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章民事诉讼法学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36.00 KB
- 文档页数:50
民事诉讼法第一章——概论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性质、适用范围和基
本原则等进行了规定。
首先,第一章明确了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
其中,民事诉讼是指解
决民事纠纷所采用的法律程序,是通过法院审理和判决来保障个人和社会
权益的重要手段。
此外,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其他一些相关的法律概念,
例如法院、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等。
第三,第一章明确了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
许多重要的基本原则,如公正公平、合法程序、当事人权利平等、保护和
尊重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等。
同时,第一章还规定了国家对民事诉讼实行
的吹毛求疵原则。
最后,第一章还对民事诉讼的组织机构和审判程序进行了规定。
例如,民事诉讼的组织机构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审判程序包括一审、二
审和再审等。
此外,第一章还规定了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和诉讼费用等相
关问题。
总结来说,民事诉讼法第一章是中国民事诉讼法的开篇之作,明确了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性质、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等,为后续章节的规
定和实施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该章节的规定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着重要的法律意义和指导作用。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事纠纷频繁发生,如何有效解决各类民事纠纷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
因此,民事诉讼法成为一项重要的法律规范,旨在确保公平、公正地处理民事案件。
本章将对民事诉讼法进行概述。
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民事诉讼法是指规定民事诉讼程序和诉讼主体权利义务的法律。
它是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制度化管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规。
民事诉讼法为民事诉讼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和法律保障,以确保公平公正的审判和合理有效的纠纷解决。
二、民事诉讼程序民事诉讼程序是指在民事案件中,从立案到终审的一系列法律规定的程序。
它包括以下主要环节:1.立案阶段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将起诉状提交给人民法院,法院经审查符合法定条件后立案受理。
2.举证阶段举证是民事诉讼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当事人通过提交证据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法院则进行证据的认定和审查。
3.审判阶段审判阶段是指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进行判决的环节。
在审判过程中,法院会组织开庭审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并进行事实调查和法律适用。
4.终审阶段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时,可以提起上诉,由上级法院进行再审,这一阶段称为终审阶段。
终审判决为最终裁定,终结诉讼。
三、民事诉讼的特点1.自愿性民事诉讼是一种自愿参与的诉讼行为,当事人可以选择是否提起诉讼并自由选择诉讼权利的行使。
2.公正公平民事诉讼法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确保司法机关在审判过程中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当事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法定性民事诉讼活动必须依法进行,法院只能按照法定程序来审理案件并做出判决。
四、民事诉讼的原则和制度1.平等原则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应当对当事人平等对待,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公开原则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判活动的公开性原则,即法院的审判活动应当公开进行,以提高审判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合理期限制度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各个环节的期限,为了提高审判效率,不拖延诉讼的时间。
1第一章民事诉讼法学概述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一章民事诉讼法学概述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民事纠纷及其救济途径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第一节民事纠纷及其救济途径一、民事纠纷(一)概念界定(二)特征二、民事纠纷救济途径(一)非讼救济途径(二)诉讼救济民事诉讼法(一)概念界定:民事纠纷,又称民事冲突、民事争议,是指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种社会法律纠纷。
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与社会主体需求的膨胀倾向之间的冲突是永恒的,民事实体法律为协调这种冲突设定了静态的规范体系。
而基于利益冲突,民事主体间对这种规范体系的疑问、争执和违反则构成民事纠纷、民事争议。
民事诉讼法(二)特征:1、纠纷主体的平等性:法律地位的平等。
2、纠纷内容的特定性:以民事权利义务争执,即民事权益争执为内容。
3、纠纷内容的可处分性:实体性民事交易领域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延伸。
4、纠纷的可平息性及救济途径的多样性:根源于前三项属性民事诉讼法解决民事纠纷的各种程序方法,共同构成一定社会形态下所适行的、有效解决和消除民事纠纷的制度体系。
民事纠纷解决机制非讼途径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一)非讼救济:1、自决与和解2、自治性社会群体、组织平息纠纷3、公权性社会机构对纠纷的职权性处理4、人民调解委员会(组)调解5、仲裁民事诉讼法1、自决与和解界定:纠纷主体在无第三方主体介入的情况下,运用自身力量或通过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特点:1)自力;2)无第三方参与;3)无硬性外在规范作为依据;4)纠纷解决结果无法律强制力。
Eg:古罗马(杀戮、分尸、卖奴、就财产权益采取直接的私力措施);现代(留置权的行使)。
民事诉讼法2、自治性社会群体、组织平息纠纷界定:民间自治性的社会群体、组织,对发生在内部成员间,或与自己内部成员相关的民事纠纷,通过规劝、引导的方式,运用组织内部力量,加以解决。
EG:封建社会宗教体系及其在现代的延续;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协会、组织。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学概述== 信息中心==第一章民事诉讼法学概述【重点难点解析】1.民事诉讼(1)民事诉讼是国家解决民事冲突的一种手段;(2)民事诉讼的目的是排难解纷;(3)民事诉讼是一种活动;(4)该活动的主体有法院、当事人、诉讼参加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5)主体必须依法活动;(6)民事诉讼与人民调解、仲裁、单位处理以及当事人自我平息冲突有诸多不同点。
2.民事诉讼法(1)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立法机关依法制定的;(2)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3)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4)民事诉讼法是法院、当事人以及所有诉讼参与人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5)一般所谓民事诉讼法是指广义的民事诉讼法。
3.民事诉讼法的任务(1)保证法院审理民事案件;(2)便于当事人行使诉权;(3)宣传法制。
【答疑解惑专栏】疑问1:解决民事冲突的方式有五种,请问,民事诉讼居于何种地位?解答: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冲突的重要方式。
表现在:(1)它是国家权力作用的结果。
其他四种解决民事冲突的方式都是民间的解决方式。
(2)它是解决民事冲突的最后一道防线。
也就是说,当其他方式不能解决民事冲突时,最后还可以寻求民事诉讼的解决方式。
(3)它是解决民事冲突中的最权威方式。
因为它具有特殊的法律强制性。
这一点在其他四种解决民事冲突的方式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疑问2: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有何区别?解答:民事诉讼是一种活动,民事诉讼法是一种法律规范;民事诉讼是多个主体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一个过程,民事诉讼法则是立法机关行使权力后的产物。
民事诉讼是一种动态,民事诉讼法则是一种静态。
民事诉讼离不开民事诉讼法的调整,民事诉讼实践反过来又会丰富民事诉讼法。
疑问3: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有何不同?解答: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一种法律规范,民事诉讼法学则是学者们们从事的一种理论研究科学;民事诉讼法是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对象,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内容人民法院必须实行,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必须遵守,它具有特殊的强制性,而民事诉讼法学的内容则只能起到一种指导的作用,它并不能也不要求法院、当事人一一照办。
民事诉讼法学概述概念及基本特征民事诉讼法学是研究民事诉讼法的学科,主要研究民事诉讼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等相关内容。
民事诉讼是指为了解决民事纠纷而进行的司法行为,具有自愿性、平等性和公正性等基本特征。
法律地位与历史发展民事诉讼法学在法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刑事诉讼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等并列,构成了司法法学的三个重要分支学科。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民事诉讼法学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为基础,同时还包括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等。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学中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原则,包括平等自愿原则、公正公平原则、合法权益保护原则、原则性程序法等。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民事诉讼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流程民事诉讼的程序一般包括立案、举证、质证、辩论、判决等环节。
当事人通过起诉书提起诉讼,法院根据规定的立案条件决定是否受理。
然后,当事人需要提供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并进行质证和辩论等环节。
最终,法院依法作出判决或者裁定,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诉讼主体与地位民事诉讼法学中的诉讼主体主要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原告是指提起诉讼的一方,被告是被诉讼的一方,第三人是与诉讼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当事人。
每个诉讼主体在诉讼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权利义务。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民事诉讼法学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证据规则。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需要合法、充分地提供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
法院会根据法定证据和自由证据原则进行证据的鉴定和审查,并根据证据来作出最终判决。
司法救济与执行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司法救济来解决纠纷。
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做出适当的判决,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判决生效后,需要进行执行程序,确保判决得到有效执行。
民事诉讼改革与现代化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环境的变化,民事诉讼法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近年来,我国通过推行司法改革、加强审判管理等措施,加快了民事诉讼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司法效率和公正性。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第一节民事和纠纷与民事诉讼一、民事纠纷的概念民事纠纷的定义:又称民事争议,是法律纠纷的一种,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纠纷。
纠纷的产生是:源于不同的民事主体对同一民事权利或民事权益有不同的看法或主张。
民事纠纷有以下特点:1)民事纠纷主体之间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纠纷的内容是对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3)民事纠纷对数具有可处分性。
根据民事纠纷的内容和特点,可分为两大类:一,有关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包括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二,有关人身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包括人格权关系和身份权关系。
其关系往往交相并存。
二、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指缓解和消除民事纠纷的方法和制度。
根据纠纷的处理制度和方法,可分为“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
1、自力救济,俗称“私了”,是指纠纷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纠纷,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包括自决与和解两种方式。
自决指主体一方强调凭借自己的力量使对方服从,和解指双方相互妥协和让步。
两者共同点都是依靠自身力量来解决争议,无需第三方。
2、社会救济,指依靠社会力量处理民事纠纷。
包括调解和仲裁。
调解指第三者依据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对发生纠纷的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促使双方在相互谅解和让步的基础上,最终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
仲裁是指纠纷主体依据有关规定或者双方协议,将争议提交一定的机构,由此机构以第三者的身份居中裁决的一种方式。
调解和仲裁的共同点:第三者对争议的处理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之处在于:调解的结果更多地体现了主体的意愿;而仲裁的结果则更多地体现了仲裁者的意愿。
3、公力救济,指利用国家公权力解决民事纠纷,其典型是民事诉讼。
诉讼的实质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在纠纷主体参加下,处理特定的社会纠纷的一种最具权威和最有效的机制。
诉讼的特点;一是国家强制性。
诉讼是法院凭借国家审判权确定纠纷主体双方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并以国家强制执行权迫使纠纷主体履行生效的判决和裁定。
民事诉讼法学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论第一节民事诉讼一、民事纠纷(一)概念:是指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一民事权利义务或民事责任为内容的社会纠纷。
(二)特点: 1.主体平等2.权利义务、责任平等3.可处分性二、解决机制(一)私力救济(二)社会救济(仲裁、调解)(三)公力救济(行政救济、司法救济)三、民事诉讼(一)诉讼诉——言辞斥责讼——言之于公诉讼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机制(二)民事诉讼1.概念: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的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发生的诉讼关系。
2.特征:①诉讼对象特定性②当事人处分权的自由性③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上对抗的特殊性④民事诉讼程序的严格规范性与正当性⑤民事诉讼活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顺序性⑥纠纷解决的强制性、最终性与权威性第二节民事诉讼法一、概念:(广义)包括《民诉法》、宪法和其他实体法、程序法二、性质:公法性、程序性三、效力(一)对人:中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外国人、无国籍人以及在我国登记的外国企业和组织;申请在我国人民法院进行民事诉讼的外国人国籍人以及外国企业和组织(二)对事:财产、人身关系;婚姻关系;经济法关系;劳动法关系;海商法关系;其他(三)空间:属地原则(四)时间:具有溯及既往效力,即不论是审理民事诉讼法生效前受理的案件,还是审理民事诉讼法生效后受理的案件,都应该按照新生效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审理。
第二章民事诉讼基本理论(略)第一节诉与诉权一、诉:特定原告针对特定被告,依照法律规定向法院提出的保护其实体权益的请求二、诉权:公民所享有的请求国家给予民事诉讼保护的权利。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述(一)含义与特点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人民法院和一切参与人之间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发生的,由民事诉讼法所调整的诉讼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2.特点:①诉讼法律关系是由审判法律关系(所谓审判法律关系,是指在法院和当事人以及其他一切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由民事诉讼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所谓争讼法律关系,是指在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由民事诉讼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