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陕西省地理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2006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I地理试卷分析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地理试题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主要围绕能力考查来命题,体现了能力立意的思路。
一、试卷分值的分布及难度文科综合试卷各科分值所占权重为1:1:1,地理试题总分为100分。
1-11小题为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36题和39题为综合题,共56分;36题分值36分,为地理学科内综合题;39题的第(3)、(4)、(5)小题,分值20分,为政史地三科的跨学科综合题。
总体上看,6、8、9、11小题难度较大,尤其是第9和11小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而失分。
二、考点的“变”与“不变”今年地理考查知识点和去年相比有较大变化,去年自然地理部分的考点占65﹪左右,今年自然地理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人文地理比重上升(﹥50﹪),更加向人文方向延伸。
自然地理中往年的重点知识点,如宇宙环境、地球运动、气候、洋流等有难度的题目考查较少,主要涉及了日偏食、时间的计算和环境问题;而突出了(如农作物分布、能源消费地区分布等)人文地理考点,突出考查学生对地理区位的分析能力和对地理原理运用能力。
试题虽没有涉及当前人们特别关注的“八荣八耻”等热点问题,但对环境问题也给予特别关注。
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实际性。
例如,第36题,以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沙尘暴为背景,以前不久北京的特大沙尘暴为平台,对沙尘暴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查。
三、地理学科特点鲜明试卷中地理图像丰富,共有8幅地理图表。
有区域图、曲线图和柱状图等图表,符合地理学习和地理科学的规律。
呈现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综合性、区域性、地理事项的分布规律和地理变化过程等内容,加大了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考查,使地理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充分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四、考查的知识点分析选择题1-2小题,是用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粮食作物的种类和产区,并间接考核了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3-5小题,针对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判断它们的分布规律等,该图虽然源于大学教材,但原理仍然在于高中教材(理在书中);6-8小题根据图表中有关能源消费与区域分布,来考查考生的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和实际推理能力;9-11小题,依据日偏食出现的地区和出现的时间计算和判断地方时的分布和变化规律,虽然月食和日食是自然地理中的难点,但在教学大纲中属于研究性学习专题,也应属于考查范围,该题若考生能静下心来,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光照图、昼夜长短的原理也能应对自如,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高考地理对考生细致的学习心理品质的考查等。
2006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及07届高三地理教学复习建议万州区教科所向先文一,2006年重庆市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分析报告(一),试卷的整体评价1,过度平稳,保持了连续性。
表现在形式和难度两个方面。
一是题的数量和形式与往年的全国卷相同,让学生容易接受,不会产生心理压力,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
二是从难度上看,一卷难度虽较去年大,但二卷难度较去年小,试卷的总体难度与去年大致相当。
2,有合理的区分度,利于选拔人才。
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各档次题的大致构成如下:虽有难题,但不怪不偏,忠于教材,对于思维能力强的考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能突现优生,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这是今年与去年试卷的明显优势,因为太难太易都会造成区分度不高,容易题大家都会,拉不开档次;难题大家都不会做,同样也拉不开距离。
)3、依托主干,考查能力。
重点考查了考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如选择2题、既要求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度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达到了《考纲》的要求。
4、文字简洁,阅读量小;图像简洁,干扰要素少(这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答案简洁,表达量合理。
(二),试题特点1,考查地理主干知识的点多,为高三地理教学工作制明了方向。
本套试题涵盖了39个考点,忠实于教材,突出主干(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
猜题、押题几乎没有必要,只有脚踏实地的全面复习《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才能经受得起检验。
2、回归教材,体现了学什么,就考什么的命题思想。
课外素材相对于往年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3、学科特色鲜明。
以地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曲线统计图、柱状统计图、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三幅经纬网区域图)。
第一组题虽然没有地图,但考生在作答时必须在草稿纸上画图才能解出,实际上是无图考图。
其他地理题每组都有一幅地图,共计5幅地图。
充分体现了学科特色。
第一部分 2006年地理高考试卷分析一、2006年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分析(一)地理试题凸显主干性2006年全国各地地理试题考查的地理知识的简要分析。
全国文综1:“谷物种植及分布;雪线;能源消费;时间计算、沙尘暴与环境;运输中的区位”。
全国文综2:“产业迁移及其原因;日出时间、昼长;农产品的产地、产量及贸易;等温线;洋流分布;城市区位等”。
北京文综:“水温随深度变化;台风;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中国铁路和人口迁移;图示区域自然条件、农业工业区位;村落分布特点及其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
天津文综:“时间与方向;等高线;天气;年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城市地域结构、旅游;河流流向原因分析、大型水利枢纽的影响、城区规模扩大的自然条件分析及其影响;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自然条件分析”。
四川文综:“气候;人口再生产;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企业区位选择;我国区域旱情原因分析、水利枢纽、工业发展的条件、旅游;时间计算与方向、城市带区位分析”。
重庆文综:“时间计算、昼长、日影;气温、日照年变化;陆地自然带、温度、盐度;人口再生产、人口自然增长率;区域地形、气候区、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及其水污染(环境问题);农业及其区位”。
2006年全国地理试题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符合考纲要求,但是从知识要点来看,自然地理中的时间计算、气候与地形、海水温度盐度、洋流分布以及人文地理中的区位(工业、农业、旅游等)分析、人口、能源以及环境问题等都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地理试题凸显学以致用的思想2006年全国各地地理综合题的设问角度分析:全国(文综1)36题:“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分析”。
全国(文综2)36题:“海水蒸发量增加,对同纬度东岸陆地造成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北京36题:“图示区域自然条件、农业和工业区位分析”。
江苏31.32题:“31题气温年较差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2题俄罗斯自然与人文条件分析;33题钢铁工业及其区位条件分析”。
天津36题:“河流流向原因分析、大型水利枢纽的影响、城区规模扩大的自然条件及其影响分析”。
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卷(一)地理试题简析综观2006年的文综地理试题,题型和往年一样,其中政、史、地三科的比例仍保持大约1:1:1,地理试题的难度与2005年相比略有下降,客观题第9题比较难,一般学生都难于理解。
客观题的难度应与去年大致相当。
但主观题部分比05年有所下降。
2005年的主观题第36题是去年文科考生丢分的“重灾区”,2006年的第36题吸收去年教训,选材平实,情景设置似曾相识,但立意新颖,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释、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上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基本特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1、立足基础,突出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和地理基本能力的考查2006年的文综地理试题以基本的学科知识为命题素材,紧扣教材,匠心独特,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11道选择题主要考查了农业知识、气候知识、能源知识、地球运动和时间计算等。
主观题第36题考查了重大生态问题——沙尘暴知识;第39题涉及了城市的区位知识。
试题都属于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层次的考查。
突出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和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地理基本能力考查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2、政、史、地的结合更紧密、更融合与2005年相比,政、史、地的联系表现的更紧密。
第36题的第5小题,(5)在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学生首先必须明确明王朝灭亡的时间1644年,才能在图读出正确答案。
第39题的第1小题,(1)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可以说一道历史题,题目提示: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学生根据历史教材的知识能答出正确的答案。
题目提示:地理的分布特点。
图中用图例给了通商口岸的空间分布,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的地理知识也能快速写出正确的答案,也可以说是一道地理题目,如把该题放到地理的单科卷中,学生也能正确作答。
3、地理计算是仍是高考的一大重点由于地理计算能够较好地检测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对地理基本原理的运用,多年来一直成为地理高考命题的重点。
城市与环境科学系本科课程考试试卷分析专业地理科学类年级2006级班级(1)人数 71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任课教师命题组长1. 试卷分析的意义试卷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两个最基本的问题:①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②是否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两者缺一不可。
通过试卷分析,可以发现教与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基本说明2.1 试卷分值按百分制。
≥90分为优秀等级;80-89分为良好等级;70-79为中等等级;60-69为合格等级;60分以下为不合格等级。
2.2 集体阅卷教师不得少于3人,试卷成绩评定后,严格按照要求逐项填写,由试卷小组负责人签字后连同《学生成绩登记表》,一并交本单位办公室存查,未经主讲教师及系主任同意,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
2.3考试成绩以教学班为单位统计登载。
3.试卷分析的内容3.1考试基本情况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4、试卷评价与改进措施4.1 试卷评价(1、试题题量、难易程度说明。
2、各题型覆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考察综合应用能力、素质情况及比例。
3、命题和答卷两者间反映教和学的情况分析。
4、命题与大纲、教材的联系程度,是否教考分离。
5、其它。
)2006级地理科学类一班有学生71人,全部按时参加考试。
考试成绩:最高分90分,最低分41分,平均成绩69.94分,总体成绩呈现正态分布规律;试卷共5个大题,3题难度偏低,2题难度适中;每题学生得分的情况用区分度表示,第一题、第五题区分度较差,其他三题区分度尚可,需改进。
试题覆盖了大纲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注重了对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素质的考察,试卷总体质量中等。
第一题:名词解释,主要考察学生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学生总体掌握较好。
但“人文人地学”这一基本概念学生回答不全面,说明这部分内容欠缺,需进一步加强。
第三题:填空连线,属于基础知识,写出中外4个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灵活性强,思路开阔,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总体反映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本学科的了解;连线主要集中在政治地理学说与提出者的关系,答案固定,但可以反映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情况。
2006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解析卢大亮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
读图1,回答1~2题。
1.、、代表的谷物依次是()A .小麦、水稻、玉米B .玉米、小麦、水稻C .水稻、小麦、玉米D .水稻、玉米、小麦2.M 省可能是()A .山西B .安徽C .广东D .甘肃答案:1.C 2.B解析:地理要素分布图是高考试题常见的切入点,在高考复习中要学会将相关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将零散的知识盘活。
该题虽然没有直接考查我国农作物的分布图,但要求学生心中有图。
此题考查了我国农作物(谷物)分布的知识。
(1)从图1中可以看出吉林省(位于东北平原)所代表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大;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所代表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大;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所代表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最大,所代表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次之。
综合我国农作物的分布特点即可判断、、代表的谷物依次是水稻、小麦、玉米。
(2)从图1中看M 省小麦、水稻的分布面积旗鼓相当。
根据我国小麦、水稻的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旱地)以种植小麦为主,秦岭淮河以南(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可判断该省应该处于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过渡地带(淮河流经该省北部)。
所以M 省可能是安徽省。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
图2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
读图2,回答3~5题。
1363.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A.B.C.D.4.多年平均雪线高度()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5.依图示资料可知()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答案:3.A4.B5.A解析:判读曲线统计图时,要明确坐标图上的线不仅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还能反映它的发展变化趋势,也就是说既要定量认识,又要定性分析,深刻认识图象所蕴涵的地理规律。
06年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07届高三复习前瞻思考纵观06年各家高考试卷,我们发现地理试题都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对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基本原理和基本思维品质的考查。
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重大事件的同时,注重考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释、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真分析一下,2006年高考地理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2006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1、文综卷难度略有下降,单科卷难度有升有降往年,地理是文综学科的“瓶颈”,特别是主观题部分,成为文科考生丢分的“重灾区”,地理得分是拉开文综总分的“分水岭”。
今年,各文综试卷的客观题大多数是“送分题”,主观题的难度也大幅度下降,有的甚至也是“送分题”。
如全国卷(Ⅰ)的地理部分,除了个别选择题第9题外,其他的基本是“送分题”。
2、突出双基,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考查06年高考地理试题主要考查了气候、天气系统、地球运动和时间计算、农业、工业、人口、资源、环境等中学地理的重点内容,突出考查了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分主干知识的考查情况见下表。
(1)气候及自然带试卷:全国卷(Ⅰ)题号:3~5 分值:12切入方式: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分布图试卷:全国卷(Ⅰ)题号:36(3)(4)分值:21切入方式:沙尘暴多发地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及其原因(2)人类的生产活动(工业和农业)试卷:全国卷(Ⅰ)题号:1、2 分值:8切入方式: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柱状图(3)时间计算试卷:全国卷(Ⅰ)题号:10、11 分值:8切入方式:区时及地方时换算3、突出对能力考查,符合高校选拔人才的需求对考生能力的测试,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也是高考命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06年综合或单科高考地理试卷均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遵循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注重实践,学以致用;试题的开放性进一步加大”的命题指导思想。
I.试题分析(2006)文科综合内陆卷(全国2卷)(地理部分)一、选择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
回答1—2题。
1.这种产业迁移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B.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迁移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2.香港制造企业迁移的原因有①香港地价较高②内地服务业发达③内地工资水平较低④香港人口数量剧减A.①②D.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D、B[分析]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工业区位选择是高中人文地理中“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知识的重点内容。
本题借助香港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香港迁移至内地的事实材料,考查考生对工业区位选择和变化条件的判断,对产业类型、产业迁移的原因,以及香港与内地近年来经济发展特点比较分析的能力。
同时也评价考生提取文字材料隐含的相关信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第1题考查考生对香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类型的判断,以及对香港制造业迁移到内地后所产生结果的认识。
题干部分要求学生判断香港的这种产业迁移属于何种性质,分析产业迁移后对迁入地产生什么影响。
由于题干已经提示香港的这种迁移的产业属于制造产业,根据产业类型的划分,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所以选择项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显然是错误选项;从题目给出的信息中,知道迁移的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高中地理对工业区位指向的划分(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产业,所以B选项“技术指向型”显然也是错误选项;在香港近20年大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迁入内地后,解决了迁入地的劳动就业,使农村就业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的发展,所以C选项“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发展”也是错误选项。
近20年香港制造业大量迁入内地后,由于制造业产生废水、废气与废渣,对迁入地的水源、土地资源、城市环境等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这是工业迅速发展的国家环境问题的共性问题),所以D选项“可能对迁入地造成污染”是正确的。
2006年高考陕西省地理试卷分析及2007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西安高新第一中学袁霞2006年是陕西省第一次使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I)的考查,与过去一直采用的全国卷(Ⅲ),命题的总体思路和原则一致,试题试卷基本体现了《大纲》的要求地理部分试题、试卷基本结构设计合理,符合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中学地理教学实际。
学科内各部分内容比例适当,学科的地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特征表现明显。
知识覆盖面适度,l卷试题难度大于II卷。
(I卷难度系数平均0.482,II卷难度系数平均0.636,全卷平均0.558),整体难度适中。
全卷试题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课改思想,体现了《考试大纲》以能力考查为主的命题思想。
既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又对今后中学地理教学和全面提高中学生素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地理部分试题是一份成功的试卷。
一.试题特征1、试卷基本结构保持不变。
体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凸显地理学科特点的命题思想,试题整体稳定,微观调整。
题型仍保持了历年以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组成,综合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的特点。
客规性试题的设问依然采取了以中心问题呈现的题组式命题风格和特色。
如:由我国“4个省、3种谷物”的种植面积的比较切入,认识不同谷物在我国的地域空间种植分布,深刻地理解各地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不同;由“4个国家能源消费构成”问题切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构成的不同,认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差距,并对能耗问题、节约型社会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等引起关注;“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时区、"时间问题的计算”等题组试题,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试题难度不大,但情景设计构思复杂、实用性强,凸显了地理学科空间性、时间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主观性试题继续保持了向能力型、专题型、开放型方向发展的特点。
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方向不变,强调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36题以我国沙尘暴天气的频发为切入点,通过三幅不同类型的图像资料,综合揭示了影响我国的沙尘暴产生的原理、活动路径、分布地区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认识“沙漠化”这一环境问题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39题的3、4、5小题,学科内综合性强,对城市、交通线的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考查明显。
试题取材新,有浓郁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既考查了教材中学科主干知识,又关注了考生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试题取材涉及地理学诸多知识领域,区域地理和经济地理所占比重较大。
试题中心围绕地理学主干知识设计,注重学生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掌握,即地理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等。
如:读图识图、分析图表、判断区位、空间定位、时间换算、概括规律、表述原因、说明问题、特点异同对比等。
2.重视基础,围绕学科主干知识取材.试题涉及容:自然地理42分,地球和地图知识8分,人文地理占34分,区域地理16分。
地球、地图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是否能够通过情景分析、审清题意,将不同的地理要素进行叠加,进行简单的时间推理计算,时区换算,昼夜长短判断。
自然地理部分,重点考查了考生对系统地理概念和理论模式化的判断、解析及应用能力。
内容包括“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年降水量的分布”曲线图,“沙尘暴按日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图的综合分析,以及地理环境相同点、相异点的比较等。
人文地理方面,凸现时代感,关注社会热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生全面素质、人文素养方面的考查。
考查重点集中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区域特征方面,如:“能源消费”、“北方地区沙尘暴”、"城市区位”、“主要铁路干线”等。
3、关注现实生活,强调多种能力考核。
地理学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创建现代和谐社会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试题注重贴近考生生活的可再生知识的应用,取材广泛切入点选择新颖,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现实生活。
试题设计从图像、统计资料、背景资料分析等多个方面展示了地理研究的科学性:特别强调了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定性定量研究,多角度多层面考核专业科学思维能力。
如:地理识记、观察表达、读图判断、归纳分析、逻辑推理等。
36题的3小题与4小题,39题的3小题与 4小题,考查内容看似一致,但设问巧妙,切入角度有所不同,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整体试题体现了由低到高的难度,由单一到综合的思维过程,注重了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如:农作物的区域分布、大气环境问题、能源消费问题、日食观察,时间问题、城市区位选择问题、交通干线,空间定位问题等。
使考生感到试题贴近生活,似曾相识,入题较轻松。
4、学科渗透自然,呈现“拼盘加融合”的新特点。
36题的5小题“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__次”,39题l小题“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均是研究历史上的地理问题,属于历史地理研究范畴。
试题在立意和设问上,史地知识融合巧妙,综合性强,虽然试题学科“拼盘”界线分明,但三科知识渗透转化自然,呈现了“拼盘加融合”的突出特点。
二.试卷分析(一).考生得分情况:2006年陕西省高考《文综》试卷的统计结果,全卷平均得分为1 81.21分。
地理平均得分57.22,历史平均得分55.23,政治平均得分68.76。
其中地理I卷满分44分,平均得分22.07分,II卷满分56分,平均得分35.1 5分。
II卷得分率和满分率都较2005年有大幅度提高,0分率大幅下降。
这种情况是多年没有的。
过去《文综》试题政、史、地三科的难度差异很大,特别是地理考题难度远远高于其它两科,造成地理成绩总分不高,36题的满分率为0,而0分率则高达2.11%(2005年)。
这显然不利于中学政史地三科教学改革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中学地理教学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06年试题,设计难度把握较好,特别是36题应得到肯定。
(二).考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础知识不扎实。
尤其是基本概念不清,失去了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一步分析认识的基础。
概念混淆、地理区位判断错位比比皆是。
如:地名大搬家规象严重,36题中,把黄土高原写成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把华北平原写成河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把准噶尔盆地写成刚果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等。
把“沙尘暴”等同于狂风四起,扬起地面尘土;把“沙漠化”等同于“含沙量大”:把“沙尘暴”的多发与“泥石流的发生”相联系:把“地表环境特点”与“地理分布特点”相混淆:甚至用板块构造理论去解释“沙尘暴的多发原因”等等。
39题中,把京广、京九、京沪三条铁路干线写成浙赣线、沪杭线、陇海线等,或者是铁路干线名称写对,但互换了区域空间位置等。
2.读图、识图、迁移整合的能力欠缺。
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图像去表达空间的概念,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对考生利用地图、图表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力度在逐渐加强,读懂“地图语言”,提取图中信息,分析图示内容的变化等均是考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阅卷中发现,学生读图、识图、迁移整合知识的能力欠缺。
9—11题,以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日偏食出现的起止时间为切入点,用情景推理判断的思维方式考查了昼夜长短、时区换算等知识。
此题时空性强,知识迁移能力要求高,但不少考生忽略了纬度与昼夜长短、季节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导致时空错位,失分较多(3小题满分12分,平均得分4.96分)。
36题3小题,要求考生据图说明“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有些考生不考虑强沙尘暴多发区特定的地理区位,生搬硬套头脑中死记的知识点,胡乱做答。
如:自东向西,“森林一草原-荒漠”等。
39题3小题,要求考生据图比较“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一些考生不能把所学的“交通与城市区位”知识,灵活运用,更不会整合比较,出现了“A城市为武汉,E城市为上海,这两个城市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都属于交通运输中的点……”这样不知所云的答案。
3.审题不明,表达不清。
36题3小题“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许多考生审题不明,以致出现多种错误答案。
如答成沙尘暴多发区的分布,人为活动对沙尘暴的影响,沙尘暴对环境的影响,沙尘暴的治理等.36题的5小题“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__次“,许多考生抓不住关键词,"在……时”,以致答成“在明王朝灭亡那一年时”的沙尘暴发生次数。
39题3小题,考查的是武汉市和上海市在河流交通中的位置特点,但不少考生的回答则强调的是两城市均是全国铁路枢纽和海运枢纽;还有的将此题理解为比较两城市交通位置的异同点等。
39题4小题考查的是:五城市的共同区位特点,但不少考生则是将五城市区位特点分别做答,或者从历史角度回答此问题,甚至还有一些考生从不利的因素去分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因审题不清、概念不清的原因导致的表述不清,造成失分现象非常严重。
将河流的交汇处回答为水系交汇、流域交汇、河流交叉、河流分叉、河水向支流汇入……等。
今年是网上阅卷的第一年,考生由于书写表达不清而导致阅卷老师看不懂的现象极为普遍,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句不连贯,错别字频繁出现等现象,屡屡发生。
“交汇处”错写为“变叉处”,“交岔处”;“京广线”误写为“经广线”;“京沪线”误写为“京泸线”、“京户线”、“京互线”、“京护线”、“京卢线”等。
在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考生母语水平却出现普遍下降,这是教育的悲哀,应该引起各级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三.复习备考建议1、抓基础,抓主干,加强"双基”教学。
狠抓“双基”教学,由其是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地理术语的应用教学。
尽管高考试题是以能力立意,但能力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必须“依纲靠本”,打好基础,切忌脱离基础一味追求能力。
无论是跨学科综合题还是学科内综合题,解题的基础永远是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高考命题的立意在能力,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能力的形成便如“空中楼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
俗话说:“水到渠成”,只有我们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才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
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综试卷总体难度不大,并有明显的送分题和课本原知识点出现,考生只要记住教材中的知识要点,照搬下来即可得分,可是有相当一部分考生连这样的考分也拿不到,而最终造成与其他考生分数差距拉开。
阅卷中发现考生失分最多的试题往往不是那些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也不是跨学科的综合题,反而是人们认为最简单的记忆和理解层面上的试题。
学生在考场上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正反映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我们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还有很多的“死角”,个别知识复习还不到位,需要改进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