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成本
- 格式:docx
- 大小:19.99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的机会成本如果问上大学的成本是多少?有人会列出一个算式:上大学的成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教材及资料费……其实,上大学还有另外一种成本———机会成本。
如果没有选择上大学,而是选择参加工作,那么,在四年上大学期间参加工作预期能够赚到的钱,就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面临许多选择,而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把资源投入到一种选择上,就不得不放弃其他选择。
机会成本就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由于作出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优替代物或失去的最好机会的价值。
当人们作选择时,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机会成本都会影响你的决策。
个人在选择是上大学还是参加工作时如此,作经济决策也是这样。
企业经营者在决定上什么产品时,必然要考虑其机会成本———把同样的资源用于开发、生产其他产品的预期收益。
但是,仅靠决策者的自觉,一时可能靠得住,长期就靠不住;少数人可能靠得住,相当多的人恐怕靠不住。
这不是贬低人们的觉悟和道德水平,而是说制度比人强。
人们为什么会选择上大学而放弃参加工作的机会呢?就是因为人们预期上大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参加工作的收益。
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收益不取决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而是取决于其他因素,比如说谁先参加工作,那么,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会过高,选择上大学的人就会大大减少。
在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害的。
同样,如果作决策的人的收益不取决于其决策为社会带来的收益,那么,他就没有动力把稀缺资源用于对社会最有益的用途,从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样看,草率决策、盲目上马新项目,甚至屡屡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见,一方面,要尽量把配置资源的功能交给市场,并确保市场有效,防止市场信号被人为扭曲,以避免出现类似很多人不选择上大学的情况;另一方面,必不可少的资源行政配置,必须解决好对决策者的监督和激励问题意坚运用弹性理论说明“谷贱伤农”这句中国古话谷贱伤农是说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时候,降价销售会造成总体收入减少。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
由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在衡量东西的机会成本时,必须要记住的经济学原理之一,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你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上大学,你就无法参加工作得到相应的收入,而且还要缴纳各种大学费用。
当然,上完大学后,可能让你找到更好的工作,从而给你带来更多的收入噢!比较:假如不上大学:18~60岁工作,共42年,平均每年收入1万元,共42万元;假如上大学:22~60岁工作,共38年,平均每年收入2万元,共76万元。
扣除上大学的经济学成本(如4+4=8万元?),剩下68万元,比不上大学多得到26万元。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上大学的成本分析摘要:选择上大学与否这一普通的社会现象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经济学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本文从上大学机会成本的视角出发,分别评述了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笔者对这一经济学原理的理解,最后根据上大学决策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案例分析;机会成本;经济学原理0 引言所谓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即做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我们在理解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要注意,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机会成本并不是生产活动中的实际货币支出,它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
在经济分析中,可以采用机会成本来判断一种生产资源的使用是否经济合理,如果它的实际收益大于或等于机会成本时,资源的配置才达到最优状态。
中国高等院校从2003年开始逐年扩招,每年增幅达到22%,而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约3%,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远远大于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量,从而导致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的大学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
即使找到了工作,获得的相对收益也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与扩招的增长速度不对等,因此伴随着大学生失业率的上升至2010年高等院校不再扩招,社会与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没能达到预期收益,教育投资同时面临着机会成本问题,所以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上大学无用论”,因此很多勉强供得起大学生或者供不起大学生的家庭就选择让孩子放弃上学而直接就业。
大学成本计算公式:1天不上课亏324元全国高校陆续开学,近日一个读大学成本计算公式在网上热传,用经济账算算荒废一日要亏多少钱,结果让大家都觉得肉疼。
南京师范大学数科院团委书记喻华杰为大学新生算账,大学开销分为5部分,囊括学习和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每人每天上课期间的纯消费为132元。
读大学还等于放弃了工作收入。
一进一出,合计共支出18.03万,除以640天,每天是282元。
记者估算一下,如果用湖南高校学子平均消耗算来,每天损失费用超过300元。
你的父母一天辛勤下来能挣到300元吗?你有什么理由浪费你的校园里的每一天?A湖南大学生平均一天纯支出95元记者调查,中南大学每学年学费为5000元至8000元,湖南大学4500元至13000元,长沙理工大学4200元至8000元……综合来看,湖南高校一本和二本每学年学费平均约为5300元。
另外,湖南高校的住宿费每年为600至1200元,平均为900元。
湖南高校学子生活费中位数在每月1000元左右。
按照南师大的计算公式,单算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以去除寒暑假的9个月计算,一个湖南大学生在校园里每学年的平均费用在15200元左右。
以每学年学校实际上课160天算,平均一天最低花费95元。
其实,湖南高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专业学费远超5300元。
比如在三本院校中,每年的学费一般在1.2万元左右。
艺术院校每年的学费大多为1万元左右。
这些学生每天的“账单”更加可观。
此外还有添置电脑、外出求职实习、跟同学聚餐、旅游等,这些都是要钱的。
比如有的新生一进大学要就要配齐“苹果三件套”,花费将近2万元。
可以说,大学生活开销将远远超过记者算的95元这个数字。
B浪费一天还相当于损失229元工作收入由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显示全国本科平均月工资为3051元。
按这个数据计算,4年求学期间你将损失至少146448元,平均到每天也就意味着,如果你一天没有努力,你不仅要为消费买单,还因碌碌无为而失去229元每天的工作收入。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一、对上大学的机会成本的理解大学生教育必然会涉及到投资价值与成本的问题。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则是指大学教育资源在用于提供教育服务、培养学生时,所放弃的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产量的价值。
它是与教育实际成本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可分为公共或学校的机会成本和个人机会成本。
前者指教育资源因投入教育而损失的利益,包括房屋、建筑、土地等资源资产的租金,非资本投入的资金收益(利息、投资收益)等;后者指个人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个人为接受教育而投入的资金及所损失的其他收益。
二、大学生教育的非机会成本(一)个人前期成本个人前期成本即个人为了取得大学生教育资格而支付的费用,由于教育资源短缺造成了教育市场的供给不足,从国家教育的角度来看,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给学习能力最佳的学生,只有依靠考试来检验。
下面我们就最基本的教育程度分析个人前期成本:时期小学初中高中费用0 0 3600元总费用3600元此表是建立在义务教育和没有课余补习的基础上。
(二)个人直接成本个人的直接成本即个人为接受大学生教育而直接支付的费用,包括学费(在以下的分析中假设大学生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没有公费和自费的区别)、书费、住宿费、交通费及其他不投资高出的任何费用(日常生活费不应该记入成本,因为这部分费用不会因为接受研究生教育而发生变化)。
学费(元)住宿费(元)每年的费用4180 15004年的费用16720 6000总费用22720 此表是以广东金融学院保险系的收费为标准二、大学生教育的机会成本分析(一)收益成本收益成本是指所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能够获得的最大收益。
对于本文而言,则指一名应届生四年读大学期间所放弃收益的最大收入,其中包括投资收益和就业收益。
1、投资收益如果大学生学费不投资于教育,而用于其他投资所得的回报或存入银行所得的收入皆构成大学生的机会成本。
若以一名大学生四年的学费16720元作为主要资本进行投资,其投资收益的计算要依靠行业来定。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分析论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的是当需要作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那个选择所付出的代价。
在大学教育中,选择是否上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机会成木问题。
本文应用机会成本的观点来分析上大学的得失。
首先,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包括所有的机会和资源成本,这些成本主要体现在时间、金钱和精力上。
首先,上大学需要投入四年的时间,这也意味着不能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其他事情。
其次,上大学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包括学费、书费、住宿费等等。
此外,大学学习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容易忽略其他的事情。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还包括未来的机会成本,因为大学教育通常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
其次,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也涉及到机会的价值。
上大学的机会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包括在未来更好的就业和抓住更多的机会。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上大学可能并不是最优的选择。
例如,一些实践性的工作,如木工、车工等等,上大学并不能为这些领域提供最好的职业发展和获得更好的职位。
在这种情况下,否决大学的机会成本会因失去职业发展机会和在未来无法获得更高的收入而产生。
最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还涉及到人与家庭的福利和幸福感。
在许多情况下,家庭和社会对大学教育的压力可能会超过个人的预期和需求。
在某些情况下,个人可能会因为上大学而失去家庭和自由时间。
这种情况下,大学教育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精神与福利感受无法实现最优。
综上所述,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不仅包括所有的机会和资源成本,而且涉及到机会的价值和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福利和幸福感。
尽管上大学可能会为个人带来许多好处,包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职业发展,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机会,但对于某些人,放弃其他机会可能会更符合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
因此,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应该在个人充分思考之后得出决策。
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一、什么是机会成本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把资源投入到一种选择上,就不得不放弃其他选择。
机会成本就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由于做出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优替代物或失去的最好机会的价值。
在经济分析中,可以采用机会成本来判断一种生产资源的使用是否经济合理,如果它的实际收益大于或等于机会成本时,资源的配置才达到最优状态,否则,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
而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不用四年大学时间来读书而去工作所得到的收入。
二、上大学的成本首先大体计算一下读大学的成本:一年的学费大约是4500元,住宿费1000元,书费等200元、生活费7000元,共计12700元,以此作为每年的平均成本,四年就是50800元,加上买电脑、手机等,差不多总成本为125000元。
三、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分析1.投资如果将上大学的花费用于投资,以银行存款为例,定期存款三年利率为4.65%,五年利率为5.10%i,为方便计算取利率为5%,四年后本利和为151,938.28ii元,利润仅为26,938.28元。
显然上大学比投资更合理。
2.工作如果用这四年时间来工作,没有本科学历月工资约为1500元,每年收入为18000元,加上奖金、补贴等其他收入,每年收入约为20000元,四年总收入就是80000元。
换句话说,如果我没有上大学而去工作,不仅可以节约125000元,而且还可以多赚80000元,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放弃上大学而去工作似乎是比较合理的决策。
不过以目前社会状况来看,具有较高学历的人具有相应较高的竞争力,学历越高,工资也相对越高。
也就是说,当四年大学毕业以后,大学生的工资水平会高于没有上过大学的人。
假定每月工资为3000元,每年的收入约为36000元。
比较不难发现,四年前的每年收入是20000元,四年后每年的收入是36000元,相当于四年前的两倍。
假设每年工资相同,累计收入情况可以用下表表示: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在第9年时累计收入就可以持平了,第9年以后累计收入超过高中毕业生,在第17年时超出的金额便可将大学投入的成本弥补回来。
计算自己的大学成本前言大学是我们一生之中的一个新的开始,一个转折点,大学的生活的开支就不再是初高中时的家长控制时代。
计算自己的大学成本一是大学生活中物质上的,二是精神生活上的。
计算自己的成本实际上是对自己善意的提醒,提醒我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上如何合理的规划自己的生活,免得自己荒废大学四年的宝贵光阴。
规划好大学生活,不仅是对父母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下面我来说说我自己的大学成本的计算:在学习上的成本;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数据统计一年的额外消费,如医药费,聚餐费,衣物费,电子产品等消费,大约每年平均6000~8000左右。
所以一年的花费大约20000元左右。
但这其中不乏国家补贴的高额费用。
如果我们逃课我们将损失这些;一名普通本科大学生,4年学费(按每年4500元算):18000元,4年住宿费(按每年1000元算):4000元,伙食费(按每月800元算,去除寒暑假共计36个月):28800元,购买基本生活用品:3000元,上网费:800元,手机话费:2000元,购买衣服及学习辅导资料:4000元,交通费:3200元,其它费用:3000元,大学生平均每天纯花费:66800元÷1080天=61.9元/天。
(来自一名记者的统计)。
当然60元这个数字只能是一个大约值,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每天的花费自然不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同学也晒出了本校的校园账单,学费:一年平均5200元(最低3850元,最高10000元),四年20800元。
住宿费:(包含水电费)一年1300元,四年5200元。
伙食费:一个月450元,一年4050元,四年16200元。
服装费:一年1200元,四年4800元。
清洁费:(洗澡、洗衣服等)一年150元,四年600元。
资料费:(书籍、教材、影印等)一年300元,四年1200元。
电话费:一个月35元,一年315元,四年1260元。
上网费:(一天2小时计算,1小时0.5元)一年275元,四年1100元。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上大学的成本是什么呢?可能你会想到你的学费、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还有上网费、看电影、谈恋爱等各项杂费加起来的总和,但这种加总的成本并不能代表你上大学所放弃的东西,或者说这些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
那么你上大学的真正成本是什么?最容易被忽略的其实是“时间”。
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写作业的时候,你就不能把这些时间用于工作和挣钱。
对于你们而言,上学所放弃的工资收入才是你们受教育的最大成本。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放弃高考,不上大学直接工作,说明在一些人心目中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很高。
我们选择上大学,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牺牲四年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在未来所能获得的收益一定比早早参加工作的收益多。
但现在中国就业形势严峻,大批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学和高中的应试教育,没有让他们在与其他进入社会多年的同龄人中表现出优势,这就使一大批人感觉上大学“不值”。
一个普通大学的大学生每年学费是3000——6000元不等,四年就是12000——24000元,而入社会打工每月工资15000元,每年可赚1500×12X4=78000元,则这个大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大约100000元,对于一些贫困家庭出来的大学生,如果就读的大学不能保证他尽快找到工作,放弃读大学也许是更明智的决定。
腹有诗书气自华就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具有较高学历的人具有相当较高的竞争力,一般而言学历越高,其薪金也相对较高。
也就是说,当四年大学毕业以后,我们工资的一般水平会高于没有上过大学的人。
对于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来说,上大学会是更好的选择,在大学学到的知识,接触到的人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许他们在一时的竞争中不能占有优势,但在长远的发展中,他们的知识将给予他们更广阔的空间。
一个高中毕业生所能拿到的平均工资只在2000元,他们很少再往上走,而大学毕业生一开始拿的不多但慢慢都会有上涨,一般普通大学的学生平均工资可在5000元,从高考往后推10年,参加工作的人获得的报酬是2000X12X10=240000元,读大学的人5000X12X6-24000=336000元,以十年为限,不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96000元。
上大学的成本--效益分析
班级15会计一班学号21503061044 姓名吴祥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更多的学生会选择走进了大学校园,因此对于读大学的机会成本收益分析对于给予当今高中毕业生何去何从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从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深刻和系统的分析。
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可能是我们人生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
我们上大学的收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因为你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
但是,上大学的成本是什么呢?可能你会想到你的学费、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还有上网费、看电影、谈恋爱等各项杂费加起来的总和,但这种加总的成本并不能代表上大学所放弃的东西,或者说这些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
那么上大学的真正成本是什么------- “时间”。
当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写作业的时候,就不能把这些时间用于工作和挣钱。
上学所放弃的工资收入才是受教育的最大成本。
人人都想上大学是因为可以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当然,不上大学的人也能生存,譬如倒票,虽然有人认为它不合法,乘人之危,缺德,但是从经济学角度上分析,这种行为确实是有利于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
上大学从经济学来说,上大学的竞争实际上是劳动市场的供给竞争。
虽然上大学的成本是很高的,但是为了将来有一个好工作,个人和家庭还都愿意为此付出。
虽然从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从家庭的角度来看,让孩子上大学几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中学生和大学生实际上是不同劳动市场的竞争。
前者是劳动量市场的竞争,后者是人才市场的竞争。
那些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收入要比没有读完高中的人要高得多。
两个不同市场工资价格差别的扩大引起劳动供给的转移,在中国要真正提高自己的市场工资价格,一般还是要经过各类高等教育。
当然,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确实为提高生产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学到了更加专业的知识,而且学到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劳动市场的平均情况看,上 1-4 年大学就可以到1800元,有了本科文凭平均就能赚2400 元。
大学的成本并不仅限于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书籍费、补给费等,还包括求学期间放弃收入的机会成本。
收入会随经验的增加而上涨,你拥有的经验越多,为上大学所放弃的收入就越多。
故此,上完高中直接上大学,机会成本最低。
从收益方面来看,接受大学教育的一大好处,就是将来的收入会更高。
你毕业越早,收获这一益处的年限就越长。
另一个好处是上大学比就业愉快得多。
故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先上大学再工作合情合理。
我们的现行惯例存活至今,是因为它确实有效。
人们兴许不会斤斤计较地算计放弃收入的机会成本,但做起事来往往假装自己会。
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惯例习俗必然都具有效率。
比方说,由于环境的改变,原来有效率的惯例,现在已经落伍了,有时候,这种惯例也会随之改变。
然而,不少习俗和惯例,一经确立,改变起来是很缓慢的。
尽管机会成本的概念如此简单,但却是微观经济学里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正确运用这一概念的重点,是要找出为从事特定活动而牺牲的最有价值的其他事情。
航班食物注定很难吃!
为什么航空公司提供的机上餐那么难吃?
好多人都抱怨航班上的东西难吃。
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觉得航班上的食物该和餐馆里的一样好吃。
但这样想有道理吗?
成本收益原则认为,当收益大于成本时,航班才应当改进饭菜的质量。
食物更好吃的收益或许可以根据乘客的付费意愿来衡量,即更高的飞机票价。
倘若美味的饭菜要增加10美元的机票钱,恐怕大多数人都愿意接受。
问题在于,要在一万多米高空中的狭小机舱为所有乘客及时准备这样一顿饭,成本恐怕很高。
比方说,航空公司可以拆掉飞机上的20个座位,安置一套设备精良的现代厨房,聘用额外的人手,在菜品上花更多钱,等等。
可是,这样做的话,每名乘客额外承担的成本,恐怕就是100美元了。
尽管我们都对航班食品抱怨连连,可很少有人愿承担这笔额外负担。
所以,航班食物注定要难吃下去。
把事情做好需要时间、精力和费用,可惜这些都是稀缺资源。
如果你把稀缺资源用到了一项活动上,其他的活动就用不上了。
每一个明智的决定都必须对此加以权衡。
什么是稀缺因素?
西方经济学大多牵涉到研究人类在稀缺条件下如何选择的问题,但不少人却说,这个主题很过时,因为物质匮乏早已成为过去了。
此种观点对“稀缺”二字的看法失之狭隘,毕竟,总有些重要资源供应短缺。
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死时拥有几十亿美元,游艇上的高脚凳全都装饰着精美的象牙,他的钱几辈子也用不完。
然而,他所面临的稀缺问题,比大多数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奥纳西斯患有重症——肌无力,这种神经疾病会让人日复一日地虚弱。
对他来说,重要的稀缺资源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活力,以及从事日常活动所需的身体技能。
重要的稀缺资源亦不仅限于时间和金钱。
假设有个朋友邀你去吃自助餐,想想你会面临什么样的选择吧。
你必须决定怎样装满你的盘子,即便你并不富裕,钱也不是问题,因为你想吃多少都可以。
时间也不是障碍,因为你整个下午都有空,而且很高兴跟朋友一起打发这段光阴。
这里的重要稀缺资源是你胃的容量。
每个选择,都牵涉到重要的稀缺因素。
现在,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培养独特
的直觉,“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