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病用药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2
北京中医院主任医师李宗智指导用药北京中医院主任医师李宗智指导用药北京同仁堂名医馆、北京中医院主任医师李宗智先生指导用药北京同仁堂名医馆、北京中医院主任医师李宗智先生指导用药六味地黄丸:它可以治疗20个科的350种病。
(1)1,有类似于人参和促肾上腺素功能亢进的作用。
2,提高免疫功能。
3,抗肿瘤(起到扶正祛邪,但没有直接杀死病毒的作用)。
4,可以减轻手术后化疗所带来的痛苦,配补肾强身片、安神健脑液更好。
5改善精液质量。
6,有降血压、血脂、血糖作用。
7增加肝功能解毒作用。
8调理钙和磷的比例,治疗碎骨病,老年人骨质疏松。
9,促使血液生成。
10,治疗M型糖尿病(特点:毁容)。
11,解决癌前病变(皮肤、阴道、食道)。
12,治疗早衰、早死。
(2)1,维生素,有解毒、开胃作用。
相当于中药中的六味地黄丸。
2,激素,能治疗二百多种病。
相当于中药中的六味地黄丸(植物激素)。
3,阿斯匹林-镇痛剂。
相当于中药成中的六味地黄丸。
(3)阳虚、感冒发烧、脾虚、痰盛的人不能服用六味地黄丸。
板兰根颗粒(此方更适合干重活的人),服用三天以后若不见好,就要到医院检查。
更严重:解热感冒片,周身疼痛:感冒退烧片。
咳嗽重:卫生宝丸。
小儿:38度以内:儿感清口服液,38度以上:小儿清感灵片。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鼻涕黄浓,痰,黄稠、粘,嗓疼,口臭,便干。
成人:初期:首选羚羊感冒片(发热重)、桑菊感冒片(咳嗽重)。
中期:38度以内:银翘解毒丸(有预防作用,片需加量,一至二倍),38度以上:羚翘解毒片丸(无预防作用),注意该药可能会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皮肤过敏,停药后恢复。
小儿:38.5度以内首选小儿感冒口服液、小儿感冒颗粒,大于38.5度:小儿退热口服液、小儿清热宁颗粒、儿童清热口服液、百寿丹。
(3),流行性感冒(古时中医称:时令、时疫、时行、瘟病),它是风热感冒的特殊类型,比风热感冒重,时间长。
成人:1,板兰根颗粒2,羚羊感冒片3,清瘟解毒片4,牛黄清热胶囊(用该药病人必须大于39度),5,清热解毒口服液。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逐渐普及和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成药的疗效和价值。
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成药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和指导中成药的使用,国家制定了中成药基本药物使用指南。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以期帮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些药物。
一、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定义和分类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是指根据药典规定,以中药饮片、提取物或复方制剂为主要药物形式,经科学加工制备、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中成药。
国家将中成药基本药物分为两大类:专业基本药物和基本药物。
专业基本药物是指临床各专科按需要选取和确定的一组中成药,用于该专科疾病的诊疗。
基本药物是指适宜多个专科使用的中成药,主要用于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方面。
二、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原则1. 循证医学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需要根据现有的研究证据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对于药物疗效的评价也应基于循证医学原则进行。
2. 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使用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以及患者的病情、病程等情况。
3. 综合治疗原则:中成药往往是与其他治疗手段结合使用的,在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选择中成药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综合使用各种治疗手段。
4. 安全性原则:中成药的使用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需要考虑到患者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因素,避免不必要的药物风险。
三、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1. 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如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
在治疗感冒时,常用的中成药包括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2. 消化系统疾病: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可以选用小柴胡颗粒、保和丸等中成药进行治疗。
3.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我国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中成药也有显著疗效。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我国传统草药制品的一种,具有药效稳定、用法简便和副作用较小等特点。
在临床应用中,中成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以下应用指导原则:1.病因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或瘀滞等有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明确疾病的病因,然后根据病因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2.证候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以选择适合的药物。
中医理论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证候”,再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3.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用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用药方案。
4.限定适应症用药原则:中成药应仅限于适应症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中成药是经过长期使用验证的传统草药制品,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临床疗效。
然而,中成药并不是万能药,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症状,中成药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应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相关临床指南,严格限定适应症范围,避免滥用和误用。
5.调配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组方应合理调配,遵循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组方注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以达到综合疗效的目的。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关系,合理调配组方。
6.定期评估疗效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疗效应定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成药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疗效,但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药处方与用药指导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药处方的正确配伍和用药指导对于中医行业的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药处方与用药指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处方的配伍原则中药处方的配伍原则是中医药运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根据中医药理论,中药配伍应遵循以下原则:1. 相互补充原则:在中药配伍中,通过互补的方式实现药物功效的增强。
比如,某些药材具有清热功效,可以与其他具有清热功效的药材共同使用,以增强清热作用。
2. 相互制约原则:某些药材具有副作用或毒性,为了避免或减轻副作用,中药处方中会添加其他药材起到制约作用,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3. 相互促进原则:某些药材具有促进药效的作用,可以与其他药材共同使用以增强药效。
比如,某些药材具有温阳补气的功效,可以与其他具有温补作用的药材搭配使用,以加强补气效果。
4. 相互抑制原则:某些药材具有抑制药效的作用,可以与其他药材共同使用以减轻或消除副作用。
比如,某些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与其他具有化瘀作用的药材搭配使用,以减轻或消除药物引起的瘀血问题。
二、中药处方的用药指导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除了考虑合适的中药配伍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以下是中医药在用药指导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 用药时间:中药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次服用,根据病情和药物特点,医生需要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时间,遵循规定的间隔时间进行用药。
2. 用药方法:中药的用药方法包括煎汤、泡酒、炖煮等。
医生需要向患者详细讲解中药的用药方法,并提示患者在服药过程中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
3. 用药剂量:中药的用药剂量是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情况来确定的,医生需要准确计算用药剂量,并向患者进行具体指导,告知患者每次用药的具体剂量和服用次数。
4. 用药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患者不适合使用某些中药。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告知患者某些中药的禁忌情况,并提醒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避免与禁忌药物同服。
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痹症一、辨证施护:(1)风、寒、湿痹者的患部可遵医嘱用热水袋或热药袋热敷。
并遵医嘱行针刺、拔罐、熏洗等疗法。
(2)热痹者中药熏洗时药液宜偏凉,局部禁用温热疗法。
(3)痛痹局部注意防寒保暖,疼痛剧烈者,需卧床休息。
二、给药护理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如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状态,应及时报告医师。
三、饮食调护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风、寒、湿痹应进温热性食物,可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四、情志护理病程缠绵,反复发病,行动不便,生活质量下降,患者心情忧郁。
要经常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并具体解决其不便,减轻其痛苦。
说服家属给予患者家庭温暖及生活照顾,使其心情舒畅。
五、健康指导(1)嘱患者注意防风寒、防潮湿,出汗时切忌当风,被褥常洗常晒,保持干燥清洁。
(2)须继续服药者,应告知其特殊药物的煎煮法,如川乌、附子宜久煎等,并注意药后反应,如有不适,及时来院诊治。
(3)均衡饮食,肥胖者需指导病人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荷。
痛风性关节炎病人应减少嘌呤类的食物。
(4)根据病情和体质,适当活动。
眩晕一、辨证施护(1)风阳上扰,肝肾阴虚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按时测量血压,保持病室安静,若头晕严峻出现昏仆者,立刻敷陈医师。
(2)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者:病室宜向阳,宽敞明亮,通风良好,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按摩内关穴,以减轻呕吐。
二、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温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三、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之品。
(2)风阳上扰者,可食滋阴潜阳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多食滋阴益肾之品。
四、情志护理(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
模块三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指导及药学咨询服务一、实训目标1.能够对常见疾病进行判断,能够按照处方调配药品,并提供合理的用药指导及服药时的注意事项。
2.能够对慢性病的康复给与科学用药指导,能够对长期服药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必要的认识。
3.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特点,推荐相应的药品,并进行合理用药指导。
4.能够自觉运用沟通技巧及药学服务礼仪,一切交流应符合职业道德标准。
二、实训条件1.实训场地为社会药房,或有柜台和货架的模拟药店。
2.按照药品摆放原则摆放的相关药品(数种~数十种。
3.实训人员两人一组,抽签决定扮演药师或购药者及咨询者。
三、考核标准教师在成绩评定时,应用评分表进行实时评价,评分表中的评分项目包括学员问病的过程中的仪表仪态、礼貌用语、职业道德、问病技巧和逻辑性、信息的准确性、沟通能力、诊断、药品介绍和用药指导等方面综合评定。
四、实训项目一常见疾病病名和常用药患英语会话(一常见疾病双语病名(二常用药患英语会话Patient 患者I am thirsty (constipated.我渴(便秘了。
I cough a lot.我咳嗽得厉害。
I don't sleep well at night.我晚上睡不好。
The wound is hurting.我的伤口疼。
Pharmacist 药师I'll go and get you some cough mixture (a sleeping pill,a laxative,a tranquilizer,a pain-killer 我去给您拿点咳嗽药(安眠药,泻药,安定药,止疼药来。
Patient 患者I only feel mild pain.I don't think a pain -killer is necessary.The pain is very severe.I can't stand it.Please give me a pain-killer at once.我只感到有轻微的疼痛,我想用不着吃止痛片。
中医内科学中的寒热虚实理论如何指导用药在中医内科学中,寒热虚实理论是极其重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它如同中医诊疗的指南针,指引着医者准确判断病情,并合理用药,以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恢复健康的目的。
寒热,主要反映了疾病的性质。
寒证多由外感寒邪或机体阳气不足所致,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症状。
热证则多因外感热邪、或体内阳气过盛、或阴虚火旺引起,常见症状有发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
虚证,指人体正气不足,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
气虚者常感乏力、气短、自汗;血虚者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阴虚者有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等表现;阳虚者则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
实证,通常是由于邪气亢盛所致,如外感六淫、内生痰饮、瘀血、食积等。
实证患者的症状较为明显和剧烈,如高热、腹痛拒按、呼吸急促、痰涎壅盛等。
那么,寒热虚实理论是如何指导用药的呢?对于寒证,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即使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来驱散寒邪。
比如,麻黄、桂枝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之证。
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则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作用。
又如附子,其性大热,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是治疗阳虚寒盛的良药。
在方剂中,像“理中丸”,以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组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呕吐、泄泻等症。
热证则需遵循“热者寒之”的原则,运用寒凉药物来清热泻火。
常见的清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
黄连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中焦胃火和心火;黄芩主清上焦肺热;黄柏长于清下焦湿热;栀子则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是治疗阳明气分热盛的经典方剂,其中石膏清热泻火、知母滋阴润燥,共同发挥清热生津的作用。
虚证的治疗,要根据具体的虚损类型进行补益。
气虚者,常用人参、黄芪、白术等补气药。
人参大补元气,能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黄芪则可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
咱们来说说中医常见病。
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所以,针对常见病,我们要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方面入手。
拿感冒来说,它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类型。
风寒感冒,咱们常用的是葱鼓汤,散寒解表;风热感冒,则用银翘散,清热解毒。
当然,这些都是基础方案,具体还得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来调整。
再来说说优势病种。
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有很多,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我就拿心脑血管疾病举个例子。
1.病因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复杂,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年老体弱等。
2.病机分析: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脉瘀阻。
a.气虚血瘀型:常用补气活血的方药,如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
b.阳虚寒凝血瘀型:常用温阳散寒的方药,如当归四逆汤。
c.痰浊瘀阻型:常用涤痰化瘀的方药,如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
a.气虚血瘀型:补气活血,通络止痛。
药用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b.阳虚寒凝血瘀型: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药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c.痰浊瘀阻型:涤痰化瘀,通络止痛。
药用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1.注重病因、病机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2.辨证分型,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3.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明确诊断。
4.注重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
5.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疗效。
实施中医常见病和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时,注意事项和解决办法如下:1.注意事项:药物过敏:治疗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
病情变化: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依从性: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他们的依从性,确保治疗方案得以有效执行。
中西药相互作用:若患者同时使用西药,要特别注意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2.解决办法:药物过敏问题:治疗前进行过敏试验,或选择替代药物,确保患者安全。
病情变化应对: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必要时请专家会诊。
中医常见病用药指导第一节外感病证一、感冒[病因病机]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因邪气特别盛外,总是与人体的正气失调,腠理不密有关,导致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基本病机是外邪影响肺卫功能失调,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诊断]1、冬春季多见,有伤风、受凉、淋雨史,或正值时行感冒流行之际。
2、起病较急,病程多3—7d,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体酸楚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兼有胸闷,呕恶,食欲减退,便溏等症。
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迅速蔓延,起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如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
[辨证论治]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体虚感冒、阴虚感冒[预防调摄与注意事项]二、外感发热[病因病机]外邪入侵人体的途径,多由皮毛或口鼻而入。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正邪交争于体内,引起赃腑气机紊乱,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
[诊断]1、体温升高,口腔温度在37.3℃以上,或腋下温度在37℃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起病急,一般在3日之内;病程较短,约2周左右。
3、具有相关脏腑为热所扰的功能紊乱症状吗,如咳嗽、胸痛、喘息、泄泻等症。
4、具有感受外邪、疫毒史,或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等。
5、具有西医学感染性疾病的有关实验室检查依据,如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尿或大便中有脓细胞,血、尿、骨髓细菌培养阳性,X线检查肺部有炎性改变,B超检查胆囊体积缩小、收缩及排泄功能差等炎性改变等。
[辨证论治]卫表证肺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胆热证脾胃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膀胱湿热证[预防调摄与注意事项]第二节肺病证一、咳嗽[病因病机]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
咳嗽的基本病机是内外邪气干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为咳,咳嗽是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诊断]1、以咳逆有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临床症状。
2、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啰音。
3、急性咳嗽,周围血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辨证论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温燥伤肺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预防调摄与注意事项]二、哮病[病因病机]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或病后体质不强或有因家族禀赋等,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
[诊断]1、呈发作性,发无定时,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发作前有鼻塞、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常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疲乏等因素而诱发。
2、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发绀,两肺可闻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3、哮病的发作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作于冬春季,至夏季则缓解。
4、大多起于幼年时,有反复发作史,有过敏史或家族史,久病患者,缓解期可见咳嗽、咯痰、自汗、短气、疲乏、腰膝酸软等症状。
5、发作时,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影像改变。
[辨证论治]发作期:寒哮热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预防调摄与注意事项]第三节心脑病症一、胸痹心痛[病因病机]胸痹心痛多因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外袭等所引起,病机关键在于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而诱发,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基本病机是心脉痹阻不畅,不通则痛。
[诊断]1、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疼痛,多为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不适感等,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牵涉中指或小指。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持续时间短暂,经休息或服药厚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天气变化、饮食或劳累等而诱发。
4、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5、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min以上,含化硝酸甘油片后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相当于急性心肌梗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应配合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白细胞总数、血沉等观测检查。
[辨证论治]寒疑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闭阻瘀血痹阻心气不足心阴亏损心阳不振[预防调摄与注意事项]二、失眠[病因病机]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基本病机以心血虚、胆虚、脾虚、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失所养及由心火偏亢、肝郁、痰热、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两方面为主。
[诊断]1、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3、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辨证论治]心火偏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失和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预防调摄与注意事项]第四节脾胃肠病证一、胃痛[病因病机]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及脾胃虚弱等。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诊断]1、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压痛,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2、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受寒等诱因引起。
3、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查见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辨证论治]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脾胃湿热胃阴湿热胃阴亏虚脾胃虚寒[预防调摄与注意事项]二、便秘[病因病机]便秘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外感寒热之邪,内伤饮食情志,病后体虚,阴阳气血不足等。
形成便秘的基本病机是邪滞大肠,腑气闭塞不通或肠失温润,推动无力,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诊断]1、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质多干硬。
2、常伴有腹胀、腹痛、头晕、头胀,嗳气食少,心烦、失眠,肛裂,出血,痔疮,以及汗出、气短、乏力,心悸头晕等症状。
3、发病常与外感寒热,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
4、纤维结肠镜等有关检查,常有助于便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实秘:肠胃炽热气机郁滞阴寒积滞虚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预防调摄与注意事项]第五节肝胆病证一、黄疸[病因病机]黄疸的病因主要有外感时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及肝胆结石。
积块瘀阻等,其发病往往是内外因相合为患。
黄疸的病机是由于内外之湿阻滞脾胃肝胆,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肝失疏泄,或结石、积块瘀阻胆道,胆液不循常道,泛溢肌肤而成。
[诊断]1、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黄为必具的症状,常伴脘腹胀满,纳呆呕恶,胁痛,肢体困重等症。
2、常有饮食不节,与肝炎病人接触,或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病史,以及过度疲劳等诱因。
3、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B超、CT、胆囊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阳黄:湿热兼表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疫毒发黄阴黄:寒湿阻遏脾虚湿郁脾虚血亏[预防调摄与注意事项]二、胁痛[病因病机]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致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
[诊断]1、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
3、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辨证论治]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预防调摄与注意事项]第六节肾膀胱病证一、水肿[病因病机]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导致肾之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即可发为水肿。
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
[诊断]1、水肿初起多为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也有从先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者。
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肿处按之凹陷,其凹陷或快或慢皆可恢复;甚至肿势严重者,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等症。
2、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感受外邪,以及久病体虚的病史。
3、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肾脏B超、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阳水:风水泛滥湿毒浸淫水湿浸渍湿热壅盛阴水:脾阳虚衰肾阳衰微[预防调摄与注意事项]二、淋证[病因病机]淋证多因嗜食辛辣、膀胱湿热,或恼怒伤肝、肝郁气滞,或劳累过度、脾肾亏虚等所致。
其病机主要是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
[诊断]1、具有淋证的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基本临床特征;尚可有各种淋证各自的特征。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地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劳累过度,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结合有关检查,如尿常规、尿细菌培养、X线腹部摄片、肾盂造影、双肾及膀胱B超、膀胱镜等,可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预防调摄与注意事项]第七节气血津液病证一、郁病[病因病机]郁病的病因有愤懑郁怒、肝气郁结,忧愁思虑、脾失健运,或情志过极、心失所养等。
郁病的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键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诊断]1、多发于青中年女性,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为主症。
2、多数为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病史,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正常,除外器质性疾病。
[辨证论治]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血行郁滞痰气郁结心神惑乱心脾两虚心阴亏虚肝阴亏虚[预防调摄与注意事项]二、血证[病因病机]血证病因较为复杂,如感受外邪、情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之后等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
其共同病机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诊断]1、咳血: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证,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2、吐血:有胃痛、胁痛、黄疸、癓积等宿疾;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会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