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调节的各因素与近视眼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小学生近视因素及预防与对策冯玮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近视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有明显增加。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儿童眼健康问题高度重视,习主席对青少年视力健康指示“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近日,国家卫健委妇幼司会同教育部体卫艺司、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指导意见》。
健康促进学校要求学校、社区和家庭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使得健康促进机制有一个系统的外部环境,全面的监管、督促、提高学生健康的水平。
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有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近视眼的防控。
因此,本文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就中小学生近视成因以及对策分析进行研究。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类型,指眼球在调节静止的状态下,来自5m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后,其焦点落在视网膜前,不能准确地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通过探讨中小学生近视形成的各种因素,可以有效预防中小学生近视的发生,降低近视的发生率;对于近视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小学生近视发病率我国是近视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根据多年的学校体检的数据来看,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小学生。
无锡和其它地方一样,近视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有明显增加。
无锡一知名小学视力低下全校达53.11%;一年级视力低下是36.07%,六年级高达73.12%。
高中一般都高达90%左右。
2 中小学生近视形成的相关因素2.1 近视形成与户外活动的关系最近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助于预防近视,Jones-Jordan 等选取美国高校 835 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每周的户外活动时间,持续时间为 1 年,发现户外活动与近视形成呈负相关。
户外运动能促进眼部运动,减少集中用眼时间。
我们自己周围的小孩子也有这种例子,喜欢运动的孩子戴眼镜的少。
所以每天一定时候的户外活动有助于降低学生近视率,而且是越小越明显。
2.2 近视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有研究表明,近视的形成与父母的一方或双方有一定的遗传关系。
调节对近视发展影响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8-04-09T16:40:13.9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3月作者:于俊中[导读] 目的观察调节对近视发展的影响。
于俊中河南省郸城县城郊医院 477100【摘要】目的观察调节对近视发展的影响。
方法根据年龄、屈光状态,按就珍顺序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周口市郸城县城郊医院眼科验光配镜的在校近视眼学生37例(74只眼),其中女22例,男15例,年龄9~12岁,平均(11.08+1.66)岁。
屈光状态:球镜(-2.59+1.27)D,柱镜(-0.63+0.91)D。
综合验光仪检查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反应(BCC)后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快速散瞳验光配镜。
一年后由同一验光师再次做以上检查。
比较一年后近视的发展与PRA、NRA、BCC的关系。
结果一年后近视增长(-0.74+0.47)D,PRA与一年后近视增长呈负相关(r=-0.297,p=0.01);NRA、BCC与一年近视增长无相关,均p>0.05。
结论 PRA与近视发展呈负相关,即调节力越强近视发展越慢,NRA、BCC与近视发展无关。
【关键词】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调节反应;近视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3-183-02近视患者近年有发病率增高、低龄化趋势,特别是学生近视患者越来越多,已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于近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基因遗传和环境影响是目前公认的两大因素。
一般认为当今社会日益增多的近视活动,使得具有潜在的基因易感性的个体成为近视眼患者。
推测调节滞后,可能是影响眼轴延长和近视进展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观察近视发展与调节的关系,通过一年的随访,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屈光状态,按就珍顺序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眼科验光配镜的在校近视眼学生37例(74只眼),其中女22例(44只眼),男15例(30只眼),年龄9~12岁,平均(11.08+1.66)岁。
近视情况分析报告引言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部问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或者书本工作或学习,导致眼睛过度用力,使得眼球的远视调节能力下降,进而引发近视。
本文通过分析近视的相关数据和研究报告,对近视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提供对近视问题的更深入了解。
近视概述近视,即近视眼,是一种屈光不正常的眼睛状况,使得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不清。
根据全球眼健康调查数据显示,近视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近视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质量,还有可能导致其他眼病的发生。
近视病因导致近视的病因复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因素: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父母有近视,子女患近视的风险也会增加。
研究还发现,近视相关基因在近视患者中有较高的频率。
2.环境因素:现代社会高度互联网使用和长时间进行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看书等,会导致眼睛过度疲劳,进而引起近视。
3.生活习惯:长时间缺乏户外活动、不良的用眼姿势等生活习惯也是近视的诱因之一。
近视分类根据屈光度分级,近视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轻度近视:屈光度-0.25D至-3.00D之间。
2.中度近视:屈光度-3.25D至-6.00D之间。
3.高度近视:屈光度-6.25D及以上。
不同等级的近视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也不同,高度近视者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眼健康,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近视防控近视的防控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维持良好的用眼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及用眼距离,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有规律地进行眼部放松运动等,可以减轻眼部疲劳。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远离电子屏幕,多进行眼部养护锻炼等。
3.调整环境因素:保持光线明亮且均匀,避免光线过暗或闪烁的环境,保证用眼环境的舒适性。
4.视光学干预:对于已经出现近视的人群,配戴适当的矫正眼镜或隐形眼镜,以及进行定期的眼部检查和调整。
近视研究进展近年来,对于近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研究:通过基因测序和关联分析等技术手段,发现多个与近视相关的基因,为近视的早期预警和干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近视防治近视眼的遗传因素分析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近视眼的遗传因素涉及复杂的遗传机制,包括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
准确分析近视眼的遗传因素,对近视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单基因遗传因素对近视眼的影响近视眼的发生不仅与环境因素有关,也与基因因素密切相关。
单基因遗传是指近视眼发生与一个基因的突变相关联,父母携带有近视眼相关的突变基因,其子女患近视眼的风险将增加。
研究表明,近视眼与单基因遗传相关的基因主要涉及眼轴长度、晶状体形态及屈光度等方面的基因。
例如,第一型家族性高度近视(MIM 603165),是一种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近视眼。
该基因突变导致眼轴过长,进而导致严重的近视眼。
该疾病通常在幼年时期开始,并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
这种单基因遗传形式的近视眼多为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多基因遗传因素对近视眼的影响除了单基因遗传,近视眼还受到多基因遗传的影响。
多基因遗传是指近视眼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的突变相关联,每个基因的突变对近视发生的风险都有所贡献。
这种遗传模式通常是复杂的几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通过对大量人群的基因研究发现,多基因遗传因素在近视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基因涉及调节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形态的生物学过程,例如调节眼轴生长因子和晶状体的透明度等。
多基因遗传使得人们对近视眼的遗传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近视眼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环境因素对近视眼的影响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对近视眼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视眼的患病率在不同的地区和种族之间存在差异,这部分可以归因于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视力需求、近视发病年龄、视力习惯等。
例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及不良的用眼习惯,都是导致近视眼发生的环境因素。
尤其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由于视力需求较高,过度用眼和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等因素,成为诱发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第十三章 调节与集合的检测(accommodation convergegence test)通过对调节和集合的定量分析,了解屈光检查所获得的球柱镜处方能否支持舒适持久的近读,必要时对处方进行调整,以缓解眼镜源性的注视性劳累,注视性眼位异常,维持正常的双眼视觉功能。
一、眼的调节1.调节概述(1)定义眼的晶状体屈光焦力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调节。
调节时,晶状体前外表的曲率半径缩小,屈光焦值增加,呈双曲线状面改变;同时晶状体的厚度增加,直径缩小。
(2)调节的机制 注视近目标时,注视目标在视网膜之后成象,由于目标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尚未聚焦,故形成模糊影象,从而启动了中枢性视一动因素,诱使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放松其对晶状体前囊的牵拉张力,晶状体前外表借自身的弹性隆起,恢复其固有的球面形态。
同时因睫状肌收缩,使其前方的脉络膜牵拉紧张,迫使玻璃体向前推移,限制了品状体的向后隆起,故在调节时品状体前囊最薄的中央局部发生充分的隆起。
(3)调节的神经支配和联动注视近目标时,第三对脑神经,即动眼神经副交感支快乐,发生调节紧张,睫状肌环形纤维(M üller 肌)收缩。
而在注视远目标时,交感神经快乐,发生调节放松,睫状肌经线纤维(Br ücke 肌)收缩(图13-1)。
可知无论调节紧张抑或调节放松均为睫状肌纤维收缩所完成的。
由于相近的神经传导通路,近目标的刺激可引起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等反射,称为近反射三联运动。
在视远时,双眼调节放松,视轴平行,瞳孔放大;在视近时,近目标因素作为向心性冲动传入中枢,引起的视网膜影象模糊,离心性冲动诱发睫状肌收缩,导致调节反射;近目标因素引起双眼复视,离心性冲动诱发内直肌收缩,导致集合反射;近目标因素引起球面象差增加、目标反光亮度增加等,离心性冲动诱发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2.调节的定量分析(1)远点在调节静止时,眼睛能看清的最远点为眼的远点。
远点至眼的前主点之间的距离为远点距离,远点距离的倒数为眼的静态焦度。
一、近视眼形成的内因:1.遗传因素:近视具有一定遗传倾向。
高度近视的遗传性比一般近视的倾向明显。
有遗传因素者,近视发病率较早,常在进入青春期以前就开始近视了,且多在6个屈光度(-600度)以上。
这种高度近视在医学上叫变性近视。
我国高度近视眼的发生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即父母双方都为高度近视,子代100%为高度近视。
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者,子女50%为高度近视,但也有显现不全的表现。
环境因素起一定作用。
一般近视属于多因子遗传,既服从遗传规律又有环境因素的参与。
2.发育因素:刚刚出生的新生儿,眼球的前后直径只有成年人的2/3左右,故均是远视。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变长。
到15岁左右,眼球基本上跟成年人一样,前后直径达到24毫米。
如果发育过度,眼轴过长,则形成近视。
这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
多在学龄期开始。
其近视度一般都低于6个屈光度(-600度),到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
但如果幼年时进展很快,到15~20岁时进展更快速,以后即减慢。
这样的近视常高于6个屈光度,可达到20或30个屈光度,既镜片-2000~-3000度。
这种近视称为重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也称病理性近视。
这种近视到晚年可发生退行性病变,视力逐渐减退,配镜也不能矫正视力,这样的眼睛大多数最后都造成失明。
很少有出生时就是近视,只有极少数人是天生的近视,而先天性近视眼很少有退行性病变。
二、近视眼形成的外因:1.从事文字工作或其他近距离工作这类人群得近视的比较多。
青少年在校学生中的近视最多。
2.环境污染特别是空气污染对眼睛视力有相当恶劣的影响。
因为角膜有透气性,它在不断地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而其代谢所需的氧80%来自空气,空气被污染后,其间的有害物质也必然会通过气体交换这一途径进入角膜内,时间长了,肯定要影响眼睛视力。
特别是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关系更为密切。
不注意锻炼身体,不注意营养全面、合理膳食都将导致近视的发生。
而不注意用眼卫生,长期持续看近,是形成近视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
调节训练对青少年近视合并调节滞后的作用研究陶雁亭;陈力;郝晓军;李飞;童黎明;马丽敏;李晶璐;徐倩怡;茅月亮【摘要】目的:探讨调节训练对青少年近视伴调节滞后的作用.方法:青少年近视伴调节滞后患者200例(400眼),年龄7~15岁,等效球镜(-0.75~-5.75)D,平均(-2.09±1.49)D,将上述患者分为调节训练组和常规戴镜组.每组各100例(200眼).调节训练组除给予规范的医学验光配镜外,同时给予调节训练干预.常规戴镜组仅给予规范的医学验光配镜.半年后复查两组患者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及调节滞后量,对比两组患者有无差异.结果:半年后调节训练组与常规戴镜组相比,调节训练组的近视屈光度及眼轴的增长幅度均比常规戴镜组减少,调节滞后量亦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节训练对青少年近视伴调节滞后的近视进展具有减缓作用.【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7)004【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青少年;调节滞后;近视;调节训练【作者】陶雁亭;陈力;郝晓军;李飞;童黎明;马丽敏;李晶璐;徐倩怡;茅月亮【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眼科上海 200125;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眼科上海 200125;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眼科上海 200125;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眼科上海 200125;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眼科上海 200125;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眼科上海 200125;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眼科上海 200125;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眼科上海 200125;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眼科上海2001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8.11青少年近视患病率逐年上升,给升学就业及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的负担[1]。
近年来调节滞后成为青少年近视原因的研究热点,但调节滞后相应的防控措施对缓解青少年近视进展方面的作用尚不明确。
如何分析调节的各因素与近视眼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近视眼与眼调节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50名志愿者的100只眼进行屈光不正、调节幅度、调节敏捷度和正负相对调节检查,然后将各项结果与屈光不正状况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
结果:50名受试者的年龄为20-30岁。
屈光不正最大度数为-10d,调节幅度的平均值为6.25d--13.70d,调节敏捷度平均值为9.64周/每分钟。
正相对调节平均值为-2.2d。
其中调节幅度与眼屈光度有显著相关性。
调节敏捷度与眼屈光度无相关性。
结论:眼屈光不正与眼调节幅度有显著关系,眼的调节敏捷度与屈光不正无相关关系。
调节幅度越低,近视屈光度越高,提示我们可通过训练调节幅度来缓解近视加深。
【关键词】调节;调节敏捷度;近视眼
【中图分类号】 r778.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422-02
屈光不正特别是近视眼已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随着近视眼患病率逐年上升,对近视发生及发展的病因及治疗越来越受国内外眼科界和视光学界的重视。
调节学说是最古老的解释近视眼形成机制的学说。
那么,在临床上,调节的各因素与近视的相关性如何,能否通过对调节功能的训练,找到预防和控制由于调节引起近视加深的方法,对于广大的近视眼患者来说,无疑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1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体检志愿者50人100
只眼,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所有实验对象为正视眼或近视眼。
实验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1.年龄在20-30岁之间,性别不限
2.详细询问病史,排除内眼疾患以及眼病家族史,排除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容易出现眼部并发症的全身疾病。
3.常规裂隙灯显微镜及直接检眼镜检查,排除角膜疾患、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白内障和眼底疾病等。
4.双眼验光,排除远视患者。
要求矫正视力≥1.0,以排除弱视者。
并排除散光高于0. 75d的试验对象。
2仪器
1.佳能电脑自动验光仪
2.综合验光仪:nidek rt-600
3.自动视标投影仪:nidek cp-690
4.美产paradigmtmp40型超声生物显微镜(换能器频率50mhz,侧向和轴向分辨率均为50μm,检查深度和宽度5mm左右,监视器显示范围为5mm x 5mm (864 x 432像素)。
3方法
1.对所有的实验对象进行眼屈光检查:
在电脑自动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
先用雾视法放松调节,球镜部分加用红绿双色法,散光部分采用交叉柱镜法,
严格遵循系统的标准验光程序。
2.将实验对象按屈光度分组:
正视组:+ 0.50~- 0.25d
低中度近视组:-0.50d~- 6.00d
高度近视组:>-6.00d
3.将屈光不正矫正以后测定其调节功能,包括调节幅度、调节敏捷度和正负相对调节。
(1)单眼调节幅度(上推法):
令受试者注视近视标(最佳视力的上一行字母),逐渐移向受试者至出现持续的模糊,记录该距离:用公式aa=100/近点距离(cm)计算出调节幅度。
参考值:hofstetter公式:
正常下限=15-0.25 x年龄
平均值=18.5-0.30 x年龄
正常上限=25-0.04 x年龄
(2)调节敏捷度:
使用士 2.00d的翻转镜,令受试者注视40cm处的近视标(最佳视力上1-2行字母),置+2.00d镜片于眼前,视标变清晰后转为-2.00d 镜片,如此交替,记录1分钟内完成的循环次数(cpm).该检查反映在双眼注视的情况下,调节快速而准确地转换能力。
参考值:ou≥8cpm
(3)正负相对调节:
令受试者注视40cm处的视标(最佳视力的上一行),在双眼前逐渐增加正镜片,(每次+0.25d)询问被检者能否立即看到视标,如加到某一度数镜片时,患者己看不到视标,所增加的正镜片总和为负相对调节(nra)
在双眼前逐渐增加负镜片,(每次-0.25)至出现持续的模糊为止,所增加的负镜片总和为正相对调节(pra)。
该检查反映了总的集合保持恒定的情况下放松和增加调节的能力。
非老视人群参考值:nra+2.25d;pra-2.50d
(4)调节不足的诊断标准:
a调节幅度低于hofstetter公式计算出的下限至少2d
b正相对调节(pra)的绝对值≤1.50d
4结果
1、基本数据
将试验对象的年龄,屈光度,敏捷度,调节幅度和正相对调节的最大值(maximum,最小值(minimum,平均值(mean)及标准差(std.deviation)用下表表示:
表一基本数据
表二不同组的调节幅度
2、调节敏捷度结果
平均值9.64士2.295,结果显示,屈光度和敏捷度无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0.132(p=0.215).
表三屈光度和敏捷度的相关性
3、调节不足的发病率
调节不足的例数为17例,比较正视眼与近视眼的受试者的调节不足发病率有无差别。
采用x2检验,结果见下表。
表四调节不足发病率比较
x2值为10.479,自由度为1,p=0.001
5讨论
当正视眼或被矫正的屈光不正眼注视远处(>5米)目标时,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当注视近距离(<5米)时,像落在视网膜之后,此时必须增加眼的屈光力量,使像前移到视网膜上,眼球这种自动调焦的功能称为调节。
调节是睫状肌收缩引起晶状体变形的结果。
同时,还伴有瞳孔和眼外肌的改变。
完成调节过程主要是由神经调节机制来实现的,而睫状肌、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这些眼内肌是保证生理性调节功能的结构基础。
近视眼的形成可能是对调节幅度降低的适应。
fong ds认为调节幅度低下的人在近距离工作时必须更多的使用调节储备,从而使眼调节时眼内肌和眼外肌对眼产生的压力使眼轴增长而导致近视。
可能是由于调节幅度越低下,所用的调节储备更多,从而造成眼内压力越大,近视度数越深。
而drexler w指出,是由于调节诱发的睫状体的收缩,牵引脉络膜,改变巩膜的周长,使眼轴增长从而导致近视。
分析调节幅度与屈光度数呈负相关另外可能的原因是,未矫正的或者矫正不足的近视眼在视近时所用的调节很少或者根本不用调节,从而使调节功能长期得不到刺激而造成睫状肌功能性的退行性改变引起废用性肌无力,调节功能下降。
试验中发现很多近视者配戴的眼镜并没有完全矫正近视,所以这种推论的成立有其可能性。
以上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提示我们,也许可以通过训练调节功能来治疗或者缓解近视度数的加深。
6结论
本试验对调节各因素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是:正视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敏捷度以及相对调节均正常,近视眼的调节幅度和屈光度数呈负相关,调节敏捷度和屈光度无相关关系,正相对调节和屈光度呈负相关,近视眼的调节不足发病率明显高于正视眼。
提示我们可通过训练调节幅度来缓解近视加深。
由于调节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调节和近视眼的关系也尚未明确,该试验提示我们可以将对调节的临床研究进行下去。
如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来研究睫状体和晶状体在调节中的形态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智等。
眼调节各因素与眼屈光不正的相关性[j]。
眼视光学杂志003,12(5)242-243
[2] 马小力,等,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眼视光学杂志,4(3):141-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