲腕弱而成大气象者,则未之见,此魂魄无以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