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公开课修改)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语文《女娲补天》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女娲补天》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掌握课文中的成语和词语。
3.感悟女娲补天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神话元素。
2.感悟女娲补天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女娲补天的故事吗?知道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内容吗?2.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女娲补天》。
1.请同学们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请几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三)理解课文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成语和词语等。
2.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生字词,梳理故事情节。
(四)讨论与思考1.请同学们讨论: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她付出了什么代价?2.请同学们谈谈:女娲补天的精神品质是什么?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课外阅读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女娲补天》,现在请你们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谈谈女娲补天的精神品质。
(二)深入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分析课文中的神话元素,如:五彩石、神龟、芦草等。
2.请同学们谈谈女娲补天的艰辛过程,以及她所表现出的勇敢、智慧和毅力。
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从女娲补天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四)课外阅读分享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阅读的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女娲补天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女娲补天》,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2.请同学们谈谈女娲补天的精神品质。
(二)课堂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女娲、五彩石、神龟、芦草等),进行角色扮演。
《女娲补天》公开课教案精选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2. 分享《女娲补天》的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神话故事及其原因。
2.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女娲补天》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思考女娲的勇敢和智慧。
第二章:故事细节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女娲补天》故事中的关键细节。
2. 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故事中女娲补天的原因和过程。
2. 探讨女娲用五彩石、龟足、火焰等物品补天的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故事中女娲补天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描述。
2. 小组分享: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倾听并给予评价。
第三章:角色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各角色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角色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故事中女娲、人类、怪兽等角色的特点和关系。
2. 探讨女娲在故事中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故事中各角色的特点和作用,关注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
2. 小组分享: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倾听并给予评价。
第四章:故事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主题。
2. 培养学生对故事主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故事中表现出的勇敢、智慧、善良等品质。
2. 探讨女娲补天故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故事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品质和启示。
2. 小组分享: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倾听并给予评价。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女娲补天》故事的理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女娲补天》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女娲为了造福人类,不怕困难,勇敢地补天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感受到女娲的勇敢和智慧,同时也能学习到一些汉字和词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神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容易产生共鸣。
但同时,学生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词语可能还有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女娲的勇敢和智慧,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神话元素,感受到女娲的勇敢和智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一个适合神话故事情境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中。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2.学生作业:提前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女娲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听说过女娲补天的故事吗?女娲是谁?为什么要补天?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操练(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解释。
例如:五彩石、雷电、火焰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女娲补天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如何克服的?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女娲为什么能够补天?她具备了哪些能力和品质?学生进行思考和分享。
15 女娲补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女娲补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神话,内心会感到新鲜、有趣;这个时候学生可能只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不能细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故事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似懂非懂;四年级的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从阅读中体会得到,一要他们反复读、多读,在读中感悟;二要教师适时点拨,帮他们感悟。
教学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结合。
讲故事是教学神话故事最好的策略。
本课课堂上可以先帮助学生理一理故事发展的脉络,理出几个关键词,让学生能够顺着故事思路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就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理解了故事内容,感悟了神话故事的神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目标:1.认识“措"混”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提炼关键词语,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通过讨论、思辨、修正,积累把握主要内容的经验。
4.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物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学程设计:一、走近女娲,揭示课题1.出示“女娲”,读准“娲”,引导交流:了解女娲这个神话人物吗?你还知道她的什么故事吗?(女娲氏,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人物之一。
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传闻中为人头蛇身,身材苗条,一日七十化,以致有些神话学家坚称她根本就是蛇身。
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女娲补天》教案(公开课)与课后反思一 : 《女娲补天》教案与课后反思【教材分析】这是人教版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本组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三:一是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二是识写生字词,积累生动语言;三是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它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酌情给学生提示一些有关神话故事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女娲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
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句,能有条理地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克服种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过程。
体会女娲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课时】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说说看。
《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
二、出示插图投影,指导看图。
图上是谁她在干什么?三、揭题,释题。
1. 板书题目:12.女娲补天 2. 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3. 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四、录音朗读,学生自由读。
五、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1.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读准”窟隆冶”的读音。
指导书写生字。
注意以下字形。
娲:右下部是”内”。
隆:右边中间的一横别漏写。
窟窿:两个字都是穴宝盖。
冶炼:冶字是”两点水”不是”三点水”炼:是火字旁,右边不是东。
六、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轰隆隆塌下窟窿山冈洪水熄灭纯青石五彩石冶炼七、指名读文,正音。
15《女娲补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女娲补天》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拣五色石头燃火熔炼,用石浆补好天上的大窟窿,斩断大乌龟撑起天空,接着杀死黑龙,最后把芦苇烧成灰堵住地缝的故事,塑造了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女娲形象。
本单元课文是神话故事,人文主题是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以及人物的勇敢、责任与担当。
根据本单元课文课后练习的提示,语文要素的重点是讲故事。
《女娲补天》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篇幅虽然简短,但在语言上很有特色,对于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来说,是很好的范本。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除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抓住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来讲故事之外,还要重视课前导读部分提出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生动"的要求。
《女娲补天》的教学,除了要综合运用之前学到的讲故事的方法,还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讲故事中发挥丰富的想象,把故事说得更加具体、生动。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多音字“扎”。
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6个生字。
2.默读课文,抓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感受神话故事幻想的魅力。
3.联系生活,展开想象,试着把女娲求雨浇灭天火的过程说具体,说生动。
4.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过程,感受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默读课文,借助图画排序的方法,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质疑课题1.观察图片。
出示女娲的图片,介绍女娲。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问题。
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预设:(1)女娲为什么补天?(2)女娲怎样补天?(3)女娲补天的结果是什么?设计意图:运用学习到的语文阅读策略———提问,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15《女娲补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5*女娲补天【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略读课文。
课文用通俗易懂、简洁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捡五色石头燃火熔炼,用石浆补好天上的大窟窿,斩断大乌龟撑起天空,接着杀死黑龙,最后把芦苇烧成灰堵住地缝的故事,塑造了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女娲形象。
课文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天崩地陷、洪水喷涌、野兽出没,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故事的起因;女娲寻找石头、炼石补天、断鬼足撑天,杀死黑龙,烧芦苇堵地缝,这是故事的经过;故事的结果是天和地恢复了平静,人类获得了新生。
课文主要通过女娲的具体行动来表现她的美好品质,突出她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表现了她智慧、果断、勇敢和担当的品格。
课文中处处呈现出生动逼真、源自生活的场景,把山火、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五彩云霞等自然现象,融入奇特的故事情节中,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本组课文主题是“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我国宝贵的民间文艺瑰宝,本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
语文要素有三点:(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3)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教学本组课文需要引导学生爱读、会讲神话故事,从中得到熏陶、感染,产生对神话故事的喜爱之情。
经过前面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神话故事的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女姻补天》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篇幅虽然简短,但在语言上很有特色,对于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来说,是很好的范本。
所以,本课的语言能力训练点侧重于让学生体会故事神奇的想象,学会运用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尝试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的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具体、生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女娲补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共案设计课题女娲补天课型新授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共1课时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标分析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认识9个常用汉字。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体会作品的情感,感悟人物的特点。
2.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神话"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语文要素: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3.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本课为略读课文。
《女娲补天》讲的是古时候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进行一场恶战,共工怒撞不周山,导致天上出现大窟窿,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为了拯救人类炼石补天、为民除害的故事。
故事赞扬了女娲善良勇敢、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
课文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
3.学情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神话故事完整、内容生动,学生喜欢阅读。
因此,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
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女娲的美好品质。
学习目标1.认识“娲、塌、熄”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隆、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课时第1课时学习目标1. 认识本课的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评价任务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和词语,认读本课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2.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并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清楚生动地说出来。
3.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活动设计一、故事激趣1.师:通过前几学期的学习,你已经阅读了哪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师:大家一定喜欢读神话故事吧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就是和神话故事有关的哦,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是谁?你能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吗1.课件逐一出示:(1)他开辟了天地,并用身躯化作世间万物。
31.女娲补天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体会神话神奇的想象,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神话神奇的想象,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3)
1、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一组照片:
(播放课件。
教师配乐、解读)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里氏7.6级地震,房屋被毁,城市楼房坍塌,许多人被埋在了废墟之中。
师:在这最艰难的时候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给灾区群众送来了温暖,全力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同学们,你可知道,早在远古时代也曾发生过这样令人震撼的灾难!(配乐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板书:女娲补天)
2、生齐读课题。
多么动听的名字啊?
3、多么动听的名字啊?你能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记住它?
4、再读课题(让我们一起来记住这个动听的故事)。
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板书:为什么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问题提得真好。
下面请大家带着问题略有感情的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好的词句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请记下来。
生读课文,师巡视。
2、指名读,其余生正音。
3、了解故事内容。
A、大家再把课文默读一遍,思考这两个问题,并说说课文哪些段落回答了这些问题。
B、交流问题。
(天塌地裂1、求神灭火2、造船救人2、寻石补天34)
小结:同学们,因为有你们的火眼金睛,我们很快就了解了故事内容。
4、学习生词
生词在文中同学们能读得那么正确流利,现在生字朋友们跑出来了,要单独认识你们,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认识他们?
课件出示生字词。
第一组:熄灭喷火冶炼
第二组:轰隆隆塌下窟窿燃烧熊熊大火挣扎
(1、指名读 2、谁可以带着属于自己的感受读?或者想象着画面读? 3、同学们,看完图片再来读这些词,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
4、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天塌地裂)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可怕)带着感受在读这些词。
三、现象比较,聚焦可怕(7)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读神话就是要这样,通过读,把一个个词,一段段文字画成一副又一副的画面。
现在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
请大家把文中描写这天塌地裂的可怕画面的语句画下来,并多读多想象,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随机出示课件4:
1.指名读,初识可怕: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烈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1)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你脑海中这幅天塌地裂的可怕画面吗?(指名2人)(2)听着你们生动的朗读,林老师忍不住也想读一读,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听(师配乐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紧扣“可怕“,展开想象
(一)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烈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A、天塌地裂
B、“大窟窿”。
人们抬头看到是什么样的大窟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那个大窟窿好像一张大嘴要把人间的一切都吞掉。
太可怕了!此时天上塌下的东西砸到了什么?你看到深沟里有什么?这样的深沟多吗?从哪里看出?
C、指名读。
D、是啊,女娲也看到了这天塌地裂,太可怕了,读——
(二)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1)你还看到了什么?
A、熊熊大火燃烧了什么?洪水卷走了什么?面对着这一切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焦急)
B、指名带着感受读。
C、是啊,大地是如此的悲惨,太可怕了,读——
(三)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A、你们还听见了什么?
B、人们是怎样尖叫的?她们在尖叫什么?
C、孩子们,此时人们的尖叫声正回荡在我们的耳边,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赶紧大声的向女娲呼喊——“许多人……”——在大声点,让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知道已经有人要来救她们了——“许多人……”人们得救了吗?(没有)此时我们是多么的无助啊?
3、现在就让我们象放电影一样,把这一幅幅可怕的画面在在放映一次——“天啊,太可怕了……”
4、小结:读得真好,看来同学们已经懂得了如何欣赏神话,就是通过想象,把一段段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的画,让自己入情入境,从而读出味道来。
5、刚才林老师从你们生动的朗读声中发现了一个秘密,这段文字之所以会写的这么生动是因为它使用了很多的动词,现在请你拿出笔,快速把他圈起来。
(塌下、露出、震裂、出现、燃烧、围困、挣扎)
6、复述“天塌地裂”的画面。
(现在又谁可以借助这些动词,用自己的话,加上自己刚才想象到得画面,把这个画面说给大家听听)
7、进一步引导想象说话:同学们,看!熊熊大火已经向山顶逼近了,人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几个孩子哭喊着……(生说)大人也吓得……(生说)瞧那边!水快要漫过一个女孩子的头顶了,只见她……(生说)一个老人被湍急的洪水卷走了,只听他拼命地嘶喊着……(生说)
8、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们有什么感受?(太可怕了!)
9、洪水中,火海里,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啊!来,一起读出你们的担心、焦急!把可怕的场景读出来。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远远的……”
10、感受“美好”
A、可在灾难面前人们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了?(指名说)
B、看课件,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把这句话读一读。
11、可是如今呢?大地上再没有?人们再也不能过着?只能?只能?
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大地上再也没有欢歌笑语,人们再也不能快乐幸福的生活。
12、就因为这场灾难,人们再也不能快乐幸福的生活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感情对比着读第一自然段。
四、设疑激趣,延伸课外:
1、过渡:看到这样的景象,女娲的心情怎样?(板书:难过极了)因为她是人类的母亲啊!那么女娲又是怎么做的呢?那些美丽的云霞跟女娲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体会。
2、课后请同学们再找一些神话故事读一读,让我们在神话故事中认识更多神奇的人物,你会被他们深深吸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