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1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望庐山瀑布,自古以来就是诗人墨客们好去处。
它壮丽的景色和气势恢宏的瀑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感受。
下面将带您一同欣赏这首经典诗词,并赏析其中的美妙之处。
望庐山瀑布原文如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辛勤为艾,负力以殚,可叹年光如梭。
这首《望庐山瀑布》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历史英雄、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和思考。
整个诗词流畅自然,用笔简练,情感真挚动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诗的开头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下子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大江东去,波浪激荡,浩渺无边,象征着历史的长河和人事的变迁。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历史的淘尽了那些风流的人物,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则是描绘了庐山西边是三国时期周瑜所在的赤壁。
通过这几句,作者让人们回忆起了那个英勇的历史时期,以及那段江山如画的盛世。
下面几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则是对庐山瀑布景色的描绘。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形容了瀑布的磅礴和气势。
卷起千堆雪,给人以壮丽的视觉感受。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则是点明了庐山的壮丽景色曾经吸引了多少英雄豪杰。
然后几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是对周瑜的想象。
公瑾当年的风采仍在眼前,小乔初嫁了,形容了那段美好的往事。
接下来几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则是对往事的追忆和对自身的感慨。
羽扇纶巾,谈笑间,形容了那段逍遥自在的日子。
樯橹灰飞烟灭,表达了往事的一去不复返。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是对自己的感慨,认为自己早已老去,仍在回忆过去。
望庐山瀑布的古诗译文 《望庐山瀑布 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 , 一为七言绝句。
以下是“望庐山瀑布的古诗译文”, 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 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孟浩然 《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日照”二句:一作 “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 布。
3.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此句极言瀑布 落差之大。
赏析 这是李白在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 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
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 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 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 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 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 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相信大家对它都不陌生。
咱们先来瞅瞅这原文哈。
“日照香炉生紫烟”,哎呀,这一开始就给咱们展现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想象一下,阳光照在香炉峰上,那升腾的云雾就像紫色的烟一样,多神奇呀!我记得有一次去爬山,也是个大晴天,山上云雾缭绕的,那景象和诗里说的真有几分相似。
当时我站在那儿,望着那一团团的云雾,仿佛自己置身于仙境之中。
“遥看瀑布挂前川”,从远处看,瀑布就像是一条白色的绸带挂在山前。
李白这用词,简直太妙了!我想起有一回在旅游的时候,远远看到一条瀑布,水从山上倾泻而下,那种壮观真的让人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更是把瀑布的气势写得淋漓尽致。
那水哗啦啦地冲下来,好像有三千尺那么长。
我就想啊,李白这是得有多大的想象力,才能想出这么夸张又贴切的描述。
“疑是银河落九天”,他居然怀疑这瀑布是天上的银河从九重天上落下来的。
这得是多么震撼的景象才能让他有这样的想法。
我有次在夜晚看星空,看着那璀璨的银河,就琢磨着李白看到这瀑布的时候,是不是也觉得它就像那银河一样美。
这首诗啊,整首读下来,那叫一个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李白用他那独特的笔触,把庐山瀑布的美和壮观展现得活灵活现。
他不只是在写景,更是在抒发自己内心那种对大自然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咱们再从用词方面来品一品。
“生”字用得特别妙,让那紫烟好像有了生命一样,活灵活现地冒出来。
“挂”字呢,把瀑布静态的美给写出来了,感觉那瀑布就稳稳地挂在那儿,等着咱们去欣赏。
而且啊,这诗的节奏也特别好。
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那瀑布的水流一样顺畅。
总之,《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无论是从意境、用词还是节奏上,都堪称经典。
每次读它,都能让咱们感受到庐山瀑布的魅力,也能感受到李白那奔放豪迈的个性。
希望大家以后再读这首诗的时候,能像我一样,脑海里浮现出那些美好的画面,真正领略到诗中的韵味。
《望庐山瀑布》七绝译文及赏析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望庐山瀑布二首》七绝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⒅。
飞流直下三千尺⒆,疑是银河落九天⒇。
注释“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极言天高。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一作“半天”。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干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李白生平游历好多名山大川,他非常喜爱庐山的风景,从他的“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望庐山瀑布》之一)等诗句可以看到他晚年曾经有过退隐庐山的念头。
这首诗可能就是他接近晚年的作品。
《望庐山瀑布》共有两首,第一首是五言古体,这里选读的是第二首,为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
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中在升起紫色的烟雾。
烟,一般呈灰白色,这儿的烟怎么会是紫色的呢?因为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
这样的风景多么美妙啊!香炉冒烟是极为平常的事物,诗人借它来描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观。
接着向下望到香炉峰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这里最传神的是一个“挂”字。
瀑布原本是从山壁上突然倾泻而下的水,远远看起来就像是悬挂着的布,所以叫瀑布。
望庐山瀑布古诗的意思全解及注释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这首古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你瞧啊,太阳照在那香炉峰上,居然升腾起了紫色
的烟雾,就好像那香炉峰是个神奇的大香炉在焚香一样,多有意思呀!再远远看去,那瀑布就像是一条白色巨龙挂在山前,这画面,多震撼呐!(就好像你看到了一道巨大的白色绸缎从天上垂下来一样。
)“飞流直下三千尺”,哇塞,那瀑布水从高处直直地飞泻而下,真的
有三千尺那么长吗?这得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呀!(就像银河从九天之
上倾泻而下。
)“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不就是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
掉下来了嘛!这比喻,简直绝了!
咱来仔细瞅瞅这注释哈。
日照,就是太阳照耀呗;香炉呢,就是指
庐山的香炉峰啦;紫烟,就是那紫色的烟雾呀;遥看,就是远远地看呗;挂前川,就是挂在山前的河流上呀;飞流,就是飞快地流动、飞泻;三千尺,当然不是真的有三千尺啦,就是形容很长很长;银河,
就是天上的星河啦;落九天,就是从很高很高的天上掉下来。
这首诗啊,那真的是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奇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
读完就好像自己也站在了庐山瀑布前,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它就像一
幅超级震撼的画卷,一下子就展现在你眼前。
(就跟你身临其境去看
了一场超级大片一样。
)咱不得不佩服诗人的想象力和才华呀!这诗
就是能让你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让你对庐山瀑布充满了向往
和憧憬。
我觉得呀,这首诗真的是古诗中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古诗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翻译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注释洪泉:指水丰势强的瀑布。
迢迢:形容瀑布之长。
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层云。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天清:天气清朗。
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
秀色:壮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
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赏析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
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
“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
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
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
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
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
《望庐山瀑布.其一》艺术手法分析和赏析望庐山瀑布其一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赏析李白生平游历好多名山大川,他非常喜爱庐山的风景,从他的“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望庐山瀑布》之一)等诗句可以看到他晚年曾经有过退隐庐山的念头。
这首诗可能就是他接近晚年的作品。
《望庐山瀑布》共有两首,第一首是五言古体,这里选读的是第二首,为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
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中在升起紫色的烟雾。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唐代:李白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标签小学古诗、山水、组诗译文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
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
南见:一作“南望”。
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壑:坑谷。
“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歘:歘忽,火光一闪的样子。
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
隐若:一作“宛若”。
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
“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河汉:银河,又称天河。
一作“银河”。
“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造化:大自然。
江月:一作“山月”。
“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潈:众水汇在一起。
“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
穹石:高大的石头。
乐:爱好。
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益:更加。
闲:宽广的意思。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
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生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
在瀑布附近,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1.这首诗写的是庐山瀑布的什么。
2.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诗中作者想象的内容是什么?4.试说出该诗的用字精彩之处。
参考答案:1.雄伟气势2.夸张、比喻3.疑是银河落九天4.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化动为静,赞颂大自然的神奇伟力,飞字生动写出瀑布喷涌景象,落字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气势。
比喻奇特,如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又自然,新奇又真切。
阅读练习二:1、这首诗用词精妙;你能简单分析一下生或者挂的妙处吗?(2分)答:示例:一个生字写活了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2、下列对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应该是化动为静))A.第一句诗人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为瀑布创造了不同寻常的背景。
B.第二句诗中挂字用得妙,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而下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C.第三句中飞字,写出了瀑布的喷涌而出,直下既写山的高峻陡峭,又写水流之急。
D.这首诗综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绘出一幅雄奇瑰丽的瀑布图。
3.这首诗的作者是,这是一首诗(填诗体名称)。
(2分)4.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3.李白绝句(七言绝句)4.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2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望庐山瀑布》说课实验小学韩小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授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望庐山瀑布》。
这一单元都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
这节课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50岁时隐居庐山望见庐山瀑布时有感而发所作的一首诗。
诗中由近到远的顺序,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简洁,用词精当。
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仅用了28个字就将一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展现世人眼前。
针对诗文的以上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设计教学目标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庐、瀑、炉、疑”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我会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教授过程来学习文本的。
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打算创设多种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设计了多种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为学习其他的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既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