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选择题1实体-联系模型中,属性是指(C)A.客观存在的事物B.事物的具体描述C.事物的某一特征D.某一具体事件2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E-R模型中使用(A)A属性描述B关键字描述C二维表格描述D实体描述3假设一个书店用这样一组属性描述图书(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可以作为“键”的属性是(A)A书号B书名C作者D出版社4一名作家与他所出版过的书籍之间的联系类型是(B)A一对一B一对多C多对多D都不是5若无法确定哪个属性为某实体的键,则(A)A该实体没有键B必须增加一个属性作为该实体的键C取一个外关键字作为实体的键D该实体的所有属性构成键填空题1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E-R模型中使用属性进行描述2确定属性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不可分和无关联3在描述实体集的所有属性中,可以唯一的标识每个实体的属性称为键4实体集之间联系的三种类型分别是1:1 、1:n 、和m:n5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相容性、和一致性简答题一、简述数据库的设计步骤答:1需求分析:对需要使用数据库系统来进行管理的现实世界中对象的业务流程、业务规则和所涉及的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充分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
分析的策略:自下而上——静态需求、自上而下——动态需求2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数据模型,用概念模型描述实际问题所涉及的数据及数据之间的联系。
3数据库逻辑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是根据概念数据模型建立逻辑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是一种面向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
4数据库实现:依据关系模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中建立数据库。
二、数据库的功能答:1提供数据定义语言,允许使用者建立新的数据库并建立数据的逻辑结构2提供数据查询语言3提供数据操纵语言4支持大量数据存储5控制并发访问三、数据库的特点答:1数据结构化。
2数据高度共享、低冗余度、易扩充3数据独立4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1)数据安全性(2)数据完整性(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第二章关系模型和关系数据库选择题1把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时,A实体(“一”方)和B实体(“多”方)之间一对多联系在关系模型中是通过(A)来实现的A将A关系的关键字放入B关系中B建立新的关键字C建立新的联系D建立新的实体2关系S和关系R集合运算的结果中既包含S中元组也包含R中元组,但不包含重复元组,这种集合运算称为(A)A并运算B交运算C差运算D积运算3设有关系R1和R2,经过关系运算得到结果S,则S是一个(D)A字段B记录C数据库D关系4关系数据操作的基础是关系代数。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本章学习重点:1.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2.数据模型中概念层模型(E-R)模型域逻辑层模型(关系模型)第一节数据库基本概念一、数据(Data):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指用物理符号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信息包括数字、字母、文字、特殊字符组成的文本数据,也可以是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声音、语言等多媒体数据。
例如,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的客户档案记录、商品销售记录等都是数据二、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1.定义: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2.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具有永久存储、有组织和可共享三个基本特点三、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产生的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DBMS必须具有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的功能,这就是数据库的故障恢复1.定义:是位于应用程序(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2.主要功能(1)数据定义功能: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定义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例如:表、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2)数据操纵功能: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操纵数据实现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例如: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用户只能使用视图定义中的数据,而不能使用视图定义外的其它数据)、完整性(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防止错误的数据进入数据库)、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以及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创建数据库及对数据库空间的维护、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功能、数据库的重组织功能和性能监视、分析等数据库恢复采用的方法:建立检查点、建立副本、建立日志文件(5)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例如:索引查找、顺序查找(6)其他功能:主要包括与其他软件的网络通信功能、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以及相互访问功能等四、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是指在计算机中引入数据库技术之后的系统1.通常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实用工具、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2.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DBA):专门负责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并保证数据库正常、高效运行第二节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一、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特点:1.数据不保存2.应用程序管理数据3.数据面向应用注意:记录内无结构,整体无结构二、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缺陷: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数据联系弱特点:1.数据的管理者:文件系统,数据可长期保存2.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程序3.数据的共享程度:共享性差、冗余度大4.数据的结构化:记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5.数据的独立性:独立性差,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必须修改应用程序6.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三、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特点:1.数据集成2.数据共享性高3.数据冗余度小4.数据一致性5.数据独立性高6.实施统一管理与控制7.减少应用程序开发与维护的工作量第三节数据库系统的结构一、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1.模式:也称为概念模式或逻辑模式,它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2.外模式:也称为子模式(Subschema)或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DBMS提供子模式描述语言(Subschema DDL)来严格地定义子模式3.内模式:也称为存储模式(Storage Schema),它是对数据库中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形式4.三级模式结构的两层映像与数据独立性(1)外模式/模式映像(逻辑独立性)(2)模式/内模式映像(物理独立性)数据独立性:不会因为系统数据库存储(物理)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二、数据库系统的运行与应用结构1.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C/S)模式(需要下载)例如:QQ、桌面客户端游戏2.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模式例如:网站、在线web游戏第四节数据模型一、数据特征与数据模型组成要素1.数据结构:描述的是系统的静态特性及数据对象的数据类型、内容、属性以及数据对象之间的联系2.数据操作:描述的是系统的动态特性,是对各种对象的实例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3.数据约束:描述数据结构中数据间的语法和语义关联,包括相互制约与依存关系以及数据动态变化规则,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与相容性二、数据模型的分类1.概念层数据模型(1)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A.实体(Entity): 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或抽象的概念,B.属性(Attribute):实体所具有的某种特性称为实体的属性,一个实体可以由多个属性来描述C.码或键(Key):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D.域(Domain):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E.实体型(Entity Type):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F.实体集(Entity Set):同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G.联系(Relationship):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实体内部的联系和实体之间的联系实体型间联系:★一对多1:N★一对一1:1★多对多N:M(2)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概念模型: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事物,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无关表达用户需求观点的数据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型最典型的概念模型是实体联系(E-R)2.逻辑层数据模型(1)层次模型(2)网状模型(3)关系模型(4)面向对象模型在面向对象技术中,相同元素的有序集合,并且允许有重复的元素的复合数据类型是列表类型3.物理层数据模型:也称为数据的物理模型(Physical Model),其描述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组织结构,是逻辑模型的物理实现,即每一种逻辑模型在实现时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物理模型逻辑模型是从数据库实现的观点出发,对数据建模第二章关系数据库本章学习重点:1.关系数据库的相关概念2.关系规范化理论,各个范式之间的转化关系第一节关系数据库概述系统而严格地提出关系模型的是美国IBM公司的E.F.Codd1.1970年提出关系数据模型2. E.F.Codd在1970年发表了论文《Communication of the ACM》3.之后,提出了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的概念4.1972年提出了关系的第一、第二、第三范式5.1974年提出了关系的BC范式关系数据库应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80年代后,关系数据库系统成为最重要、最流行的数据库系统典型实验系统:System R、University INGRES典型商用系统:ORACLE(占有率最高)、SYBASE、INFORMIX、IBM DB2课程中使用的是MySQL第二节关系数据模型一、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非常简单,只包含单一的数据结构,即关系基本术语:1.表(Table):表,也称为关系,是一个二维的数据结构,它由表名构成表的各个列(如学号、姓名等)及若干行数据(各个学生的具体信息)组成。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1.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 D 。
A.符号化表示 B.抽象C.载体 D.内涵2.存储在计算机外部存储器上的有结构的数据集合称为 D 。
A.数据结构 B.数据库管理系统C.数据库系统 D.数据库3.数据库是在计算机中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存储和应用的 D 的集合。
A.文件 B.命令C.程序 D.数据4.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是 D 。
A.数据分析 B.数据采集C.信息管理 D.数据管理5.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对数据进行 C 的三种处理并完成各种特定信息加工任务。
A.搜集、定义、保存 B.定义、综合、保存C.定义、操作、控制 D.综合、保存、统计6.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数据库系统中用来 D 的软件系统。
A.建立数据库 B.描述数据库C.保护数据库 D.管理数据库7.下面关于数据库概念的叙述中, A 是正确的。
A.由于共享数据不必重复存储,可以减少数据的冗余度B.数据库中数据不可被共享C.利用数据库存储数据,可以避免所有的数据重复D.计算机关机后,数据库存储在RAM存储器中8.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是 A 、数据独立、减少数据冗余度、避免数据不一致和加强数据保护。
A.数据共享 B.数据存储C.数据应用 D.数据保密9.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包括 C 。
A.数据物理独立性 B.应用和设计独立C.数据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D.数据程序彼此独立10.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 A 。
A.数据库管理系统 B.操作系统C.编译系统 D.数据库11.数据库系统由 D 五部分组成。
A.硬件系统、数据库、用户、应用软件、外设B.硬件系统、数据库、维护和管理人员、应用软件、外设C.硬件系统、数据库、DBMS、维护和管理人员、程序D.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和用户12.DB(数据库)、DBS(数据库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
A.DBS包括DB和DBMS B.DBMS包括DB和DBSC.DB包括DBS和DBMS D.DBS等于DB等于DBMS1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不包括 C 。
第 1 章数据库系统概论1.1复习纲要本章介绍的主要内容:·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1.1.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数据管理技术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管理阶段和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
1. 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从事计算工作,计算机处理的数据由程序员考虑与安排。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数据不长期保存;数据与程序不具有独立性;系统中没有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
2. 文件系统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系统中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其主要特点: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可长期存储在磁盘上,供相应的程序多次存取;数据文件可脱离程序而独立存在,使得数据与程序之间具有设备独立性。
如果数据文件结构发生变化时,则对应的操作程序必须修改。
即文件系统管理文件缺乏数据独立性,并且数据冗余度大。
数据之间联系弱,无法实施数据统一管理标准。
这些都是文件系统管理的主要缺陷。
3.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70年代初开始,计算机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大量数据,使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
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主要特点:·采用数据模型组织和管理数据,不仅有效地描述了数据本身的特性,而且描述了之间的联系。
·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即数据格式、大小等发生了改变,使得应用程序不受影响。
·数据共享程度更高,冗余度比较小。
·由DBMS软件提供了对数据统一控制功能,如安全性控制、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和恢复功能。
·由DBMS软件提供了用户方便使用的接口。
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是目前计算机管理数据的高级阶段,数据库技术已成为计算机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1.1.2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构建数据库结构的基础,在构建时要经历从概念模型设计到DB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转换过程。
因此,数据模型可分为两类共4种,两类为概念模型和结构模型,其中结构模型又分为外部模型、逻辑模型和内部模型三种。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笔记)一、数据库基本概述1数据的概念数据是用来描述事物符号的记录,是指使用物理符号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信息。
2. 数据类型(1) 文本数据:数字/字母/特殊符号/汉字(2) 多媒体数据:视频/音频/图像3. 信息概念(1) 信息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后获取到的内容,信息是有价值的,数据是杂乱无章的。
4. 数据库概念(1) 数据库的存储的数据的特点:永久存储、有组织的、可共享的。
5. 数据库管理系统概念(1) 专门用来建立和管理数据的一套软件,介于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的。
(2) 数据管理系统的功能:①数据操纵(DML):对数据的增删改查②数据定义语言(DDL):使用数据定义语言用来创建表格、索引,还可修改、删除数据对象。
③数据的运行管理功能:在数据库运行的过程中确保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并发控制以及故障恢复。
④数据库的创建和维护功能:创建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的存储空间、备份和恢复、监控数据库的性能。
⑤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⑥其它功能:6. 数据库系统的概念(DBS)(1) 计算机中引入数据库技术之后的系统,它的范围很大,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系统、用户、应用程序。
(2)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 人工管理阶段:(1) 数据不保存(2) 应用程序管理数据(3) 面向应用、没有独立性和共享性2. 文件系统阶段(1) 实现了数据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的分离,实现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2) 实现了数据可长期保存。
(3) 数据面向的特定的用户。
(4) 实现了文件级别的数据共享。
3. 数据库系统阶段开始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由于在文件系统阶段没有实现对数据统一的控制和管理,所以数据冗余度大,共享性差、独立性差。
(1) 数据集成:数据集成是对数据库管理的主要目的,降低数据的冗余度,提高数据的共享性。
(2) 数据共享好(3) 数据冗余度底(4) 数据的一致性(5) 数据独立性:包含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答案仅供参考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选择题B、B、A简答题1.请简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P27数据是描述事物的记录符号,是指用物理符号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信息。
数据库即存储数据的仓库,严格意义上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专门用于建立和管理数据库的一套软件,介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中引入数据库技术之后的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实用工具、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2.请简述早数据库管理技术中,与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的优点。
数据共享性高数据冗余小易于保证数据一致性数据独立性高可以实施统一管理与控制减少了应用程序开发与维护的工作量3.请简述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和两层映像的含义。
P31答: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是指数据库系统是由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三级工程的,对应了数据的三级抽象。
两层映像是指三级模式之间的映像关系,即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
4.请简述关系模型与网状模型、层次模型的区别。
P35使用二维表结构表示实体及实体间的联系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概念单一,统一用关系表示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数据结构简单清晰,用户易懂易用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具有更高的数据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选择题C、C、D简答题1.请简述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特征。
P48答: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特征是使用关系数据模型组织数据。
2.请简述什么是参照完整性约束。
P55答:参照完整性约束是指:若属性或属性组F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 相对应,则对于R中每个元组在F上的取值只允许有两种可能,要么是空值,要么与S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对应。
3.请简述关系规范化过程。
答:对于存在数据冗余、插入异常、删除异常问题的关系模式,应采取将一个关系模式分解为多个关系模式的方法进行处理。
一个低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通过模式分解可以转换为若干个高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所谓的规范化过程。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选择题B、B、A简答题1.请简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P27数据是描述事物的记录符号,是指用物理符号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信息。
数据库即存储数据的仓库,严格意义上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专门用于建立和管理数据库的一套软件,介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中引入数据库技术之后的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实用工具、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2.请简述早数据库管理技术中,与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的优点。
数据共享性高数据冗余小易于保证数据一致性数据独立性高可以实施统一管理与控制减少了应用程序开发与维护的工作量3.请简述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和两层映像的含义。
P31答: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是指数据库系统是由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三级工程的,对应了数据的三级抽象。
两层映像是指三级模式之间的映像关系,即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
4.请简述关系模型与网状模型、层次模型的区别。
P35使用二维表结构表示实体及实体间的联系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概念单一,统一用关系表示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数据结构简单清晰,用户易懂易用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具有更高的数据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选择题C、C、D简答题1.请简述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特征。
P48答: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特征是使用关系数据模型组织数据。
2.请简述什么是参照完整性约束。
P55答:参照完整性约束是指:若属性或属性组F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相对应,则对于R中每个元组在F上的取值只允许有两种可能,要么是空值,要么与S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对应。
3.请简述关系规范化过程。
第一章绪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在这几个阶段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阶段。
A数据库系统 B 文件系统 C 人工管理 D 数据项管理
2 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主要区别是()。
A数据库系统复杂,而文件系统简单
B 文件系统不能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独立性问题,而数据库系统可以解决
C 文件系统只能管理程序文件,而数据库系统能够管理各种类型的文件
D 文件系统管理的数据量较少,而数据库系统可以管理庞大的数据量
3 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独立于()。
A具体的机器和DBMS B E-R图 C 信息世界D现实世界
4 数据库是在计算机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存储和应用的①,支持数据库各种
操作的软件系统叫做②,由计算机、操作系统、DBMS、数据库、应用程序及用户等组成的一个整体叫做③。
①A文件的集合 B 数据的集合
C命令的集合 D 程序的集合
②A命令系统 B 数据库管理系统
C 数据库系统
D 操作系统
③A命令系统 B 数据库系统
C 软件系统
D 数据库管理系统
5 数据库具有①、最小的②和较高的③。
①A程序结构化 B 数据结构化
C 程序标准化
D 数据模块化
②A冗余度 B 存储量 C 完整性 D 有效性
③A程序与数据可靠性 B 程序与数据完整性
C 程序与数据独立性
D 程序与数据一致性
6 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是()。
A数据 B 数据模型
C 数据及数据之间的联系
D 信息
7 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
A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互独立性
B 用户程序与DBMS的相互独立性
C 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的
D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的逻辑结构相互独立
8 数据库的特点之一是数据的共享,严格的讲。
这里的数据共享是指()。
A同一个应用中的多个程序共享一个数据集合
B 多个用户、同一种语言共享数据
C 多个用户共享一个数据文件
D 多种应用、多种语言、多个用户相互覆盖地使用数据集合
9 数据库技术中采用分级方法将数据库的结构划分为多个层次,是为了提高数据库的①和②。
①A数据的独立性 B 逻辑的独立性
C 管理规范性
D 数据的共享
②A数据独立性 B 物理独立性
C 逻辑独立性
D 管理规范性
10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DBS包括DB和DBMS
B DBMS包括DB和DBS
C DB包括DBS和DBMS
D 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11 从软件的角度考虑,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
A操作系统 B 数据库管理系统
C 数据定义语言
D 数据操纵语言
12 数据库中,产生数据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是()。
A数据存储量太大 B 没有严格保护数据
C 未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控制
D 数据冗余
13 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查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这种功能称
为()。
A数据定义功能 B 数据管理功能
C 数据操纵功能
D 数据控制功能
14 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是()。
A外模式 B 内模式 C 存储模式 D 模式
15 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是指()。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B 不会因为系统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 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
D 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
16 按照数据系统模型分类,数据库系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大型、中型和小型 B 西文、中文和兼容
C 层次、网状和关系
D 数据、图形和多媒体
17 数据库的网状模型应满足的条件是()。
A允许一个以上的无双亲,也允许一个结点有多个双亲
B 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结点
C 有且仅有一个结点无双亲,其余结点都只有一个双亲
D 每个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双亲
18 在数据库的非关系模型中,基本层次联系是()。
A两个记录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多对多联系
B 两个记录型以及它们之间的一对多联系
C 两个记录型之间的多对多的联系
D 两个记录之间的一对多的联系
19 数据模型用来表示实体间的联系,但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不同的数据模型。
在常
用的数据模型中,不包括()。
A网状模型 B 链状模型
C 层次模型
D 关系模型
20. 数据库可按照数据分成下面三种:
⑴对于上层的一个记录,有多个下次记录与之对应,对于下一层的一个记录,只有一个
上层记录与之对应,这就是①数据库。
D 层次型
⑵对于上层的一个记录,有多个下层记录与之对应,对于下层的一个记录,也有多个上
层记录与之对应,这是②数据库。
C 网状型
⑶不预先定义固定的数据结构,而是以“表”结构来表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③
数据库。
A关系型
A关系型 B 集中型 C 网状型 D 层次型
21 层次模型关系不能直接表示()。
A 1:1关系
B 1:m关系
C m:n关系
D 1:1和1:m关系
22 关系数据模型()。
A只能表示实体间的1:1关系
B 只能表示实体间的1:n关系
C 只能表示实体间的m::n关系
D 可以表示实体间的上述三种关系
23 数据库三级模式体系结构的划分,有利于保持数据库的()。
A数据独立性 B 数据安全性
C 结构规范化
D 操作可行性
24 数据库技术的奠基人之一E.F.Codd从1970年起发表过多篇论文,主要论述的是
()。
A层次数据模型B网状数据模型
C关系数据模型 D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25.DB的三级体系结构是对( )抽象的三个级别。
A.存储器
B.数据
C.程序
D. 外存
26.对DB中数据的操作分成两大类:( )
A.查询和更新B.检索和修改
C.查询和修改D.插入和修改
27. 应用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 解决保密问题
B. 解决数据完整性问题
C.共享数据问题
D. 解决数据量大的问题
28. 数据库系统的最大特点是()。
A. 数据的三级模式和二级独立性
B. 数据的共享性
C.数据的结构化
D. 数据独立性
29. 在数据库中,下列说法()是不正确的。
A.数据库避免了一切数据的重复
B.若系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则系统可确保更新时的一致性
C.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共享
D.数据库减少了数据冗余
30.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是( )。
A.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B.关系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
C.实体、属性和联系
D.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
31.通过指针链接来表示和实现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是()。
A关系模型 B 层次模型 C 网状模型D层次和网状模型32.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的划分原则是()。
A记录长度 B 文件的大小 C 联系的复杂程度 D 数据之间的联系33.数据库的三级模式之间存在的映像关系正确的是()。
A外模式/内模式 B 外模式/模式 C 外模式/外模式D 模式/模式
34.下述关于数据库系统的正确叙述是()。
A数据库系统减少了数据冗余B数据库系统避免了一切数据冗余
C 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是指数据类型一致
D 数据库系统比文件系统能管理更多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