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市资源分布情况
- 格式:docx
- 大小:16.59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三北地区太阳能资源分布内蒙古太阳能资源状况:内蒙古全区太阳能资源的分布自东部向西南增多,以巴彦淖尔市西部及阿拉善盟最多,太阳能总辐射量高达6490~6992兆焦耳/平方米,仅次于青藏高原,处我国的第二位。
一年之中,4~9月辐射总量与日照率都在全年的50%以上。
特别是4~6月,东南季风还未推进到内蒙古境内,所以空气干燥,阴云天气少,日照充足。
内蒙古大部分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700小时,其中:1、巴彦淖尔市西部,日照时数为3100—3300小时。
巴彦淖尔市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属我国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域。
全市各地太阳年总辐射量为198.8-208.5瓦/平方米之间,由东向西逐步增多。
其中,杭锦后旗、五原为200-204 瓦/平方米之间,临河、乌中旗200瓦/平方米。
各月总辐射的高值在5、6、7月,其次为8月、4月和9月,其中5月达到极高值。
5、6、7月的太阳高度角为一年中最高的时候,而5月是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此时的云量少,晴天多,日照足,因而辐射强烈;6、7月份随云量和降水天气的逐渐增多,总辐射量有所下降;8月为降水量多的时期,且日照时数也减少,辐射进一步减弱,其他月份由于太阳高度角低,日照时间短,比5月平均少30小时以上。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80%以上地区海拨高度3000m。
大气层相对稀薄,目光透过率高,加之气候干旱,降雨量少,无霜期长,云层遮蔽率低,故太阳能辐射资源十分丰富。
其特征为:一是年日照时间长,全省各地年日照时间达2300~3650h,年平均日照率达60%~80%;二是光辐射强度大,省内各地的辐射总量达586×104~754×104kJ/m2·h。
三是直接辐射比例高。
境内西、北部地区一般超过60%,全省直接辐射年平均值为419×104kJ/m2·h以上。
新疆太阳能资源状况:新疆水平表面太阳辐照度年总量为5×105~6.5×105 J / (cm2·a),年平均值为5.8 ×105J/(cm2·a),年总辐射量比同纬度地区高10%~15%,比长江中下游高15%~25%,仅次于青藏高原,居全国第二位。
1、电子信息产业: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和以四川、陕西为主的西部地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主要聚集地。
2、传媒影视音像: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座城市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城市3、纺织服装及毛皮制造产业:我国的纺织服装及毛皮制造产业集群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五省,其他零星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皮革羽毛绒制品行业属于产业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中部的河北、河南,西部的重庆、宁夏4、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东部沿海地区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集群集中度最高,特别是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
中部地区集中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南、湖北和四川境内。
从城市分布构成来看,也集中靠近材料消费需求较大的城市。
由于建材、陶瓷、玻璃产业集群对资源的依赖较强,因此有从东部转向中西部的趋势5、机械制造业:我国机械制造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山西、湖南、湖北这类重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由于沿海城市重工业基础普遍薄弱,加之竞争激烈,劳动力成本也不再具优势,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正有向中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的趋势。
6. 家电产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胶东半岛,其中以广东、浙江、山东几省最为明显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我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分布在五大区域:长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津京地区和华中地区。
长江三角洲区以上海为龙头8、金属制品业我国的金属制品产业集群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在河北、湖南也有零星分布。
9、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我国的竹木加工产业集群集中于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其他分散于中部的河北、湖北等。
家具制造产业集群集中在广东、福建,其他分散在中部的河北、辽宁、浙江.10、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我国的软件和计算机产业集群多依托于城市,主要分布在各省会城市和各省内的一些大型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济南等地的集群规模较大,发展较快。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设置41分省方案为了促进区域发展,调整地区局部资源分布不平衡,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结合国情需要考虑,将现有行政资源划分从原有34个省级行政区,增加7个省级行政区,使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总数达到41个。
包括:4个直辖市、3个特别行政区、8个自治区、26个省(含4个特别市)。
特别市:行政区划管辖权归属省;赋予中央直辖市所具备的特权。
由在没有设立中央直辖市的行政大区中,对具备国家级中心城市条件或国家战略需要的省会城市,可升格成为特别市(同直辖市级别)。
因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具备直辖市申请条件的城市多为地区传统的老牌大区中心城市,同时也是省会城市;且将这些省会城市特别市的设置,可避免省会城市申请直辖市后还要面临原省的分拆和地方资源的重新分配、新省会的培养。
一、考虑地区经济发展重心,增加直辖市、特别市的数量中国现有的行政区域划分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个大区。
且只有华北、华东、西南设置了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4个。
为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因各地区符合直辖条件的城市多为省会城市,所以可以赋予这样的省会城市为特别市,相当于中央直辖市,行政权归省属;原有直辖市的地区不再增设。
将按照在经济总量在全国靠前、交通发达,区位优越、经济辐射强等各方面标准靠前的重点城市升格为特别市或中央直辖市。
那么这样的城市有:华北地区:北京市:已是直辖市天津市:已是直辖市东北地区:沈阳市:东北地区的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中心,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适合升格为特别市。
华东地区:上海市:已是直辖市华中地区:武汉市:中部地区首强,已经是传统的中部中心城市,且也做过直辖市,经济规模大,辐射及带动力强度大。
区位优势好,应将其升格为特别市。
华南地区:广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肩负华南地区的发展带动重任。
将其升格为特别市,发挥内向型经济带动优势。
西南地区:重庆市:已是直辖市西北地区:西安市:将其升格为特别市,接管首都的部分行政职能,分流北京因流动人口过多集中,而导致的各种瓶颈问题,同时带动中西部的交通、经济等的发展。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_中国地理知识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其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非常丰富和复杂。
总体上来说,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格局。
首先,华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主要由河北、山西、河南和北京等省市组成,总体上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区。
在这个地区,水资源供给极其有限,人口众多,对水的需求量巨大,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水资源紧缺状态。
华北平原上的黄河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水源,但由于被严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使得该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
其次,东部沿海地区的水资源相对较为充沛。
这个地区包括了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等沿海省份,以及上海等大型城市。
由于海洋的影响,这里的降水量相对较高,河流众多,水资源相对丰富。
此外,东部沿海地区还有许多湖泊,如太湖、洞庭湖等,为当地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补给。
西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主要由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省市组成。
该地区地势复杂,山地与河流纵横交错,拥有大量的河流、湖泊和水库。
其中,长江和亚洲第一大内陆湖鄱阳湖分别位于该地区,成为该地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西南地区降水量较高,水资源相对充裕,对中国整体水资源供给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西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主要由陕西、甘肃和宁夏等省份组成。
由于地处内陆,且属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非常稀缺,使得这个地区的水资源极其有限。
黄土高原上的渭河、洮河等是该地区主要的水源,然而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这些水源在满足当地需求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综上所述,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
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充沛,而北方地区则面临严重的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动合理利用水资源,以确保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三盟和赤峰市.东北地区地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主要用材树种:针叶林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沙松、云杉、冷杉等;阔叶树有桦、杨、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椴、榆、槭、柞树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东北林区特点是:营林和木材生产集中,国有林业企业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采伐率高,林区道路密度大,林区经营水平高.目前,木材生产量仍占全国林业系统木材产量地一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东北林区地资源危机:林业用地面积不断缩小,黑龙江省每年减少林业用地万公顷;吉林省每年减少林业用地万公顷;可采伐地成、过熟林蓄积量下降更快.有林业局地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没有天然原始林可采,靠摘山帽和间伐次生林、人工林生产木材;地林业局勉强能维持生产到~年;只有地企业能维持正常轮伐生产.林区木材径级和质量普遍下降.红松和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椴等珍贵树种地比重下降过快.如牡丹江林区地红松面积比重不足%,蓄积量不足%,从而已失去“红松故乡”地称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西南地区这里所指地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西南地区地森林资源有如下特点:主要林区处在横断山脉,既受太平洋地影响又受印度洋地影响.多数山脉和水系为南北走向,海洋湿润气团可以从山谷由南至北深入到较远地地方,西边地山坡上分布着茂密地森林,构成了西南地区林业地主体.这里山体在米以上,相对高度也在千米以上.地带性是这里最明显地特征.几个热量带、森林带同处在一座山上,出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情景.因而,森林类型和树种非常复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里天然原始林和成、过熟林比重大.面积占%以上,蓄积量比重超过%.单位面积蓄积量很高.川西高山峡谷林区,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达立方米公顷,西藏波密岗乡一片年生地云杉林,平均胸径达厘米,树高米,蓄积量达立方米公顷.藏东南察隅地区,年生地云南松蓄积量高达立方米公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森林枯损严重.由于这里成、过熟林比重高,森林自然枯损严重,有人估测:西南林区每年自然枯损量达万立方米以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比较低.多数地区地森林处在自生自灭状态,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十分严重,生活用材量也很大.云南省每年因开荒、火灾、生产和生活用材达万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木材产量所消耗资源地,这是一个惊人地数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西南地区地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东南地高山峡谷地区.其范围有万公顷,有林地面积达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亿立方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处于高山峡谷地区地森林资源,起着极好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地作用.所以部分森林已划入了长江中、上游地防护林体系之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除高山峡谷原始林区外,还有很多森林资源分布在四川盆地周围山区和云南中部、南部、东南部.西南地区发展森林资源地潜力很大.本地区林业有地地利用率仅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发展林业条件较全国其他地方优越得多.例如:土地面积丰富、自然条件复杂而且有些地区地条件比较好,林木生长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今后除保证一定规模地防护林和特用林外,积极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特别是亚热带和热带地经济林.西南地区木材生产较为困难,采伐率低,基本建设投资效果低.今后地用材林源在地区上有所转移,向交通条件较好,海拔较低地山区发展.如四川从川西高山峡谷向四川盆地周围山区,云南省将用材林基地移至滇中和滇东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南方地区本地区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和贵州等省区.南方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好地地区,也是历来林业发达地地区,人工林占有很高地比重.山区地农民有经营林业地习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南方森林资源地分布比较均匀.武夷山系和南岭山系较为集中,两个山系地面积占南方地区总面积地%,而有林地面积占%,蓄积量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南方地区森林资源集约经营水平高,林木品种多、生长迅速,为东北地区林木生长速度地~倍.例如杉木,材质优良,生长迅速,一般~年生地林地,每公顷达立方米,中心产区地速生丰产地~年生地杉木林地,每公顷可达立方米.~年地马尾松林,每公顷蓄积量可达立方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南方地区也是我国最大地经济林和竹林基地.如湘、鄂、黔地漆、油桐;鄂、皖、赣、浙地乌桕;浙、赣、湘、黔、桂地油茶;湘、桂、闽、浙、赣地毛竹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东部少林地区本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市.本地区地林业类型主要是以平原林业为主,即农田、沟渠、道路、村庄等防护林为主,绝大部分为带、网状地形式,还有林农间作形式,极少量地片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华北石质山区在古代森林较茂盛,宋朝至今,几经战乱,封建王朝大兴土木,又接近发达地农业区,森林带遭大规模破坏,部分阳坡地已经岩石裸露,童山濯濯,失去生产能力.绿化燕山、太行山、豫西山地和沂蒙山地对华北大平原将起到十分重要地防护作用.这里主要以营造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经济林为主,少量地用材林和薪炭林.还应结合名胜古迹发展风景林和森林公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西北和华北西部地区本区包括地范围有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自治区地中、西部.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基本指标:西北地区地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南坡(汉中、甘肃白龙江流域)、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东南部等.这里为原始林区,并有国有林业局分布.其次,陕、甘地陇东地区(小陇山、子午岭),陕西黄龙山、桥山,山西地管涔山、太岳山、吕梁山、五台山、关帝山、中条山等为次生林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本地区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地主要地区,黄土高原为我国最大、最严重地水土流失地区,防止水土流失,保水保土为该地区发展林业地重点任务,也是为本地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地条件.蒙新高原是我国干草原和荒漠区,风沙危害尤为严重,每年沙漠化面积以千万亩速度扩大,因此,防风固沙是这里林业发展地首要任务.解放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营造各种防护林近亿亩,基本上控制了蒙新地区地风沙危害;平原地区基本实现了林网、林带地保护;部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进行了小流域地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地面积有所缩小,灾情减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作者简介:张连翔(),大学文化,现任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中心教授级高工,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辽宁林业科技》两刊编委、中国林业网技术咨询专家、中国园林商情网资深专家和特约分析师、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主要从事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园林绿化、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地研究,取得科研成果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联系方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国水资源现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
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
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
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
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
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
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
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
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
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
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
中国地热资源储量及分布概况中国地热资源储量及分布概况【一】中国地热概述最近两年,在中国的东北高纬度寒冷的大庆地区和西北干旱的宁夏银川地区开展了地热勘探和开发利用工作,巨大的盆地型地热资源已被证实。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区云南腾冲近代火山地区也开展了以动力开发为主的高温地热勘探工作,为拟建单机10MW以上电站提供资源参数,在首都北京市区钻取到88℃地热流体,为减轻城市环境污染作出贡献。
目前,地热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国家正在制订2001—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规划,“十五”清洁能源科技发展计划。
地热开发规模和科学技术将以崭新面貌迎接21世纪。
【二】地热资源通过地质调查,全国已发现地热异常3200多处,其中进行地热勘查的并已对地热资源进行评价的地热田有50多处。
全国已打成地热井2000多③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三】地热开发与利用最近5年,地热能的直接利用发展很快,尤其是地热供热、温泉疗养、游乐等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如在北京小汤山和河北省雄县等地均建立了温泉旅游疗养基地,在南方的湖南汝城县热水镇建立了以种植、养殖和培育良种的综合示范基地。
高温地热发电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在西藏、云南的高温地热分布区,其水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当地热衷于建造10—20MW的迳流式小水电站,而对建造地热电站,实施多能互补的认识不够。
但是,无论如何当地小水电站都是季节性的,每年只在丰水期发电3000—4000小时,而枯水季节则不能满发或停发。
为改变枯季缺电现状,地热专家提出地热发电与小水电联合调度、优势互补方针,得到了共识,今后地热发电仍会稳步增长。
【四】资源状况中国地热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据粗略计算,主要沉积盆地小于2000米的深度中储存的地热资源总量约 4.0184×10^19kJ,相当于 1.3711×10^12吨标准煤的发热量,以其1%作为可开采量计算,可开采地热资源总量为 4.0184×10^17kJ,约相当于1.3711×10^10吨标准煤的发热量(表1)。
中国矿产资源遍布于各省、市、自治区,但因所处大地构造带和成矿地质条件的不同,各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其矿种、储量、质量差异较大,形成了各地域矿产资源的不同特征。
(一)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地处中国主要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与丘陵相间分布,地势平坦,水网发达,频临海洋,交通条件甚好,且属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占有明显的科技和经济优势。
该地区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其中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3%原油占42%,发电量占49%,钢占58%,烧碱占64%,化肥占42%。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劣势是资源相对贫乏。
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严重短缺。
能源探明储量仅占全国的7.4%,45种主要矿产工业储量的潜在价值只占全国的15.5%。
从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己探明的储量来看,东部地区除石油、铁矿石外,其他矿产资源都比较贫乏。
煤炭只占全国总储量的6.6%天然气占30%,铜占7.7%,铝土矿占19.7%磷矿占11.7%。
东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以山东为界,北富南贫。
(二)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
45种主要矿产潜在储量占全国的44.8%,有20多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的半数或更多。
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58%,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的近1/2,铝土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1%铜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47%磷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40%,稀土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98%。
从矿产资源的地域分布看,煤炭、石油等主要集中在北方省区,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主要集中在南方省份。
煤炭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其储量占全国的51%;石油集中在黑龙江,储量占全国的37%;磷矿主要集中在湖北,储量占全国的21%;铝土矿主要集中在河南,储量占全国的18%铜矿主要集中在江西,储量占全国的22%稀土矿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储量占全国的96%。
中部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基础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该地区生产的原煤、原油均占全国的半数以上。
煤炭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山西为中心的煤炭基地是中国最大的能源基地。
由于其地理位置适中、煤炭储量巨大、煤质优良、品种齐全、易于开采,己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供应基地。
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的煤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
安徽的两淮煤田,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煤炭基地。
大庆油田和中原油田都是中国的大型石油基地。
中部地区的铜产量、磷矿石产量都占全国的40%左右。
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有包头、武汉、马鞍山、太原等钢铁基地,山西铝基地,江西、湖南、安徽铜基地,山西、内蒙古南部、豫西煤化工基地,湖北磷化工基地,吉林石油化工基地等。
(三)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远景储量很可观。
能源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新疆的煤炭远景储量居全国首位,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前景良好。
西部地区的有色金属储量丰富,也是中国云母.石棉、石膏、玉石、菱镁矿等非金属矿的主要储藏区。
根据目前探明储量,西部地区煤炭的保有储量占全国
的36%,石油占全国的12%天然气占全国的53%,铁矿占全国的24%。
西部地区还有许多富有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如西藏的铬铁矿,甘肃的镍、铜、锌,贵州的汞,云南的锡、磷、铜、铅、锌,青海的钾、铝、石棉,陕西的钼等。
西部地区铬铁矿储量占全国的73%,铜、铅占41%,锌占44%,镍占88%,汞占86%,钾盐占99%,磷矿占49%,石棉矿占98%。
西部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中,一些重要的矿产和有色金属产量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
镍产量占全国99%,汞产量占全国84%,锡产量占全国72%,磷矿石、铝、天然气的产量接近全国的半数。
但是,大部分产品的产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较小。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
黄土高原、西南山区、沙漠边缘地区已经出现生态恶化现象。
因此,在矿产开发时,需重视保护环境。
以上内容引自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矿产资源外商投资指南》课题
=================================
中国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约占世界总量的12%,居世界第3位。
但人均占有量较少,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
迄今为止,共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158种(能源矿产10种、黑色金属矿产5种、有色金属矿产41种、贵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配套程度较高的少数国家之一。
按探明储量计算,中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25种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钒、钛、钽、钨、膨润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镁矿、锑等12种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如下: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
煤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
铁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
铜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东。
铅锌矿遍布全国。
钨、锡、钼、锑、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华南、华北。
金银矿分布在全国,台湾也有重要产地。
磷矿以华南为主。
主要矿产资源包括:
◆煤炭资源:中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位。
全国已探明的保有煤炭储量为10000亿吨,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储量最为丰富。
◆油气资源:主要蕴藏在西北地区,其次为东北、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浅海大陆架。
截至1998年底,中国已找到509个油田和163个气田。
累计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为198.5亿吨和1.95万亿立方米,列世界第9位和第20位。
其中陆上石油资源量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中国同类资源总量的73.8% 和78.4%,已形成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格尔-吐鲁番、四川、陕甘宁等六个大型油气区。
金属矿产:
◆黑色金属:探明储量的有铁、锰、钒、钛等,其中铁矿储量近500亿吨,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山西和四川等省。
◆有色金属:凡是在世界上已发现的有色金属矿在中国均有分布。
其中,稀土的储量占世界的80%左右,锑矿的储量占世界的40%,钨矿的储量则为世界其他国家储量总和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