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部编教案:5 我看
- 格式:doc
- 大小:399.50 KB
- 文档页数:13
5我看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的人生之爱的归宿。
这是穆旦对自然、爱的赞美。
穆旦的诗歌以浓烈的抒情性,意义的密度,语言的陌生化和内心开拓的深度见长,但他的传统的抒情的功力也非常深厚,有点像田径场上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在诗歌这个领域简直无所不能。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结合具体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古人的写景。
作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样写景的呢?今天我们就一1 •积累生字词(1)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丰润(r m)红晕(y m)忧戚(q i) 枉然(w on g)谐奏(z cu)飘逸(y i)坦荡(t cn)摇曳(y(2) 解释下面的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
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2•作者链接穆旦(1918 —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金庸(原名查良镛)同一家族。
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代表作有《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 —1945)》《旗》《冬》(一)整体感知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交流点拨】用明快、轻松、酣畅的语调诵读。
(二)深层探究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交流点拨】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画,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组成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
2•说说你对第三节诗歌的理解。
【交流点拨】这一段出现转折:这么美好的景象,却枉然在你眼前掠过;而你的生命、如同这美好景象的鲜活的生命,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 我看教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 我看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 我看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5。
我看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5 我看教案新人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 我看教案新人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5 我看教案新人教版(1)的全部内容。
5 我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
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
诗人、翻译家。
(2)背景链接从1937年10月,穆旦开始听燕卜荪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
1938年6月创作了《我看》.《我看》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玄学思辨”,即一种思辨想象力。
是一种对自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对社会现代生活的思辨。
但这种思辨,又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而是充满着肉体感觉和情感.即所谓的“思想知觉化”。
2.生难字词(1)字音丰润.(rùn) 沉醉..(chén zuì) 凝.望(níng)忧戚.(qī)枉.然(wǎng) 飘逸..(piāo yì) 勃.发(bó)摇曳.(yè)(2)词义【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我看》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美。
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你可曾去过云南?你可曾见过云南的春天?你可曾嗅过云南春日傍晚带着哲思的风?1938年,诗人穆旦随清华大学南迁,到当时位于云南蒙自的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就读。
一个春日傍晚,他外出散步,被晚风一吹,灵感突现,写下了《我看》这首诗歌。
诗歌写的是蒙自的春天留给诗人的印象以及诗人从中获得的生命感悟,让我们一起品读。
设计意图:由图片和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出生于天津。
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
穆旦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
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和《旗》三部诗集。
50年代起,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主要译作有《普希金抒情诗集》《雪莱抒情诗集》、拜伦《唐磺》等。
2.字词正音听读情境课文诵读版,注意读不准的字音,注意诗歌朗读节奏。
丰润(rùn)沉醉(zuì)忧戚(qī)枉(wǎng)然勃(bó)发飘逸(yì)漫(màn)游摇曳(yè)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
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朗读障碍。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诗歌前两节用四个“我看”领起,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有什么表达效果?2.探究方法(1)反复朗诵诗歌前两节,圈画出其中的意象。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歌前两节的意思,概括其描绘的画面。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及教学反思1.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一、教学目标1.诵读全诗,领悟诗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3.学习和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笼罩着漫天黑暗,遭受着践踏和苦难,诗人们或为之扼腕叹息,或为之慷慨激昂,或为之嘶哑歌唱……又或者,会发出另一种声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诗人穆旦的声音。
【设计意图】同为1938创作的诗歌,却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诗境上有所差异。
艾青与穆旦分别作为“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两首诗也恰巧体现出两种诗派的差别,在比较阅读的同时,也可借此让学生对诗派有所认识。
(二)诗歌感受及层次划分教师语言:既然是倾听诗人的声音,便要以你最认真的态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来理解穆旦的话,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方式诵读这首诗,并且完成任务:【课件出示】①诗歌整体给你怎样的感受?②诗歌可以如何划分层次?学生活动:朗读,完成任务。
明确:①浪漫的、闲淡的、荡漾的……②1~2节:美好的、令人沉醉的春日图景;3~5节:议论与抒情,抒发憧憬与深情。
教师语言:请在这两个部分中,任选你喜欢的一部分尝试进行朗诵,可以在课本上标注好重音、停连和语气,然后与大家分享你的朗诵。
学生活动:朗诵,分享。
明确:(示例)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柔和地)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悠长地)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回味地)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充满生机地)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弘、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个性强烈,色彩斑斓的绝唱。
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
《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作,去感受毛泽东的豪放之风。
(板书)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背景链接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
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2.生难字词(1)字音分.外(fèn)稍逊.(xùn)折.腰(zhé)数.风流人物(shǔ)妖娆.(ráo) 竞.折腰(jìng) 成吉思汗.(hán) 原驰.蜡象(chí)一代天骄.(jiāo) 略输.文采(shū)(2)词义【折腰】弯腰行礼,文中是倾倒的意思。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大地。
【风流人物】文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蜡象,白色的象。
原,作者自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妖娆】娇艳美好。
【俱往矣】都过去了。
俱,都。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学生听录音跟读,注意读准字音。
(2)方法指导:沉稳大气,注意停顿,语气一直为上扬,语速要缓慢,音要重,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代伟人的大气与豪迈。
(3)注意朗读节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明确:全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下片:分三层。
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拟手法,把“山”“原”动态化。
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群山和高原丘陵在万里雪飘中的恢宏景象,此句变静为动,使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4.“惜”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度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作者在下片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影响。
步骤四深层探究赏析语言1.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白雪皑皑的银色世界,作者用了哪些词来表现洁白?明确:冰、雪、银、蜡、素。
2.这首词中有哪些词语用得准确精练、极富形象、饱含感情?明确:动词:封、飘、舞、驰。
形容词:莽莽、滔滔。
副词:惟、顿、略、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用比喻手法,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上片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是人的乐观使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
下片评论人物,不流于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
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2.拓展延伸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明确:《江雪》表现的是一幅老头雪夜垂钓的画卷,通过对画卷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孤独、清高,所以感情基调就是孤独、寂寞。
《沁园春·雪》表现的是诗人面对壮丽的雪景,所产生的豪迈激亢之情,感情基调是畅快、豪迈。
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明确: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
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沁园春·雪毛泽东写景:北国风光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原驰红装素裹抒情:江山如此多娇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学生积极的调动不尽如人意。
2.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进: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上,并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上片说到下片,而是将上下片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会更好。
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
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2我爱这土地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
”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等。
浙江金华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2)背景链接《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2.生难字词(1)字音嘶哑..(hóu lóng)..(sīyǎ)温柔.(róu)喉咙汹涌..(xiōng yǒng) 吹刮.(guā) 腐.烂(fǔ)(2)词义【嘶哑】声音沙哑。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激怒】停止、停息。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明确: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这永远汹涌着.../所打击着的/土地..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我们的悲愤..……——然后/我..的/黎明..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死.了,连羽毛..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为什么..……../爱.得深沉.../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全诗共分两节。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歌第二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理由: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