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
- 格式:pdf
- 大小:346.60 KB
- 文档页数:6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
诗词中的对仗问题
⼆、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展开全部诗词中的对仗除了⼀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相对,并且词性⼀致。
⼀字⾯相对。
所谓字⾯相对,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其⼀)在这⼀联中,“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兼”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意义也是相对的。
⼜如:新松恨不⾼千丈,恶⽵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其四)在这⼀联中。
“新松”对“恶⽵”,“恨不”对“应须”,“⾼千丈”对“斩万竿”,字⾯意义正好相反,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
⼆词性⼀致。
所谓词性⼀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致。
⼀般来说,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
如:欲寻芳草去,还与故⼈违。——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
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之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同⼀字。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所说的扇⾯对。
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
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较多出现,如“春洲⽣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河豚鱼》)之类。
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
三、何谓⼯对?何谓宽对?⼯对即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鹂”对“⽩鹭”,“翠柳”对“青天”,不仅是名词对,⽽且还包含颜⾊对。
“两个”对“⼀⾏”,量词和量词相对,名词和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对。
像这样上下句每个词的⼩类都是⼀致的,是标准的⼯对。
⼯对以追求对仗的⼯整为⽬的。
在对仗上就有这样⼀种追求。
如:字⾯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依照传统,名词还可以分为以下⼀些⼩类:(1)天⽂(⽇⽉风云等);(2)时令(年节朝⼣等);(3)地理(⼭⽔江河等);(4)宫室(楼台门户等);(5)器物(⼑剑杯盘等);(6)⾐饰(⾐冠⼱带等);(7)饮⾷(茶酒餐饭等);(8)⽂具(笔墨纸砚等);(9)⽂学(诗赋书画等);(10)草⽊(草⽊桃杏等);(11)乌兽⾍鱼(麟凤龟龙等);(12)形体(⾝⼼⼿⾜等);(13)⼈事(道德才情等);(14)⼈伦(⽗⼦兄弟等)。
同类的词相对是⼯对,颜⾊对、数⽬对也是近体诗常⽤的⼯对类型。
同义词相对在近体诗中⽐骈体少得多。
⼀联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忌,叫做“合掌”,诗中极少这种情况。
因为诗的篇幅短,要使诗的内容丰富,就应该让每⼀个词都充分发挥作⽤。
宽对的⼀个意思,就是词类上⾯放得很宽。
其要求是,只要⽤以对仗的词语词性相同,也就可以了。
换句话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如骆宾王《在在狱咏蝉》颔联:那堪⽞鬓影,来对⽩头吟。“那堪”与“来对”,对的意味就不是那么明显。
但仔细体会,还是“对”。
⼜如杜甫《题张⽒隐居》颔联:涧道余寒历冰雪,⽯门斜⽇到林丘。
这⼀联,乍⼀读看,对仗的意味也不是很明显。
主要是因为“⽯门”对“涧道”,“斜⽇”对“余寒”,甚⾄“林丘”对“冰雪”,都给⼈对得不是那么⼯整的感觉。
其实,这正是对仗的⽆穷妙⽤。
对仗艺术不只有⼯对⼀个⽅向,还有宽对的⼀种艺术处理。
宽对有时能造成更多的变化之美,让⼈感觉对仗可以层出不穷。
⽽且宽对能破除匠⽓,在叙事达意⽅⾯也有妙⽤。
当然,初学律诗的⼈,还是以求⼯对为主。
宽对其实是更为纯熟、变化多端的⼀种对仗艺术。
在对仗艺术处理上,唐⼈多以⾃然的⼯对为主,宋⼈则多利⽤宽对来破匠⽓。
总⽽⾔之,对仗的⼯对与宽对是相对⽽⾔的,与艺术⾼低也不是⼀回事。
对仗要掌握在⼯整中求流动、在稳健中见变化这⼀原则。
古诗词中的对仗关系怎么样的?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
对仗多⽤于骈⽂。
对仗⼜称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成的,对仗本⾝应该也是⼀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致,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定相同,但要求字⾯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致。
与之相似的是对偶,“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对短语或句⼦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式。...
诗歌常识中怎样使⽤形容词类对仗?
忆 思古诗词中"忆″字对仗什么字 忆念、想、知、得、感……对联⾸字为忆⽩⽇依⼭尽,黄河⼊海流。
(王之涣)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
(孟浩然) 荷风送⾹⽓,⽵露滴清响。
(孟浩然) 风鸣两岸叶,⽉照⼀孤⾈。
(孟浩然) ⾬中⼭果落,灯下草⾍鸣。
(王 维)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王 维) 泉声咽危⽯,..。
诗词,对联中的对仗⼯整是指什么?
展开全部 对仗也叫对偶,是诗词中最直观的形式美。
它是⼀种视觉艺术,同听觉艺术(平仄、押韵)构成诗词完整的格律美。
绝句不必对仗,律诗⼋句分四联:⾸联、颌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须⽤对仗。
长律除⾸尾两联外,均须对仗。
对仗的规则是: ⑴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 ⑵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律、绝诗内均不可重字) ⑶ 语法结构要相同:即句型、词组相同。
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虚字要相同; ⑷ 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字对数字,⽅位对⽅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⑸ 避免“合掌”。
这就是上、下联意义不可重复。
如:“夏荷千⽀丽,莲花万朵妍”。
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
湖南黄奕有⼀对仗歌:“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仗,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样。
⼀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象。
⾸尾可对可不对,绝句⼀般不对仗。”...
对仗词语有哪些
对仗,⼜称对偶、排偶,是我国古代诗词格律的主要特点之⼀。
对仗是 由汉魏时代的骈偶⽂发展⽽来的,是把表⽰相同或对⽴概念的词语放在同⼀联 两句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呈现出相互映衬的状态,进⽽使语句更具有韵味, 更能增强词的表现⼒。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等格律都是在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来的。
要 研究词,可以先研究律诗。
律诗研究明⽩了,词也就变得容易懂了。
但是,词 的对仗与律诗的对仗有⼀定的区别:其⼀,律诗的对仗在原则上要求以平对 仄,以仄对平,⽽词的对仗则不限于平仄相对。
如苏轼《江城⼦·猎词》: “左牵黄,右擎苍。”“左”对“右”就是仄对仄,“牵”对“击”、“黄” 对“苍”则是平对平。
其⼆,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冰封”对 tt万⾥雪飘”,⼜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如海”对“残阳如 ⾎”。
其三,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词是长短句,必须相连的两句字数 相同,才有配对的可能,所以词的对仗很少有固定的位置。—般来说,每⽚的 起⾸两句如果字数相同,就可⽤对仗。
诗词中⽤典的作⽤
展开全部 以典⼊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典 (宋玲) 以典⼊诗,是历代诗⼈常⽤的表现⼿法。
凡诗⽂中引⽤过去有关⼈、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典。”⽤典也是诗歌的⼀种修辞⼿法,可避免⼀览⽆余的直⽩,还可给读者在诗⾏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典⽤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近⽽旨远,含蓄⽽婉转,从⽽提⾼作品的表现⼒和感染⼒,达到古诗⼈常说的:⼒透纸背,掷地有声!下⾯,我主要讲四点,⼀是诗词⽤典的主要作⽤;⼆是⽤典的主要形式;三是⽤典的⼿法;四是⽤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先具体说⼀下诗词⽤典的主要作⽤: ⼀、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的⼀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树后庭花》,被后⼈称为为“亡国之⾳”。
诗⼈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怎能不使诗⼈产⽣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这⾥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抒情⾔志,表明⼼迹。
如: 如苏轼在《江城⼦·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遣冯唐?”中引⽤了⼀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级⽽获罪削职。
后来,⽂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诗⼈⾝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喻,希望有⼀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英雄⽆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铁马,⽓吞万⾥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三年,望中犹记,烽⽕扬州路。
可堪回⾸,佛狸祠下,⼀⽚神鸦社⿎!凭谁问:廉颇⽼矣,尚能饭否?这⾸词⽤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下最后⽤的廉颇的典故。
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不信任他。
后秦攻赵,赵王想⽤廉颇,派⼈去了解他的情况。
廉颇⼀⼼为国,当着使者的⾯吃下⼀⽃⽶饭、⼗⽄⾁,披挂上马,以表⽰可以上阵,⽽使者受⼈贿赂,却谎报廉“⼀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终于不⽤。
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想报效国家却⽆⼈过问甚⾄还被⼩⼈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直说,⽤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弃疾) 醉⾥挑灯看剑,梦回吹⾓连营。
⼋百⾥分麾下炙,五⼗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前⾝后名。
可怜⽩发⽣。
诗中“⼋百⾥”“的卢”涉及两个典故:⼀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百⾥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作炙,后⼈即以⼋百⾥指⽜。
⼆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中⼀跃三丈,脱离险境。
运⽤这两个典故,创造⼀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的壮观场⾯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这⾥运⽤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暗⽰⾃⼰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事全⾮.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短短的⼗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典的魅⼒?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典还使诗歌对仗⼯整,⾳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典的主要形式。
⽤典从形式来看,常⽤和常见的主要有引⽤历史故事和化⽤前⼈诗句两种。
引⽤历史故事,也叫“⽤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志或影射时事。
如李清照的《夏⽇绝句》:⽣当作⼈杰,死亦为⿁雄。
⾄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我国⽂学史上最伟⼤的⼥词⼈。
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称其“不徒俯视⼱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