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之我见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教育之我见

幸福教育之我见

以理想主义的态度拥抱当今中国教育从而构建教育的美好未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并包各种优秀的教育理念;鼓励学校和教师个人发扬个性,立足于本校本人优势打造品牌学校和优秀教师,成就幸福的学校、幸福的教师、幸福的学生,最终实现幸福的教育和幸福的人生。

通过一段时间的师德修养学习,从中领悟到幸福教育的真正含义。之前,由于长时间的循环的教书,育人,产生职业倦怠的困惑。职业倦怠由表及里依次呈现出三个特征:生理上的疲惫,感情上的淡漠,价值上的困惑。造成了教师的痛苦,影响教师通向幸福的路。而哲学意义上的幸福在教育中的实现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主观——感知幸福的能力。其二是客观——获得幸福的能力。我想从以下两方面论述

一、怎样才能感受到幸福教育

首先,要有一种阳光的心态。阳光心态意味着教师如何调整自己,强调了自己在教育中体现幸福教育的品质特征:即接纳,包容,尊重,仁爱,积极,进取。这样的心态看起来是充满感性的词汇,而实际上跟对教育职业或事业的理性认识密不可分。

其次,要明确教育幸福从何而来?作为教师,从事幸福教育,当然是人人都追求的美好愿望。但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体验到最多的却是痛苦。从教师的职业情境出发,这些痛苦的表现各式各样:比如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年轻教师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比如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冲突,许多老师在其中纠结和尴尬,找不到自己准确的位置;联系现在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够理想,不太公平等等使得老师们觉得实在委屈。当然更大的痛苦来自于教育耕耘中种种努力和付出得不到回报,来自于冲突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来自于自己缺少方法的辛苦和看不到成功的痛楚。这些都是老师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的感受,但是不应该回避和粉饰。因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就是引起冲突,引发思考,引发体验,而情境又是引发体验的重要因素。尽管有种种痛苦,但痛苦是可以升华

和成就幸福的,它使得教师的职业生命更为丰厚,也使得我们更加努力追求幸福。一个幸福的教师不是天生的,常常是在痛苦中历练出来的。所有痛苦中最重要的来自于我们能力的不足。因而发展和学习就是通向幸福最为重要的路径。在通向幸福的路上,激情和头脑,勤奋和思考都是最为重要的,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我们获得了成长,成长本身又是充满快乐的一件事情。难道这不是一种快乐和幸福吗?因而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同时,我们也获得了真正的和学生共同成长

二、培养幸福感,从认识情绪开始

幸福教育,实际上是在培养感受幸福的能力。无论是独处还是在社会群体中,无论在恶劣环境下还是在优越的环境里,孩子都能感受到幸福。说来说去,是在培养一种美好的感受。既然是感受,就与情绪有着莫大的联系。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感受,喜怒哀思悲恐惊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七种原始情绪感受。幸福感,则是靠后天培养。

首先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父母们不去对孩子的情绪做价值判断,例如:“哭鼻子很懦弱!”“发脾气是不对的!”这样的价值引导,会使得孩子在某些情绪上受到压抑,形成压抑的性格。作为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伤心的时候是可以哭的,哭过了伤心就会减少一些。

家长要允许孩子的脾气自然变化,孩子哭不去哄她,而是微笑着等她哭完。在孩子经历了与情绪独处之后,在下一次哭的时候,他自己就会有所觉察和调整,当然,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孩子逐渐意识到,原来哭过了就没事了,伤心不会一直持续,总会结束。继而,高兴也不会一直持续,也会结束。这样,孩子就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感受,不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用情绪肯定孩子

孩子们总能从妈妈的眼睛里读到妈妈想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孩子的特点,对外界的感受力强于理解能力。妈妈如果经常笑,而且幸福指数很高。那么无论

你在说什么,哪怕是在批评孩子,孩子也会感到轻松快乐。相反的,如果你在赞扬孩子的时候言不由衷,敏感的小孩儿们可不会领情!

多夸奖孩子,用赞赏的眼神、紧紧的拥抱、快乐的声音去赞扬孩子,孩子才会通过妈妈的眼睛来做“自我认可”。心理学动力学中对情绪动力的研究证实,如果小孩从小就被父母指责着长大,内心就会充满挫败感和自我否定。日后,无论是谁来认可和夸赞他,他都无法从这层阴影中走出来,更无法重新接纳自己。夸赞孩子不是用语言,也不是用物质来奖励,而是眼神、肢体接触和表情。

社会群体成就幸福感

现在有些家长喜欢用忧患意识来灌输孩子,是担忧有一天孩子受到伤害。实际上,人的群居本性必定是促使孩子们最终会投入社会群体的,如果在投入社会之前就被社会的阴暗面吓住,那相当于第一步未迈,就早早的失败在起点上了。

我提倡“幸福教育”的理由是使得孩子用正面积极的态度认识和理解这个社会。让孩子知道社会的美好比让孩子知道社会的负面信息要明智得多。那么忧患意识要在什么时候传播比较合适呢?建议家长们在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较为独立的自我意识,能够客观的判断妈妈所传达的这些负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