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名医经验』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经验胃癌前病变为是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的不完全肠上皮化生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
因其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已引起世界的广泛重视,成为消化领域的研究重点。
目前,西医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而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治疗此类疾病却发挥出了极大的优势,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且经胃镜及病理检测证明可阻断和逆转胃癌前病变。
谢晶日教授是黑龙江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消化领域的研究已30余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侍诊学习,现将谢晶日教授临症思路描述如下。
1溯本求源,明辨病因病机在中医文献中,虽无明确的胃癌前病变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胃脘痛”、“胃痞”、“痞满”等范畴。
历代医家对其病机各有侧重,谢晶日教授发展其理,悟出新章,概而述之,认为本病由脾胃虚弱、气血壅滞、瘀热阻络等三方面共同导致。
其病变在胃,与肝、脾相关。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由气及血,正虚邪恋。
虚在脾胃气阴两虚,实为气滞,血瘀,湿热、邪毒等。
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
一主升清,一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腐熟、运化和输布。
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云:“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
《景岳全书·脾胃》云“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
饮食不节、七情过极、劳倦内伤、外邪侵袭等因素皆可损伤脾胃,脾胃功能受损,久则脾胃虚弱。
一则,正阳衰微,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胃纳呆钝,脾失健运而中焦痞塞;二则,脾失健运、升降失司,胃气壅滞,困阻脾阳,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聚湿成痰,积滞内生,壅塞中焦。
日久脾胃化生无源,胃失濡养,导致胃阴亏虚。
且本病病程日久,“久病人络”、“久病必瘀”,气血瘀滞,郁久化热,瘀热交结,日久成毒,迁延不解渐成有形之积。
而这些有形之积,搏结胃络,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脾胃虚弱。
谢晶日教授依“身心同调”理论从肝脾论治慢性胃炎发布时间:2021-11-09T02:37:12.04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7期作者:郭娇[导读]郭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非特异性炎性改变,系胃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
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饮酒、焦虑等因素均可降低胃黏膜防御和免疫功能而引起CG,根据其胃镜及病理改变可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
谢师根据多年行医经验发现本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认为CG的发病有随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焦虑抑郁情绪而增多加重的趋势,故治疗本病时强调身心同调[2]。
谢晶日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对消化系统疾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本着以人定法,以法定方,以方定药的原则,临床效果显著。
、身心同调理论的概述身心同调理论是谢晶日教授临证的重要学术思想,该理论以“形神合一”为基础,认为“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注重心理状态和身体机能的相互作用,结合现代医学有关心理及消化疾病的认识研究。
因此谢师在治疗脾胃病时常常以身心同调理论为指导思想,认为情志等精神因素失调会引起气机运行及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及脏腑等异常也常引发相应精神心理问题,故主张临证时除了药物干预治疗,同时注重心理调适以情志舒畅,得以机体气血平和无碍,脏腑功能正常发挥,利于已病之恢复,减情志刺激之疾病[3]。
2、CG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素问》记载“在脏为脾…在志为思”,《五运行大论篇》又云“思伤脾”,可知脾与思的密切关系。
“脾藏营,营舍意”脾为气血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而化生营气,营气化赤成血,为意识思维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脾主受纳运化,调节中焦水谷代谢,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与CG 发病关系密切。
现代医学中“脑-肠轴”和“脑肠互动”学说认为内心的思维意识活动和胃肠的分泌运动具有双向作用的关系,CG的长期胃脘胀满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困扰患者而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而心理状态差可影响胃动力分泌及胃蠕动排空功能而加重胃酸分泌引起不良症状,进而使胃黏膜稳定修复功能减弱而延长病程,由此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4][5]。
谢晶日经体用、生克、气血三步辨治胃脘痛经验
杨佩佩;孙志文;饶显俊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24(17)2
【摘要】本文总结谢晶日教授经体用、生克、气血三步辨治胃脘痛经验。
首辨体用间太过不及,胃脘痛病位在胃,应当先据症辨别胃腑之状态。
胃火内炽者,清其火热;胃中燥热,阳明失润,致胃阴不足者,复其濡润;胃湿内停,湿邪中阻,阳气不舒者,温中化湿以舒展阳气;阳气受损,温煦不够,内生寒邪,致中阳受遏,寒邪伤胃,阳气不展者,辛温通阳以祛寒止痛。
次别脏腑间生克乘侮,五脏之间经络相通,气血循回,胃脘之病,不仅在于胃,五脏亦受累。
肝病犯胃,土木相仇,治宜辛开苦降;胃病及肺,母病及子,治宜佐金平木;病及心肾,治宜调心温肾;脾胃俱病,治宜复脾胃升降之序;胃肠同病,治宜通腑降胃。
再探气分血分之别,以此探究疾病病情演变,由表传里,由经入络,由气入血,辨证用药,以行气活血为重。
此三辨,以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之八纲辨证为基,结合脏腑辨证及气血津液辨证,可反映胃脘痛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可能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再辅以经验用药,则恰中病机,方药对症。
【总页数】5页(P264-268)
【作者】杨佩佩;孙志文;饶显俊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孙朝宗教授辨治胃脘痛的临床经验
2.王焕生辨治胃脘痛的临床经验
3.谢昌仁教授治疗胃脘痛辨治方药特色
4.李鲜教授辨治胃脘痛的经验
5.申艳慧从太阴经辨治宁夏地区胃脘痛临证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谢晶日治疗脾胃病经验标签:名医经验;谢晶日;脾胃病;调畅气机谢晶日教授是黑龙江省中医内科(消化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谢教授通过对历代名家著作的研读,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提出治脾胃疾病应以调畅气机为主、辨证论治注重肝脾、以通调代补益的学术观点。
笔者有幸自2011年跟随谢师学习,现不揣谫陋,总结谢师相关学术经验如下。
1 疏理气机注重升降《素问·举痛论篇》曰:“百病生于气也。
”脾胃居人体中焦,是气机升降枢纽,脾胃病多导致气机失调,表现为气虚、气滞、气逆、气陷。
气虚则自汗倦怠,语声低微,萎靡不振;气滞则脘腹胀闷、疼痛;气逆则嗳气,反酸,呃逆,呕吐;气陷则短气,眩晕,腹泻,乏力。
气虚应补,以黄芪、人参、甘草补之,补气之中常佐以焦神曲、陈皮、鸡内金消导之品,使补而不滞。
气滞则行之,行气之法分为2种:一疏肝气,二行胃肠之气。
疏肝和胃常用佛手、砂仁、炒紫苏子,炒紫苏子用量应偏大,谢师认为炒紫苏子入肝经,功用集紫苏叶、紫苏梗二者之长,兼有化瘀下气的功效。
行胃肠之气常选厚朴、豆蔻、草豆蔻、乌药。
其中,厚朴行气消胀,作用主要在中焦脾胃;乌药则偏重于下焦;豆蔻味辛,其性芳香,化湿浊的力量较强;草豆蔻味辛甘,性温散寒。
四药配伍,温胃行气降浊,有增加胃肠蠕动的作用。
气逆宜降,轻者以味苦之药或淡渗之药治之,重者以半夏、旋覆花、代赭石降胃气,佐以石决明、龙骨、牡蛎镇肝胆之气。
气陷则升举,柴胡、防风、升麻、桔梗酌情用之,或配以肉豆蔻、补骨脂、山药、山萸肉固涩之品。
对于理气药,应用时要分清虚实,避免因补气而行气,使气更虚,当行气而补气,使气愈滞。
且理气药多为辛温香燥之品,易耗气伤阴,谢师多选用佛手、香橼、枳壳、乌药之类,药性柔和,避用木香、青皮、川楝子峻厉之品。
2 辨证论治注重肝脾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肝脾关系首先在于肝疏泄和脾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
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
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作者:马丽王静滨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第25期[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可伴发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因有发生癌变的风险引起广泛重视,而现有研究提示中医在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谢晶日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基础,瘀血是病理关键,常有肝郁及气阴不足的临床表现。
治疗上提出以健脾为要,注重益气养阴,调畅情志,不忘化瘀解毒,以达防治双效,同时病证结合、舌镜互参。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经验[中图分类号] R5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a)-0090-03[Abstrac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together usually with intestinal metaplasia or dysplasia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 risk of canceration, and existing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y have certain advantages in the aspect of reversing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rofessor Xie Jingri thinks the weakness of spleen and stomach is a basic reason of the disease, which often ha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tagnation of liver-Qi and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 and blood stasis is the pathological key. He has proposed the treatment method. Firstly,strengthening spleen is the key to the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 supplemen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and adjusting emotion is also very important. Secondl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ouble effect of control and treatment, remembering to remove blood stasis and toxin is necessary. Finally,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ongue diagnosis and combining gastroscopy is needful.[Key word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recancerous lesion; Experience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黏膜肌层增厚为病理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1]。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多病程较长,病情可静止于此,也可在此基础上伴发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因有发生癌变的风险,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因此及时有效地逆转萎缩性胃炎无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是胃癌的防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西医尚无有效药物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而现有研究提示中医在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2]。
谢晶日教授从事慢性萎缩性胃炎医疗与科研30余载,尤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验俱丰,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颇有感悟,现将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整理如下:1 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大多病程较长,临床常出现胃脘疼痛、痞闷、饱胀、纳差、嗳气等,目前公认病理进程为[3]: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四个病理阶段[4]。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胃痞、胃痛”等病范畴。
谢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基础,瘀血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关键,符合中医久病多虚、久病多瘀的病理特点[5-6]。
《证治汇补·痞满》云:“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夹痰,不能运化为患。
”谢教授指出慢性脾胃病初期多由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等致寒、湿、郁等病邪壅于胃脘,胃腑通降功能失常,气机壅滞,此时脾胃运化功能尚可,人体正气充盛,是以实证居多;此初期阶段若不及时驱邪扶正,恢复脏腑功能,可致脾胃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受损,内滞不化或内生湿邪,蕴结中焦,气机雍塞,形成痞满。
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病程较长,久病则入血,瘀血阻滞,胃络血液循环障碍,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局部组织学的病理变化。
本病病位虽在胃,与肝脾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临证医案指南》中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若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致痞满,另肝郁日久不得疏散,郁而化火,克伐脾土,耗伤胃阴,也可致胃腺体萎缩发为本病。
综上可得出谢教授对本病的病机认识可归纳为“虚、瘀、郁、湿、滞”等方面,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的根本,瘀血是本病的病理关键,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病理特点。
2 治疗经验2.1 治病求本,健脾为要谢教授本着治病求本的治疗观念,认为对于本病的治疗应以健脾为要。
谢教授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脾胃虚弱或轻或重必有之,不能偏信“痞无补法”,若以虚痞为主必补之。
然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用大剂量纯滋腻补益之品有恐碍脾滞胃,增加痞塞感,另有“虚不受补”之说,因此谢教授认为应以健脾为要。
谢教授在六君子汤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创立了胃病1号方,其主要药物组成如下: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佛手、砂仁、苏子、鸡内金等。
方中用党参代替人参,益气健脾而不燥热,谢教授喜用白术一药,《本草汇言》[7]谓:“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
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
”然白术有生、炒之别,脾气虚明显时用生白术,湿气较盛时用炒白术;脾虚易生内湿,故用黄芪配茯苓益气健脾利湿,标本兼顾;陈皮、佛手、砂仁、苏子醒脾和胃、理气宽胸除痞满,鸡内金消食导滞,使胃和脾健。
诸药合用,脾虚得补,痞满得消,诸症自除。
2.2 气阴双补,养阴为要唐容川云:“胃燥不能食,食少不能化,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也。
”谢教授主张益气养阴,但以养阴为要,在沙参麦冬汤的基础上化裁,自拟欣胃颗粒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方面疗效显著,其主要药物组成如下:太子参、黄芪、白术、北沙参、石斛、麦冬、知母、天花粉、焦山楂等。
太子参、黄芪益气健脾,养阴生津;白术健脾气,脾气健可益气血、护胃阴;北沙参、石斛清养悦胃,甘凉濡润;麦冬、知母、天花粉清热滋阴、益胃生津,焦山楂酸甘济阴,甘缓益胃,研究证明[8]:山楂所含的脂肪酸能增加消化酶的分泌而促进消化,并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
纵观全方,益气养阴,润养脾胃,利脾胃气机升降,方简效尤。
现代研究证明[9]:益气养阴药有调节免疫、促进胃肠运动、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消炎作用,还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改善胃内炎症状态。
若患者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明显可加百合、焦栀子清热凉血安神之品;若伴有便秘可选用增液汤加减,总之谢教授强调临证时要灵活加减,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
2.3 化瘀解毒,防治双效谢教授认为,胃络瘀阻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基础,瘀而化热成毒,损伤局部血络,是形成胃癌前病变的病理因素。
在治疗方面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达到防治双效的目的。
因此在治疗时常加入延胡索、川芎、炙乳香、炙没药、蒲黄碳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药,如果患者有舌质紫暗,瘀点瘀斑、肌肤甲错等瘀血像较重时可适量加入三棱、莪术、刘寄奴、王不留行等。
一但经病理证实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或既往有胃癌家族史时常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入清热解毒药防止癌变,如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蜂房、山慈菇等,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入夏枯草、煅牡蛎、炮甲珠等软坚散结消癥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花蛇舌草不仅能抑杀肿瘤细胞,而且其含有的多糖具有增强免疫活性的作用[10],半枝莲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均有明显的抗肺癌、乳腺癌、消化系统癌、绒膜上皮癌的活性[11-12]。
2.4 条畅情志,健脾疏肝现代研究表明[1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对该病的误解以及过度的思虑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这种焦虑抑郁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全身气机的运行;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即可发生郁证,表现为郁郁寡欢、嗳气频繁、善太息等。
另外思虑伤脾,脾虚肝木乘之常见肝郁脾虚证,故治疗上还应条畅情志、健脾疏肝。
常用健脾疏肝理气药物有白术、茯苓、黄芪、柴胡、佛手、香橼、香附。
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可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为肝郁化火犯胃,可用左金丸加减。
此外谢教授十分重视对于患者心理疏导,常鼓励患者,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病情,帮助患者消除恐癌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4]。
3 病证结合,舌镜互参3.1 结合舌诊,准确辨治谢教授十分重视舌象,并指出观察舌象可测知脾胃的病变,帮助评估病情,因人体各脏腑的病变以及病邪的深浅皆可反映于舌。
中医学认为舌苔是由胃气蒸发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与脾胃功能息息相关,章虚谷有云:“脾胃为中土,邪入胃则生苔,如地上生草也。
”谢教授舌诊内容主要包括舌质、舌体、舌苔的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质红绛则以胃阴不足为主;舌质淡紫则以脾胃虚寒为主,宜温中健脾,可用附子理中汤加减;舌质紫暗以瘀血为主,宜重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延胡索、郁金、香附、刘寄奴等。
如果患者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则以脾虚湿盛为主,应健脾利湿;舌体瘦小则以气阴两虚为主,宜益气养阴。
舌苔薄厚可知病邪深浅,若舌苔薄白则一般病情较轻;若舌苔黄腻多为湿热蕴结所致,谢教授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此类患者多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建议根除Hp治疗,中药常选用清热利湿和清热解毒药物,常取得明显疗效;若舌苔剥脱多为胃气衰败,病情加重;若舌红如镜无苔伴有胃脘疼痛无节律,且常规治疗无效者,应查胃镜防治癌变。
3.2 宏观辨证,微观辨病谢教授指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应使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取长补短,即中医的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胃镜及病理所见相结合,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见胃黏膜粗糙或有颗粒增生者多为胃络瘀阻所致,可加入活血化瘀药,如丹参、五灵脂、延胡索;胃镜见伴有疣样增生者为癥瘕积聚所致,可加三棱、莪术等破血行气药;胃镜下胃黏膜呈白相为主,多为病久脾胃虚弱所致气血两亏,宜在健运脾胃的基础上加入益气养血活血药,如当归、芍药、茯神、酸枣仁等;胃镜下萎缩的胃黏膜血管透见为胃阴不足所致,可用欣胃颗粒方加减;若胃镜下见胃黏膜糜烂充血者为湿热蕴结所致,可加入薏米、苍术、黄连、煅赭石等清热利湿、保护胃黏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