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7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识到人类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合理利用自然。
2、引导学生学习荀子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含义及其思想核心。
(2)分析荀子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荀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2)让学生在理解荀子思想的基础上,能够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创新。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荀子的生平、思想背景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奠定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荀子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荀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气势。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遭受损失的视频,如地震、洪水等,引发学生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提问学生:在面对自然时,人类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敬畏顺从,还是积极应对?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荀子的生平、主要思想以及他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2)讲解荀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以及这种背景对荀子思想的影响。
3、文本解读(1)学生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教师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荀子的观点。
重点讲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荀子主张人类不应只是敬畏自然、等待天命,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4、论证方法分析(1)让学生找出文中荀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如增强论证的说服力、突出观点等。
5、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在现代社会是否仍然具有价值?(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识到人类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为自身服务。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分析能力,能够对荀子的观点进行评价和反思。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文本。
(2)把握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内涵。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
(2)让学生将荀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思想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荀子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
4、比较法:将荀子的天人观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进行比较,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自然灾害的图片或视频,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态度和做法。
(2)提问:当我们遭遇自然灾害时,是应该一味地敬畏天命,还是积极地采取措施应对?从而引出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观点。
2、初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断句。
3、字词讲解(1)结合课文注释,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天”“物”“畜”“制”“应”“孰与”等。
(2)分析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意思。
4、文意疏通(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遇到困难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请学生代表翻译课文,其他学生补充和纠正,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思想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荀子提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背景和原因。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主题:《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1.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含义。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人生的思考。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教学重点:《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理解和解读。
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第二章:教学内容和过程2.1 教学内容:文本阅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解读文本,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和人生的关系。
2.2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自然景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阅读文本:让学生阅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解读文本:解释文本中的含义和思想。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然和人生的关系。
分享感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进行解读和讲解。
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和人生的关系,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3.3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4.3 感悟分享:评估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材料:《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5.2 图片或视频资源:用于引入课堂的自然景象。
5.3 小组讨论材料:提供相关话题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文本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副本。
6.2 教学设施准备:准备投影仪或白板,以便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源。
6.3 小组讨论准备:准备相关话题或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观点;•理解《大学》、《中庸》等经典的核心思想;•掌握《论语》、《孟子》等经典的重要思想观点;•发掘古代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二、教学内容1.先秦诸子选读•《大学》•《中庸》•《论语》选读•《孟子》选读2.先秦时期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三、教学重点1.《大学》、《中庸》等经典的核心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中庸之道,天下大同”、“言之不预,跬步以亡”的思想2.《论语》、《孟子》等经典的重要思想观点•孔子的仁爱之道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孟子的性善论,以及人类天性和修养方面的思想四、教学方法1.系统讲解教材内容和相关经典的重要观点和思想;2.与学生共同学习理解,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和分析;3.强调关注历史背景和逻辑思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大学》、《中庸》1.师生互动,了解历史时代背景,明确重点;2.讲解《大学》和《中庸》的主要内容,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之道,天下大同”、“言之不预,跬步以亡”等思想;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些经典哲学思想的理解,讨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4.教师通过演示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第二课:《论语》1.通过学生自学和集体讨论,了解《论语》的主要思想观点和背景;2.分析和探究孔子的仁爱之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实践这一思想;3.通过古今案例,让学生了解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第三课:《孟子》1.先让学生掌握《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和背景;2.分析和探究孟子的性善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和塑造良好人格来达到“仁”的境界;3.分析和探究孟子在实践中推动思想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利用问题解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与学生互动,检测学习效果;2.考察学生以课本、经典、案例、现实社会中的思想理解和判断;3.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将学到的认识和理解应用到实践中。
《大天而思之_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教案:《大天而思之_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教师的导入,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和讨论;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展开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3.鼓励学生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的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并在主题讨论中充分发挥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展示工具;2.相关资料和案例。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主题(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如:人类如何控制和利用自然?2.引导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讨论。
Step 2 分组讨论(15分钟)1.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将学生分成小组。
2.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讨论,如:农业、工业、能源等方面,人类如何控制和利用自然?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讨论。
Step 3 课堂展示(20分钟)1.每个小组选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展示。
2.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针对性的讨论。
Step 4 实地调查(15分钟)1.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相关的案例和现实问题。
2.学生可以选择农田、工厂、能源场所等进行调查,并记录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
Step 5 分析问题(20分钟)1.学生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学生讨论人类对自然控制和利用的方式是否存在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Step 6 总结讨论(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并进行简要讨论。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章背景介绍:《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是《庄子·逍遥游》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章主旨:通过对比人与物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盲目地征服自然。
重点词汇和句子解释: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理解。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分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文章文本和重点词汇句子,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导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讲解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总结讲解:教师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阅读理解:15分钟讲解重点:20分钟分组讨论:15分钟总结讲解: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反馈与改进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是出自《庄子》的一篇文章,庄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思想主张以自然为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2. 文章主旨解读:通过讲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盲目地征服和破坏自然。
3. 文章相关知识点:介绍文章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大天”、“物畜”、“制之”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文章的背景、主旨和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入的理解。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加深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文章背景介绍;2. 文章主旨解读;3. 文章相关知识点讲解。
第二课时:1. 小组讨论;2. 案例分析;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作业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庄子》相关篇章2. 参考资料:关于庄子哲学和环保的文章3. 网络资源:关于环境问题的新闻和报道4. 案例素材:选取一些实际的环境破坏案例,如森林砍伐、海洋污染等5. 讨论工具:分组讨论表格、思维导图等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环境问题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集体备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主旨大意。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明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主旨大意。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词汇的理解。
(2)课文主旨大意的深刻领会。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旨,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深入学习:让学生结合课后注释和课内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拓展延伸。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话题,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步骤二: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步骤三: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步骤四: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2 时间安排每个步骤的时间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4.2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文章文本、课堂练习题。
5.2 参考资料与文章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解读等。
第六章:学生学情分析6.1 学生背景知识了解学生对《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这篇文章的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对相关历史、文化、哲学知识的了解。
6.2 学生学习水平分析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了解学生的词汇量、语法知识、逻辑思维能力等。
6.3 学生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难点等。
第七章:教学设计与实施7.1 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分析,设计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步骤、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
7.2 教学实施根据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八章:教学辅导与答疑8.1 教学辅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来源和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和利用。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
第二章:人与自然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
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3.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计划。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环境保护的责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责任。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社会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介绍环境保护的责任,包括个人和社会的责任。
探讨环保行动的方式和方法。
4.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责任。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制定环保行动计划。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前四章的内容。
走近荀子/循道立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选读》中唯一的一篇课文。
本课极为生动地展现了荀子提出的人不应该“错人而思天”,而可以“物畜而制天”的思想,突出地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创造性认识,给予了我们在面对强大自然时积极的指导。
二、学情分析优点:在必修的文本中,已经接触过荀子的《劝学》,对作者以及作者写作特点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荀子“物畜而制天”的观点。
不足:同样是儒家,我们对荀子的认识远不如对孔子的认识,并且通常学生会普遍把“人定胜天”的片面定论归咎于荀子,对于我们认识学习荀子“物畜而制天”的观点有一定影响。
三、教学目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普遍重视字词积累与教师讲解。
然而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要立足于文本的品鉴,重学生感悟。
因此本文教学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深入认识荀子的思想观点、学习荀子语言特色;而难点则在于指导学生从荀子的思想认识中获得丰富的人生启示。
据此,将本课三维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常见文言现象;认识本文荀子的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本文思想内容与写作方法的过程中,学习荀子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通过拓展,从荀子的思想认识中获得丰富的人生启示四、教学重难点1在学习本文思想内容与写作方法的过程中,学习荀子语言特色。
2指导学生通过拓展,从荀子的思想认识中获得丰富的人生启示五、教学策略1,教学手段上,课堂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直观清晰,这同时也符合《心理学》注意力规律。
)。
2教学方法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流程:(一)直接导入,交代(三)深入研读,品诵文意(教学重点)1文中有哪些错人(放弃了人的努力的做法)的事实表现?明确:各种人袄(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的现象:政险失民,田秽稼恶政令不明,本事不理(古今异义)礼仪不修,内外无别2作者对大自然中出现的各种异像是怎么认识的?明确:荀子对“星坠,木鸣”这类自然异像的认识是“怪之,可也;畏之,不可。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2.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使学生理解并领悟作者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探讨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
4. 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背景和文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修辞: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探讨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在文中的思想观点,如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6. 课堂分享: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情况和思考能力,给予评价。
3. 小组讨论:教师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参考资料:相关文章、论文、评论等。
4. 小组讨论工具:笔记本、笔等。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互动式教学: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是哪位作者在哪个时期创作的,有何历史背景。
2. 文章主旨解析:详细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3. 文章词句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4. 文章结构分析:讲解文章的结构布局,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5. 相关思考题:布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所涉及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章的背景、主旨、词句和结构。
2. 互动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促进课堂气氛。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培养合作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章背景,讲解文章主旨。
2. 第二课时:讲解文章词句,分析文章结构。
3. 第三课时:布置思考题,进行小组讨论。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3. 学生思考题答案:评价学生的思考题答案,考察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找寻其他文学作品,与《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实际案例:让学生搜集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处理的案例,进行分享和讨论,增进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七、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难理解句子:如“大天而思之”,“物畜而制之”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2. 文章所表达的哲学思想: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吸收文章中的哲学思想,是本课程的一个难点。
八、教学准备1. 教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文本及相关注释版本。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4、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词汇、写作以及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
5、学习本文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即大量运用了排比,节奏鲜明,气势磅礴,说理缜密,富有感染力。
方法与过程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有关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荀子错天思人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人通过一定努力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一味地迷信上天、屈从于命运不可取。
2、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教学重点1、主要是讲授选文第1段、第4段、第5段及最后一段,引导学生把握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小人错其在己者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星队、木鸣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楛耕伤稼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其说甚尔,其灾甚惨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学情分析1、高二学段的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借助于课下注释可以基本理解本文的大体意思。
但还需要继续在古文词汇和句式方面的学习和积累。
2、在必修二模块,学生学习了《劝学》,对荀子和他的文章风格有所了解,学习本文应该有一定的亲切感。
特别是对论说文的写法感兴趣,有学习的愿望。
3、高二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历史学科或是政治学科,对荀子的哲学观点是有所了解的,对于天与人的关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教学准备要在一节课上完成荀子的学习,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必不可少。
所谓凡事预则立,学生准备情况有时决定上课的效果。
为此,我建议布置以下几个预习内容:1、复习背诵《劝学》。
2、让学生课前结合导学案预习课文。
3、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重点自学第1段、第4段、第5段及最后一段,疏通文义,概括内容。
4、勾画出自己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由《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性善论是谁的观点?(生答:孟子)。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新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
2.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和思考能力,分析自然现象。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
2. 引导法: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天空,思考天空的奥秘。
2. 讲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
3. 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自主学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引导法:引导学生理解生僻词汇和句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步骤】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理解生僻词汇和句式。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第三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方法】1. 课堂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引导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步骤】1. 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等。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模仿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和生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思想。
5. 课堂总结: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3. 课堂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文章、网络资源等。
4. 学习用品:笔记本、笔、字典等。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 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 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 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引入话题: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
此次地震比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还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枚广岛原子弹的能量。
震中附近城镇变为废墟,连北京、上海都有震感,而距此次地震震中700多公里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却安然无恙。
这是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一次胜利,也是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
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在古代,人们又对自然采取一种什么态度呢?自主学习:1.阅读“荀子简介”和“话题引入”。
回忆荀子的《劝学》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宣帝时称。
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现存32篇。
他的思想学说中“人道观”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民命而用之”的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
2. 给下列字注音、注义。
A. 注音蕃长于春夏(fan )辍广(chuo)啜菽(chuo shu)秽稼恶(hui )籴贵民(di )雩而雨(yu )卜筮然后决大事(shi )楛耕伤稼(ku )礼义之不愆兮(qian)B.重点字义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开垦,引申为发展)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停止,引申为废止)君子有常体矣(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则)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愆,犯过错. 恤,忧虑,担心)若夫志意修(美好)是节然也(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上暗而政险(昏暗)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光明,显耀)大天而思之(思慕)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治理,整理)3.诵读串译。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 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 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 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引入话题:20XX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
此次地震比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还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枚广岛原子弹的能量。
震中附近城镇变为废墟,连北京、上海都有震感,而距此次地震震中700多公里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却安然无恙。
这是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一次胜利,也是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
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在古代,人们又对自然采取一种什么态度呢?自主学习:1.阅读“荀子简介”和“话题引入”。
回忆荀子的《劝学》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宣帝时称。
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现存32篇。
他的思想学说中“人道观”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民命而用之”的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
2. 给下列字注音、注义。
A. 注音蕃长于春夏( fan )辍广(chuo)啜菽(chuo shu)秽稼恶( hui )籴贵民( di )雩而雨( yu )卜筮然后决大事( shi )楛耕伤稼( ku )礼义之不愆兮(qian)B.重点字义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开垦,引申为发展)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停止,引申为废止)君子有常体矣(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则)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愆,犯过错. 恤,忧虑,担心)若夫志意修(美好)是节然也(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上暗而政险(昏暗)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光明,显耀)大天而思之(思慕)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治理,整理)3.诵读串译。
4.用自己的话概括荀子在本文中的观点。
人定胜天提出问题:1.写出不懂的句子,解惑。
2.整理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及写出一个定语后置句。
研读文本:重点识记翻译下列句子1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译: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安定或混乱不是有天决定的。
2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译:天不因为有人厌恶寒冷废止冬季,地不因为有人厌恶辽远废止宽广,德行好的君子不因为人格卑下的人的喧扰废弃好的德行。
3 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译:政府发布的法令不明确,举动违背时节,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生产管理不好,不顾农时而让百姓服劳役.4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译: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能力提升:1. 第1段:荀子用三个问句,表达了国家的治乱与天道无关的观点。
第2段:写出了天道的运行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
第3段:君子应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的事,而不思慕取决于上天的事。
第4段:自然界的惊异现象经常发生,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害怕。
第5段: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可怕。
第6段:求神占卜不能得到祈求的结果。
第7段: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
第8段:人类在自然面前,应顺应万物的万物的本性与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
2. 理解荀子在文中提到的思想观点。
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幕其在天者”,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
合作探究:1. 怎样认识荀子所说的“天”,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
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
“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
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顺应和利用“天”和规律而生存发展。
2.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而言之,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
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该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3. 文章的中心是人定胜天,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文章开始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大自然有其运行的规律,它不能主宰人世的吉凶祸福。
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幕其在天者”的正确结论。
然后又从天不可畏,人言可畏的角度,强调对人事应该重视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最后作者得出“放弃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的结论,告诫人们应“制天命而用之”。
课堂小结:概括文章内容(提示:相关连接)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正确地指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应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练习检测:1. 课后练习三(1)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2)本事,指农事。
(3)白,显著。
2. 判断下列句子A. 治乱非天也判断句B. 可畏也,而不可怪也省略句C. 礼义之不愆宾语前置句D. 物之已至者定语后置句3. 一词多义“道”A.天有常道矣名词,规律 B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4. 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1)判断句1治乱非天也……也,表判断2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1 禹以治,桀以乱“以”后省略宾语“之”2 可畏也,而不可怪也“可”前省略主语“是”(3)宾语前置句1此之谓也“此之谓”宾语前置,应为“谓此”,说的就是这2 礼义之不愆否定句宾语前置,应为“不愆礼义”(4)状语后置句1繁启、蕃长于春夏“蕃长于春夏”状语后置,于春夏生长2在天者莫明于日月“于明月”状语后置,比太阳月亮(5)定语后置句1物之已至者“已至者”应在“物”前5. 作文应用今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向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身,因此联系自身和社会现实,认真地读一读《荀子》,对修身处世是很有帮助的。
“人定胜天”是《荀子》中著名的观点,她激励着人们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人类也曾为取得的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我们如果进一步思辨一下,人类真的能战胜自然吗?人类可以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吗?这样去逆向思考就会写出观点新颖,思想深刻的文章。
《“人定胜天”吗》“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号召人们增强征服自然是信心。
许多年来,这句话一直被视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气壮山河是至理名言,在它的激励下,人们大规模地开始了征服自然的斗争。
但是,就在人类以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向自然界发起进攻,并日益取得成就的同时,一场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悲剧开始了。
在人类的干预下,2000年前曾与荀子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110种哺乳动物,139种鸟类现已荡然无存,其中三分之一是近50年灭绝的。
可见,人口的急剧膨胀,是以生物物种灭绝为代价是。
科学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有406种,鸟类593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其他低等动物不计其数。
到本世纪末,估计——仅仅是估计:全球现有生物的五分之一将可能永远告别我们的世界!我们当然不能归咎于荀子。
2000年前,荀子的脑海里萦绕着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动人故事,于是颇有气魄地喊出“人定胜天”。
但当他极目四望,只见到人类尚未进入封建社会的原始耕作,又怎能想象人类真正把“制天命而用之”极度发挥时,大自然所造受是破坏程度呢?他始料未及的事太多了:环境污染是日益严重,土壤的流失和沙化,绿色植被的减少,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的破坏•我们不应归咎于荀子,我们又该归咎于谁呢?还是将忏悔的十字架戴在“人类”的胸前吧!上述现象,仅是人类无限制攫取大自然能量所造成的一部分后果罢了。
现代工业社会人类的目光开始转向生物技术了。
但是,技术不应当毁坏生物圈的组织原则。
过去,人们正是过高地估计了技术的作用,把这种估计和唯意志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对自然的“征服论”。
“人定胜天”本来已不适应现代生产的发展状况,结果在震天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下,山河饮泣,大地呻吟。
其实,恩格斯早就预言了这种可怕的结局:“我们不严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请注意,我们是在一艘飘荡于无限空间的“飞船”上,这艘飞船目前已是千疮百孔。
如果我们五十多亿乘客都“义愤填膺”地抡起“征服自然”的板斧,愚蠢地“向地球开战”,我们这艘飞船还能安全航行吗?如果人人竞相盲目地去“胜天”,我们会不会遭到灭顶之灾?设想一下:因为要征服自然,我们失去了新鲜的空气,明朗的清晨,恬静的湖泊和绿色的山峦,失去了云雀的欢歌,孔雀的彩屏,皎洁的月光和两岸的猿声•那么最后,是我们征服了自然,还是自然剥夺了人类的生存权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将何去何从?所以,在我们尚未开辟出新的生存空间,掌握新能源技术之前,请先来维护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个唯一的地球吧!人终不能胜天,但人可以用天。
只有遵循大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类才能把不完美的东西改造得更完美。
正如大禹治水,不使用人工的堤坝去“堵”泛滥的洪水,而是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导”百川以归海。
倒是道教的“天人合一”似乎才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恰当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