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Conceptual Metaphor概念隐喻
- 格式:ppt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12
概念隐喻的原型阐释摘要: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认知,更好地帮助我们表达自己和了解世界。
本文试从原型理论的角度来阐释概念隐喻的话语作用,以实现更好地使用隐喻表达式的目的关键词:概念隐喻;原型;话语效果一、引言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始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作为认知隐喻研究的“导火线”,自从被正式提出以来,更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关注的热点。
莱考夫(Lakoff)在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一文中对概念隐喻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认为: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进化的过程和思维、行动的基本方式,隐喻为认知世界和表达自我提供了一个视窗“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
”(Lakoff&Johnson,1980:1)人们用不同的喻体映射本体,从而产生不同的概念隐喻。
本文旨在探讨概念隐喻在话语表达中的原型效果及其作用二、概念隐喻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由喻体到本体的映射,我们可以看出:概念隐喻与通常所说的隐喻表达式不同,它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行特点(李勇忠,李春华,2001)。
而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式与概念隐喻成系统性关系。
换言之,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式与概念隐喻的关系是“派生―基础的关系”(林书武,1998)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人们由感知觉经验形成具体概念范畴的图式结构(schema structure)。
含而不露的Metaphor(隐喻)2、含而不露的Metaphor(隐喻)Metaphor(汉译名为“隐喻”或“暗喻”),也是一种比喻,它不用比喻词,直接把甲事物(喻体)当作乙事物(本体)来描述,其比喻关系隐含在句意中,从而更生动、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的解释是:“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or 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of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这个解释的意思是说,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他通常的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短语被用来表述另外的一种事物。
由于比喻是隐含的,决定了它的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必然十分紧密。
与simile相比较,不但不需要as, like之类的比喻词,有时甚至可以连本体也不出现。
基于这种情况,有些词典或著作常常对metaphor 和simile同时论述,称之为“浓缩的明喻(a compressed or condensed simile)”。
如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对Metaphor的定义就是如此,“Metaphor: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one thing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another. The basic figure in poetry. A comparison is usually implicit; whereas in simile it is explicit.”下面用实例对这两种修辞格做一比较:1a. Life is like an isthmus between two eternities. (simile)生活像永恒的生死两端之间的峡道。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简介“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中文意思是:当代隐喻理论。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对于隐喻的本质和功能,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在20世纪中叶,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研究逐渐从传统的修辞学转向了认知语言学领域。
本文将对当代隐喻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1. 隐喻的认知基础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他们将隐喻视为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表达的一种基本手段。
根据这一观点,隐喻的产生源于人类对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感知和认识。
人们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相联系,从而实现对新概念的理解。
这种联系通常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如形状、功能、情感等。
2. 隐喻的类型根据隐喻所涉及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当代隐喻理论将隐喻分为三类: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
(1)结构性隐喻:结构性隐喻是指将一个概念的结构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概念。
例如,将时间看作是一条河流,就是一种结构性隐喻。
在这种隐喻中,时间的概念被映射到了河流的概念上,形成了“时间是河流”的新概念。
(2)方位性隐喻:方位性隐喻是指将一个概念的方位特征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概念。
例如,将成功看作是向上攀登的过程,就是一种方位性隐喻。
在这种隐喻中,成功的概念被映射到了攀登的概念上,形成了“成功是攀登”的新概念。
(3)本体性隐喻:本体性隐喻是指将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概念。
例如,将爱情看作是战争,就是一种本体性隐喻。
在这种隐喻中,爱情的概念被映射到了战争的概念上,形成了“爱情是战争”的新概念。
3. 隐喻的工作机制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映射和整合。
(1)映射:映射是指将一个概念的某些特征或属性转移到另一个概念上。
metaphor的定义与举例Metaphor(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特定的意义。
隐喻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可增加表达的鲜明度和形象感。
下面列举十个关于隐喻的定义和举例:1. 隐喻是一种比喻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传递特定的含义。
例如,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们都在不同的道路上前行。
2. 隐喻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一个事物表示为另一个事物来传递信息。
例如,他是一只狼,意味着他凶猛且有攻击性。
3.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来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时间是一把无形的刀,悄悄地将青春割去。
4. 隐喻是一种意象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一个事物的特点用于描述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
例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给人带来希望和快乐。
5. 隐喻是一种比较的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传递意义。
例如,她的眼睛是湖水般清澈明亮,让人陶醉其中。
6.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的属性或特点用于描述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说明。
例如,他的声音如同丝绸般柔软,让人心旷神怡。
7. 隐喻是一种运用想象力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一个事物的形象用于描述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传达感受。
例如,他的心如同一片荒凉的沙漠,干涸而寂寞。
8. 隐喻是一种创造性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的特点用于描述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
例如,她的微笑如同春天的花朵,绽放着温暖和希望。
9. 隐喻是一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例如,爱情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两颗相爱的心。
10. 隐喻是一种拓展思维的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的属性用于描述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传递意义。
例如,他的眼神如同星空般璀璨,散发着无尽的光芒。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隐喻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修辞手法,能够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和深入人心。
隐喻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文学作品的表达,也能够在日常交流中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概念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实现林正军 夏士周摘 要: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人类在认知层面对经验的高层次加工,而概念语法隐喻则关注经过高层次认知加工的概念在词汇—语法层的表达。
本文构拟了概念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实现框架。
研究发现:语法隐喻式表达的概念意义可以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实现;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对概念意义的表达是概念语法隐喻产生的动因;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概念语法隐喻中过程转换、级阶转换和性状转换的主要认知机制。
关键词: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语法隐喻;概念意义;认知机制[中图分类号]H05 DOI:10.12002/j.bisu.4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23)03-0003-15引言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指体现同一概念意义的不同语言表达式之间的隐喻性关系,是语法隐喻的一种,主要关注经验意义的不同体现方式。
当人们使用的表达更加接近外部世界事态时,这种表达式被称作一致式,通常是无标记的、典型的词汇—语法形式;而当使用的表达为有标记的、非典型的词汇—语法形式时,这种表达式被称作隐喻式(Thompson,2014;朱永生,2006)。
现有概念语法隐喻研究包括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两个层面。
理论层面的研究多致力于对概念语法隐喻的界定或对其生成方式的解读(Martin,2008;朱永生,2006;丛迎旭、王红阳,2013),其中认知视角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概念语法隐喻的运作机制及表达式的语义关系等问题(高波,2009;林正军、杨忠,2010/2016;刘婷婷、张奕,2014;林正军、董晓明,2017;林正军、张姝祎,2018)。
应用层面的研究则涉及概念语法隐喻在阅读与写作教学(Ryshina-Pankova,2015;Lee et al.,2019;楚建伟、高云,2014)以及翻译研究(Bisiada,2018;唐革亮、杨忠,2016;董敏,2018)中的作用。
conceptual metaphor语言学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语言学中,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探索了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理解和构造语义。
通过使用隐喻,人们可以借用一个已知的经验领域来解释另一个较为抽象或不可见的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Conceptual Metaphor进行定义和概述。
其次,我们将回顾Conceptual Metaphor的发展历程,了解它在语言学领域中的演变与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概念映射理论以及隐喻与概念转喻的关系,探讨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
然后,我们将讨论Conceptual Metaphor在语言教育、文学创作以及跨文化交流等应用领域中的案例研究,并探索其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Conceptual Metaphor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展望未来其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Conceptual Metaphor这一重要的语言学概念,从定义、概述到核心原理与观点,再到应用领域和案例研究。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Conceptual Metaphor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认识到它对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影响。
同时,本文也希望为未来Conceptual Metaphor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展望。
2. Conceptual Metaphor的定义:2.1 语言学名词解释:Conceptual metaphor(概念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用于描述我们如何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而获得意义。
它是指在语言中使用一个领域的概念(称为源领域)来理解另一个领域的概念(称为目标领域)。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借用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目标领域。
这种比喻性的思维结构主要存在于人类语言和思维中,并且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表达思想至关重要。
8. Conceptual metaphorPre-questions;1. What’s the relation and distinction of metaphor studies in traditional rhetoric and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2. What’s the ba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3.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4. What’s the major limitation?8.1 Metaphor in traditional rhetoric8.1.1 Definitions隐喻是用另外一事体的某些相似特性来描绘某事体的想象性方法,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是非正常的语言使用,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
Metaphor is an innovative use of language or of the figurative application of a single term to a new referent.对比论和替代论都将隐喻看作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都将隐喻的功能看作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就其结构和形式而言,都认为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互动论把隐喻作为一种语义现象,并放到句子层次进行考察。
8.1.2 Types方达尼尔以“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为标准,把隐喻分成五类:(1)一生物的特征向另一生物转移,(2)无生命实体的特征向无生命抽象事物转移,(3)无生命事物向生物转移,(4)从生物向无生命事物转移的物理隐喻,(5)从生物向无生命事物转移的道德隐喻。
又可分为两类:实体间的物理性隐喻和抽象事物与实体间的道德隐喻。
8.2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类推和隐喻式推理是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