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就业质量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40
宁波工程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我校高度重视201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组织领导、创新就业工作机制、开拓就业市场、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人力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关怀下,经过全校各部门、各学院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截至2019年8月31日,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7.63%,签约率为93.12%,圆满完成201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
一、就业基本情况1.毕业生规模与结构2019年我校共有3502名毕业生,全部为本科生,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5大学科门类,40个专业。
省内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的72.46%,外省毕业生占27.54%,较2018届毕业生增加 3.55%。
省内生源以宁波、杭州、绍兴等附近城市为主。
分别占14.39%、9.88%和8.99%。
毕业生生源地区分布详见表一。
表一2019届毕业生生源地区分布情况地区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人人3465042522181483152441274125290965人人人%9.8814.397.20 6.23 4.238.99 6.97 3.63 1.177.20 2.5727.542.毕业生就业情况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今年整体就业形势依旧呈良好态势,整体就业率达到97.63%,圆满完成95%的年度目标。
就业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99.39%)、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99.28%)、经济与管理学院(99.22%),各学院的就业率排名情况见表二。
表二各学院就业率及排名学院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排名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329 327 99.39% 1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416 413 99.28% 2经济与管理学院639 634 99.22% 3机械工程学院502 491 97.81% 4外国语学院380 369 97.11% 5理学院206 199 96.60% 6国际交流学院94 90 95.74% 7电子信息工程学院610 584 95.74% 7人文与艺术学院326 312 95.71% 8签约率排名前三位分别是机械工程学院(97.81%)、经济与管理学院(97.50%)和国际交流学院(95.74%),各学院的签约率排名情况见表三。
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西南科技大学编2019年12月目录第一部分重要发现 (1)第二部分总体分析 (4)一就业与培养达成 (4)(一)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与学校办学定位基本吻合 (4)(二)培养达成方面:专业培养达成效果、能力知识培养结果有提升空间 (10)(三)就业质量方面:毕业生的收入水平较高,就业现状满意度有提升空间 (12)二培养过程评价 (17)(一)近九成毕业生对教学表示满意,教学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17)(二)师生交流频率有继续提升的空间,部分学院需重点关注 (17)(三)核心课程整体培养水平取得一定成效,个别专业的核心课程效果有提升空间 (19)三校友评价 (22)(一)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均较高,学生的在校体验较好 (22)第一部分重要发现1、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与学校办学定位基本吻合就业率达九成以上,本校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3.0%,从供求数量上反映出学校培养取得较好成效。
深造意愿较强,毕业一年后24.3%的人读研和留学,其中读研和留学毕业生的比例是全国非“211”本科2018届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水平(13.3%)的近2倍。
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对本校毕业生的吸纳水平较高,本校2018届就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大的行业分别为现代服务业(48.2%)、制造业(24.1%)、建筑业(21.6%)。
对本省贡献度较高,本校2018届六成以上(63%)就业毕业生在本省就业,为本省贡献较多人力。
2、培养达成方面:专业培养达成效果、能力知识培养结果均有提升空间专业培养达成效果可进一步提升,本校2018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专业培养达成效果可进一步提升。
能力知识培养水平仍有提升空间,本校2018届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核心知识满足度(均为82%)反映本校的能力知识水平可进一步提升。
3、就业质量方面:毕业生的收入水平较高,就业现状满意度有提升空间毕业生薪资水平为5613元,本校2018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月收入为5613元,从行职业月收入来看,在互联网、计算机等战略新兴产业就业的毕业生市场价值表现较好。
四川重点高校发布就业质量报告就业率超90%
四川重点高校发布就业质量报告就业率超90%
新华网成都1月6日电近日,四川省内多所重点高校公布了就业质量报告。
报告显示,包括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在内的四川省5所211、985高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0%。
同时,这些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川才川用”,不同学历、不同专业间收入差距扩大,就业专业相关度较高等特征。
记者看到,5所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涉及各校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就业趋势等方面内容。
从就业地区来看,西南地区成为毕业生首选地,呈现出“川才川用”的特点。
如四川大学留川工作的毕业生占工作毕业生总人数近一半;西南财经大学2014届签约就业毕业生中,近一半本科生在西南地区就业;西南交通大学25.3%的毕业生在成都就业。
四川省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蒲杰分析道,近年来随着四川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四川,为高校生提供了良好就业环境。
从全省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来看,留川工作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
同时,各高校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不同学历、不同专业间收入差距扩大,同一学历层次学生因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的差异,收入差距也很大,高低收入之间有十多倍的差距。
此外,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较高,体现了学校的专业设置特色与优势。
如西南交通大学交通特色明显,学校专业设置覆盖交通相关规划、设计、建设、交通工具设计及制造、交通运营管理等交通行业所涉及的一系列相关领域。
(记者:吴晓颖)。
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目录第一部分就业基本情况 (1)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1)二、毕业生就业率 (3)三、毕业生就业质量特点 (6)四、就业流向 (8)五、未就业毕业生情况 (9)第二部分就业主要特点 (11)一、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11)二、就业指导服务 (12)第三部分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14)一、就业率变化趋势 (14)第四部分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16)一、对专业结构调整的反馈 (16)二、对人才培养的反馈 (16)第五部分人才培养调整措施 (18)一、教改深化 (18)二、岗位拓展 (18)三、就业指导能力提升 (18)四、就业服务水平提升 (18)五、品牌影响力铸造 (18)六、就业质量提升保障 (18)第一部分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1. 总毕业生数通辽职业学院2015届总毕业生总数为1922人。
其中普通专科1789人,五年制专科133人。
2. 毕业生性别结构我院毕业生按性别分是:男466人;女1456人。
男生是毕业生总数的24.25%;女生是毕业生总数的75.25%;男女比例为1:3.12。
性别结构比较特殊,主要是护理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女生较多,两类毕业女生930人,占毕业女生的63.87%。
表1 本校2015届毕业生性别分布3. 毕业生生源类型我院2015届毕业生生源分三类。
其中,普通高中生1391人;三校生398人;五年制高职133人。
表2 本校2015届毕业生生源类型4. 生源地分布表3 本校2015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5. 民族结构通辽市是全国主要蒙古族聚居地,因此,我院本届毕业生主要是汉族和蒙古族,占毕业生的93.76%。
其中,汉族1234人;蒙古族568人;其他少数民族120人。
表4 本校2015届毕业生民族结构6. 各专业毕业生数表5 本校2015各专业毕业生人数二、毕业生就业率1. 毕业生的就业率截止2014年8月31日,我院201届毕业生1922人,就业1590人,总体初次就业率为82.73%。
2016年12月目录一、学校概况 (2)二、毕业生总体情况 (5)1、毕业生规模 (5)2、就业率 (6)三、就业去向分析 (7)1、就业单位性质 (7)2、就业区域 (8)3、职业类别 (9)4、就业行业 (10)四、就业质量分析 (10)1、非失业率 (11)2、月收入 (11)3、就业现状满意度 (12)五、就业工作举措 (13)1、完善管理机制,健全就业管理制度体系 (13)2、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14)3、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14)4、建设更加完善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15)5、建立就业反馈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 (16)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根据《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5〕44号)要求,我校通过全方位的追踪调查,经过认真细致分析,形成2016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报告涵盖学校概况、毕业生总体情况、就业分析、就业工作举措等内容。
一、学校概况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1954年转为地方建制,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1956年改建为三年制中专学校,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学校,更名为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由直属中国气象局划转为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整体合并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约共建高校;2013年入选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天府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100余亩,纸质图书178余万册。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多人,高级职称426人,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高水平人才50余名。
目 录一、学校概况 (1)二、毕业生总体情况 (2)1、毕业生规模 (2)2、就业率 (4)三、就业去向分析 (5)1、就业单位性质 (5)2、就业区域 (6)3、职业类别 (6)4、就业行业 (6)四、就业质量分析 (7)1、非失业率 (8)2、月收入 (8)3、就业现状满意度 (9)五、就业工作举措 (10)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0)2、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10)3、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11)4、构建完善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11)5、建立就业反馈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 (12)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根据《关于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4〕29号)要求,通过认真的追踪调查、全面细致分析,形成我院2014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报告涵盖学校概况、毕业生总体情况、就业分析、就业工作举措等内容,全面呈现了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就业质量状况及相关工作情况。
一、学校概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四川信息产业、中国气象事业、国家统计事业、国防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由直属中国气象局划转为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直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成为第一所为二炮部队培养国防生的一般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0年成为四川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约共建高校,国家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2011年成为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2013年入选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目录学校概况 (1)第一章就业概况 (3)一、生源情况 (3)二、就业基本情况 (5)第二章促进就业的主要举措 (10)第三章下阶段工作设想 (12)第四章第三方调查 (13)一、月收入 (13)二、专业相关度 (14)三、就业现状满意度 (14)四、对母校满意度 (15)五、硕士研究生质量指标 (15)学校概况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1954年转为地方建制,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1956年,学校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
学校拥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心智体魄、良好人文素质、系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现设有17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有20000余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2000余名研究生,有6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13名省级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有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9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近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
学校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中国西部高校唯一的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
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前 言 ...................................................................................................................................1 第一章 就业大数据 . (2)一、生源结构大数据 (2)(一)生源性别结构 .........................................................................................2 (二)生源区域结构 .........................................................................................3 二、毕业生就业大数据 .. (7)(一)各系就业数据 .........................................................................................7 (二)各专业就业数据 .....................................................................................8 (三)党员毕业生就业数据 .......................................................................... 10 (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数据 ................................................................. 10 (五)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数据 ................................................................. 11 (六)毕业生升学数据 .................................................................................. 12 三、就业单位及区域大数据 (12)(一)招聘单位数量 ...................................................................................... 12 (二)就业单位性质情况 .............................................................................. 12 (三)就业单位行业情况 .............................................................................. 14 (四)就业单位区域情况 (15)第二章 就业质量及第三方评价 (17)一、就业质量 (17)(一)就业率保持高位,九成毕业生就业于央企 .................................... 17 (二)就业紧紧依托行业,服务区域经济效果显著 ................................ 17 (三)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17 二、第三方评价 (18)(一)麦可思第三方评价 .............................................................................. 18 (二)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评价 .. (19)第三章 就业工作措施 (21)一、构建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推进就业工作高效开展 (21)(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21)(二)完善建全就业工作制度,夯实就业工作保障 (21)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21)(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21)(二)适应现代企业人才培训需求,打造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 (22)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搭建毕业生就业新市场 (22)(一)学院领导带队积极走访,扩宽就业渠道 (22)(二)搭建信息平台,多渠道推送就业信息 (22)(三)密切关注就业市场最新变化动态 (23)四、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夯实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23)(一)全员参与,营造浓厚就业氛围 (23)(二)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指导系列活动 (23)(三)关注家庭困难学生,助力帮扶就业脱贫 (23)(四)热情服务用人单位,形成全方位服务流程 (24)第四章就业形势研判 (25)一、利好形势分析 (25)(一)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5)(二)基础设施投资回升势头明显 (25)(三)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需大量人才支撑 (26)二、不利形势分析 (27)(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7)(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发生变化 (27)(三)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慢 (28)第五章工作建议 (29)一、做好人才需求调研,加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 (29)二、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29)三、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29)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73年,地处陕西渭南,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单位,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学院、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教育部百千万交流计划中方院校单位、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第一章研究概况 (1)一、调研背景 (1)二、调研目的 (1)三、调研样本 (2)第二章毕业生总体情况 (3)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3)(一)2020 届毕业生规模及就业人数 (3)(二)毕业生结构 (3)二、就业情况 (5)(一)毕业去向分布 (5)(二)就业率及就业分布 (6)三、升学及出国情况 (15)(一)升学院校分布 (15)(一)出国、出境流向 (15)四、创业情况 (16)(一)创业动机 (16)(二)创业项目与专业相关度 (16)五、2020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17)第三章就业质量 (19)一、2020 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情况 (19)二、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 (21)三、市场调研、企业反馈情况 (22)(一)市场调研 (22)(二)企业反馈 (22)第四章毕业生评价 (23)一、毕业生对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的评价 (23)(一)就业 (23)(二)创业 (24)二、对教学的评价及反馈 (25)(一)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 (25)(二)对母校教育教学的评价 (26)三、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 (29)四、毕业生对学校评价 (30)五、毕业生对在校生的建议 (31)第一章研究概况一、调研背景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国家高度重视各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研工作,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各高校启动《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并将其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考核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旨在通过建立追踪调查的反馈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使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不断加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的能力。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积极拓展就业市场,提升就业服务工作水平,努力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概况 (I)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1)(一)总体规模及学历结构 (1)(二)院系结构 (1)(三)性别结构 (2)(四)生源地结构 (3)二、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5)(一)总体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5)(二)分学历层次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6)(三)各院系就业率 (7)(四)未就业情况分析 (8)三、就业流向 (9)(一)就业地区分布 (9)(二)就业行业分布 (12)(三)就业职业分布 (13)(四)就业单位分布 (14)(五)主要流向单位分布 (16)四、国内升学 (16)五、出国(境) (17)六、自主创业 (18)第二篇:学校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19)一、健全工作体系 (19)二、提升就业创业教育水平 (19)三、强化校园招聘活动 (19)四、多形式开展合作 (20)五、推动基层就业 (20)六、关爱困难学生 (20)七、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20)八、推动学院就业工作出特色 (21)九、完善反馈调查体系 (21)第三篇:就业相关分析 (22)一、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分析 (22)(一)求职过程 (22)(二)薪酬水平 (23)(三)专业相关度 (25)(四)工作适应度 (26)(五)工作满意度 (27)(六)职业能力满足度 (27)二、毕业研究生就业相关分析 (28)(一)求职过程 (28)(二)薪酬水平 (28)(三)专业相关度 (29)(四)工作适应度 (29)(五)工作满意度 (30)(六)职业能力满足度 (31)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31)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33)一、毕业生单位流向发展趋势 (33)二、毕业生就业地区及行业布局发展趋势 (33)三、毕业生就业质量发展趋势 (35)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
学校拥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心智体魄、良好人文素质、系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现设有16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有20000余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2300余名研究生,有6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1名全国模范教师、9名省级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有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9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近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9项。
学校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中国西部高校唯一的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
学校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特色与优势日益凸显。
学校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
现有2个省级一流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大气科学、信息技术、管理经济三大学科群。
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攀升。
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含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
近五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20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7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壮大。
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近600余人,有天府万人计划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100余人次,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
本校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0余人,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学术兼职46项。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及“一带一路”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坚持开放办学。
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大学精神,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一)总体规模及学历结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届毕业生共5311人,其中本科毕业生496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4.43%;毕业研究生34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57%。
图1- 12019届毕业生规模及学历结构数据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二)院系结构学校2019届本科毕业生覆盖15个学院,其中管理学院毕业生人数最多(17.88%),其次为控制工程学院(9.25%)、网络空间安全学院(8.99%)和电子工程学院(8.44%)。
毕业研究生分布在14个学院,其中大气科学学院(30.37%)毕业生人数占比相对较高。
表1- 1 2019届毕业生学院分布学历院系人数比例本科毕业生管理学院887 17.88% 控制工程学院459 9.25%学历院系人数比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446 8.99%电子工程学院419 8.44%物流学院383 7.72%大气科学学院378 7.62%统计学院322 6.49%资源环境学院265 5.34%光电工程学院252 5.08%通信工程学院242 4.88%计算机学院236 4.76%软件工程学院227 4.57%文化艺术学院201 4.05%应用数学学院148 2.98%外国语学院97 1.95%毕业研究生大气科学学院106 30.37% 电子工程学院57 16.33% 通信工程学院38 10.89% 资源环境学院27 7.74%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3 6.59% 软件工程学院21 6.02% 计算机学院19 5.44% 文化艺术学院13 3.72% 统计学院12 3.44% 应用数学学院8 2.29% 管理学院8 2.29% 控制工程学院 6 1.72% 光电工程学院 6 1.72% 物流学院 5 1.43%数据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三)性别结构学校2019届毕业生中,男生3037人(57.18%),女生2274人(42.82%),男生人数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34:1。
表1- 2 2019届毕业生不同性别分布 性别 人数 比例 男生 3037 57.18% 女生 227442.82% 总体5311100.00%数据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从各学历层来看,男生人数均多于女生。
其中本科毕业生男女性别比为 1.36:1,毕业研究生男女性别比为1.03:1。
图1- 2 2019届毕业生不同学历层次性别分布数据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四)生源地结构2019届毕业生以省内生源为主,省内生源360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7.88%;省外生源170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2.12%。
1.34:1图1- 3 2019届毕业生省内外生源分布数据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表1- 3 2019届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生源地分布生源地 本科毕业生 毕业研究生人数比例 人数 比例 省内生源(四川省)3447 69.47% 158 45.27% 省外生源 1515 30.53% 191 54.73% 重庆市 191 3.85% 18 5.16% 河南省 79 1.59% 22 6.30% 安徽省 77 1.55% 11 3.15% 江西省 81 1.63% 3 0.86% 河北省 73 1.47% 11 3.15% 山东省 69 1.39% 14 4.01% 湖南省 69 1.39% 8 2.29% 山西省 59 1.19% 14 4.01% 浙江省 65 1.31% 1 0.29% 广东省 54 1.09% 6 1.72% 湖北省 50 1.01% 9 2.58% 陕西省 51 1.03% 7 2.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0 1.01% 7 2.01% 云南省 52 1.05% 3 0.86% 广西壮族自治区52 1.05% 2 0.57% 贵州省 48 0.97% 5 1.43% 福建省511.03%0.00%, 1.90%, 1.66%, 1.58%, 1.58%, 1.56%省内:省外2.11:1生源地 本科毕业生 毕业研究生人数比例 人数 比例 江苏省 43 0.87% 5 1.43% 甘肃省 40 0.81% 8 2.29% 黑龙江省 36 0.73% 9 2.58% 辽宁省 31 0.62% 7 2.01% 吉林省 34 0.69% 4 1.15% 内蒙古自治区 32 0.64% 6 1.72% 青海省 23 0.46% 3 0.86% 宁夏回族自治区21 0.42% 4 1.15% 海南省 23 0.46% 0 0.00% 上海市 22 0.44% 1 0.29% 天津市 15 0.30% 1 0.29% 北京市 12 0.24% 2 0.57% 西藏自治区120.24%0.00%数据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二、就业率及毕业去向(一)总体就业率及毕业去向截止到2019年8月31日,学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2.15%,基本实现充分就业。
从具体毕业去向来看,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为主,占比为56.86%;“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和“升学”次之,占比分别为16.14%、13.22%。
表1- 4 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及毕业去向分布毕业去向 人数 比例 就业率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3020 56.86% 92.15%其他录用形式就业857 16.14% 升学702 13.22%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119 2.24% 出国(境) 95 1.79% 国家/地方基层项目56 1.05% 自主创业210.40%毕业去向人数比例就业率应征义务兵100.19%自由职业100.19%科研助理40.08%未就业4177.85%-注:就业率=(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升学+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出国(境)+国家/地方基层项目+自主创业+应征义务兵+自由职业+科研助理)÷毕业生总人数×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