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具象到抽象的共3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88 MB
- 文档页数:32
中国重传统历史,中国画重传统渊源,强调古法。
沃尔夫林称其为“绘画对绘画的影响”,如何将传统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现代的绘画里,是一名画者对美术史研究的首要任务。
纵观山水画史的发展脉络,一种古老风格的持续及其阶段性的复兴,似乎必然导致了风格与表面的抽象化。
①用西方词汇加以概括——“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便是从视象到心象的转换。
唐宋的自然写实主义,元代的形式表现主义(高居翰语),明清的复古抽象主义。
探其古法,将所有“主义”串联,可得他们都是经由一个母系统进行演绎的。
母系统则由视觉上的有机宏观结构(包括构图上的宏观和操作上的宏观)与艺术家运作手法的微观组成。
宏观结构的完善,最早的形态创建,当属范华原了。
因为山水画的产生、成熟到以“南北三家”为代表的全盛期,范华原为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师于人——师于物(造化)——师于心”的话语明晰概括了板块支撑和大的次序。
②范华原虽然师于洪谷荆浩,面貌却显然为“师自然”。
“往来雍、雒间”是区域性特征的把握,更具体的实践为“于是舍其旧习,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蔍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
”《宣和画谱》对景写生便存在了笔墨转换。
第一步为笔墨转移,将前人笔墨形式移进写生。
根据自然选择前人的笔墨经验和自己的借鉴并重新组合前人的笔墨;第二部便是笔墨转换了,将自然形象转化为笔墨形象。
③笔墨转换包括了以“山顶好作密林,水迹好作突兀大石”等为特征的形象形态语言;以点状形态为主的皴式语言;以“抢笔、凿笔、琢笔”为主的笔势语言,以墨擦染的墨法语言等。
④微观的组成部分除了刚才的形态语言外,便是符号形象语言了。
最早用来表示叶子的图案,如在长沙发现的公元前5世纪的缯书上,图释着季节的变换;代表春夏的落叶树的叶子用圆形的轮廓线勾描;而代表秋冬的是常青树枝,带着尖针状图案。
《溪山行旅图》以各种单位组织的结构方式,安排叶片的造型和笔法,更属创举。
实际山林的景况,由上而下依序为苔原、针叶林、混合林和阔叶林。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1. 引言1.1 什么是具象和抽象具象和抽象是两种对立的概念,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具象是指直接的、感性的、表面的事物或现象,而抽象是指间接的、理性的、本质的概念或规律。
具象和抽象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具象是事物存在的初级形式,是我们感知、认知事物的基础。
抽象则是对具象的深化和提炼,是我们理解、掌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手段。
具象和抽象是相辅相成的概念,二者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具象是事物的外在形态,抽象是事物的内在规律。
具象是表面现象,抽象是深层本质。
具象是感性认识,抽象是理性认识。
具象和抽象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地从具象向抽象转化,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具象和抽象的转化是认识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认识发展的关键环节。
通过具象和抽象的互动,我们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实现认识的深化和提升。
【字数:228】1.2 为什么要从具象向抽象转化从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种认知过程,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和问题的本质。
具象是指具体、直观和表面的东西,而抽象则是指更普遍、更深刻、更抽象的概念。
为什么我们要从具象向抽象转化呢?具象只能解决具体问题,而抽象能帮助我们找到共性和规律。
通过将具象问题抽象化,我们可以忽略具体的细节,专注于问题的本质。
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换言之,抽象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条理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抽象能够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速度。
具象思维需要我们逐一考虑各个具体情况,而抽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一次性解决一类问题。
通过抽象化,我们能够将相似的问题归纳整合,从而更快地找到答案。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物、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它是认知能力的提升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拓展。
具象和抽象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结合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世界,更好地应对挑战。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有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从具象向抽象的转化是一种将具体的事物或概念转化为抽象的形式的过程。
这种转化在语言、思维和创造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各种概念和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
一、具象和抽象的概念在说明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具象和抽象的概念。
具象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描述,即通过感官对外部事物的固有属性、形态、外在特征等进行描述、表述的方法。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桌子时,我们会根据桌面的大小、颜色、形状、材料等等来描述它。
而抽象则是从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中,抽离出共性的特征和规律来进行表述和描述。
例如,我们可以将各个种类的花瓶都归纳为一个概念——“花瓶”,这个概念就是具体事物的一个抽象表达。
二、转化形式规律1.归类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一般都是从分散的、具体的实体开始,将它们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逐渐朝向抽象的整体进行发展。
例如,从各种不同的动物,到归为不同类别的动物,再到最终的抽象概念——动物。
2.提炼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中,关键点在于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它们共同的特征和本质规律,然后将其进行概括和总结,形成抽象的概念或模型。
例如,从各种不同的搭配,提取出它们共同的色调、跟风、材质等特征,形成概念-「流行元素」。
3.概括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具体细节进行概括,以形成更加简洁、直接的表达。
例如,在描述生物进化时,需要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交配、适应环境等许多细节,而经过抽象表述后,可概括为进化的基本规律-「适者生存」。
4.体系化将抽象概念进行分类、组织、归纳、总结、深化,形成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是从具象到抽象转化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资讯分析这个领域中,可以将各种资讯按照地域、行业、主题、时间等多个维度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三、结语从具象向抽象的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它让我们更加简洁、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感觉。
现代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在漫长的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已经看到过许多次变革,如哥特式艺术向文艺复兴样式的变革,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对新古典的变革等等,我们也已经体会到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代艺术也发生着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
抽象艺术并不是一个有宣言、有纲领的艺术团体,但它却是二十世纪最流行的、最有特色的艺术倾向。
抽象有具象转变而来,具象的作品可以将事物描绘的细致逼真,或者至少可以分辨出描绘的对象,而抽象的作品却非常简化,甚至脱离实际形体,仅呈现出象征性或精神性的意味,仅能以标题的线索等得知画中的主题,所以很多人理解不了抽象性的作品,甚至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观点,比如认为抽想画是乱画的;是画不好写实画才去画抽象画;抽象画太简单,小孩子都会;抽象画是没有标准的,不知好坏…这些误解都导致人们无法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抽象画.谈及抽像,不得不提到的是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
他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同样被公认为抽象主义的创始人。
康定斯基有着很高的绘画、诗歌和音乐天赋,对色彩异常敏感。
后来在三十多岁时到慕尼黑美术学院学画。
当时慕尼黑新艺术运动相当活跃,因此他有机会与现代艺术流派的画家有了交流,大量接触了后印象主义、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的作品,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并逐渐成为新艺术的领导人,成为变现主义的重要成员。
在1910年他创作了第一幅抽象画,并画了一批完全脱离自然主义的绘画,并撰写了《论艺术的精神》,进行了有关艺术的抽象理论研究,标志着抽象主义绘画的诞生.康定斯基走向抽象艺术之路,有他的必然性,也有他的偶然性,有几个因素对他影响较大:一、康定斯基对音乐的热爱.音乐在他的脑海中常常呈现出的是绚丽的、和谐的色彩,他希望把音乐和绘画结合起来,他认为人与世界的交流需要一种深层的、内在的声音,他要在画布上捕捉一种“色彩大合唱".二、康定斯基曾在画展中看过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干草堆》的油画,画中物体外形的不确定让他感到困惑,但画面却深深吸引了他,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脑海中,使他开始怀疑客观物象描绘的必然性。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抽象与具象是哲学上常用的两个词汇,抽象指的是从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或性质,而具象则指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本身。
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从具象向抽象的转化是一种很普遍的认识方式,也是一种智力的发展过程。
下面从形式规律的角度来探讨从具象向抽象的转化。
一、具象到抽象的层次逐渐深化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从具象到抽象的层次逐渐深化。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一开始我们只能感知到事物的具体形象,比如看到一个苹果,我们只能看到它的红色、圆形、光滑等具体特征。
这种属于感性经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开始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共性,比如苹果和其他水果一样都具有生长、成熟、萎缩等生命过程,这些共性就构成了概念。
概念是对具体事物共性和本质最简单最基本的反映,是由感性认识逐渐升华而来的。
而更深层次的认识又需进一步把概念归纳、概括、分类,形成更为复杂的抽象概念和理论,这些深层次认识的内涵和本质不再是事物表面可见的东西,需要人们不断深挖和学习,随着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愈加深入。
二、具象到抽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具象到抽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具体事物是具有特殊性的,它们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
而在抽象的过程中,人们就可以把相似的方面提炼出来,形成概念和规律。
这种抽象的过程是普遍性的,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只需注意对事物具有相似性的方面进行提炼即可。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抽象是建立在感性经验基础上的,而感性经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因此,不同的人在进行抽象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是抽象的特殊性。
例如,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不同的哲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这也是因为在提炼抽象的过程中,个人的认识和思想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所以,抽象并不是绝对客观和准确的,需要在多方面的学习和交流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抽象与具象作为时代产物的20 世纪西方美术, 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变革, 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
19 世纪末即已开始流行的“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 , “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 , “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 , “为艺术而艺术” 等观念,是20世纪西方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现代艺术中存在的距离: 艺术和自然形象的距离。
20 世纪的主要现代艺术流派,其实都在探讨这两者的关系,在这种探讨中, 西方兴起的主流美术思潮和流派否定描绘具体物象, 主张抽象。
一20 世纪西方美术的主流――抽象抽象绘画不是一个画派、一种风格或一个有宣言和纲领的社团, 而是一种思潮,一场扩展以至改变人们视觉经验和绘画观念, 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绘画革命。
抽象艺术作为20 世纪西方美术中的主流,发轫于19世纪末,确立于20世纪初,盛极于20世纪40年代,继而蓬勃开来, 征服了欧洲和整个西方世界。
抽象绘画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它是在现代突飞猛进的科技, 强烈改变着人们的认识;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个性和自由; 高度物质文明造成的高速度、强刺激、标准化支配压迫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加之具象绘画由于技艺过于成熟, 又没有新的时代精神引领它往前发展,出现僵化等大背景下, 绘画艺术摆脱摹写自然的具象表现这一传统形式, 是合乎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抽象绘画是对传统具象绘画的叛离和反动。
无论是初期的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纳比派, 还是后来纯粹的抽象艺术如抽象表现主义、至上主义、抽象风格派、行动绘画、极简主义等。
尽管这些抽象绘画在不同方向上都各自追求极端, 或对自然对象外观加以减约提炼或重组, 或完全舍弃自然对象, 以纯粹形式构成纯抽象,以致形成种种风格、流派, 但它们都摒弃了长期以来的具象造型语言, 完全放弃了对真实对象的描绘和再现, 排除了绘画中的情节、历史、文学性等具象内容, 均以不同的抽象方式表达对现实、具象世界的背离与拒绝。
朱岚:从具象到抽象作者:暂无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2014年第4期朱岚艺术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个人的东西,我所作的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去呈现我所感受的本质,30年来从窥见、发现到临摹参考,再到创造与体现,从写实走进抽象,一切就这么在生活中慢慢的生根发芽了。
珍惜我们的经历,珍惜我们每个不堪回首的错误,因为是它们造就了明天。
小时候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里长大,这样的生长环境顺其自然地让我感受到艺术是如此地平易、有趣、又温暖:抓蜻蜓、采蘑菇、翻墙、爬树、过家家之余,撞见权(正环)阿姨临摹莫迪里阿尼,常(沙娜)阿姨收藏的浮世绘,日本玩偶,吴冠中在教室中备课,饭后白雪石来找父亲聊天,叶浅予家太多好看的小人书……艺术像一缕光温暖而吸引人,让我悠悠而行。
楼里的孩子们也从一开始的一吃完饭就拿着速写本在工艺美院里画画,到后来学院里摆石膏、静物,再到韩(美林)叔叔拉着我去找范(曾)叔叔拜师:从临摹《于越先贤传》、《列仙酒牌》、《八十七神仙卷》,到黄宾虹、程十发、黄胄、潘天寿、贺友直等名家,再到当代画家袁运生等等。
那时中国画中的线条运笔就让我着迷。
虽说是学手艺,但那种独特的提炼和节奏感随着时代,随着个人的经历、性格的磨练、变化而产生不同的领悟与感触;而我也明白这种中国画的线条、造型与气韵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应该是无可超越的。
是的,有些艺术形式与风格之独特使得想要超越它是不可能的,必须另辟蹊径。
1979年,我参加了高考,并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
在这四年中,林凡、刘大为、刘天呈、史国良、蒋彩萍等老师教授我们学习学院派的基础课教程,也带我们去写生,去临摹一些壁画、古画,去乡下与农民同住体验生活。
传统中国画让我了解和掌握了那么一点小技巧,但无奈的是我对这种表达的兴趣却在削弱,尤其是要表现对象的甜美,还包括对少数民族对象的猎奇式体现。
虽然当时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自己也不太清楚,但我总觉得在精神上的表现不应该借助于服装上猎奇。
那个阶段的创作,忧郁、伤感、孤独让我驻足、徘徊。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具象形象通常指的是以客观事物为模型的、表现物象外貌和结构的、有形的、逼真的、可辨识的形象。
它是一种较为具体的表现形式,容易为人所认知和理解。
而抽象形式则是通过简化、提炼、概括、或者是去除物象的外在形态,从而达到一种更加纯粹、更加简练、更加普遍、更加深刻的表现形式。
这种形式的转化,不仅是艺术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认知和理解世界时所经历的一种观念的变迁和演进。
本文将从几个特定的角度分析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
一、空间与形态的转化在艺术创作中,空间和形态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具象的形象通常会通过对物体的描绘和再现来表现出空间感,而抽象形式则通过对物象的简化、提炼和概括来表现出一种更加纯粹、更加简练、更加普遍的空间和形态。
传统绘画作品中的写实风景画通过对山水风景的细致描绘来表现出一种真实的空间感,而抽象绘画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简化和表现,来使视觉元素更加突出、更加鲜明,从而达到对空间和形态更加纯净的表现效果。
在雕塑方面,具象的雕塑作品通常通过对立体物体的再现和雕刻来表现出真实的形态和结构,而抽象雕塑则通过简化和概括立体形态,来表现出更加抽象和简练的形式。
二、色彩与表现的转化色彩是艺术创作中一个非常基本的元素。
具象的形象通常会通过对物体的真实色彩的描绘和再现来表现出色彩的丰富和多样性,而抽象形式则通过对色彩的再组合、再搭配和再构思来体现出对色彩更加纯净、更加深刻、更加富有表现力的要求。
在绘画作品中,具象的传统油画往往通过色彩的层层叠加和大量细节的刻画来表现出真实的光影效果和丰富的色彩层次,而抽象绘画则通过对色彩的再组合和再加工,来使色彩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明快悦目,从而达到对色彩更加纯粹、更加富有表现力的要求。
三、线条与结构的转化四、主题与内涵的转化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在艺术创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这种转化不仅反映了艺术创作本身的发展和演进,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认知和理解世界上所经历的一种观念的变迁和演进。
平面构成教学中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1平面构成教学的概况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包豪斯设计艺术学成为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地带和设计教育的发源地。
而它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不仅受到构成主义思想的影响,还集中和发展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设计领域的试验成果。
由格罗皮乌斯、康定斯基等人创建并发展的设计基础教学是以手工艺的训练为基础,将学生的视觉敏感性提升到一个理论的水平,通过理论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并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平面构成的教学是以包豪斯精神发展而来的现代教育方法,以理论教学、逻辑分析、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造型能力。
其内容包括,如何创造形象;如何处理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美的形式规律,设计出符合目标的二维图形等。
在造型能力中,创造力是核心。
平面构成的教学通过理论讲授向学生全面阐述构成的基本规律及形态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现代设计所倡导的造型观念。
通过逻辑性分析,加强学生抽象构思的能力,提高美学法则的应用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开拓视野、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
20世纪70年代后期,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理念的种子乘着年代在国内各美术设计类院校以破土之80东风传入我国,并于势生根发芽,各种关于平面构成设计的课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头。
平面构成设计教学理念的引入,为学生的艺术视野拓一方远见,设计灵感予一池春水,对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自是不可言喻;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以其独有千古的姿态融入到各个领域,在如星河璀璨的设计艺术世界中发光发热。
2平面构成教学的艰难困境2.1平面构成教学缺乏专业性“天将启治乱,人才有用舍。
向非万牛力,孰与成大厦?”具有良好专业技能和素养的人才自古以来如同流水朝宗,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追捧,是该专业发展、进步的重中之重。
作为平面设计类基础课程的平面构成,看似简单,恰其所蕴含的内涵以及专业技巧远远不及大家所见所想那般轻松简单、易于获取。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摘要】这篇文章探讨了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对象。
在首先给出了具象到抽象的概念解释,然后分析了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
接着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解读了这种转化过程,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理解。
结论部分强调了具象向抽象转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文章总结了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指出了其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的规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具象,抽象,形式规律,心理学,语言学,案例分析,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个在不同领域都备受关注的重要主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转化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具象事物,比如物体、人物或场景,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将这些具象事物转化为抽象概念或思想,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
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一直是研究者们探讨的重要议题。
理解具象到抽象的转化规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还可以促进我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具象向抽象转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概念解释、形式规律分析、心理学角度、语言学视角和案例分析等多个层面探讨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关键问题,旨在深入剖析这一重要主题,并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研究意义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认知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具象是指直接观察到的或感知到的客观事物,而抽象是通过概括、提炼、概念化等方式将具象的事物转化为更为普遍、更为一般的概念或规律。
研究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揭示人类思维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对具象向抽象转化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用方式,探索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为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