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55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州市城区住宅用地供应三年(2018—2020年)滚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9.21•【字号】荆政办发〔2018〕38号•【施行日期】2018.09.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住房改革与发展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州市城区住宅用地供应三年(2018—2020年)滚动计划的通知荆州区、沙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有关部门:《荆州市城区住宅用地供应三年(2018—2020年)滚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8年9月21日荆州市城区住宅用地供应三年(2018—2020年)滚动计划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房地产用地管理与调控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18〕20号)精神,为加强和改进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改善住房供求关系,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遵循“严控总量、优化结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方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计划范围和期限本计划涵盖的范围是荆州市城区行政辖区内(包括荆州区、沙市区、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及其所属乡、镇、街办)计划供应的全部住宅用地,供应方式包括划拨、协议出让、招拍挂出让等。
期限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二、计划指标根据荆州市城区住宅用地供应中期规划(2017—2021年)和2017年年度供应计划的完成情况,结合城区的商品住宅库存和去化周期、商品住宅用地供应潜力等因素,按照“五类”调控目标,统筹兼顾安排三年住宅用地建设所需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
2018—2020年住宅用地三年滚动计划总量为550公顷(8250亩),其中,国有出让方式供应土地385公顷(5775亩),以商品住宅用地为主;国有划拨方式供应165公顷(2475亩),以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为主,其中2018—2020年计划增加租赁住宅用地供应4公顷,新建公租房2000套。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1.11•【字号】荆政发〔2018〕3号•【施行日期】2018.0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荆政发〔2018〕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各部门:现将《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8年1月11日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实现城乡规划编制、设计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乡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参考国内先进城市的同类技术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中心城区及周边需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包括荆州开发区、荆州高新区及纪南文旅区)内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和镇规划建设用地的城乡规划编制、设计和管理等有关活动。
城市规划区内其他镇(乡)、村庄规划的管理技术规定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范围内的规划用地划分为:I类地区、II类地区、III类地区(附图1—1)。
I类地区(旧城区):指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东起豉湖路、柳垸二路,西至西环路,南至沿江大道、学苑路,北至北环路、荆沙大道的区域;II类地区:指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除I类地区以外区域;III类地区:指除I类、II类地区以外的区域。
第四条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本规定要求。
第二章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第五条为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形态,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应当逐步推进城市设计工作。
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录第⼀章总则 (1)第⼆章城市发展战略与⽬标 (4)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7)第四章城市规划区规划 (32)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36)第六章中⼼城区⽤地布局及专项⽤地规划 (37)第七章中⼼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44)第⼋章中⼼城区绿地⽔系规划 (48)第九章中⼼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51)第⼗章中⼼城区市政⼯程规划 (53)第⼗⼀章中⼼城区环境保护和环境卫⽣规划 (56)第⼗⼆章中⼼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59)第⼗三章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 (62)第⼗四章近期建设规划与远景发展设想 (67)第⼗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71)第⼗六章附则 (72)附表⼀:荆州市发展⽬标与指标体系表 (73)附表⼆:荆州市中⼼城区⽤地汇总表 (74)附表三:荆州市中⼼城区规划建设⽤地平衡表 (75)附表四:荆州市中⼼城区规划主、次⼲路⼀览表 (76)附表五:荆州市中⼼城区公园绿地规划⼀览表 (79)附表六:荆州市省级以上⽂物保护单位⼀览表 (81)第⼀章总则第⼀条规划⽬的为适应荆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进⾏城市建设,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条规划依据(1)《中华⼈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民共和国⼟地管理法》(2004);(3)《中华⼈民共和国⽂物保护法》(2007);(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函》(建规函[2004]270号);(7)《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8)《长江流域防洪规划》(2008);(9)《荆州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10)国家及湖北省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11)荆州市政府关于《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进⾏修编的请⽰(荆政⽂[2004]95号)。
荆州城南发展最新规划方案*日期:2022年3月*一、项目背景荆州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城市。
荆州市南部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规划和管理,导致南部地区发展缓慢,城市功能不完善,生活质量有待提升。
为了发挥南部地区的潜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荆州市政府决定制定荆州城南发展最新规划方案。
二、规划目标本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城市功能的南部地区,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繁荣,增加市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南部新城市。
三、规划内容1. 城市总体布局在荆州城南地区打造现代化城市功能,规划总面积为100平方公里。
依托黄河、长江两大江河资源,布局城市中心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态区等功能区域。
2. 交通网络规划优化交通服务,建设便利的交通网络。
规划建设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等,以提高交通效率,方便市民出行。
3. 工业区规划发展现代化产业,提升南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规划建设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入驻,促进经济发展。
4. 商业区规划打造繁华商业中心,吸引消费者,带动经济增长。
规划建设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餐饮娱乐区等,以满足市民日常生活和娱乐需求。
5. 居住区规划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规划建设各类公寓、别墅、小区等,配套完善的社区设施,打造宜居的居住环境。
6. 生态区规划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规划建设生态公园、湖泊、植物园等,保护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提供市民户外休闲空间。
7. 教育和医疗设施规划建设一流的教育和医疗设施,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规划建设学校、大学、医院等,满足市民对教育和医疗服务的需求。
四、实施步骤1. 规划编制成立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市民代表组成的规划编制小组,开展综合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和意见,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通知荆政办发〔2019〕1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各部门:《荆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已经2019年6月5日市第五届人民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6月17日荆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部令第39号)及《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国土资规〔2017〕17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面积为480平方公里)内国有土地的储备计划、收购、前期开发、管护等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是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为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依法取得土地,组织前期开发、储存以备供应的行为。
第四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负责土地储备管理工作。
市发改、住建、文旅、财政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土地储备相关工作。
市土地储备机构负责土地储备具体工作。
第五条市土地储备机构及各功能区土地储备机构应当严格按界定的范围履行储备职责。
市土地储备机构可委托各区、各功能区储备机构承担土地储备的具体工作。
第六条市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土资委)负责统筹、协调、决定土地储备管理重大事项。
第二章土地储备计划第七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编制土地储备三年滚动计划,合理确定未来三年土地储备规模,对三年内可收储的土地资源,在总量、结构、布局、时序等方面做出统筹安排,优先储备空闲、低效利用等存量建设用地。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州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6.30•【字号】荆政办发[2008]50号•【施行日期】2008.07.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州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荆政办发〔2008〕50号)荆州区、沙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市政府有关部门:《荆州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实施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六月三十日荆州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实施细则第一条为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6〕68号)、《湖北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鄂财综发〔2007〕31号)、《荆州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荆州市人民政府令第48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荆州市城区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以下简称土地出让收入)是指政府以出让等方式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全部土地价款。
具体包括:(一)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总成交价款;(二)转让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或依法利用原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建设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三)处置抵押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四)转让房改房、经济适用住房、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集资房按照规定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五)改变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以及其他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变更有关的收入等。
国土资源部门依法出租国有土地向承租者收取的土地租金收入;出租划拨土地上的房屋应当上缴的土地收益;土地使用者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向市政府缴纳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等费用,一并纳入土地出让收入管理。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说明书第一部分概述第一章城市概况一.区位关系(一)地理位置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南地区的经济纽带,长江中游枢纽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渔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
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1°15 ~114°05 ,北纬29°26 ~31°37 。
境区东西最大横距约274.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30.2公里,呈带状分布。
(二)区位关系从区位关系看,荆州处于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处在武汉都市圈与宜昌都市区的联结轴线上,是武汉都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在城市等级上与宜昌、襄樊属于同一级别,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荆州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与湖南省的岳阳和常德市域相接壤,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中部核心城市。
二.行政区划荆州市辖荆州、沙市两区及江陵县、监利县、公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个县级市。
全市设88个镇,12个街道办事处,14个乡。
全市国土面积14067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7.6%。
其中平原湖区占78.8%,丘陵低山区占21.2%;市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市区建成面积58.3平方公里。
三.自然地理(一)地质·地貌荆州市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
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
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
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的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引言荆州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荆州就作为商业、交通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荆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居民的幸福感,市政府决定制定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二、规划目标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荆州市成为生态宜居、功能完善、现代化的宜业宜商城市,打造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城市的建设密度和绿地覆盖率,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2.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益;3.发展现代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就业机会增加;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吸引力;5.提高城市的应急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三、规划内容1. 城市布局与用地规划荆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将注重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原则,合理规划各类用地和城市功能区。
根据不同功能和特点,划分为市中心商务区、产业集聚区、居民区等不同的功能区,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和布局。
2. 交通规划根据市民出行需求和交通状况,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重点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并改进道路规划和道路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此外,还将建设轨道交通系统,以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方式。
3. 建设环境和生态保护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重点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通过提高绿地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水质,保障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生态平衡。
此外,还将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4. 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形象塑造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同时注重塑造现代城市形象。
通过修复古建筑、开展文化活动和推广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四、实施方案为了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市政府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2.鼓励和引导投资,吸引优质项目进入荆州市;3.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区域发展;4.鼓励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5.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监测规划实施效果。
荆州市农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绿色水产养殖基地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国家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到202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02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
(一)构筑农业发展新优势显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抓好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涵养修复、农业污染防治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荆州战略。
开展绿色农田创建示范,支持鸭蛙香稻生产基地、稻鱼生态综合种养基地建设,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绿色生态田园。
支持水稻、棉花、油料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市场形势,调整棉花种植面积;协调落实中央优质粮食工程、产粮大县奖励、产油大县奖励政策、国家油料基地建设等工程,稳定粮食生产,扩大油菜种植面积。
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0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油料种植稳定在300万亩,棉花种植稳定在50万亩水平。
现代农业布局图荆州市人民政府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建设。
依托温氏股份、牧原股份、东进农牧等龙头企业,建设400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基地。
依托峪口禽业、湖北双港、湖北宇祥、鑫盛农牧等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蛋鸡养殖模式,全市智能化蛋鸡养殖规模达到300万只。
以小胡鸭、湖北宇祥、湖北双港、荆江蛋品等基地建设为重点,建设500万只蛋鸭养殖基地。
以公安东南醇、中南畜牧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公安、荆州、松滋、监利等5万头肉牛养殖基地。
以兰羊合作社、松滋喜洋洋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荆州、松滋等1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
加强绿色水产养殖基地建设。
坚持水产品养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选育小龙虾、河蟹、黄鳝、龟鳖、黄颡鱼、家鲢鱼等水产品品牌。
依托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长江大学、湖北省水产产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选育适合在江汉平原生长的水产新品种。
荆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征求意见稿)荆州市国土资源局二〇〇九年七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1)一、荆州市概况 (1)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三、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3)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五、土地供需形势分析 (5)第二章规划总则 (7)一、指导思想 (7)二、规划原则 (7)第三章规划目标 (9)一、区域发展功能定位 (9)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9)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0)四、土地利用战略 (10)五、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1)第四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13)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13)二、完善城镇体系布局 (13)三、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14)四、土地利用分区 (15)五、县市区土地利用调控 (19)第五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0)一、适度调整土地利用总体结构 (20)二、引导调整农用地结构 (20)三、有序调整建设用地结构 (21)四、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 (22)第六章土地利用重点任务 (23)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23)二、集约节约利用建设用地 (26)三、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 (27)四、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29)第七章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32)一、规划目标 (32)二、规划范围 (32)三、用地规模 (32)四、空间布局 (32)五、用途管制 (33)第八章重大工程用地保障 (35)一、交通运输工程 (35)二、水利设施工程 (36)三、能源建设工程 (37)四、旅游开发工程 (37)五、环保建设工程 (38)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9)一、行政措施 (39)二、经济措施 (40)三、法律措施 (40)四、技术措施 (41)五、社会措施 (42)附表 (43)前言《荆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1999年编制完成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在保护耕地、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增强依法用地意识、改善土地生产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规划目标过于单一、建设用地局部空间布局不合理、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等突出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现行规划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修编。
根据《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确定的荆州市土地利用控制性指标,结合荆州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建设用地调控为重点,编制《荆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大纲主要明确了2006-2020年期间荆州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土地利用重大工程,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大纲》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近期为2006-2010年,规划远期为2011-2020年。
《大纲》规划范围为荆州市所辖二区(荆州区、沙市区) 、三市(石首、洪湖、松滋)、三县(公安、监利、江陵)行政辖区范围,土地总面积14068.68平方公里。
第一章规划背景一、荆州市概况荆州市地处长江中游,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与湖南为邻,北傍长湖与荆门接壤,位于两湖平原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地带,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川湘鄂经济纽带,国家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
其地理位臵为东经111°15ˊ~114°05ˊ、北纬29°26ˊ~31°37ˊ,境内东西最大横距约274.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30.2公里,呈带状分布。
荆州市处于中国地势第三阶梯的西部边缘,沿江地带系近代冲积层,是江汉平原主体,平原湖区占78.80%,丘陵低山区占21.20%,水域面积大,以洲滩、湖泊为主的湿地生态资源独具特色。
全市辖二区(荆州区、沙市区)、三市(石首、洪湖、松滋)、三县(公安、监利、江陵),国土面积14068平方公里。
2005年总人口638.28万,地区生产总值393.0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0.13:31.64:38.23,固定资产投资116.78亿元,全年财政收入24.41亿元,粮食产量322.2万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9040公顷。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土地利用结构2005年荆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末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406867.99公顷,其中:农用地974608.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28%;建设用地150716.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71%;未利用地281543.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0.01%。
1.农用地现状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652791.47公顷,园地面积12859.99公顷,林地面积70850.28公顷,牧草地面积297.96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237808.45公顷,分别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6.98%,1.32%,7.27%,0.03%和24.40%。
2.建设用地现状2005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115935.63公顷,交通水利用地33456.23公顷,其他建设用地1324.18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76.92%、0.88%和22.20%。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22805.4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9.67%,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03.14平方米;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93130.2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80.33%,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223.23平方米。
3.未利用地现状2005年全市水域用地164186.31公顷,滩涂沼泽86006.48公顷,自然保留地31351.01公顷,分别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58.32%、30.55%和11.13%。
(二)土地利用问题1.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现行规划实施九年,全市人口增加14.53万人,耕地面积减少20693.6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62亩下降到2005年的1.53亩,下降5.5%,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
全市城镇人口221.10万人,占总人口的34.64%;城镇用地14274.87公顷,占城乡居民点用地的15.08%。
农村人口417.19万人,占总人口的65.36%;农村居民点用地93130.23公顷,占城乡居民点用地的84.92%。
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偏高,城乡人口比例与城乡居民点用地结构不相协调。
3.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
农村空心村和零星户较为普遍,2005年末,全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223.23平方米,高于全省人均202平方米的平均水平,远远高于国家150平方米的标准。
农业用地利用粗放,产出效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镇内部闲臵和低效利用土地现象较为严重,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三、现行规划实施情况现行规划的实施,在土地利用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划定土地用途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农地转用审批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有效保护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明确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区,实行用途管制制度,有效地引导了建设用地布局,控制了建设用地无序蔓延。
通过疏堵结合,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了全社会按规划用地和管地的意识。
现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一是规划调控作用发挥不充分。
现行规划与各部门和行业发展规划衔接不够,用地安排与行业发展衔接不够,行业发展用地受到限制,影响了规划调控作用的发挥。
二是局部用地布局不合理。
现行规划在用地指标上采取平均分配方式,用地布局上缺少前瞻性,导致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用地空间不足,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建设预留地指标闲臵浪费,建设项目选址与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突出。
三是规划弹性不足。
现行规划刚性有余,弹性不足,对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速度变化而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适应性不强,规划的用地范围与实际项目选址要求不符的现象频繁发生。
同时,规划缺乏相应的机动灵活的管理机制,规划实施过程中频繁调整规划布局。
四是规划实施制度措施不配套。
实施措施针对性不强,实现规划目标的保障手段不充分,部分规划目标难以达到。
特别是迁村腾地规划目标设臵过高,缺少强有力的实施措施和手段,没有相应资金来源,规划目标难以实现。
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荆州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位于武汉、宜昌、襄樊一主两副三大都市内,是我国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
规划期间,荆州面临加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和国家经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国外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长江洪水的威胁基本解除,有利于荆州全面承接产业转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二是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实施,对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有利于荆州抢抓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是中部崛起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国家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发展上向中部地区大力倾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力度将大大加强,都将有利于统筹荆州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四是《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开始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强力推进,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建设的加速,省委省政府对荆州的旅游和工农业的投入将迅猛增长,荆州城镇化、工业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今后十五年是荆州市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是土地利用的矛盾凸显期,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荆州作为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
全市6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分之一的社会增加值来源于农业,保有一定量的耕地,是荆州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设占用耕地不可避免,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也将占用一定耕地。
而荆州耕地后备资源有限,补充耕地的成本不断增大,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
二是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难以协调。
荆州自然条件优越,土地适宜性广,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经济发展日益加快,各业争地矛盾突出。
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将拉动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和经济建设用地进一步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将越来越有限,各项建设用地供给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三是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建设人水和谐城市,实现城乡统筹是顺应经济发展转变的必然趋势。
当前,荆州市城乡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城乡经济“二元化”突出,城乡统筹发展任务日益艰巨。
五、土地供需形势分析1.土地供需总量分析。
根据各行业和部门的相关规划预测,2006-202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总需求为27964.19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