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有趣的地名背后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说说三原县的来历因三原县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
汉池阳县地,东汉时由于羌族作乱,永初五年(111年)之后,北地郡徙池阳县。
前秦苻坚于县西北今淳化县固贤置三原护军,以其地南有丰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改置三原县,永安元年(公元528年)三原县治由今淳化县固贤迁今城关镇西北15千米清水谷。
北周析东北部设华池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华池县。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迁治清水谷南故任城,并更名池阳县;武德六年复迁治故地更名华池县,并析县境东北地另置三原县,属泉州;贞观元年(公元624年)撤销另置的三原县,复改华池县为三原县,属雍州;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属鼎州,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属雍州,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属京兆府。
五代梁属永平军。
五代唐属耀州。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原县治迁唐高祖献陵附近。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迁治龙桥镇(今城关镇)。
明、清属西安府。
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县人民政府迁入城内。
县城设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专员公署,辖三原、泾阳、高陵、富平、耀县、铜川、淳化7县。
1950年5月撤销三原分区,县隶属咸阳地区。
1953年县改隶渭南地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
1958年12月,泾阳、三原、高陵、淳化四县合并,统称三原县。
合并的县人民委员会设在三原城关镇,辖14个公社;另设三原城市管区,辖城关镇。
1961年8月国务院批准陕西省调整专县行政区划,撤销泾、三、高、淳大县建制,恢复三原县制,隶属咸阳地区。
1984年,咸阳地区改市后,本县为咸阳市辖县。
三原县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唐卫国公李靖,明吏部尚书王恕、工部尚书温纯,清代“天下第一长联”的作者孙髯,近代的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以及当代书法名家刘自椟、谢德萍等古今名人都出生于三原。
三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荟萃,境内有文物景点114处,其中城隍庙、唐高祖李渊陵、唐武宗李炎陵、唐敬宗李湛陵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群之一。
三原城隍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关于它的故事和传说有很多。
以下是其中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三原县城隍庙不在现在的地址,而在清河南岸上。
有一年,清河水暴涨,河岸滑坡,城隍庙变成一片废墟。
久而久之,无人管理,庙宇院内外荒草丛生,蛇虫出没,显出一派荒凉景象。
有一天,街上一位商人闲暇无事,拉着“细狗”去庙宇周围“撵兔”。
他在庙宇四周转了一圈,没有发现任何猎物,只好羍着猎狗悻悻离去。
谁料没走出几步远,只见草丛闪出一只兔子,红眼睛,浑身雪白。
那兔子瞪着眼睛朝他瞅了瞅,倏地向南跑去。
商人急忙放开猎狗,尾追白兔而去。
那兔子一蹦三跳,跑得飞快,等他赶了数十丈远之后,白兔已不见踪迹。
亏得那只“细狗”乖巧,低着头,跑来跑去,这儿闻闻,那儿瞅瞅。
忽然,它朝一簇草从奔去,汪汪叫着,不停地用爪子扒着泥土。
商人见状,走上前去,扒开草丛,发现了一个圆圆的小洞。
小洞周围,光溜溜的,还可以看见兔爪子留下的痕迹。
商人蹲下身子贴着洞边的泥土,似乎还听见洞里面兔子那急促的喘息声。
他借来一把铁锹,在洞口挖了起来。
挖着挖着,只听见“当啷”一声,似乎撞着了铁器。
商人扒开泥土,只见个四楞见方的大铁匣子埋在土中。
他惊喜若狂地打开铁匣,啊!里边全是白花花的白银锭子……第二天;商人把这箱银子捐献到县老爷大堂。
县令为官清直,喜欢修庙祀神。
他重赏了商人之后,将这些银两购砖买料。
三原人文历史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三原人文历史简介三原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三原县地处陕北关中平原,东接渭河,南濒秦岭,西邻韩城、武功,北接永寿、大荔,是古代长安通向蜀中、巴蜀地区的重要门户之一,曾是唐代名将李靖的封邑,也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原县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学家在三原县境内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这里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
随着历史的发展,三原县逐渐成为了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
在古代,三原县是一片文化繁荣的土地。
唐代,李靖将军的封邑就设在这里,三原县成为了军事要地,也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而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三原县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三原县城、三原古城墙、三原文庙等。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三原县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历史,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创作诗词歌赋,留下了许多珍贵文化遗产。
三原县古城墙被誉为陕北第一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而三原文庙则是三原县文化的象征,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
除了历史文化遗产外,三原县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传统的鼓舞、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三原县的地方戏曲、戏剧表演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三原县正努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人文历史,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三原县也在积极拓展文化旅游产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了解三原人文历史的魅力。
三原县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这份人文历史是三原县的宝贵财富,也是陕西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文化遗产。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三原县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人文历史,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传承贡献力量。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三原古龙桥作文“三原的桥,泾阳的塔,高陵牌楼一枝花。
”这是俗语对关中“白菜心”泾三高三地特点的概述。
其中,三原的桥,说的就是三原县城北的古龙桥。
周末驱车三原,穿过县城,直奔城北,探访古龙桥。
古龙桥坐落在清河上,是古代连接三原南城和北城的交通要道。
《三原县志》有“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的赞美诗句。
古龙桥系明工部尚书、三原人温纯支持,知县高进孝倡导集资修建。
说起温纯,三原人津津乐道。
温纯是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任知县,巡抚、工部尚书等职,为明朝一名臣。
相传有一年温纯回乡探亲,看见分隔南北两城清河大桥被水冲毁,行人来往不便,温纯便与知县高进孝商议修建一座石桥方便两岸百姓。
温纯拿出多年积蓄一千多两银子作为倡导,动员邑中富户捐资。
历经十二年终于修建成了龙桥。
沿河岸边的土路而下,桥两边有两座牌楼,一面题字“古龙桥”,一面题写着“温公崇仁桥”,两牌楼构造相似,是纪念温纯而建。
走进古龙桥,你会被桥体的雄伟所震撼,你也许不相信在这样不起眼的河流上竟然架着如此壮观的一座古桥。
古龙桥南北走向,横跨在清峪河面上,桥身长110米,高26米,设计上采用三个桥孔,也被称为“三眼桥”。
三个拱桥孔,中间孔大,两边孔小,桥孔有三分之二淹没在水中。
大孔采用尖形拱顶,建筑全部用石钩铁钳,青石砌筑,石缝用糯米和石灰汁粘合,宽11米的桥面上铺有一层磨盘石,磨盘石上铺着长方形青石,从侧面看结构清晰,桥体雄壮。
三个桥孔,像三个碧玉环,环环相连,矗立在河中,清河水潺潺东流,缓缓地穿过桥孔,滋润着三原大地。
桥面两侧竖有四梭尖圆顶状石柱栏杆,每个石栏杆柱子直径30公分左右,两边各32根,粗壮结实。
栏杆之间,镶嵌着30块青石板,仔细辨认,石板上雕刻有二十四孝、龙凤呈祥等图案,由于风雨侵蚀,有的石板呈暗褐色,但图案栩栩如生,清晰可见,教育意义深刻。
在桥孔上端与桥面之间,东西各伸出三个石雕龙头。
龙头傲视长空,气宇轩昂。
六个龙头中,东边最北的一个龙头被破坏了,据说当年破坏龙头的人正在砸龙须时掉进河里,人们都说是龙王显灵,破坏者也信天命,不敢再砸了,保住了其他龙头不受损坏。
陕甘宁革命老区之三原作者:张永军来源:《西部大开发》2014年第07期三原史称“甲邑”,古称“池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为古京畿之地,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至今已有1560多年历史,素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美誉。
三原是渭北革命根据地之一。
1926年秋,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归来的乔国桢到武字区进行革命活动,建立了以武字区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
1932年在武字区成立了渭北苏维埃政府及工农、妇女、青年和少先队等革命组织。
习仲勋、刘志丹、李子洲、魏野畴、史可轩等,都曾在此从事过革命活动。
三原地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等周边大中城市的弧心位置,东与临潼、富平、阎良相连,南与高陵接壤,西邻泾阳、淳化,北靠铜川新区、耀州区,是陕西关中“一线两带”建设的经济腹地和省会西安的北大门。
三原距西安30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0公里,境内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西黄高速、西铜高速公路纵穿南北,210国道、208省道和107关中环线纵横交错,发展区位优越,交通四通八达。
三原工业基础雄厚,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十大特色县”、咸阳市工业生产先进县,全县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内工业产值均居咸阳市前列。
全县现有各类工业企业460余户,产品门类80多种,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医药研发、装备制造等为主的五大工业支柱产业集群。
四大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先后有杭州娃哈哈、河南白象、香港中瑞、内蒙古伊利、福建达利、广东联塑、江西煌上煌等84户国内知名企业入驻,完成投资112亿元,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原是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八个“卫星新城”之一,县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15万人,是咸阳乃至关中地区人气最旺、人口最多、商贸最繁荣的县城之一。
城市广场、道路、供电、供水、排水、天然气、通讯、电视光缆等配套设施完善,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价值倍增的城市资源,不断聚集的外部要素,给三原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力和活力。
三原的桥,泾阳的塔,高陵的牌楼一枝花三原县三原县城被一条清峪河分隔为南北两城(新城与老城),三原史称“甲邑”,古称“ 池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
三原为古京畿(jī )之地,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已有1560多年历史,素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美誉。
古龙桥三原的桥,泾阳的塔,高陵的牌楼一枝花。
压韵上口,乡人传颂。
三原的桥指的就是三原县的古龙桥,俗称“三眼桥”。
(这里作者只说三原的桥,泾阳的塔,高陵的牌楼后续补上)古龙桥三原古龙桥俗名“三眼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横跨于三原南北两城间的清河河谷半坡上,是由当时的工部尚书温纯集资倡导修建。
桥的建筑设计采用三孔拱桥形式,桥长110米,宽11米,桥身用石条铁钳构成,桥面青石筑铺,两侧石雕栏杆,上刻人物花卉,桥体造型宏伟壮观,是陕西省内保存最为完善的古代石拱桥之一。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是对古龙桥的形象描绘。
石栏外侧雕有龙头龙尾各三,头东尾西,形制意为以龙驮桥,故名曰“龙桥”。
龙桥南北二坡呈S形,坡头原修建有南北对峙的城门。
桥上的龙头龙尾与桥面上水道相通,每逢雨天,桥面积水从龙头龙尾喷出,直倾河中,景象蔚为壮观。
龙桥桥体全部用青石条建造,结构坚固,历经明、清、民国三代280年仍稳固屹立。
古龙桥传说传说一:(李靖斩龙)相传有年清河水涨,有龙闯桥下,桥甚危,一个名叫李靖的三原后生抽剑斩之,桥复安,故得名龙桥,这是龙桥来历之一说。
明万历三十一年,有三原人温纯官居工部尚书,为造福桑梓,集资建成石桥一座,据说当时桥建成后,南北二城各唱大戏数日以示庆祝。
史有人赋诗赞这石桥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随之这桥得名龙桥,亦名尚书桥,相传,那温尚书的铁铸生辰八字至今仍镇在桥心腹部,这是龙桥来历一说。
传说二:(青蛙申冤)有一天,新上任的三原知县路过龙桥,被一群青蛙拦住了去路,怎也赶不散,县官低头问道:你们为何拦住我的去路呢?这些青蛙只管聒吵着,其声悲惨。
三原人文历史简介一、三原地理与历史背景三原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陕西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历史上,三原地区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三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历史人物与事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三原地区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
例如,唐朝名将李靖、明朝文学家李时中、近代革命家于右任等,都与三原这片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史上,三原地区也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唐玄宗开元盛世等,这些事件都在三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三、文化遗产与传承三原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原城隍庙和孟姜女庙。
三原城隍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城隍庙之一,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孟姜女庙则是一座纪念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孟姜女的庙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三原的历史变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四、地方风俗与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三原地区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方风俗与传统。
例如,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三原地区会举行盛大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包括闹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表演。
此外,三原的民间艺术也十分丰富,如皮影戏、木马勺脸谱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当地广受欢迎。
五、著名景点与旅游资源三原地区拥有众多著名的景点和旅游资源。
除了之前提到的三原城隍庙和孟姜女庙外,还有李靖故居、于右任纪念馆等人文景观。
此外,三原的自然风光也十分秀美,如清峪河风光带、嵯峨山森林公园等。
这些景点和资源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选择,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六、三原教育发展历程三原地区的教育发展源远流长。
自古代起,三原地区就十分重视教育,设有学堂、书院等教育机构。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三原地区的教育事业不断壮大。
如今的三原县拥有多所中小学校、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各类培训机构,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学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
提起陕西省三原县,人们常常因了这里是民国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的故乡而心向往之。
岂不知在关中平原的这块“白菜心”上,还有一处古建筑遗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它就是闻名遐迩的周家大院。
周家大院位于三原县县城西北约三公里的孟店村,当地人称其为“孟店周”。
据三原县县志记载:清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1787~1797),时任清廷朝仪大夫刑部员外郎的周梅村,花了十年的工夫,在其家乡孟店村建造了总计约三万多平方米,有十七进院落的规模庞大、富丽别致的私人宅邸。
落成后即名震三秦。
清同治十年(1863)农民军起义,其中十六进院落毁于大火。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仅存的这一进院落占地面积3206平方米,建筑面积883平方米,保护得十分完好,作为关中地区典型的古建筑群落,依然古韵浓郁,清晰地向人们展示着明清时期的建筑形制和人文风情,不失为西安及其周边城市和乡村记忆的又一标志。
关中平原亦称渭河河谷,四面环山,夏季无风,酷暑难耐类同江南。
周家大院的设计者当年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借鉴江南建筑构思,整座院落皆取冷色调以调和关中盆地的干燥炎热。
黑色的门窗、屏风、看墙、匾额等,均给人以沉静肃穆的心理提示。
盛夏时节置身其中,人们会觉得幽寂怡性,不凉而自凉。
这种巧借江南建筑艺术之功效、调和关中气候的匠心,在陕西的明清建筑中还是不多见的。
这当然与这座建筑当年的主人在朝廷为官及其学养见识有关。
精美的砖木雕刻,透露了二百多年前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以及关中风俗民情的历史信息。
这方面犹以院内东西“看墙”上的砖雕和整个院落中的中厅格子门上的木雕体现得最为充分。
东西两面“看墙”的砖雕分别刻画的是“大禹牧牛”和“唐尧放象”的传说故事,其中的人物、动物以写实的技法雕琢得栩栩如生。
最为奇特的是,在这两幅砖雕的四边还各雕有四只吉祥物――麒麟,每只瑞兽的口中还各含两只彩球,每颗彩球上都镌刻着“福、禄、?、禧”的字样。
而中厅的四扇格子门上的木刻就更具人文情趣了。
分别刻画着:关中八景、陶渊明“亭前赏菊”、孟浩然“踏雪寻梅”、苏东坡“外出访友”、解学士(明代)“春游遇雨”。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古迹之唐永康陵【图文】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陵墓,位于咸阳城东北 55 公里处三原县陵前乡侯家堡。
李虎曾助北周伐东魏有功,封为柱国,死后追封为唐国公。
李渊建立唐王朝后,于武德元年(618) 追尊李虎为太祖景皇帝,增修陵园,称永康陵。
陵墓高7米,底部周长430米。
墓南尚存刻字华表、石狮、石人、石天鹿等具有初唐风格的石刻。
唐永康陵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咸阳城东北55公里处三原县陵前乡侯家堡。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陵墓。
李渊建立唐王朝后,于武德元年(618)追尊李虎为太祖景皇帝,增修陵园,称永康陵。
陵墓高7米,底部周长430米。
墓南尚存刻字华表、石人、石马等具有初唐风格的石刻。
永康陵前神道的石狮(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胸部壮硕,浅刻纹饰,与隋代造型相近。
永康陵神道西侧仅存的天鹿,完全不同于东汉南朝的骇人猛兽,而是取近于鹿的蹄类动物形象,性格显得温驯.它们的设置职能是为了驱除邪祟,象征祥瑞。
其形象模拟真实的鹿形,多了装饰趣味的翼状线刻。
李渊建立唐王朝后,于武德元年(618)追尊李虎为太祖景皇帝,增修陵园,称永康陵。
陵墓高7米,底部周长430米。
墓南尚存刻字华表、石人、石马等具有初唐风格的石刻。
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甘肃境内的清水县白沙乡也有李虎墓之说,还出土有李虎墓碑。
现在永康陵已经荒芜不堪,大部分被农田掩盖了,仅有几件残损的石雕,神道西侧的天鹿是永康陵仅存的一件比较完好的石雕,这座初唐时期的天鹿完全不同于东汉南朝的惊人神兽,而是温驯的鹿的形象,它的作用的与那些前代的天禄和辟邪一样,都是为了驱除邪祟,象征祥瑞。
天鹿的一只后腿已经缺损,看似要扑倒。
看着永康陵残败不堪的景象,实在另人担忧,岁月流逝,风吹雨打,这些石雕还能存在多久?相关文物2005年8月9日,陵前派出所接到周西村群众举报,反映该村村民李兴凯将其居住地附近的唐永康陵珍贵石刻文物卖给他人。
三原警方随即展开调查,并向县文物局文物稽查大队反映。
三原龙桥的传说王新民三原龙桥的传说王新民“三原龙桥南北坡,坡上铺的石坨坨,坨坨中间钻窝窝。
”这是咸阳籍著名曲艺家张廉在他的群口快板《夸咸阳》中为三原龙桥编写的段子。
三原龙桥也叫磨扇桥,它位于三原县城关镇北城中部清峪河北岸的龙中村附近,是闻名关中的古桥之一。
相传很久以前,三原龙桥南坡有一家包子店,店主常捕捞清峪河中的青蛙做包子馅。
一位远方来的客人发现了这个秘密,便劝店主不要这样做,最后还拿出二十两纹银给店主,让把捉来的青蛙放了。
店主收下银子,佯装答应,待客商走后,依然如故。
第二年,那位客商来到龙桥,发现店主人仍旧在卖青蛙肉的馅包子,就说“你怎么又干这事,难道是生意不好,赚的钱不够花吗?”说罢,便取出几十两银子送给店主人。
黑心店主见财起意,晚上用绳子勒死客商,将尸首绑在一扇磨盘上沉入清峪河。
有一天,三原县令路过龙桥,忽然一群青蛙跃上桥面,拦住县令的官轿,呱呱大叫。
县令见状,觉得很奇怪,于是下轿,面对青蛙说:“你们难道是有冤屈要申诉吗?”青蛙们立即停止聒噪。
县令又问:“冤在何处?”青蛙们于是纷纷从龙桥跳下清峪河,落在当年店主扔尸的地方呱呱大叫。
县令于是命巡捕下水查看,果然发现了绑在石磨盘上的客商尸体。
第二天,县衙贴出告示,以重金收购磨扇。
县城四周十里八村的百姓纷纷前来出售磨扇。
店主见状,也想用自己的那扇磨扇换钱,可他做贼心虚,就让别人去卖,讲好得钱后一人一半。
那人带磨扇来到县衙,衙役们抬进磨扇,同河中捞起的磨扇一对一合,两个磨扇严丝合缝,案情终于大白。
黑心店主终于难逃法网,被绳之以法,以谋杀罪被判处极刑。
为破案而收来的众多磨扇,最终被铺在了龙桥南北坡上,故三原龙桥也被叫作磨扇桥。
三原县陵前镇红色故事作文
三原县陵前镇是一个充满红色历史的地方。
在这里,有着众多的红色故事,记录着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和革命的斗争。
陵前镇是一个典型的农村镇,在这里,人们以农业为生,土地是他们最重要的财富。
然而,在20世纪初,这里的人民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和革命的斗争来到了陵前镇。
当地红军在革命中取得了胜利,人民得到了解放和幸福生活。
陵前镇的红色故事不仅见证了革命的斗争,也见证了人民的解放和进步。
这里的人民在革命中取得了自由和幸福,成为了红色故事中最重要的角色。
今天,陵前镇仍然是一个充满红色历史的地方。
这里的人民依然忠诚于革命理念,继续努力奋斗着,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美好生活。
陵前镇的红色故事将永载史册,永流传。
陵前镇的红色故事不仅限于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镇上建立了许多红色旅游景点,如革命纪念馆、红军博物馆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陵前镇的红色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镇上建立了许多红色教育基地,如红色研学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革命精神。
陵前镇的红色故事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它也是当代人民群众追求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动力和指导。
在这里,人民群众始终坚守着红色理念和信念,不断前进、不断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三原历史我知晓家乡名人故事会
唐时,皇上李世民派遣心腹官员尉迟敬德,在三原县嵯峨山负责修建一座五台宝塔。
敬德领旨之后,带着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地驻扎在嵯峨山下。
当时,嵯峨山麓杂木生,人烟稀少,最困难的是缺乏水源。
一天傍晚,敬德单枪匹马,在山林中转游。
忽然一只獐子从身边闪过,他掉转马头,赶那多獐子,獐子逃进一片桃树林之中。
敬德急忙催马追进桃树林。
只见那獐子左跳右蹦,眨眼间不见踪影。
敬德左顾右寻那獐子,不料马失前蹄,他连人带马滚进一片泥沼地里…,“有泥必有水!”敬德顿时喜上眉梢,急忙调来人马,挑着灯笼,连夜在桃树林里掘土打井。
水井很快打成了。
那水清澈见底,甜若甘泉,解决了人畜和建塔用水。
因井在桃花林中,便起名“桃花井”
修五台塔时,山道陡峭,运输困难,全凭人挑马驮,敬德便在山脚搭起棚子养马。
后来,人们就把当年养马的地方称“马圈”,将马经常过的山峁叫作“走马梁”。
至今,当年的桃花井和五台塔依然存在,那些地方仍叫“马圈”、“走马梁”,成为山区人民久久传须的佳话。
三原县的名字,不管是外乡人还是本省人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
离西安只有30公里远的三原县,是关中地区城市群的核心区。
古称池阳,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因而得名。
三原县,虽然有名,但是我真正了解它,却是今年的冬季跟着“驴窝户外俱乐部”走进这里后。
三原县建城已经有1570年历史,因而历史文化深厚,现存的城隍庙、文峰塔、古桥等明代建筑,以清代的周家大院以及独特的地方民居等,都会让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美好时光的回忆。
除此之外,三原县还是一处品赏美食的好去处,这里的疙瘩面、蓼花糖、泡泡油糕、千层油饼等名扬三秦大地。
城隍庙里建筑之美
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
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
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
三原县的城隍庙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代建筑之一。
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之一,也是国家3A级景区。
从城隍庙大门进入后,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城隍庙古建筑群分别有各种楼、殿、廊、亭等40多座建筑,它们做工精细而且结构严谨、肃穆壮观。
这是城隍庙里的第二道石牌坊,额上石刻“明灵保障”,竖扁上刻“监视”二字,额坊上雕着“十八学士登赢洲”、“三顾茅庐”等典故,造形典雅,雕刻别致。
石牌坊北面是戏楼,为九脊歇山式建筑,建造艺术精致,前后风格各异。
在额方,雀替等构架上木雕着“苍龙戏鳌”、“凤鸣朝阳”、“龙吟虎啸”、“威狮祥麟”等飞禽走兽,神态自然有趣。
这是城隍庙里第四道木牌坊,它位于中院,是全庙最大的一座,上刻“明灵奠佑”,坊上木斗拱重叠,奇巧精密。
细看木牌坊上木雕的满棱,有“八仙过海”、“圯桥纳覆”、“女娲补天”等典故,昂头上雕刻着58个童子,形制俊秀各异。
尤其有意思的是,在木牌坊的拱顶有一个小白兔藏在其中,据说是,因为工匠不能在牌坊上刻下自己的姓名,于是制作此门的木匠独出心裁,用白兔告知世人,他姓白,是兔年生人。
城隍殿是由拜殿和献殿组成的大殿群体,整体高15米,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献殿内巍座着6米高的城隍神巨像和四大天王塑像,拜殿内陈列着20幅反映十殿阎君、十八层地狱庙藏画。
大殿前的石狮子,仔细看狮身,从嘴巴往下呈现出来了深色,人们形容这只狮子偷油吃,其实,这是几百年的风化的结果。
这是明万历年间铁铸的焚纸楼。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过去,焚纸楼上的雕像仍然清晰可见。
城隍殿是由拜殿和献殿组成的大殿群体,整体高15米,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献殿内巍座着6米高的城隍神(李靖)巨像和四大天王塑像。
三原县于右任故居
出生于三原县的于右任,在中国近代史名人中占有一席之位。
他身兼辛亥革命元老,书法大师和著名诗人等称号。
于右任先生的故居,位于三原县西关斗口巷5号。
这是于右任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他父亲用多年的积蓄所购置。
作为于右任攻读诗书,精研古今之地,童年的于佑任便是在此地长大。
故居不大,古朴雅致,园内有一棵600多年的古槐树仍然枝叶茂盛。
故居共有两个展室,介绍于右任先生书法墨迹和生平简介。
三原县里周家大院
一部《那年花开月正圆》电视剧的播出,带红了三原县周家大院。
孙俪饰演的周莹也让人们对她的娘家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前往观看。
至于她是陕西女首富和慈禧的干女儿的身份倒
是没有多少人念起了。
周莹的娘家位于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
曾经有着17座院落的大院,清同治年间因回民起义烧毁了十六件,现仅存下一座院落,但仍然可以看出它曾经的繁华。
进入周家大院,迎面是一座巨型屏风,两边有精雕盘龙篆体字和上马石,东西廊房两侧各有别具一格的砖刻浮雕,有传说中的“唐尧放象”、“大禹牧牛”。
这就是周家大院廊坊上的石雕《大禹放牛》。
石雕以能工巧匠的双手在朴实无华的砖墙上镂刻出了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主人官商合一的特殊身份和文人气质,并将这种内涵注入了所营造的私宅之中,其琳琅满目的牌匾楹联,丰富多彩的砖、木、石雕,处处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走进周家大院正厅堂,一组泥塑陈列,演绎了房主人周梅村当年过五十大寿时热闹场景。
同时还有当时全国各地官商送的牌匾,可见房主人当时的生意兴隆,商号店铺遍及全国各,以及显主人尊贵的身份和富甲一方的特殊地位。
清乾隆末年,大院主人周梅村依靠雄厚经济实力,动工修建豪宅大院时大兴土木,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甚巨。
历时10年,规模宏大的十七院建筑宣告竣工。
整座建筑雄浑庄重,构建精美,把南秀北雄的建筑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周家大院从前楼,到大厅、退厅、后楼,大院进深达70米,每一进院落都有东西厢房,与主厅一起形成左右对称、结构工整的私宅空间。
游客从大院走出后,从这个大院里感受最深的是西北大院建筑风格,和大院里最出名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的精致。
三原县独特民居建筑
夫妇二人为了看民居建筑中的地坑院,曾驾车奔赴远在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张汴乡北村营观光哪里地坑院。
谁知在陕西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也有很多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地窖,也称为天井窖),这真是舍近求远去看景。
在陕西三原县,地坑院在这里叫地窖。
其实两种叫法的实质都是在地平线下深挖出一个或方或长的深坑,然后沿着坑壁开凿窑洞,在挖通于地面上的通道一种传统窑洞民居。
地坑院这个独特的民居建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北营村据说有200多个,如今大部分已经不再住人。
现存的地坑院,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那时的农村经济落后,家庭人口多,农民可以支配人民币很少,而居所需求压力大,地坑院的修建只要人手多,有地就可以完成,而且能够住几家人,所以地坑院也是时代的产物。
如今,地坑院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人们对它的出现也非常感兴趣。
看过“地坑院”式的民居建筑,你都会发现这里的村子,林木覆盖率很高,走进这里有“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的说法。
游走北营村“地窖”时,已经进入冬季,村子里高大的树木已经叶落归根,偶然发现一朵黄色月季仍然绽放着美丽,不由的用镜头拍下,作为此篇游记的结尾照片。
我在想,如今的村民已经从地下走到地上,住进干净,整洁、舒适的瓦房、楼房,曾经的“地窖”成为一个景点接待游客的收入来补充家用,未来的生活犹如这朵美丽月季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