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一 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任务设计 1.《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该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点拨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提出全 篇纲领性的论题,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反复进行论证。第2段和第3段中派 生出的“圣人犹且从师”“不耻相师”“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分论点, 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的。末段看似是无关紧要的交代, 实则是以李蟠为例,说明今之贤士也从师求学,是全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 分,紧扣文章的中心。总之,本文结构严谨,不生枝蔓;论点明确,中心突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
乎? 爱其 子,择 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
则耻 师 焉, 惑矣。彼童子之师, 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
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的人),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他,代指那个童子) 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代指李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3)之 郯子之徒(代词,那些)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动词后补足音节)
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解答疑难问题。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
师焉,或
不 焉,
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