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关系分析法与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338.00 KB
- 文档页数:42
案件分析报告格式一、案件争议核心(一)猪撞闯进美容院伤人事件是不是属于意外事件;美容院是不是可以据此不承担任何补偿责任。
(二)小A姑娘的损失到底应该由谁来补偿。
二、法律关系分析法(一)小A与美容院之间是违约补偿法律关系《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依照约定解决”。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小A姑娘到美容院做头发,实际上是在向美容院发出一个要约,美容院的理发师帮小A姑娘修剪洗染,实际上是对小A姑娘发出的要约的一个许诺,而且许诺通知已经抵达要约人,此时合同已经成立,并开始发生法律效劳,可是由于尔后猪撞人事件的发生,合同没有完全履行,虽然理发店本身没有过错,其违约行为是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但合同是两边行为,只约束合同当事人,所以美容院应该承担违约责任,二者之间是违约补偿法律关系。
(二)小A与B、C、D之间是侵权补偿法律关系《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高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侵权责任法》第三条规定:“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八条规定:“二人以上一路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十条规定:“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肯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肯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题目:以请求权基础方法分析该案案例:高碧珍是贵州省江口县双江镇城郊村的一名农村妇女,她因做小生意曾一度在省城贵阳市居住生活。
其长子杨政锡于1993年与向素英结婚,婚后在江口县城居住生活,并于1994年生育一女名杨丽文。
从1995年3月,高碧珍征得杨丽文父母杨政锡、向素英的同意,带孙女杨丽文前往省城贵阳跟随其居住生活,直至2000年4月止。
其间,高碧珍多次带杨丽文返回江口县住于杨政锡、向素英家,而杨政锡、向素英也多次前往贵阳市高碧珍住处探望杨丽文。
1999年11月,杨政锡与向素英离婚。
2000年4月,杨丽文被送回江口县跟随其已离异的父母分别生活。
2001年10月,高碧珍向法院起诉,要求杨政锡、向素英承担从1995年3月至2000年4月止共5年时间,高碧珍抚养杨丽文所支付的生活费,每月按250元计算,共计为15000元。
一审裁判:一审法院认为,高碧珍是杨丽文的祖母,其在杨丽文之父母尚健在且有抚养能力的情况下,对杨丽文不具有法定的抚养义务,杨丽文的法定抚养人是其父母杨政锡、向素英,因而高碧珍带养杨丽文所支付的生活费由应小孩的法定抚养人杨政锡、向素英承担。
故一审法院判决:由杨政锡、向素英各自给付高碧珍抚养杨丽文的生活费7500元合计15000元。
二审裁判:二审法院认为,虽然高碧珍对其孙女杨丽文不具有法定抚养义务关系,但是其对杨丽文的抚养照料,是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基于血缘、亲情关系所实施的相互帮助行为,这种行为是经双方协商同意的,对高碧珍来说是自愿的,且是默认的无偿行为,因此不属于无因管理行为。
现高碧珍因杨丽文之父母离异而起诉,要求杨丽文之父母承担高碧珍抚养杨丽文所支付的生活费,高碧珍此行为是对其当初自愿、无偿行为的反悔,该反悔并无溯及力,不能因为杨丽文之父母的离异而改变当初高碧珍自愿、无偿照料杨丽文的初衷,因而高碧珍的实体请求既无双方约定的依据,也无法律规定的根据,依法不应支持。
故二审法院判决:撤销原判,驳回高碧珍的诉讼请求。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与法律关系分析法的⽐较请求权基础分析法与法律关系分析法的⽐较德国法学界⽐较推崇请求权基础分析⽅法,但其并不是唯⼀的案例分析⽅法。
我认为,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案例,不可完全替代其他案例分析⽅法。
之所以不能完全采纳德国法的请求权检索法,是因为:第⼀,因为按照此种⽅法,要对可能涉及的各种请求权逐项进⾏检索,如⽆权处分涉及到侵权的请求权、合同的请求权、不当得利的请求权等。
按照此种分析⽅法,必须要进⾏逐⼀的检索,失之繁琐。
同时,有时还会陷⼊多项请求权之中,必须要熟练各种请求权才能很好地运⽤,否则难以把握。
第⼆,请求权基础就是指请求权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具体适⽤的条⽂。
但我国由于民法典没有制订,现⾏法体系⽐较杂乱零碎,难免有许多法律疏漏,请求权体系尚不完备,检索起来有⼀定的困难,如完全依照现⾏法律检索请求权,可能造成法律疏漏。
第三,请求权基础分析法有其限定的适⽤范围,在某些案例中,可能并不存在请求权。
例如,授权⾏为的法律关系本⾝不存在请求权;⽆权代理中本⼈的追认权亦然。
在确认之诉、形成之诉中,由于不涉及请求权,因⽽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就难有适⽤的余地。
此时就需要运⽤法律关系分析⽅法加以分析解决。
例如合同⽆效、合同不成⽴、单⽅法律⾏为的争议、确认物权、确认继承权、以及合同撤销、解除等涉及到形成权的争议。
第四,请求权的基础不能揭⽰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和内在结构。
例如,它不能揭⽰争议的法律关系的客体,⽽客体有时在案例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此时仍有赖于法律关系分析⽅法的运⽤。
第五,请求权基础分析法与法律关系分析法相⽐较,两者的思维过程也不相同。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则是从“规范”出发,先找出法律规范,再将事实“归⼊”其下;⽽法律关系分析⽅法主要是先找事实后找法,当然,在事实分析过程中也离不开对法律规范的解释和运⽤。
请求权基础⽅法是在检索过程中⼀次性的完成;⽽法律关系分析⽅法是在对法律事实分析的基础上,适⽤法律规范。
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法律关系分析法(一)法律关系分析法概述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规定的生活关系”,即法律规范所调整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包罗万象、复杂多变的,其中并非所有的社会生活关系都由法律调整而形成法律关系,法律仅是截取有法律干预之必要的那部分社会生活,构建成法律关系,塑造为法律秩序。
法律关系的分析方法即是以法律关系为基础的一种法学方法。
所谓法律关系分析的方法,是指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适用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的判决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法律关系的分析方法是法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
其不仅适用于对案例的分析,而且适用于民法体系的构建。
德国民法的潘德克吞体系就是严格按照法律关系的内在逻辑展开的。
其总则——分则模式:总则分为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权利的变动、法律行为(变动的原因);分则为法律关系具体内容的展开,即各种的法律权利。
法律规定,无论其范围大小,总不外乎法律关系,而法律关系之构成,总不外乎上述之要素,整个民法的内容,不外乎法律关系之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及其变动和变动的原因,民法典每一编及每一特别法的内容,也不外乎此,不过各有详略而已。
因此,法律关系被德国学者梅迪库斯先生称为“私法的工具”,可见其重要性。
所以,确定存在不存在法律关系?存在什么样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各个构成要素是什么?是每一个民法学习者在考察法律问题时都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可以说,熟练掌握了民法的法律关系,就能够深入理解整个民事权利的逻辑体系。
在案例分析中有效地运用法律关系分析方法,其优点在于:第一,在存在多种复杂的法律关系时,能够条分缕析地分析各种权利义务。
通过对法律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将各种法律关系比分开来,以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当事人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第二,排除非法律关系的因素,即在区别法律关系与非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将考虑对象聚焦于法律关系。
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请求权基础分析法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Anspruchs method),又称请求权规范基础检索法或归入法、涵摄法(Subsumtionsmethod)。
该方法通过考察当事人的请求权主张,寻求该请求权的规范基础,从而将小前提归入大前提,最终确定请求权是否能够得到支持的裁判结论。
其考察以当事人的请求权为基础展开,因此首先探讨请求权的基础理论,再探讨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在分析案例中的具体运用。
(一)请求权(arspruch)概述 所谓请求权(arspruch),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请求权人自己不能直接取得作为该权利的内容的利益,必须通过他人的特定行为间接取得。
请求权包括债权请求权、绝对权的请求权、继承法上的请求权、亲属法上的请求权等。
请求权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说汇纂学派代表人物温德夏特(Windscheid)于1856年发表的《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私法上的诉权》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请求权就是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
此种观点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纳,并为许多大陆法国家的民法所运用。
请求权的特点是: 1.请求权具有相对性。
请求权都是发生在特定的相对人之间的一种权利,不论是基于债权产生的请求权,还是基于物权和其他绝对权利产生的请求权,都要转化为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请求权只能向特定的义务人提出,要求其履行义务。
请求权作为相对权,产生于特定当事人之间具有特定给付内容的关系。
2.请求权作为独立的实体权利,连接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权利,因为民事诉讼程序上的诉可分为三种,确认、给付和变更之诉,这三种诉讼中给付之诉是民事诉讼的核心,而给付之诉的基础就是实体法上的请求权。
只有理解了请求权,才能理解给付之诉的基础。
3.请求权既可以作为独立的权利,也可以作为实体权利的内容。
请求权大多表现为实体权利,例如物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等。
正是因为请求权可以采取独立的形态,因此权利人可以转让、抵销、准许延迟或免除请求权的具体内容。
法学案例分析一、案情简介2004 年10月辽宁省鞍山市李民因购买福利彩票中奖190万元人民币,税后所得款为153万元人民币。
李民弟弟以公司缺乏资金为由,向哥哥李民借用100万元人民币,并且口头承诺一个月归还。
李民在没有征得妻子张红意见的情况下,将100万元人民币以口头的方式借给了其弟李航。
弟弟李航并没有在一个月之后归还,在两年的时间内总共归还69.5万元,还剩30.5万元。
弟弟李航将事先带好的底稿,以不签字不还钱的威胁方式要求哥哥李民在底稿上签字,底稿上写道:为了让父母颐养晚年,李民经和妻子商量,将中福利彩票的30万元从弟弟李航手上转交给父母。
李民担心弟弟李航不归还钱,于是,在没有与妻子张红商量的情况下签了字。
妻子对这件事全然不知,最终,李民夫妇将李航告上了法庭,要求李航归还借给他的钱。
最终,法院以证据不足驳回了李民夫妇的诉讼请求。
李民夫妇不服一审的判决,将李航上诉至中级人民法院。
一审案件受理费为10628元,由二原告承担10278元,其余由二被告承担,李航归还李民夫妇5000 元。
二、案情分析从案情中,我们可以概括出解决本案件的三个焦点:第一,李民购买福利彩票税后款153万元归谁所有?第二,李民借给李航的100 万元是否有效?第三,李民的赠与合同是否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工资,奖金,生产,经营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赠与所得财产。
有平等的处理权,故李民购买福利彩票税后款153万元归李民夫妻共同所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96 条明确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因此,李民将100万元借给李航的借贷合同是成立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85条明确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合同。
但由于李民购买的福利彩票所得款归夫妻共同所有,李民并没有征的妻子张红的意见下,在底稿上签了字,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证明张红对底稿签字一事全然不知,所以这是一个效力待定的问题,如果张红能够证明这一事,那么该赠与合同无效。
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二:请求权基础分析法(Anspruchs method)请求权基础分析法(Anspruchs method),又称请求权规范基础检索法或归入法、涵摄法(Subsumtionsmethod)。
该方法通过考察当事人的请求权主张,寻求该请求权的规范基础,从而将小前提归入大前提,最终确定请求权是否能够得到支持的裁判结论。
其考察以当事人的请求权为基础展开,因此首先探讨请求权的基础理论,再探讨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在分析案例中的具体运用。
(一)请求权(arspruch)概述所谓请求权(arspruch),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请求权人自己不能直接取得作为该权利的内容的利益,必须通过他人的特定行为间接取得。
请求权包括债权请求权、绝对权的请求权、继承法上的请求权、亲属法上的请求权等。
请求权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说汇纂学派代表人物温德夏特(Windscheid)于1856年发表的《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私法上的诉权》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请求权就是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
此种观点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纳,并为许多大陆法国家的民法所运用。
请求权的特点是:1.请求权具有相对性。
请求权都是发生在特定的相对人之间的一种权利,不论是基于债权产生的请求权,还是基于物权和其他绝对权利产生的请求权,都要转化为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请求权只能向特定的义务人提出,要求其履行义务。
请求权作为相对权,产生于特定当事人之间具有特定给付内容的关系。
2.请求权作为独立的实体权利,连接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权利,因为民事诉讼程序上的诉可分为三种,确认、给付和变更之诉,这三种诉讼中给付之诉是民事诉讼的核心,而给付之诉的基础就是实体法上的请求权。
只有理解了请求权,才能理解给付之诉的基础。
3.请求权既可以作为独立的权利,也可以作为实体权利的内容。
请求权大多表现为实体权利,例如物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等。
正是因为请求权可以采取独立的形态,因此权利人可以转让、抵销、准许延迟或免除请求权的具体内容。
法学方法论与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王利明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在英美国家,注重归纳法和论题式的思维,往往采用个案分析(case by case)的方法;而在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的国家,强调演绎法和体系化的思维。
下面分析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即:法律关系分析法和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法。
一. 法律关系分析法所谓法律关系分析方法,是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依据逻辑三段论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的判决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一)法律关系分析法的特点其一:此方法首先着眼于对案件事实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再适用法律,把对案件事实的分析于法律的适用作为两个步骤。
其二:它是对法律关系三要素的全面考察,而非仅对法律关系的某一特定内容即请求权的考察。
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方法则是通过考察当事人的主张,探究其法律基础和事实依据。
其考察范围限于与请求权有关的法律事实和规范事实。
采用法律分析方法,可以高屋建瓴地分析各种法律关系。
在一种法律关系中,可能有多个权利,而不仅仅包括请求权。
其三:法律关系的分析方法是法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
它不仅是一种案例分析的方法,而且适用于法学研究和民法体系的构建。
(二)此方法的运用分为两个步骤1.考察案件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
这一步又包括以下几步:第一个步骤是明确争议点及其相关的法律关系,即明确争议的核心关系,围绕核心关系还有哪些“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二者的关系如何。
第二个步骤是明确是否产生了法律关系。
如好意实惠等就不构成民法上债权债务关系。
第三个步骤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如分析究竟是合同关系,侵权关系,无因管理关系还是不当得利关系,确定不同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对于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影响很大。
第四个步骤是考察法律关系的各要素,即考察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
第五个步骤是是否发生了变更,消灭的后果,以及考察变更,消灭的原因何在。
案例分析方法法律关系分析方法:是指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适用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的判决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法律关系分析的方法,又称为历史的方法,它就案例事实发生的过程,依照顺序检讨其法律关系。
简要概括其步骤:1、考察案件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1)分析争议点及与其相关的法律关系,即明确争议的核心关系。
2)分析是否产生了法律关系。
如果是好意施惠关系,则由当事人的私人友谊调整。
3)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
例如分析其究竟是合同关系、侵权关系、无因管理关系还是不当得利关系。
4)分析考察法律关系的各要素,即考察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
5)分析是否发生了变更、消灭的后果,以及考察变更、消灭的原因。
2、考察法律适用这一过程是逻辑三段论运用的过程。
搜寻法律规范,即查找适用核心关系与有关联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
3、得出结论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所谓请求权基础,是指得支持一方当事人向他方当事人有所主张的法律规范。
是指通过寻求请求权基础,将小前提归入大前提,从而确定请求权是否能够得到支持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简要概括一下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分析案例的步骤:1、判断请求权的性质简言之,就是要做到:1)确认究竟是确认之诉、形成之诉还是请求之诉;2)如果是其他之诉,则应当采取法律关系分析法。
如果是请求之诉,则应当采取归入法;3)判断请求关系的主体和内容。
即谁基于何种理由向谁提出何种请求。
例如,甲请求乙返还借款,或要求乙承担违约责任。
2、请求权检索请求权的检索通常是由于原告虽然提出请求,但并未提出请求权的基础。
例如,只是提出赔偿损失,但没有指出是基于什么请求权而提出的。
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原告提出了某种请求并指出其请求权基础,但法官仍然依职权对其请求权基础进行检索,即“原告提出事实,法官确认权利”。
原则上,请求权的体系应当按照如下顺序来确定:(1)考察请求权的先后顺序应将合同上的请求权作为第一顺序的请求权加以考虑。
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二:请求权基础分析法(Anspruchs method)请求权基础分析法(Anspruchs method),又称请求权规范基础检索法或归入法、涵摄法(Subsumtionsmethod)。
该方法通过考察当事人的请求权主张,寻求该请求权的规范基础,从而将小前提归入大前提,最终确定请求权是否能够得到支持的裁判结论。
其考察以当事人的请求权为基础展开,因此首先探讨请求权的基础理论,再探讨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在分析案例中的具体运用。
(一)请求权(arspruch)概述所谓请求权(arspruch),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请求权人自己不能直接取得作为该权利的内容的利益,必须通过他人的特定行为间接取得。
请求权包括债权请求权、绝对权的请求权、继承法上的请求权、亲属法上的请求权等。
请求权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说汇纂学派代表人物温德夏特(Windscheid)于1856年发表的《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私法上的诉权》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请求权就是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
此种观点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纳,并为许多大陆法国家的民法所运用。
请求权的特点是:1.请求权具有相对性。
请求权都是发生在特定的相对人之间的一种权利,不论是基于债权产生的请求权,还是基于物权和其他绝对权利产生的请求权,都要转化为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请求权只能向特定的义务人提出,要求其履行义务。
请求权作为相对权,产生于特定当事人之间具有特定给付内容的关系。
2.请求权作为独立的实体权利,连接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权利,因为民事诉讼程序上的诉可分为三种,确认、给付和变更之诉,这三种诉讼中给付之诉是民事诉讼的核心,而给付之诉的基础就是实体法上的请求权。
只有理解了请求权,才能理解给付之诉的基础。
3.请求权既可以作为独立的权利,也可以作为实体权利的内容。
请求权大多表现为实体权利,例如物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等。
正是因为请求权可以采取独立的形态,因此权利人可以转让、抵销、准许延迟或免除请求权的具体内容。
法律关系分析法和请求权基础分析法的应用按王利民教授《民法学》教材的观点,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包括法律关系分析法和请求权基础分析法两种。
法律关系分析法,是指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三段论的适用以准确适用法律,得出妥当的结论。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又称为归入法、涵摄法,是指通过寻求请求权基础,将小前提归入大前提,从而确定请求权是否能够得到支持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下面笔者将通过本周协助指导老师办理的一个案例来说明两种方法的应用。
案情:包工头W雇佣其老乡即当事人X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双方未就雇佣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作出约定。
W向钢材经销商Z 订购钢筋,双方约定Z负责送货至W施工的奉贤区西渡镇某工地。
Z 委托货车司机T送货及卸货,司机T在将钢筋送至工地卸货过程中不慎将X右脚砸伤。
一、法律关系分析法第一步是考察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
因雇主W与雇员X并未约定雇佣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故与X受伤相关的法律关系有X因受雇佣遭受损害及第三人货车司机T不慎将X右脚砸伤形成的侵权法律关系。
W与钢材经销商Z的买卖合同关系及Z与货车司机T的运输合同关系与本案争议点没有直接关联性,不在本案分析的法律关系范围内。
第二步是考察法律适用。
即在第一步确定的案件事实(小前提)的基础上,查找适用于相关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大前提),这一步就是逻辑三段论运用的过程。
X因提供劳务受伤,可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即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X因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遭受人身损害,可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的规定,即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
X既可以请求司机T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W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