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前后的庄蕴宽
- 格式:pdf
- 大小:350.44 KB
- 文档页数:3
●·图情史苑·收稿日期:2022-07-23被遗忘的“小人物”:王懋 图书馆生涯考略白义俊(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221)摘 要:王懋 是清末民初中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转型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曾参与过湖南图书馆的扩建,并先后任职于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但学界对其生平及其图书馆生涯知之甚少。
文章梳理了王懋 在湖南图书馆、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的工作履历,对其图书馆学成就进行了总结。
研究发现,王懋 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的早期发展,以及在推动日本图书馆思想传入国内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王懋 ;清末民初;图书馆事业;图书馆管理中图分类号:G251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3)06-0086-05AForgotten"LittlePeople":AStudyofWangMaorong′sLibraryCareerBAIYijunAbstract:WangMaorongwasoneoftheimportantparticipantsinthe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ChineselibrarianshipandlibraryscienceinthelateQingDynastyandtheearlyRepublicofChina HehadparticipatedintheextensionofHunanLibraryandservedinJiangnanLibraryandJingshiLibrarysuccessively However,theaca demiccirclehadlittleknowledgeofhislifeandlibrarycareer ThispapersortsoutWangMaorong′sworkexperi enceinHunanLibrary,JiangnanLibraryandJingshiLibrary,andsummarizeshisachievementsinlibrarysci ence ThestudyfoundthatWangMaoronghadmadeimportantcontributionstotheearlydevelopmentofChineseli brarianshipandlibraryscience,aswellastothepromotionofJapaneselibrarythoughtsintoChina Keywords:WangMaorong;thelateQingDynastyandtheearlyRepublicofChina;librarianship;librarymanage ment0 引言清末民初是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2023年《辛亥革命》观后感2023年《辛亥革命》观后感1梭于镜头之间,愿用拙笔一支,记录豪情满怀的慷慨赴死,记录大义凛然的奋不顾身,记录用生命谱写下的绚烂……当无边的黑暗蚕食着中原大地,当的统治奴役着华夏儿女,当列强的阴谋弥漫在谈笑之间,当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们高举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奋不顾身,以自身绽放绚丽,亦是甘之如饴。
秋瑾:淡然赴死,高洁如白莲青石板上伴随着铁链划过刺耳的咣当声,一位妇人手铐木枷,脚绑铁链,却毫无惧色,就如同出于淤泥之上的白莲一般,一路平静,一路淡然……"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明明是壮志凌云的话语,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视,但她,只是平静的叙说,淡然到让人心疼。
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旧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哪怕是坚固的脚镣依然锁不住革新的脚步。
心里,许是放不下天真可爱的孩子,心里,许是放不下眷意浓浓的亲情……面对满官的指责,她置个人情思于度外,系国家未来于心中:"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宁静温和而令众人无言以驳。
秋瑾身处麻木的社会,遭众人不解,但她依旧坚持自我,起义失败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奋斗不息。
青石板上高洁淡雅如白莲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驻在所有人的心中……林觉民:白衣飘袂,傲然如白梅他,仅仅一袭白衣就足以构成残酷战争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脸上革命的骄傲足以让末路之人看不到生还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
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利落的装枪上膛,迅捷的瞄准射击,一举一动,凌厉中饱含诗意,白衣上点点血色漫延而开,踉跄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这是独属于林觉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隐藏的是坚韧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动的是义薄云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烧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脉。
面冠似玉,肝胆如铁,心地赤诚如朝阳。
第36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3月vo l.36 N o.2Journal of Central Ch ina N o r m al U niversity(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an.1997辛亥革命前后的黄宗仰沈 潜摘 要 曾被梁启超誉为“我国佛教界中第一流人物”①的乌目山僧黄宗仰(1865-1921),虽身处世外而殷忧国事,以佛学为联结革命的纽带,满腔热情地投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成为活跃于辛亥前后的一位颇著声誉、名重一时的历史人物。
本文依据笔者近年来所纂辑的有关黄宗仰诗文资料,力图对他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主要活动及其思想趋向加以述评,以期从一个侧面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辛亥革命和近代社会的认识。
关键词 辛亥革命;佛学;黄宗仰一宗仰生长的时代,正是19世纪后期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的危亡之秋。
始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环伺、国势日蹙的严重民族危机,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有识之士起而应变,图谋自强。
宗仰亦开始了他伴随波浪起伏、层相推递的社会思潮而乘势激荡、与时递嬗的心灵历程。
16岁时因愤世嫉俗而出家为僧的宗仰,从始入家乡清凉寺到转投镇江金山寺,聪慧好学,博览群书,通读释氏内典,旁涉中外学说,兼学英文、日文和梵文,并习绘事,慨然有忧时之想。
1895年甲午战败,宗仰引为奇耻,“或歌或泣,或规讽或谩骂”,热血潮涌,感情激愤。
时隔4年后,他因此前结识上海犹太富商哈同夫人罗迦陵的延聘,抵沪讲授佛经,从此得以广接四方志士,开阔思想视野,深受上海地区日益高涨的爱国运动感染。
1900年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而八国联军侵华逼进,沪上有识者联名致电清政府,“谏以列强不可敌,邪教不足恃”,宗仰力张其说,奔走告谕,以期挽救②。
次年春,沙俄妄图独占我国东北,逼签密约,引起海内骚然。
上海爱国绅商纠合同志,两度集议张园,发电力阻其事,以保全局。
宗仰在第二次集议会上登台演说,怒斥沙俄侵略野心,呼吁“我同种同胞团结不懈,坚忍不拔之苦心为大可恃,今日之事即为后日申民气之起点”③。
《张謇日记(民国元年)》选注
祁龙威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1985()2
【摘要】中华民国元年壬子二月十八日阴历正月元旦年六十岁十日,袁慰廷被临时议会公推即总统任。
“笺注”:张謇令刘垣北行密致《为时局致袁总统函》,陈述应付同盟会及拒绝南来就职等办法。
见《政闻录》卷四。
当在此时。
十二日,赴沪。
十七日,至苏,住惟盈旅馆。
思缄力辞都督之任。
“笺注”:临时政府成立时,同盟会以原苏督程德全为内务部长,以庄蕴宽代江苏都督。
庄字思缄,武进巨绅,曾任广西右江道。
黄兴于桂、滇组织起义时,庄曾助之以赀(常州市董(纟见)庵老人说。
董亲见庄所遗函电中,有黄、庄关系之件)。
以庄代程,为去程兵权、政权之渐。
程称疾居上海,操苏州军政者仍其旧属,庄为所制。
是的。
【总页数】6页(P70-75)
【关键词】日记;起义;民国元年;同盟会;部长;张謇;临时政府;广西右江;辛亥革命;江苏地区
【作者】祁龙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村落主义”中的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张謇教育文论选注》评述 [J], 成尚荣
2.走进新时代:进入民国之共和元年——日记所见亲历者的心路历程 [J], 桑兵
3.走进新时代:进入民国之共和元年——日记所见亲历者的心路历程 [J], 桑兵
4.《张謇日记笺注选存》读后 [J], 汤志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故宫》纪录片解说词:从皇宫到博物院公元1925年10月10日,这一天,有三千多位重要的人物聚集到了紫禁城的乾清门广场;这一天,有超过两万多的普通老百姓来到了这里:这一天,神武门的门洞上悬挂上了一块匾额:故宫。
博物院:这一天,在这里举行了故宫博物院的开幕大典,从紫禁城到故宫,这个名称的改变,意味着从今天开始,这里再也不是皇宫,而成为了一座博物院,数百年来的禁地正式对外开放,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从此可以亲身走进昔日神秘的皇家宫殿。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新:原来啊,戒备森严,那个老百姓连个城墙边都不能挨,现在能够打开进去。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启宪:只要有条件,我得砸锅卖铁我得买一张票去看去。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罗随祖:当时有人说我这一生能够有机会踏进故宫我就满足了。
北京居民刘曾富93岁:我就瞧见那个钟,各种的钟,还有瞧见什么呢,他们瞧的瓷器我就不懂了。
他们呢就为了,就是说第一他们想再争取回到宫里来,这个是他们的第一个希望,那么第二个希望呢,即使回不到宫里来,也希望能把东西拿走,哪怕拿走——止匕-^^-0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章伯锋:这个事情嘛,在段祺瑞那得到支持,段祺瑞当时命令内政部和警察厅。
紫禁城出版社副社长章宏伟:不准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宫的物品。
这时,一位叫庄蕴宽的人挺身而出,当年袁世凯称帝时,全国六十位议员有五十九位支持,唯有他一人冒死反对,从而获得极高的社会声望。
后来,被民国政府委任为民国审计院长,同时参与了善后会的工作,庄蕴宽在段祺瑞面前力保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和易培基等人。
清室善后委员会顾问之一吴瀛之孙吴欢:段祺瑞这么个情况下呢,批准了这个呈文,批准了呈文了就在法律上等于确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存在,这样李石曾这些人就合理合法的带着一批北大系的学者,进入了故宫。
就在1924年11月24日这一天,善后会在李煜瀛的带领下开始了正式的点查。
他们首先从乾清宫开始,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当时点查的情景,2005年4 月,我们在原地进行了再现,按当时的规定,每一个宫殿的物品按千字文次序,编一个字,然后依次编号。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88年第一期(综合版
论辛亥湖南光复前后的谭延I’Q叶玉琴过去人们在论及辛亥湖南光复前后这段历史时,一般都认为立宪派、语议局议长谭延l’s在革命高潮到来时投机革命;焦达峰、陈作新正副都督被杀,系谭延阁为首的立宪派发动政变篡权,谭延阎有主谋之嫌,政变之后,谭延1BJ做了都督,湖南的政权落到立宪派手中;等
等。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违史实。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澄清事实,还历史以原来的面目。
一、不是与革命对立,而是同情革命
。
谭延阎出身于湖南茶陵的一个官僚世家。其父谭钟麟是清季名臣,历任知府、巡抚、总督等方面的大员。他木人也是少年得志,26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从他出身的背景来说,显然难于成为革命党志士,何况那时期革命党“对他是严守秘密的”。`:但是由于他接受了新时代的知识,了解到国家社会的处境,眼光犀利,思想进步,希望中国有所变革。他授翰林后,无意仕途,关心时局变化,留意革命与立宪两派的发展。虽然他选择的道路是改良主义的,却对革命始终同J腾。1906年,清政府颁发预备立宪诏书。谭延阎和一些立宪派分子积极进行立宪活动。1909年10月,湖南省洛议局正式成立,议员八十二名,议长由议员们选举,谭延阁当选。此时谭年方三十,已成为湖南立宪派的首脑人物,显露了他的政治才具。谭当选为谙议局议长之后,进而积极参加立宪请愿活动。1910年冬天,19工1年五月,谭两次进京参加全国立宪派联合举行的请愿活动。这种立宪请愿,虽然与革命党不同道,但也代
表了同一上升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目标,要求废除封建专制制度,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清政府对立宪毫无诚意,压制了立宪派的请愿活动。但在舆论民情的压力平,不得不表示同意立宪,搞了个“皇族内阁”,以敷衍应付。立宪派大为失望,和平请愿这条道路没能走通,谭延阁也逐渐滋生了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谭延阎为首的湖南立宪派以谙议局为阵地,兴教育,开民风,纠弹贪官污史,与督府斗争,揭露、抵制当局的反动措施,表达了人民的正当要求。他们组织领导了湖南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反对铁路国有,反对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倡导收回利权,具有明显的反帝爱国性质。这个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导。总之,在辛亥革命前夕,湖南的立宪派和革命派都有相当的力量。革命派方面,以热达峰为首的同盟会湖南分会,积极组织武装起义,他们以外围组织共进会为基础,联络会党,运动新军,在军事上拥有一定的势力。但革命党的活动是秘密的,而立宪派的活动是公开的,合法的,受到地方绅商各界的支持,在社会上有较广泛的影响,在政治上拥有相当的优势。立宪派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由于在政治上饱受清廷似立宪的愚弄,经济上又因铁路国有等,蒙受巨大打击而终与清政j可决裂。革命派为了借重立宪派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力量,也愿意与立宪派联合反清。谭延阎、龙璋、左学谦、常治等湖南一批比较激进的立宪派人士,能共同策划革命,其思想正是沿着和平请愿—武装革命的形势发展的脚步而来的。以上说明谭延阎为首的湖南立宪派虽不主张革命,但并不与革命对立。他们的所做所为
辛亥革命征文:伟绩永远绽放光芒作者:包卫兵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专制制度不仅严重阻碍了文明大国的前进步伐,导致整个社会的封闭、停滞,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而且严重地剥夺了民众的自主权利,造成只有封建统治者发号施令而广大人民则“万马齐喑”的局面。
邹容在《革命军》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之所谓二十四朝之史,实一部大奴隶史也。
”而康有为也认为在那样的制度下,“君之专制其国,鱼肉其民,视若虫沙,恣其残暴”(康有为:《大同书》),是只有“臣民”,而没有“人民”的社会。
所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几十年间,中国思想界一直奔涌着一股滚滚的历史潮流,那就是人民觉醒的潮流。
觉悟到专制主义压迫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故夫中国群治不进,由人民不顾公益使然也;人民不顾公益,由自居于奴隶盗贼使然也;其居于奴隶盗贼,由霸者私天下为一姓之产而奴隶盗贼吾民使然也。
”(梁启超:《新民说》)他们向维护这种制度的“三纲”发起攻击,宣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统统是伪道德,是“奴隶之木本水源”。
而自由平等博爱,才是“根于心理的天然之道德”。
如果说专制制度是用暴政强制扼杀人的本性,那么“三纲”则是以精神力量来否定人。
辱莫大于心奴,这是觉醒者所不可容忍的。
从谭嗣同“冲决罗网”的呐喊,到陈天华“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的檄文,再到秋瑾“家庭革命”、“女界革命”的倡言,他们把批判的投枪集中对准君主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在社会上造成巨大的影响,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也弘扬了一种在专制制度下从未有过的追求人权的精神。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专制统治者勾结帝国主义列强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尖锐批评“昏昏沉沉而不之醒”的“奴隶根性”的精神状态。
他们宣称: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无尊卑贵贱之分,皆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国家,是国民自己的,是为国民服务的机关,靠国民来监督和保卫。
他们指出,奴隶主义在中国集中表现为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与合群、群治的公德,缺乏民主国家的观念与权利、义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