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4课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9
14昆明的雨【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jùn)鲜腴(yú)篱笆(lí bā)鸡(zōng)黄焖鸡(mēn)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 绿釉(yîu) 密匝匝(zā)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鲜腴:新鲜肥美。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方比:比较、对比。
扳尖:一种鞋子式样,呈船形,鞋头尖小而上翘。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3.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等。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交流点拨】不是,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及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交流点拨】都与雨有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
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3.请用几个词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交流点拨】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跳读课文赏析语言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诞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国共产诞生》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从成立到逐步发展壮大,最后成为领导中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的过程。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以中国共产的成立为标志,区分了旧主义和新主义的界限,突显了中国共产在中国中的领导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的奋斗历程,理解中国共产的性质和宗旨,认同中国共产的领导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中国共产的成立和发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对的性质和宗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深化对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共产的成立过程,掌握中国共产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共产的成立过程、中国共产成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和建设的根本保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国际歌》引发学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关注,进而引出中国共产的成立。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共产的成立背景。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共产成立的经过,强调其在中国中的领导地位。
4.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中国共产成立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性质和宗旨。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共产的领导地位。
第14课《普罗米修斯盗火》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剖析«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依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
它稀释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束缚了的普罗米修斯»的主要情节,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冒犯天规,英勇地盗取天火,颂扬了他富有同情心、英勇机智、甘愿为人类受苦的伟大肉体。
这篇课文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
在详细表达上,作者无看法地留下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到人世先人们的反映,这些空白的存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为我们培育先生的想象力和发明力提供了资源,是一篇训练言语、开展思想的好课例。
二、目的制定以«语文课程规范»为依据,结合本课课文内容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三维目的。
知识和才干:1、学会生字,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品读重点词句,抓住教材留白,展开想象,了解课文内容。
进程和方法:以〝自读—感悟—体验—探求〞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先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先生、教员、文本之间对话的进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仰仗对课文的朗诵感悟,了解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英雄壮举,学习其不畏强暴、为民造福的伟大肉体。
教学重点:在自主探求中重复感受文本言语,潜心研读、品词析句,感悟普罗米修斯的英雄肉体。
教学难点:引导先生体验和感受人物笼统。
三、学情剖析这里主要谈谈先生已有的知识和阅历。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语文学习进程中,先生对神话故事兴味浓重,尤其对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情有独钟。
电视剧«西游记»中能〝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三年级课文«哪吒闹海»中顽皮、心爱、为民着想的哪吒都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英雄。
对这类课文的学习,先生热情高涨,自动参与,有较强的表达愿望。
为此,在教学中,我将充沛应用这些阅历,创设情境,引导先生深化课文,感悟探求。
《大雁归来》说课稿一、说教材1、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并且充实词语积累量,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而这一切都应在保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2、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不算短。
内容上虽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同时又象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
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经给大雁制造着灾难。
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因为大雁在作者的心中就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
从写作上来说,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
3、教学理念本课设计主要以体现新课标为主,突出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以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
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课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会运用。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主旨,训练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重点品位语言,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难点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关键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二、教学过程(一)设疑创境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大雁?(外形、候鸟、合群性、叫声嘹亮……)据说大雁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文人的情思,因此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咏雁作品。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及它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增强。
在讲授本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如对秦汉时期的地理、、经济等方面有所了解。
然而,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主要经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具体经过和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的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具体经过,引导学生了解其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5.案例分析:分析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张骞出使西域等。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五一八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主要讲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五一八运动。
通过研究本课,可以让学生了解五一八运动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五一八运动的起因和背景;- 掌握五一八运动的主要经过和影响。
2.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和听取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听力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研究五一八运动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理解五一八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其能够分析历史事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
2. 研究课文:- 第一遍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五一八运动的起因和背景。
- 第二遍阅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解读: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讲解五一八运动的主要经过和影响。
3. 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五一八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 演讲展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4. 归纳总结:教师对课文进行总结,让学生加深对五一八运动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3. 小组讨论和演讲的活动材料。
六、板书设计五一八运动- 起因和背景- 经过和影响七、教学评估1. 课堂练:通过课堂练,检查学生对五一八运动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和演讲: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演讲中的表现和思维能力。
八、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当代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事变说课稿前言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中的第14课,主题为难忘九一八事变。
本课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1. 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掌握本课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的用法。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1.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本课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的用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九一八事变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2. 如何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看待历史。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
2. 互动式教学法。
3. 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情景,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研究课文(30分钟)本环节重点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并通过一些案例向学生展示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讨论互动(20分钟)1. 小组讨论:你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2. 班级讨论:以小组讨论为基础,展开班级大讨论,促进同学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知识梳理(10分钟)1. 学生回答课文中的重点问题。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课外作业(5分钟)请同学们预下一课,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总结本堂课重点讲解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并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看待历史。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说课稿《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加减、幂的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一章的内容包括整式的乘法运算、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等。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在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初中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式的加减、幂的运算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时,可能会觉得比较困难,因为这一章的内容既有运算,又有公式的记忆,还有因式分解的方法,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整式的乘法运算,理解并掌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学会因式分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式的乘法运算,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记忆,因式分解的方法。
2.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因式分解的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整式的加减、幂的运算等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学习。
2.教学新课:讲解整式的乘法运算,引导学生推导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教授因式分解的方法。
3.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4课中国共产诞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4课《中国共产诞生》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从成立到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中国共产的成立背景、成立过程、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中国共产成立后的历史意义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共产的诞生背景、成立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针对中国共产的成立这一主题,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如认为中国共产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突然成立的,或者认为中国共产的成立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无关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共产的成立背景、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共产的成立背景、成立过程以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的成立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共产的成立背景、成立过程以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情况。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共产的成立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中国共产的成立背景、成立过程等基本信息。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共产的成立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中国共产的成立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共产的成立背景、成立过程等基本信息。
八上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黑龙江省泰来县宏升中心学校刘桂贤
我说课的题目是《难忘九一八》,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
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更加关注。
根据以上特点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4)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6)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依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生有的放矢,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3)运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课件、图片、文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学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3)教育学生发扬抗日英雄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目标导学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托尔斯坦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利于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音像、文字资料,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
念、启发思维的目的。
还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师生探究。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说:“所谓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索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
”为此我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七、评价方法:
小组积分奖励法。
新课程倡导,把学生参与度和教师指导度作为评价课堂的两把“尺子”,参与度就是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采用了小组积分奖励法,这种方法既能够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八、教学步骤:(结合课件)
1.进入情境:(播放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悲壮的氛围中进行“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从情绪上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同时体现出师生同喜同悲,融为一体的课堂气氛。
2.历史春秋,师生共同探究:
方案:
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图片、出示文字资料、出示问题探究、播放视频、阅读课文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体现探究、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
同时及时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按小组累计的分数,分数最多的,被评为优胜小组,颁发荣誉证书。
1)揭示课题和学习目标(第14课难忘九一八)
2)九一八事变(播放视频、学生阅读课文、出示图片、出示文字资料和问题探究)
①事变的爆发:
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互相讨论,提问)
问题探究:
为什么日本侵占东北要制造湖事件?
(出示地图,引导学生分析柳条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
②东北沦陷:
(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从而理解沦陷的原因;播放视频分析蒋介石不抵抗的目的)
问题探究:
为什么东北在短短的四个月就沦陷?
③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出示图片:杨靖宇、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马占山及江桥抗战,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教育学生发扬抗日英雄的优秀品质。
)
④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
(出示图片,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
3)西安事变:
(播放视频、学生阅读课文、出示图片、出示文字资料和问题探究)
①背景:(出示文字资料)
②西安事变的爆发、经过、解决的方式及意义:(互相讨论,提问)
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小组讨论,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3.小结:
(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展示板书设计进行总结。
)
4.夯实知识:
(设计的问题,小组互考,培养合作精神。
设计问题,每生设计五道题,选出优胜者,全班交流。
)
5.能力大比拼:
练一练、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优胜小组,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统计分数。
)
6.拓展升华:
(幻灯片出示,学生齐读、背诵。
)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胡锦涛题词: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九、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师生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自主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学会学习。
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点拨,师生间的交流自然、平等、融洽、民主,整堂课以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线,以学定教,依学施教,正确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同时运用小组积分奖励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合作与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多媒体声像具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影、临其境、陶其情”,优化了历史教学,体现了多媒体与历史学科有效整合的新课改理念。
本节课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我出示了图片,如柳条湖的位置、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杨靖宇、马占山及江桥抗战、张学良、杨虎城等;播放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视频;还介绍了马占山纪念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八女投江、长春伪皇宫等;又设计了拓展升华环节。
以上做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收集和积累课外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本节课课件,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用“勿忘九一八”,“红色五星刀旗砍杀太阳旗”,“火烧日本旗”等动画图片,提醒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今天,发奋学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