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1沁园春雪导学案

教学内容:《沁园春雪》

教学课时:2课时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重要字词。

2、背诵默写本词。

3、描写、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重朗读。

2、整体感知本词内容。

3、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好河山,领悟作者的远大抱负。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诵读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整体感知本词内容。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学生回忆毛泽东的诗而导入新课。

2.作者链接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

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本文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3.背景链接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词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极大的轰动。

4、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5、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合作·探究·展示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毛泽东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二)、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

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⑤“风流人物”指谁?最后三句意义何在?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

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五)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内容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四、作业:背诵本首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诵读进一步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合作·探究·展示

一、课前热身

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本文背诵得又好又流畅,然后全班齐背。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词虽为咏雪,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阙写景,即景生情;下阙抒情,寓情于景。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语言形象、精警、优美,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互动: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

明确:冰雪银蜡素

2、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明确:动词-飘舞驰封

形容词-莽莽滔滔

副词-惟顿略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夸张,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比喻,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明确:上阙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使人的乐观使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下阙评论人物,不流于枯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妖娆.()风骚.()数.风流人物()分.外()2.这首词中,词牌是,题目是。

3.原文填写:

⑴《沁园春?雪》中虚写的句子是:

⑵《沁园春?雪》中过渡句是:

⑶《沁园春?雪》中的主旨句是: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5、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6、写出两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1.略2.沁园春、雪3.⑴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⑵江山如此多妖,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5、略6、略)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概写:动静结合

上阕:描写具体描写:动静结合(实)想象描写(虚)热爱祖国山河

歌颂无产阶级

铺垫

过渡(承上启下)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历代帝王抒发豪情壮志文章

教学反思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勾起了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

感悟。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 导读: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另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品注释 ⑴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中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⑵雪:此词作于红一方面军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信中说,此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⑶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莽莽:无边无际。 ⑷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⑸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⑹天公:指天,即命运。 ⑺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⑻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⑼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⑽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⑾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⑿数:数得着、称得上。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沁园春雪原文注释与赏析

《沁园春·雪》原文、注释与赏析 (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释】 [雪] 陕北大雪。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大河] 黄河。 [折腰] 屈身侍候。意谓为国忧劳。 [秦皇汉武] 秦始皇帝嬴政,汉武帝刘彻。 [唐宗宋祖] 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 [风骚] 原指《国风》、《离骚》,后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 汉朝称北方匈奴为“天之骄子”,简称“天骄”。见《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成吉思汗] 元太祖。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建蒙古汗国,被推为“大汗”,上尊号曰“成吉思汗”。 [射大雕] 以喻武功。北方草原民族善骑射,能射雕者,称“射雕手”。 【赏析】 上阕,全部写景,景语铺陈的过程,北国莽原雪景一层又一层展开。借写景者的专注与投入,那一份江山深情微妙透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此三句,紧扣词题之“雪”,以自近及远的波及形式展开。“千里”、“万里”,非目力所能见,尤其雪中;故千里万里句皆为由眼前景而合理推想语。另一设想,则是存在着一位“巨人主体”,俯视人寰,自可收揽天下!“望”字,统领上阕下余十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四句,一写山景,一写水景;山景水景皆雪景,故而山只有莽莽,水已失滔滔。从语义看,仍与起势之“千里”、“万里”相应和。接下来的“山”与“原”,在长城、大河总体背景下浮现成近景,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三句,是具有特写性质的画面。与天“比高”,其实是真实的雪中画面。因为雪,天地一混沌,才有地上之“山”、“原”与天色相混化的印象。“须晴日”三句,时间暗转,天气转晴,雪景披以阳光,有了“红装素裹” 效应,更其妖娆。

《沁园春雪》全诗赏析

《沁园春雪》全诗赏析 我们就拿我国著名的声乐作品《沁园春雪》来说吧。这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相信对于搞声乐的朋友来讲,这也是我们非常喜爱的作品。而我们喜欢这首作品除了觉得作品的旋律优美。和声结构多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这首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非常的浓厚的。该作品在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共同携手下。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如此完美的歌曲作品。真可谓是浑然天成。每次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心都会按耐不住,唱完之后又总是觉得意犹未尽。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fengsao。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词的前半部分为我们描述的是一望无垠的`雪景。可谓气势如虹,将北国下雪的场景描绘的如此般的俊美,而且美中还带有一股强烈的气势,读过之后令人流连忘返。似乎眼前真的就置身于那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二十次的后半部分,开始寓人。用历代的皇帝做烘托,赞扬了当代英雄人物的不朽业绩,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的革命前途充满着无比坚定的信心。相信我国的民主革命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下面我们就看一下作曲家是如何来用美妙的音符来诠释这首词的。 该作品的调是F调,要求用Andante(舒展宽广地)的感觉去演绎,所以最开始的前奏部分。用的是四度的摸进用来增强气势。伴奏的织体主要用的是柱式和铉。演奏的时候应加强力度。在伴奏部分也用了很多的琶音和断奏,这很好的丰富了旋律,增加了艺术感染力。这些都是为了进入正歌部分做了很好的铺垫,增进了情绪。 终于到了这首歌的正歌部分,开始这句“北国风光,万里雪飘,千里冰封”,主要用的是四度。三度以及二度音程。音程的跨度不是很大。所以旋律听起来比较紧凑,演唱者能够很好地进行抒情。开始演唱便能抓住人心。而伴奏则大部分用的是震音。目的是用来烘托这句歌词中所描绘的大雪纷飞的场景。而曲作者对“万里雪飘”这一句进行了重复。第一句“万里雪飘”用的是八度的跳跃。是旋律一下子被拉开了,显得气势非凡,同时也是对演唱者的一种挑战,要求演唱者本身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超高的技巧。否则很难唱好这一句。而第二句“万里雪飘”的音程跨度则较小。原因是为了和前面的那句“万里雪飘”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此处的上方标注了“rit”,这个词的中文含义是减慢,也就是要求我们演唱者在演唱这一句的时候要用减慢的手法进行处理。这也大大加深了这句的抒情性。增添了美感。 这句完了之后是一小段间奏。由于下一句的节奏和前面不太一样。故而加入了一段间奏为下一句做铺垫。接下来这句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段要求用“Allegretto”的情绪来演唱。“Allegretto”是“快板”的意思,也就是要求我们演唱的时候要稍快,情绪要积极。这段的开头作曲家使用的是切分的节奏型,目的也是为了调动气氛,增进情感,使人演唱时能够不由自主

沁园春雪(原文)

沁园春·雪 毛泽东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注释: 1.顿失滔淘: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2.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3.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4.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5.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6.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7.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8.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9.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10.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沁园春雪全诗

沁园春雪全诗 沁园春·雪〈“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雪”是这首词的题目,揭示了所写内容。〉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背景资料:本词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本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随后写了这首词。 原文: 北国风光,〈上片总领句。〉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千里”“万里”是互文,意思是千万里范围之内到处是“冰封”“雪飘”,突出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冰封”“雪飘”,一静一动,动静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望”,有登高远眺之意,显示了诗人顶天立地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顿失”二字,既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照应“千里冰封”一句,又让人想到未冰封时这条母亲河波涛滚滚的雄壮气势。〉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舞”字形容群山披雪似银蛇盘旋曲折,“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般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将冰雪覆盖的群山写活了。〉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表现出它们好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彰显出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须晴日,〈等到了晴天。从这句起转入想象,想象雪后晴天的景象。〉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写雪后天晴的壮丽景色。这是想象,是虚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上片: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 江山如此多娇,〈总括上片的写景。〉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指出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壮美河山倾倒;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惜秦皇汉武,〈“惜”字含褒扬之意,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短于“文治”,欠缺才华;“惜”字又蕴涵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以及超越历史英雄人物的自信。〉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沁园春雪原文,课文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原文,课文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注释 1.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中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2.雪:此词作于红一方面军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 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信中说, 此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3.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莽莽:无边无际。

4.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蜡象,白色的象。 6.天公:指天,即命运。 7.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 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8.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9.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10.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 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 其首领。 11.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12.数:数得着、称得上。 沁园春雪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 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 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

沁园春雪原文译文

沁园春雪原文译文 沁园春雪原文译文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发表之后,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刊发的和词不下50首,评论将近20篇,这在我国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反响这么大,大家阅读学习原文了吗?下面小编带来沁园春雪原文译文,欢迎阅读! 沁园春雪原文译文篇1 沁园春·雪 朝代:近代 作者:毛泽东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创作背景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 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发掘。毛泽东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又作过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政府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本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1935年1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恢复此番号)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毛泽东同志1945年10月7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即谓此阕。1958年12月21日又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重庆曾手书此词赠柳亚子先生,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但多有讹误,不足为据。1951年1月8日,《文汇报》

沁园春雪原文

沁园春雪原文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非常妩媚。 江山如此多娇,引多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释: 1、塬: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2、莽莽:词中指无穷无尽的意思。

3、顿:马上。 4、须:等到。 5、妩媚:明丽多姿。 6、折腰:鞠躬,倾倒。词中有称颂、赞美之意。 7、输、逊:都有差、失的意思。 8、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词中概指广义的文化。 参考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远眺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河水忽然失去了滔滔水势。连绵的群山似乎(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似乎(很多)白象在奔跑,好像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凹凸。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红日照射下的白雪,特别的娇艳美妙。 祖国的山川是这样的壮美,令古往今来多数的英雄豪杰为此倾倒。只惋惜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勇武的帝王,却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绩。称雄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却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而轻视了思想文化的建树)。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人,还要看此时此刻的人们(暗指无产革命阶级将超越历代英雄的自信)。 创作背景:

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那么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接着实行不反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紧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成功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打算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呈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文章研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成功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绽开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宏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观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呈现祖国山河的壮美;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美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理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织说的,

沁园春雪原文

沁园春雪原文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释: 1、塬: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2、莽莽:词中指无边无际的意思。 3、顿:立刻。 4、须:等到。 5、妖娆:艳丽多姿。 6、折腰:鞠躬,倾倒。词中有称颂、赞美之意。 7、输、逊:都有差、失的意思。 8、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词中概指广义的文化。 参考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河水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红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娇艳美好。 祖国的山川是这样的壮丽,令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豪杰为此倾倒。只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勇武的帝王,却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却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而轻视了思想文化的建树)。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人,还要看现在的人们(暗指无产革命阶级将超越历代英雄的自信)。 创作背景: 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 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 点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936年2月 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重点) 2.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 3.感受词人的豪迈与大气,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由回顾写雪的诗句导入。 (由回顾旧日积累导入到对新诗文的阅读,便于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适时补充。 二、课文探究: (一)一读课文,感受气势 1.指名朗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将需要着重指出的字写到黑板上) 2.强调以下字音 沁qìn数风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今朝zhāo 3.注意节奏和重音

以前三句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生共议停顿和重音,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集体朗读全词。 (二)二读课文,理解词意 1、赏析上阕: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 ⑴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⑵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⑶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⑷诗人采用了哪些修辞和写作手法把他所要描绘的雪景形象地呈现出来? (先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遇到的疑难: ①为何“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不是“望”统领的句子? 结合这个问题,可以感受一下想象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这里可以结合《社戏》中“单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一句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 2、赏析下阕 ⑴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⑵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沁园春雪译文

沁园春雪译文 以下精心整理了《沁园春·雪》的原文、译文及注释,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 沁园春·雪 近现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1.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 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 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2.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 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 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3.惟:只。 4.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 “馀”,以此为准。 5.莽莽:无边无际。 6.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7.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 冰的景象。 8.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 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另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品注释 ⑴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中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⑵雪:此词作于红一方面军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信中说,此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⑶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莽莽:无边无际。 ⑷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⑸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

象,白色的象。 ⑹天公:指天,即命运。 ⑺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⑻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⑼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⑽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⑾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⑿数:数得着、称得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