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耕地概况介绍

中国耕地概况介绍

中国耕地概况介绍
中国耕地概况介绍

一、耕地概念

耕地是指用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在中国耕地包括休闲地、草田轮作地、撂荒未满三年的轮歇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以及耕地中宽度小于等于1米到2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图1 耕地

二、耕地分类

根据耕地的水利条件,耕地可分为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3个二级地类:(1)灌溉水田

灌溉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图2 水田

(2)水浇地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图3 水浇地

(3)旱地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图4 旱地

三、我国耕地面积

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我国西部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星。

图5 我国耕地分布图

世界现有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公顷,约占世界地表总面积134亿公顷的11%,约占世界可耕土地总面积42亿公顷的36%。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

四、我国耕地的变化趋势

地球上大约有3100万平方公里是可耕地,但目前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10

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流失。而耕地流失的主因是森林开伐,目前森林开伐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过度开发的雨林中,森林开伐有时甚至会导致荒漠化。

1996年底,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

2003年底,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8.51亿亩。比1996年减少1亿亩。

2005年10月31日,国土资源部公布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由2004年的1.41亩降为1.4亩。

中国国土资源部12日公布了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逼近18亿亩的红线。

图6 我国历年耕地面积变化趋势

2009年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又比上一年度减少29万亩。

注:其中水田、旱田、坡地、洼地等各有多少具体面积没有查到。

国内外特殊钢产业发展现状与工艺技术比较

国内外特殊钢产业发展现状与工艺技术比较 点击次数:9 发表时间:2013-5-31 13:25:38 所属分类:工作学习 一、现状研究 特殊钢是重大装备制造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所需的关键材料,是钢铁材料中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其生产和应用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虽然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钢铁生产大国,但还不能称为钢铁强国,中国钢铁质量尤其是特殊钢质量水平还落后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 发展现代国防军工、高速铁路和电气化铁路、发展国产轿车制造业、油田开采设备换代、轴承行业装备换代、研制现代化的新型武器装备等,都需要高性能的特钢产品作为关键材料。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换代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特钢支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特钢行业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行业,其发展将直接影响中国其他关键行业的发展。因此高品质特殊钢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扶植的战略新兴产业中新材料之一。 1.特殊钢产业国际发展现状 全球优特钢年产量约8000万t,占粗钢总量10%左右。世界特殊钢生产主要集中在日、美、德、法、英、意大利、韩国和瑞典,这些国家特殊钢年产量550 0万t左右,约占世界特殊钢产量的70%。工业发达国家的特钢产量一般占15%~ 20%,其中瑞典比例最高,达50%,其次为德国22%,日本19%,意大利17%,韩国13%,中国仅为5%。 特殊钢产业总体水平最高的国家首推日本和德国。日本特钢产量占世界特钢产量的23%,达2300万t。德国特钢产量占据世界特钢产量的20%。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在某些特殊钢品种上居领先地位,如瑞典是世界上“特殊钢比重”最高的国家,其OVAKO公司的轴承钢、山德维克公司的工模具钢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法国的不锈钢和精密合金、奥地利的工模具钢、美国和英国的高温合金都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2.特殊钢产业国内发展现状

中国省市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矿产资源遍布于各省、市、自治区,但因所处大地构造带和成矿地质条件的不同,各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其矿种、储量、质量差异较大,形成了各地域矿产资源的不同特征。 (一)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地处中国主要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与丘陵相间分布,地势平坦,水网发达,频临海洋,交通条件甚好,且属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占有明显的科技和经济优势。该地区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其中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3%原油占42%,发电量占49%,钢占58%,烧碱占64%,化肥占42%。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劣势是资源相对贫乏。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严重短缺。能源探明储量仅占全国的7.4%,45种主要矿产工业储量的潜在价值只占全国的15.5%。从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己探明的储量来看,东部地区除石油、铁矿石外,其他矿产资源都比较贫乏。煤炭只占全国总储量的6.6%天然气占30%,铜占7.7%,铝土矿占19.7%磷矿占11.7%。东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以山东为界,北富南贫。 (二)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45种主要矿产潜在储量占全国的44.8%,有20多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的半数或更多。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58%,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的近1/2,铝土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1%铜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47%磷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40%,稀土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98%。从矿产资源的地域分布看,煤炭、石油等主要集中在北方省区,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主要集中在南方省份。煤炭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其储量占全国的51%;石油集中在黑龙江,储量占全国的37%;磷矿主要集中在湖北,储量占全国的21%;铝土矿主要集中在河南,储量占全国的18%铜矿主要集中在江西,储量占全国的22%稀土矿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储量占全国的96%。 中部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基础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该地区生产的原煤、原油均占全国的半数以上。煤炭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山西为中心的煤炭基地是中国最大的能源基地。由于其地理位置适中、煤炭储量巨大、煤质优良、品种齐全、易于开采,己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供应基地。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的煤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安徽的两淮煤田,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煤炭基地。大庆油田和中原油田都是中国的大型石油基地。中部地区的铜产量、磷矿石产量都占全国的40%左右。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有包头、武汉、马鞍山、太原等钢铁基地,山西铝基地,江西、湖南、安徽铜基地,山西、内蒙古南部、豫西煤化工基地,湖北磷化工基地,吉林石油化工基地等。 (三)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远景储量很可观。能源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新疆的煤炭远景储量居全国首位,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前景良好。西部地区的有色金属储量丰富,也是中国云母.石棉、石膏、玉石、菱镁矿等非金属矿的主要储藏区。根据目前探明储量,西部地区煤炭的保有储量占全国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为可耗竭或不可再生(如矿产)和不可耗竭或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两大类。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中国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1989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不足和退化问题。据统计,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以上,农业每年因灌溉水不足减产粮食250多万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对来说,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a)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b)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c)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d)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e)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f)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二、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国内外特殊钢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国内外特殊钢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特殊钢是具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合金化)、采用特殊的工艺生产、具备特殊组织和性能、能够满足特殊需要的钢类。与普通钢相比,特殊钢具有更高的强韧性、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工艺性能。在特殊钢中,除了优质碳素结构钢、碳素弹簧钢和碳素工具钢外,其余均为合金钢。一般合金钢约占特殊钢生产量的70%。目前世界上有近2000个特殊钢牌号、约50000个品种规格、数百个特殊钢材料、品种规格和检验标准。 与普通钢相比,特殊钢具有高纯净度、高均匀性、超细组织和高精度等特点。特殊钢因性能多样化和服役性能优良,故其在能源开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机电制造、轻工纺织、食品饮料、医药卫生、信息技术、日常生活、国防军工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 从世界范围看,特殊钢产量占钢铁总产量比例基本稳定,除瑞典的特殊钢比达到40%~50%外,多年来其余国家的特殊钢比均在15%~20% 之间。目前,特殊钢生产全球化的进程加速,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世界先进国家不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以提高钢的综合性能,并与汽车工业等下游产业加强联系,又推动了特殊钢行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 工业发达国家在钢产量达到最高点后,其继续发展的共同点是:以特殊钢国际市场为目标,尤其瞄准各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殊钢产品,加强研究开发,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国外特殊钢企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特别近10多年来),大多进行了一定的专业化改组(改造)。特殊钢产业向生产专业化、规模效益化、质量高级化以及产品的深加工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我国特殊钢生产是从上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开始的,经过6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就国内外特殊钢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分别作出论述。

中国自然资源的形势与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主要为农业服务,逐步向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全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下的运转机制,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以社会效益为主,逐步向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转变。 一、21世纪面临的水问题 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却是贫国。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特点。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从目前现状来看,就全国而言,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从地区来看,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区,这是先天决定的水情。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东部可以高达五、六百倍。这是我国北方属于资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相当严重。目前全国性的干旱缺水越来越严重,尤其北方地区发生已不是危言耸听作用。(一) 主要灾情 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洪涝灾害:累计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1.1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1/5。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亿元)、1995年(1653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亿元)、1998年(2684亿元)。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洪涝灾害损失100多亿美元。 (2)干旱灾害:由于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在100~250亿kg(正常年份,如1996年减产100亿kg,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减产粮食250亿kg),但遇到严重干旱年份粮食减产曾高达近500亿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天,黄河下游发生了有史以来,断流天数、断流河长均创历史记录。这一年因旱粮食减产476亿kg,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新个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份)。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着水利事业进入(3)水环境:一是水土流失,区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缓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很严重,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全国平均每年因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堆积的废弃土石约30亿吨,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响防洪保安。二是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工业废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并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导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为代表的水环境恶化。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中国仅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年损失为540亿美元,占中国年GDP的8%。这就表明,

特钢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特钢行业产销需求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钢铁分为普钢和特钢,其中特钢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制造业的增长为国内特殊钢发展提供了空间,制造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机械、汽车、机电、造船等行业,对优特钢的需求强劲,成为支撑优特钢市场的直接动力。 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特殊钢行业经过建国以来的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特殊钢的建设和改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在特殊钢生产已在数量上与国民经济发展大体适应。 2010年10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到,在新材料产业中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其中,特殊钢领域虽然是属于传统钢铁产业中的一个分支,但是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下游装备制造对基础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也越来越高。高品质的特钢材料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国内钢铁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2011年,我国35家重点特钢企业共生产特殊钢3236.0万吨,占粗钢总产量的31.15%,比2010年同期的3029.7万吨,增加了206.3万吨。 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特殊钢的重要价值在于应用领域,“十二五”期间,航天航空、铁路、汽车、海洋、能源、环保是最具应用潜力的领域。另外,“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制造业分工的又一个变动期,低端制造业的一部分将从中国转出,中高端制造业的一部分将转入,我国特钢企业要抓住机遇转型升级,进入发展新阶段。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特钢行业产销需求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特钢的定义、分类、细分产品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钢铁行业和特钢行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模具钢、高速钢、不锈钢、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的发展。随后,报告对特钢行业做了技术分析、行业竞争分析、关联产业发展分析和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特钢行业的投资前景和发展趋势。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中国的土地资源和中国的水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

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1980年以后,全国总用水量的增长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长量仍有62亿立方米左右. 在这期间,全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则有所增加。 与2001年比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90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苏和广东,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江苏. 水质:不容乐观 根据环境部门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的监测,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国主要水系的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国7大水系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其中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只有38.1%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特殊钢

国内外特殊钢的发展 特殊钢是指具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和冶金质量要求,特殊的组织形态及性能,采用特殊的冶炼、加工、热处理装备和工艺生产的一类用以制造特殊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钢铁产品。特殊钢是重大装备和国防先进武器装备必须的核心和关键材料,既是一个国家钢铁工业生产制造水平的标志,也是国家综合实力与国家安全的基本保证条件。从世界范围钢铁工业的发展来看,当钢铁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将不再增长,而特殊钢产量将不断提升,特殊钢占比的上升将带动钢铁行业由弱向强逐步转变,特殊钢全球发展不均衡,总产量约占全球钢产量的 10%-15%。特殊钢占比最高的瑞典为55%,日本、德国占比22%、法国、意大利占比17%、韩国13%、中国占比仅为5%。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特殊钢行业经过结构优化、兼并重组,在集团化、专业化、产业延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逐步形成了太钢集团、武钢集团、宝钢集团、中信泰富特钢集团、东北特殊钢集团公司等大型特殊钢企业集团和专业化特钢企业。同时在全行业逐步建成不锈钢、硅钢、高速钢、合金钢棒材、中厚板、管材、线材、精密合金、高温合金、钛合金、合金钢丝等专业化生产线。中国特殊钢产量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不锈钢、模具钢、齿轮钢、轴承钢、高速钢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虽然中国特钢行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国特殊钢行业的发展水平,不论工艺装备水平、品种质量状况,还是行业竞争力,与中国普钢发展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我国的特殊钢产业呈现国有专业特殊钢企业、民营特殊钢企业、地方专业特殊钢

企业和大型钢铁集团下属特殊钢企业并存的现状。虽然这四类企业各有千秋,但在钢铁产能总体严重过剩,高端特殊钢仍有较大缺口的复杂背景下,国内多数特殊钢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生存日益艰难。我国特殊钢产品整体水平较低,工模具钢、不锈钢等高端特殊钢产品占比不达10%,高端特殊钢的大量进口和低端特殊钢的供大于求使得我国特殊钢行业由于产品整体水平低下,竞争力差、盈利能力低,其生存状况日益艰难。产业集中度低、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受制于体制机制和投入等制约而远远落后于美日及欧洲强国;虽然拥有世界一流的产线装备,但系统保证能力低下,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另外,我国特钢企业大而全的产品结构近三十年来没有根本改变,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产线少,整体竞争力低下,效益差。理念落后、管理粗放、资源利用率低;这种状况导致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对产品的质量保障能力严重足;这是大多数特钢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国内的特钢全行业效益差、生存困难;众多企业试图在低端产品中通过扩大规模和低成本来获得生存这种理念对于特殊钢企业而言是极其危险的,也不适应高端特殊钢企业的发展。 以高品质轴承钢钛含量控制分析为例,轴承钢在加工成套圈及滚动体后,使用过程中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对钢中夹杂物形貌、分布和级别,气体、有害元素的种类及含量严格控制[1]。尤其是夹杂物的控制是轴承钢质量控制的关键。钢中TiN是硬而脆的夹杂物,具有明显的几何棱角,在钢的基体中极易造成应力集中而诱导疲劳裂纹。氮化钛数量以及级别随钢中钛含量的增高而增高。有研究指出,钢中ω

中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中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摘要]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意义十分重大。然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水资源却是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继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之后困扰人类生存的第三大危机。我国虽然地大物博,然而水资源的储量却并不多,并且在使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现状解决策略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但发展,人口的逐渐膨胀,对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变大,并且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水资源浪费及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而我国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众多,但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就中国的水资源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二、我国的水资源的现状 1. 我国水资源的情况 从总量来看,按照2009年的最新统计,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m3,地下水8288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从人均来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不仅有2/3的城市缺水,农村还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扣除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南方比较充沛,年均降雨量超过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设计说明: 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 教师因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 大力提倡自主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 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 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 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依据《标准》,这是一节 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一课。本节选用了“自然资源和 我们”、“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两个标题,表述了自然资源与 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 严重的国情,为后面具体学习各种资源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 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 环境有了了解,为本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 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中国特钢行业概况研究

中国特钢行业概况研究 1、行业基本概念 特殊钢又被称为特钢或特种钢,特钢可分为优质碳素钢、低合金钢和合金钢三大类。按用途划分,特钢可分为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和合金结构钢)、工具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工具钢)以及特殊用钢(齿轮钢、轴承钢、弹簧钢、不锈钢、高强度钢和高温合金)。 特殊钢行业主要有两种工艺流程,一是长流程,是指以铁矿石、焦炭为主要原材料,利用高炉冶炼得到液态铁水,铁水经过氧气转炉吹炼配以精炼炉得到合格钢材,高炉容积较大,熔炼后产品加工通常采用连铸、连扎成型工艺,适合大批量生产;二是短流程,是指以废钢和合金为主要原材料,废钢经破碎、分选后装入电炉来熔炼废钢,并配以精炼炉完成脱气、调成份、调温度、去夹杂等功能,得到合格钢材,电炉容积较小,熔炼后产品加工通常采用模铸、锻造成型工艺,适合小批量生产。发行人自成立以来一直采用短流程工艺,产品主要为熔炼后经锻造成型的特钢材料及制品。 2、行业特点 (1)抗风险属性 特殊钢往往决定了高端装备是否能够成功建造和重大工程建设是否得以成功实施,对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升装备制造水平、促进节能减排和相关应用领域 第1 页共9 页

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从整体上来看,特殊钢行业抗风险能力较强。 (2)循环经济属性 区别于普通钢行业,特殊钢行业通常采用废钢作为原材料进行产品生产,因此废钢已成为生产特殊钢的主要原料之一。根据期刊《钢铁》数据,与使用铁矿石炼钢相比,用废钢炼纲可节约能源60%、节水40%,减少排放废水76%、废气86%、废渣72%,可见废钢是环保节能型的炼钢原料,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国家政策鼓励的方向。 (3)定制化属性 特殊钢牌号众多,规格繁杂。目前世界上有近2,000个特殊钢牌号、约50,000个品种规格。特殊钢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不同应用领域的不同部件对特殊钢的要求又各不相同。面临下游客户众多个性化的需求,且部分细分领域客户订单具有小批量、多品种、非标化特征,行业内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定制化研发设计及生产能力。 第2 页共9 页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现状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 一、医疗服务核心供给不足,执业医师增长缓慢 我国一直以来就有看病难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不平衡。据国家卫计委下发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069.4万人,比上年增加46.0万人(增长4.5%)。卫生人员总数中,卫生技术人员800.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3.2万人,其他技术人员40.0万人,管理人员47.3万人,工勤技能人员78.2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303.9万人,注册护士324.1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41.8万人(增长5.5%)。 但是同人民的需求相比,卫生人员的增速明显过缓。特别是医疗服务供给的核心力量——执业医师的增长率还远远不够。诊疗人次增长率总是高于执业/助理医师增长率,二者差距不断加大。除了供给不足外,医疗供求结构也处于失衡状态,这就导致原本就不够用的资源还存在使用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二、三甲医院吸纳优质资源,资源下沉阻力大 由于三甲医院是我国等级较高的医院,拥有优质的医疗服务与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及较高的技术水平与效率,在科研、设备等方方面面都具有优势,因此吸纳了许多优质资源,如高素质的医生、优质的合作平台等。与此同时,其优质资源所铸就的知名度也吸引了大量的患者前来就医。如此虹吸现象导致病患就医扎堆,城乡医疗资源服务差距大,资源下沉面临阻力。 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三级医院的床位数为106.5万张,到2015年,其床位数就增长到了204.8万张,CAGR(复合增长率)是14.0%,为各级医疗机构中最高。同时,从2014年到2015年,其诊疗人次数由14.0亿增长到了15.0亿,入院人数从6291万人增长到了6829万人。患者只认大医院,而三甲医院就成为大多数患者看病就医的首选。 三、各科室医生分布不均,全科医生缺位严重 我国专科各科室的医生数量分布不均衡,部分科室甚至出现医患比例极度不协调的状况,从而导致医生负担过重。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内科、外科和中医科执业医师数量最多,分别为36.1万名、20.1万名和18.4万名;而皮肤科、急诊科和儿科等科室执业医师规模相对稀缺,医师人均担负诊疗次较高。 此外,作为“健康守门人”的全科医生,目前在我国的总数量也只有近18万人,其中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还不到8万人,仅占执业医师总数3%左右。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中国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2)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用读图归纳、分析等方法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 (2)阅读图文理解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3)利用数据对比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辩证地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下面的一组数字,既值得我们自豪,也提醒我们对“地大物博”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中国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林木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 我国资源总量大,品种齐全,是当之无愧的“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而且对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不善,使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因此资源紧张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从而科学地、合理地去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非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板书设计: 类型总量世界排位人均占有量 陆地面积第三1/3 矿产资源第三3/5 中国自然资源耕地第四1/3 河流年径流量第六1/5 森林面积第六1/9 特征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破坏严重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1996) 类型面积(万公顷) % 耕地13004 13.54 园地1010 1.05 林地22778 23.73 牧草地26610 27.72 城乡居民点2095 2.18 工矿用地277 0.29 交通用地547 0.57 其他29679 30.92 合计96000 100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1.1中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质量特征 区域分布特征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1、数量特征 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2、质量特征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 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 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 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 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 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 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无水源保证; 10.1.2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土地荒漠化、沙化,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④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0.1.3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中国光资源分布

中国三北地区太阳能资源分布 按接受太阳能辐射量的大小,全国大致上可分为五类地区,如表1.1所示 五类地区分布图见图1.1

内蒙古太阳能资源状况: 内蒙古全区太阳能资源的分布自东部向西南增多,以巴彦淖尔市西

部及阿拉善盟最 多,太阳能总辐射量高达6490~6992兆焦耳/平方米,仅次于青藏高原,处我国的第二位。 一年之中,4~9月辐射总量与日照率都在全年的50%以上。特别是4~6月,东南季风还未推 进到内蒙古境内,所以空气干燥,阴云天气少,日照充足。内蒙古大部分年日照时数都大 于2700小时,其中: 1、巴彦淖尔市西部,日照时数为3100—3300小时。 巴彦淖尔市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属我国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域。全市各地太阳年总辐 射量为198.8-208.5瓦/平方米之间,由东向西逐步增多。其中,杭锦后旗、五原为200-204 瓦/平方米之间,临河、乌中旗200瓦/平方米。各月总辐射的高值在5、6、7月,其次为8月 、4月和9月,其中5月达到极高值。5、6、7月的太阳高度角为一年中最高的时候,而5月是 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此时的云量少,晴天多,日照足,因而辐射强烈;6、7月份随云量和降 水天气的逐渐增多,总辐射量有所下降;8月为降水量多的时期,且日照时数也减少,辐射进一步减弱,其他月份由于太阳高度角低,日照时间短,比5月平均少30小时以上。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80%以上地区海拨高度3000m。大气层相对稀薄,目 光透过率高,加之气候干旱,降雨量少,无霜期长,云层遮蔽率低,故太阳能辐射资源十 分丰富。其特征为:一是年日照时间长,全省各地年日照时间达2300~3650h,年平均日照 率达60%~80%;二是光辐射强度大,省内各地的辐射总量达586×104~754×104kJ/m2·h。 三是直接辐射比例高。境内西、北部地区一般超过60%,全省直接辐射年平均值为419× 104kJ/m2·h以上。 新疆太阳能资源状况: 新疆水平表面太阳辐照度年总量为5×105~6.5×105 J / (cm2·a),年平均值为5.8 ×105J/(cm2·a),年总辐射量比同纬度地区高10%~15%,比长江中下游高15%~25%,仅次 于青藏高原,居全国第二位。太阳辐射峰值出现在东疆和南疆东部一带,最低值出现在博 州、阿尔泰和天山北麓部分地区,年总辐照度的区域分布大致是由东南向西北不均匀递减 。东南部太阳总辐照度多在 5.8×105J/(cm2·a)以上,西北部均为5.2×105 J/(cm2·a)。

中国的自然资源状况

中国的自然资源状况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多样、潜力巨大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向有“地大物博”之说。 中国是世界矿产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大部分矿产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国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国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种达148种。其中以有色金属居优势,钨、锑、锡、汞、钼、锌、铜、铋、钒、钛、稀土、锂等均占世界前列。如钨的储量为世界各国总储量的3倍多,稀土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锑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44%。铅、铁、银、锰、镍等的储量亦具世界意义。铁和锰的储量虽均占世界第3位,但贫矿多,富矿少;此外,还多伴生矿。如攀枝花铁矿中,有钒、钛、镍等伴生。非金属矿中的硫铁矿、菱镁矿亦居世界首位,磷矿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从中国各项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看均甚可观,但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顷,而世界人均却达3公顷;耕地面积列世界第4位,人均约0.1公顷,世界人均约0.36公顷;草场资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约0.35公顷,世界人均为0.76公顷;森林面积人均0.107公顷,世界人均为0.65公顷;地表径流总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时,在世界上45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价值比较中,按矿产总值比计,中国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却居世界第10位。主要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矿产三种资源更为突出。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其中,长江流域水量最大,占全国总水量的37.7%,次为珠江和广东、广西沿海各河流域占17.2%;反观淮河以北,黄河虽为大河,但其水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海河、滦河为1%。但黄河下游及海、滦河流域的豫、鲁、冀3省的耕地面积却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1.25%,相互对照,水土资源的失调,灼然可见。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储量将近80%分布于中国北方(其中64%集中于华北地区),10%在西南地区,而江南8省只占2%;石油探明储量98%在北方;天然气探明储量有限,67%在四川;水力资源西南、西北、中南3大地区占90%,其余10%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中国东南部的滇、黔、桂、湘、赣、粤6省具有世界上第1、2位的钨、锡、锑、锌、汞、铅等储量,成为中国矿产资源分布上一大特点。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以及交通运输有着重大的影响。

国内外特殊钢生产及市场调研报告

国内外特殊钢生产及市场调研报告 简介: 为全面介绍国内外特殊钢生产、消费现状,将我们多年来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并编写成完整的《国内外特殊钢生产及市场调研》报告。 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世界特殊钢的生产、进出口、消费和价格、生产发展趋势;各主要特殊钢生产国、生产厂的概况;我国特殊钢生产情况及特殊钢用户行业( 汽车行业、模具行业及轴承行业)的基本情况。 该研究报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数据翔实可靠。总字数为20余万字(A4、小四号字、总页数为220页)。 该研究报告不仅适用于从事钢铁行业的科研人员了解国内外特殊钢行业及下游用户的情况,而且还对进行特殊钢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经济分析研究以及投资分析研究的人员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部分 1 概况 2 世界特殊钢产量分析 2.1 不锈钢 2.2 合金钢 2.3 工具钢 2.4 硬质合金 3 世界特殊钢材进口分析 3.1 主要特殊钢材生产及消费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情况 3.2 不锈钢钢材进口分析 4 世界特殊钢钢材出口分析 4.1 主要特殊钢钢材生产及消费国家(或地区)出口情况 4.2 不锈钢钢材出口分析 4.3 合金钢出口分析 5 世界特殊钢钢材消费分析及预测 6 特钢市场价格分析 7 世界特殊钢工业发展趋势 7.1 特殊钢生产的发展趋势

7.2 主要钢种的发展趋势 7.3 生产新工艺 第二部分 1 韩国特殊钢工业 1.1 概况 1.2 消费 1.3 生产 1.4 出口 1.5 进口 1.6 需求预测 2 日本特殊钢工业 2.1 概况 2.2 市场需求分析 2.3 生产 2.4 出口 2.5 进口 2.6 特殊钢行业结构调整 2.7 特殊钢生产与汽车生产 2.8 生产技术进步 2.9 新产品开发 2.10 政府及其它准政府机构与特殊钢行业的关系 2.11 结论 3 中国台湾省特殊钢工业 3.1 概况 3.2 市场供需分析 3.3 进口情况 3.4出口情况 3.5 2003年特殊钢走势 3.6 钢铁相关行业情况 第三部分 1 我国特殊钢产业现状 2 特殊钢企业概况 3 特殊钢企业分类 4 特殊钢产业竞争力分析 第四部分 1 主要工业部门需求分析 1.1 汽车工业概况

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防护

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防护 摘要:土壤不仅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也在人类社会的建立、繁衍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关键砝码。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不但是动植物生命的支持系统,还是固液态废物的堆放地和人居住及活动的基础,对动植物繁衍和人类生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几年土地污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篇文章中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现状,对我国耕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一些相关耕地保护措施。 关键词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立法 一、现状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1】。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2】。10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0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052年下降了一倍多。1052-10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3】。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土地污染严重 土地污染是指土地因受到采矿或工业废弃物或农用化学物质的侵入,恶化了土壤原有的理化性状,使土地生产潜力减退、产品质量恶化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和过程【4】。据统计,农村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年总量达6.5亿吨【5】,工业“三废”和城乡垃圾对村庄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农村的污染排放已经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继续加重,水、空气、土壤污染十分突出,环境不安全隐患增多【6】。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的利用与规划已经被党中央提升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高度。大量的乡镇企业与产业园区在农村落户,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也得到了普遍使用与推广,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使农村的发展与国家各项经济建设相统一、相协调。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在地方各级政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经济建设的时候,农村土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