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后感20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47.01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后感2000字

早就听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如何的振聋发聩,充满着真知灼见,只是一直没

有心思拜读。直到最近,在等考研成绩的百无聊赖之中,才硬着头皮啃起了这部竖排繁体

的历史教科书。不过,钱先生的文笔显然比我们的那些苗正根红的史书要好读的多,再加

之条分缕析的分析和多如浩海又恰到好处的史实,任何关心历史的人都会爱不试卷。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

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

千篇一律。我们所做的是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

疑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

中去。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

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

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

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

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钱穆先生想要搞的就是这一点。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说道的非常确切,他反对两

种女性主义,一就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制度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任何

光明凌驾;一种就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女性主义至现

在依然如此,前段时间关于中医关于崭新儒学的争议就是较好的例子。先生认为(其实我

们也就是这样看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搞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

政治理念为标准展开生搬硬套,自然认为事事不顺遂;后者则就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

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就是人类未来的解决

之道这样不着边际的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道出来很直观,但我们在没分确切什么就

是糟粕什么就是精华的情况下,必须构成理性的共识无疑就是缘木求鱼。

不能理性对待国史不能算是懂得历史的人,不懂历史就不是一个有知识的公民。要对

本国的历史有一种敬畏之心,知道本民族繁衍生息之不易,同时又要明白中国落后之根源。作为一本教科书,《国史大纲》达到了目的,它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先生理性、进步的历史观,那它和现在的教科书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国史》反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阶梯式进步的历史观,这就是最小

的相同,因为文明的沿袭无法用某种标准撕开,使前后之间截然不同。梁漱溟在《中国文

化要义》中阐明,这样的观点源于历史不断进步这一乐观主义的信念,以为社会从高至低

慢慢进化的。这种分割历史阶段的思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论的产物,分割的依据就是劳动

工具的相同,握个例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离的标志就是铁器的采用,我们书上的标

准观点就是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的分野为标志,之前为奴隶社会,之后为封建社会。但是,铁器的采用就是一个过程,什么时候占到主导地位这不好推论,占到了主导之后与否

引发了上层的变化这个也不确切。先生握了《盐铁论》中的一段话,表明至了西汉仍存有

一部分农民用石器展开耕作,而在南方有些地区,春秋时期就广为采用了铁器农具。

随后,钱穆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

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

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

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

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

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

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

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反

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

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

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在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要风貌。

钱穆先生就是主张改进的,指出革命就是一种极端,就是矫枉过正,而真正的进步就

是在和平的环境中产生的,他用相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对照证明这一点。革命与否恰当,东

站在相同立场上的人存有相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无法仅靠革命的助推,则就是确

定无疑的。托克维尔说道,民主自由就是大革命的合法子女,但靠着百年的不懈努力才杀

掉了专制暴政这一革命的私生子,使自由民主沦为现代政治的首要原则。小布什有句名言,人类最了不起的发明者就是将政治家关入了笼子,我现在就是东站在笼子里给你们骂人。

明朗政治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理性的共识,找出病根再买药,这样就可以不断进步。从这个

角度来说,钱穆先生理性积极主动的态度就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

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

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当我已经开始念这本书我辨认出《中国史纲》这本书的确很形象地描绘了当代历史,

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去写下,我后来才介绍这本书本来就是做为

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下,但惋惜地就是其中只有上古篇顺利完成,就做为一本教科

书来说这就是一本较好的书。而且我辨认出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源自于《中国

史纲》,所以这本书很关键,也很有价值。讲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道钱穆,以及

当时的背景。年抗日发动,钱穆匆忙地从北平逃出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

悉数走散,时中国遭遇国家生死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缥缈,尽管他本身坚信抗

战中国可以获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持最坏的急于。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远之处,写

出国史大纲,他就是抱着中国人写下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着,盼若中国意外苘麻覆灭,至少还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使后人晓得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鞭策后人振兴中国

之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