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
- 格式:doc
- 大小:194.0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二十一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
二、创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
”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的教育( A )A.基础相当薄弱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政治导向D.发展急于求成[解析]材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新中国教育经验缺乏,工农干部文化水平较低,师资、教材不足等问题,可见基础相当薄弱,故A项正确;建国初期的教育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借助苏联经验,而非照搬,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建国初期的教育强调政治导向,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教育发展急于求成,故D项错误。
2.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
这说明当时中国( D )A.努力发展高等教育B.大力普及义务教育C.注重培养工农兵学员D.重视扫除文盲教育[解析]注意材料中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授课地点是在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可见是对不识字和识字少的人进行识字教育,使其具有初步的读、写、算能力,故选D项。
3.(2019·宿迁高二检测)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
这一调整( A )A.C.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解析]根据“1952年下半年”及图中的数据可知,1953年工科生所占比例较大,为“一五”计划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1964年5月,刘少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的建议。
其中的“教育制度”是指( A )①全日制教育制度②半工半读教育制度③职业教育制度④学前教育制度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所谓“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是指全日制教育制度、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和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故本题选A项。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讲授新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由此导入新课。
人民教育的奠基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学习探究】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动乱中的教育通过材料、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问题:“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
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三、教育的复兴教师: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
学生看书,结合对文革结束后对教育领域的认识理解,归纳中央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措施。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文革”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
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教育这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他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专题概述(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
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材分析】“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
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据教材阐述即可,在阐述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
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关于教育发展史的表述正确的是()A. 第一所新式学堂是同文馆,它是教育近代化的标志B. 北大红楼是新思想传播基地,主要是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C. 远程教育是我国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制教育的唯一渠道D. 教育历经了向西方学习再到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为主,再到教育面向现代化的轨迹2.“×××,教授。
1950年1月生。
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到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履历反映了A. “教育革命”对此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B.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此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C.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此人成为教授至关紧要D. 《义务教育法》保障了此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此人的深造打下了基础3.“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为此,1977年复出后的邓小平自告奋勇主管科技和教育,直接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下列哪些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措施()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恢复高考③颁布《义务教育法》④制定“科教兴国”战略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③④4.下图是1976年发行的邮票“工农兵上大学”系列中的一张,从所学历史知识来分析,这应该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现状()A. 文化大革命B. 建国初期 C. 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期 D. 改革开放后5.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A. 过渡时期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革”十年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6.下表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
结合所学,可以推断()A. 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B. “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C. 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 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7.1946年,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这一现象反映了()A. 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降低 B.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C. 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8.如图是红卫兵捣毁孔庙“万世师表”牌匾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 建国初期的教育B. 十年建设时期的教育 C. “文革”中的教育 D.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9.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地质学院、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 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 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10.以下对我国教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扫盲教育是建国初教育的重要内容 B. 20 世纪90年代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 “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D. 1979年恢复统一高考的招生制度11.费正清在《美国与》中说:“1977年后的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指的是()A. “科教兴国”战略B.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C. 优先发展基础教育 D. 九年制义务教育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的命运。
”“这一壮举”是指A.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B.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 载人航天取得成功D. 基本普及高等教育13.“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这一规定出自(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4.20世纪70年代的恢复高考( )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邓小平主持教育工作的成果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5.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36分)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1950年到1952年,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
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 594人。
分布于苏(8 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材料二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
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以上材料均摘自《百年接力留学潮》(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
17.我国历来重视教育,古往今来都把教育看作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大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1)汉代开始办太学的皇帝是________。
太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________。
(2)京师同文馆创办于( )A.洋务运动中B.维新变法运动中C.辛亥革命中D.新文化运动中京师同文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________。
(3)从材料二的图中可得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试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4)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教育改革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即教育要面向________ ,面向________ ,面向________。
(5)1993年,我国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
“211工程”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02年,清政府制定了《壬寅学制》,该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新的、系统的、完整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它是后来的《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的基本蓝本。
“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是《壬寅学制》所规定的办学宗旨。
初等教育。
《钦定蒙学章程》中规定儿童从6岁起入蒙学堂,其宗旨是“在培养儿童使有浅近之知识,并调护其身体”。
蒙学堂毕业后才能升入小学堂学习,小学堂的宗旨是:在授以道德知识及一切有益身体之事”。
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共7年规划为义务教育性质,“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七年教育”。
中等教育《章程》规定,中学堂内附设师范学堂,以培养小学堂教习人才。
在第三年第四年设实业科,毕业后可以进入一切高等专门实业学堂。
中学堂课程门目表:修身第一,读经第二,算学第三,词章第四,中外史学第五,中外舆地第六,外国文第七,国画第八,博物第九,物理第十,化学第十一,体操第十二。
同时,在中学堂之外还设有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为高等小学卒业后不愿意再升学的学生所设。
高等教育:《章程》规定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设政、艺两科),于之平行的有高等实业学堂,师范馆、仕学馆等;大学堂3年(设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书共7科,各科下有分若干专业,如医术科分医学、药学两个专业);大学堂之上设大学院,年限不定,以从事研究工作为主,不设立课程,学习不再主要依靠讲授,重在自学。
--张倩《张百熙与教育的近代化》(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壬寅学制》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壬寅学制》的历史价值。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分析】A项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期间政府官办的外语人才学校,以教授西方语言为主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它是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故A项正确。
B项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故B错。
D项中的唯一渠道明显错误。
D项不符合北大红楼的特征,故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图形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从“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可知B项正确,其它都不符合史实,故本题答案为B。
【点评】此题实际很简单,主要考查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答案】D【解析】【分析】有两个关键词“邓小平”“新时期”(指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到1965年就形成了,排除;②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推动的,但不是在新时期,而在1977年,排除;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题目中设问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4.【答案】A【解析】【分析】B不对,是指1949年至50年代初;C不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不对,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66-1976年为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因此选A。
【点评】新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部分,2011年四川文综第37题做了考查,备考时要关注:①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②“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③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5.【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识记层次,比较简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65年,我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965年即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至1966年),B项正确。
A项,即1949年至1956年,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