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031110叶灵实验二
- 格式:doc
- 大小:643.50 KB
- 文档页数:11
生态毒理学(大三)试验一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测定 20110422一、实验目的掌握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测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因叶绿素a和叶绿素b溶于二甲基亚砜(DMSO),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663nm、645nm处具特有吸收峰,测其光密度值。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计算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浓度。
三、材料用品新鲜植物叶片 721nm分光光度计 DMSO 25ml容量瓶 80%丙酮量筒四、实验步骤1称取100mg绿叶撕碎放入25ml容量瓶中,并向其加入5mlDMSO2然后将其放入65℃恒温柜中保温0.5-4h。
3待到一定时间取出后,向其加入80%丙酮溶液定容至25ml。
4取溶液于663nm、645nm条件下测定光密度值,记下实验数据。
五、实验数据处理将测得的光密度值带入下列公式中计算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Ca=12.7*A663-2.69*A645Cb=22.9*A945-4.68*A663Ct=Ca+CbC(mg/g鲜重)=mg/L*总体积(L)/鲜重(g)试验三重金属铜离子对种子萌发的毒性效应一、实验原理植物种子在适宜的条件(水分、温度和氧气等)下,吸水膨胀萌发,在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
但是,当大量重金属离子存在时会抑制一些酶的活性,从而使种子萌发受到影响,破坏发芽过程,因此通过测定种子发芽情况,就可以预测和评价重金属离子对植物的潜在毒性。
二、实验目的1. 学习掌握植物种子毒性试验的方法2. 确定种子发芽率和伸长率的EC50三、材料,试剂及仪器材料:荞麦,小麦,黄豆试剂:CuSO4 ·5H2O、蒸馏水仪器:培养皿、移液管、滤纸、镊子四、实验步骤1、溶液配制硫酸铜溶液的配置:将硫酸铜按浓度梯度0(对照)、100 mg/L 1000 mg/L、5000mg/L、10000mg/L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2、种子处理种子经挑选后按每培养皿每种10粒置于垫有两层滤纸直径为6cm的玻璃培养皿,每培养皿加入10mL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处理液,处理液浸透滤纸并完全浸润种子, 将培养皿盖好放入室温阳光下进行发芽试验3、观察记录每日向不同处理组添加5mL硫酸铜溶液以保持湿润。
某某省某某中学高考第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专题九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班级某某学号一、非选择题1.种子生活力的测定方法比较多,以下是常见的两种方法,请完成有关的问题:〔1〕TTC法:无色的TTC可以被[H]还原为红色的TTF,因此可以用TTC溶液浸泡种子,根据种子胚染色的部位以及染色的深浅程度来判断种子的生活力。
请写出种子产生[H]的过程和场所。
〔2〕染料染色法:用红墨水浸泡种子,根据种子胚是否被染色来判断种子的生活力,请你写出这种方法的实验原理。
2.某中学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探究“小麦种子在萌发开始的5天中淀粉酶的活性变化〞。
具体设计如下,请你对有关步骤进行补充并预测和分析结果。
材料用具:小麦种子假设干、研钵、石英砂、漏斗、纱布、试管假设干、清水、蒸馏水、1%淀粉液、碘液;实验步骤:①种子萌发培养方法:从所有小麦干种子中选出状态相同的种子假设干,并平分成5等份。
第一天用清水浸泡其中一份,放在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以后每天在同一时间按相同的方法浸泡一份直至第5天泡完。
注意每天浸泡和培养的各种条件均相同。
待最后一次浸泡的种子刚萌发时(这时第一天浸泡培养的种子已经处于萌发的第五天),分别将萌发1至5天的种子分别收集起来并编号1(萌发1天)、2(萌发2天)、3(萌发3天)、4(萌发4天)、5(萌发5天)。
②小麦淀粉酶滤液的制备方法:。
③取6只洁净试管,编号为A、B、C、D、E、F。
④震荡6只试管,并将6只试管的下半部浸在35℃温水中,保温5分钟。
⑤分别向A至F的6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液并对比颜色。
⑥预测结果并分析:3.大家都知道,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那么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是否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现要探究氯化钠溶液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影响,请你根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出实验的方法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和用品:试管量筒小烧杯大烧杯滴管试管夹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淀粉溶液氯化钠溶液蒸馏水斐林试剂等〔1〕方法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考古队在古墓中挖掘出的陪葬品中有一罐小麦粒,为了解这批小麦粒目前的生理状况,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如下图〕:〔1〕该实验是通过测量古代小麦的来了解其目前生理状况的。
高一生物探究实验解题指导(一)建瓯二中高一备课组2012-9-25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的科学。
探究能力与实验能力是高考中的重点考察的内容。
2012福建省高考生物试卷中有关探究与实验的分数占生物总分的一半。
针对以上情况,老师以题纲的形式给大家印发了解题指导,请同学们仔细研究并注意保存。
我们从高一开始就培养相关能力。
例练习册P9,劣质奶粉中添加淀粉,蛋白质含量较低,请设计实验检测某劣质奶粉中是否含有淀粉,蛋白质含量是否偏低?以下是一位同学的解题:奶粉中是否添加淀粉的实验设计1.取一部分劣质奶粉加入试管。
2.向试管中注入碘酒3观察现象。
若奶粉变篮,则证明劣质奶粉加入淀粉,若不变则证明劣质奶粉含有淀粉。
检测蛋白质含量是否偏低1.取两个试管,分别倒入一些劣质奶粉和正常奶粉2.分别向两个试管中注入一些双缩脲试剂3.观察现象。
若劣质奶粉紫色浅,则蛋白质偏低,若劣质奶粉紫色不会更浅,则蛋白质不会偏低。
该同学的解题看似完整,实则漏洞百出,高考中如此答案几乎不得分。
规范的解题:奶粉中是否添加淀粉的实验设计1.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ml劣质奶粉泡成的牛奶。
(注:洁净,不含杂质,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加入的一般为溶液,因为固体物质不好量化,溶液好量化。
样液的量一般2ml,太多太少都影响实验观察或浪费材料。
2.向试管中滴入几滴的碘液,摇匀。
(滴加多少要说明,不能简单用加入)3.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观察的具体指标要体现,颜色、体积、还是温度?这是高考中最易失分的地方)若溶液变蓝,则说明奶粉中加入淀粉;若溶液不变蓝,则说明未加入淀粉。
(这是探究实验结论的一般格式,若……则……;若……则……;若……则……;因为探究实验是探索一个未知的结果,所以有几种可能就写几种请同学们记这个格式。
另外不要说溶液不变色,加入碘液,由于碘液也有颜色即使没有淀粉,也有一些颜色的变化,所以我们用不变蓝是最恰当的。
)检测蛋白质含量是否偏低1.取两支洁净试管,标号1、2,分别装入标准奶粉泡成的牛奶和劣质奶粉泡成的牛奶2ml。
吊兰叶片基因组的提取实验报告
实验1:吊兰叶片基因组的提取
实验目的
掌握植物总DNA的抽提方法和基本原理。
学习根据不同的植物和实验要求设计和改良植物总DNA抽提方法。
实验原理
通常采用机械研磨的方法破碎植物的组织和细胞,由于植物细胞匀浆含有多种酶类(尤其是氧化酶类)对DNA的抽提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抽提缓冲液中需加入抗氧化剂或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以降低这
些酶类的活性。
在液氮中研磨,材料易于破碎,并减少研磨过程中各种酶类的作用。
十二烷基肌酸钠(sarkosy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exadyltrime thy lammomumbromide,简称为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dodecylsulfate,简称SDS)等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去污剂,能溶解细胞膜和核膜蛋白,使核蛋白解聚,从而使DNA得以游离出来。
再加入苯酚和氯仿等有机溶剂,能使蛋白质变性,并使抽提液分相,因核酸(DNA、RNA) 水溶性很强,经离心后即可从抽提液
中除去细胞碎片和大部分蛋白质。
上清液中加入无水乙醇使DNA沉淀,沉淀DNA溶于TE溶液中,即得植物总DNA溶液。
材料、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
不同来源的植物材料。
二、设备
移液器及吸头,离心管,陶瓷研钵,水浴锅,台式高速离心机。
实验七枯草杆菌蛋白酶活力的测定学时数:4学时一、目的:学习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方法,掌握72型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二、原理:酚试剂又名Folin试剂,是磷钨酸和磷钼酸的混合物,它在碱性条件下极不稳定,可被酚类化合物还原产生蓝色(钼蓝与钨蓝的混合物)。
酪蛋白经蛋白酶作用后产生的酪氨酸可与酚试剂反应,所生成的蓝色化合物可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三、器材:试管、吸管、漏斗、恒温水浴、722型分光光度计等四、试剂:标准酪氨酸溶液(100ug/mL),碳酸钠溶液(0.55mol/L),酚试剂,酶液,10%的三氯乙酸五、步骤:1、绘制标准曲线取试管7支,编号,按下表加入试剂。
单位:(mL)摇匀,置30℃恒温水溶中显色15min。
用分光光度计在A680min 处测定680nm的光吸引值。
以光吸引值为纵坐标,以酪氨酸的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酶活力测定取酶液1 mL,在30℃预热5min,吸取0.5%酪蛋白溶液2 mL置于试管中,在30℃水浴中预热5min后加入的酶液0.5mL,立即计时,反应8min后,由水浴取出,立即加入10%三氯乙酸溶液3mL放置15min,用滤纸过滤。
同时另作一对照管,即取酶液0.5mL先加入3mL10%的三氯乙酸溶液。
摇匀,然后再加入0.5%酪蛋白溶液2 mL,30℃保温8min,放置15min,过滤。
取3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样品滤液、对照滤液和水各1 mL,然后各加入0.55 mol/L的碳酸钠溶5 mL混匀后再各加入酚试剂1 mL,立即混匀,在30℃显色15分钟。
以加入的一管作空白,在680nm处测对照及样品的OD值。
3、计算酶活1克枯草杆菌蛋白酶在30℃,pH7.5的条件下所具有的活力单位为:(A样-A对).K.V/t.N六、结果:。
实验名称:蔗糖酶蛋白含量的测定、蔗糖酶活力测定及其分离纯化效果的评价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学习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和方法;2. 掌握分光光度法制作标准曲线,准确测定未知样品的蛋白质含量;3. 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4. 掌握酶活力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 学习酶的比活力计算;6. 了解蔗糖酶分离纯化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1. Folin-酚测定法Folin-酚试剂由甲、乙两种试剂组成。
甲试剂由碳酸钠、氢氧化钠、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组成,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中的肽键与酒石酸钾钠铜盐起作用,生成紫红色络合物;乙试剂由磷钼酸和磷钨酸、硫酸、溴等组成,在碱性条件下,铜-蛋白质络合物以及蛋白质中的酪氨酸残基(酚基)和色氨酸还原磷钼酸-磷钨酸试剂(乙试剂)产生深蓝色(钼蓝和钨蓝)。
2. 蔗糖酶活力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是测定酶活力的一种常用方法。
DNS试剂在碱性条件下与还原糖反应生成橙黄色物质,其颜色深浅与还原糖的浓度成正比。
通过测定DNS反应液的颜色深浅,可以计算出酶活力。
3. 蔗糖酶分离纯化蔗糖酶分离纯化常用的方法有:凝胶过滤、离子交换、亲和层析等。
本实验采用凝胶过滤法进行蔗糖酶的分离纯化。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蔗糖酶、牛血清白蛋白、标准蛋白质溶液、蔗糖溶液、葡萄糖溶液、DNS试剂、Folin-酚试剂等。
2. 试剂:碳酸钠、氢氧化钠、硫酸铜、酒石酸钾钠、磷钼酸、磷钨酸、硫酸、溴、苯酚、浓盐酸、无水乙醇等。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1. 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离心机、电子天平、移液器、试管、试管架、烧杯、滴定管、比色皿等。
2. 器材:凝胶过滤柱、离子交换柱、亲和层析柱等。
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1. 蔗糖酶蛋白含量的测定(1)制备标准曲线:将标准蛋白质溶液分别稀释成不同浓度,取一定量加入Folin-酚试剂,按照实验原理进行显色反应,在54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五味子乙素对H9C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压力增大,人们生活习惯及环境的改变,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
其中,心血管疾病由于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成为了公共健康关注的重点。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密不可分。
近年来,植物成分的研究日渐成为焦点,特别是五味子乙素在预防和干预氧化应激引起的损伤方面的潜在价值逐渐受到关注。
本研究将探究五味子乙素对H9C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一)材料1. 实验试剂:五味子乙素、H9C2细胞、氧化应激诱导剂等。
2. 实验仪器:细胞培养箱、显微镜、酶标仪等。
(二)方法1. 细胞培养:H9C2细胞的培养与传代。
2. 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使用氧化应激诱导剂处理H9C2细胞,模拟氧化应激环境。
3. 五味子乙素处理:将五味子乙素添加到培养基中,观察其对H9C2细胞的保护作用。
4. 指标检测:包括细胞活力、活性氧(ROS)水平、细胞凋亡率等。
三、五味子乙素对H9C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五味子乙素处理后的H9C2细胞在氧化应激环境下,其细胞活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活性氧(ROS)水平显著降低,与未处理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这说明五味子乙素对于H9C2细胞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四、保护机制的初步研究五味子乙素的保护作用主要涉及以下几种机制:1. 清除活性氧:五味子乙素可以有效地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减轻其对细胞的氧化损伤。
2. 调节抗氧化系统:五味子乙素能够提高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促进抗氧化酶的生成和释放,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
3. 抗凋亡作用:通过抑制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4. 抗炎作用:五味子乙素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和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对细胞的损伤。
五、结论本研究表明,五味子乙素对H9C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保护机制主要包括清除活性氧、调节抗氧化系统、抗凋亡和抗炎等方面。
费林试剂热滴定糖姓名:周超学号:201100140067班级:11级生命基地同组者:刘炳煜时间:2011年5月21日【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费林试剂热滴定定糖法的原理和方法。
2、正确掌握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和热滴定的终点。
【实验原理】1. 还原糖还原糖(reducing sugar ):羰基碳(异头碳)没有参与形成糖苷键能够还原斐林(H.von Fehling)试剂或托伦斯(B.Tollens)试剂(银氨溶液)的糖称为还原糖,所有的单糖(除二羟丙酮和五碳糖,即核糖和脱氧核糖),不论醛糖、酮糖都是还原糖。
大部分双糖也是还原糖,蔗糖例外。
斐林试剂是含 Cu2+O的沉淀。
托伦斯试剂被还原后(银镜络合物的溶液,被还原后得到砖红色 Cu2反应)能生成单质银,在试管壁上可看到“银镜”。
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如游离醛基`半缩醛羟基或游离羰基)的糖,叫还原糖。
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
一般情况下,单糖的还原能力主要来自它的醛基,如葡萄糖,而多糖则大多因为半缩醛羟基的存在。
还原后,自己会变成糖酸。
如葡萄糖就会变成葡萄糖酸。
2. 菲林试剂菲林试剂由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0.1 g/mL 的溶液和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 0.05 g/mL 的溶液,还有酒石酸钾钠配制而成的。
它与可溶性的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因此,斐林试剂常用于鉴定可溶性的还原性糖的存在与否。
3.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费林试剂热滴定法,费林试剂是氧化剂,由甲、乙两种溶液组成。
甲液含硫酸铜和次甲基蓝(氧化还原指示剂);乙液含氢氧化钠,酒石酸钾钠和亚铁氰化钾。
当甲、乙两溶液混合时,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天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在碱性溶液中,酒石酸钾钠与沉淀的氢氧化铜作用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1、移液管(2ml、5ml、10ml)2、100 毫升容量瓶3、水浴锅4、铁架台5、碱式滴定管6、分析天平7、烧杯8、玻璃棒9、100ml锥形瓶实验材料1、面粉2、酚酞试剂3、菲林试剂(甲、乙液)4、10%氢氧化钠5、标准葡萄糖(1mg/ml)6、6M HCl7、碘液【实验步骤】1、总糖的提取准确称取面粉1.0005克,加入6mol/L盐酸10毫升,加入蒸馏水15毫升,混匀。
综合实验二脱镁叶绿酸的分离、抗自由基活性和微囊的制备研究材料:蚕砂提取成分:脱镁叶绿酸制剂:微囊本实验提供了参考的微囊制备方法,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种不同的微囊制备方法。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蚕砂中脱镁叶绿酸提取分离原理和方法;2. 了解脱镁叶绿酸的结构表征和含量分析测定方法。
3. 了解微囊的基本原理;4. 比较不同微囊的工艺方法的包封效果。
二、实验原理脱镁叶绿酸(Pheophorbide)是由叶绿素分子脱去镁离子后进一步水解而形成的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肿瘤、保护胃肠粘膜等药理作用。
中药蚕砂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的萃取下获得叶绿素粗品,然后在酸性条件下脱去植醇长链和金属离子,得到主要产物脱镁叶绿酸a,再对产物进行盐酸乙醚转溶、真空干燥得到纯度很高的脱镁叶绿酸。
制备微囊有不同的方法:复凝聚法是利用两种电荷相反的高分子材料,交联形成复合囊材,将囊心物包裹其中形成微囊;溶媒-非溶媒法是在囊材溶液中加入一种对囊材不溶的溶剂(非溶剂)引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裹成囊的方法;液中干燥法是从乳状液中除去分散相挥发性溶剂以制备微囊的方法,亦称乳化-溶剂挥发法。
三、脱镁叶绿酸的提取<1>浸提:取中药材蚕砂50g于500ml圆底烧瓶中,加100ml水软化2h;加入150ml丙酮,在70℃恒温水浴中回流浸提90min,抽滤,得浸提液A。
滤渣倒回圆底烧瓶中,再加入50ml蒸馏水,100ml丙酮,在70℃恒温水浴中回流浸提60min,抽滤,得浸提液B。
合并浸提液;<2>萃取:用旋转蒸发仪在50℃下将浸提液浓缩至50ml,移至500ml分液漏斗中,依次加入150 ml乙醚、30%HCl 100ml,振荡5min,进行转溶萃取,静置至完全分层。
将下层水溶液放出置于烧杯,放入冰水浴中,慢慢滴入NaOH 的饱和溶液,同时进行搅拌,直至pH 值在2.5-3之间,3000rpm离心10min,所得沉淀即为脱镁叶绿酸。
丙酮和二甲亚砜混合法测定叶绿素含量
一.材料、仪器、药品
1.材料:“垦农十八号”大豆豆苗第三片真叶。
2.仪器:打孔器、天平、分光光度计。
3.药品:80%丙酮、二甲亚砜。
二.实验步骤:
1.取叶片:用直径为1cm的打孔器取大豆豆苗真叶,并称量10g。
将称好的圆叶片放入1L的棕色容量瓶(或试管)中。
2.用二甲亚砜提取:向容量瓶中加入100ml二甲亚砜,混合均匀。
放置于65℃恒温箱中保温提取。
提取时间约为三小时。
[1] 提取至叶组织完全变白为止。
3.丙酮定容:提取完全后,用80%丙酮定容至刻度。
DMSO(二甲亚砜)与80%丙酮的比例为1:9(v/v)。
4.叶绿素含量的测定:以DMSO / 80%丙酮1:9混合液为参比,在652nm 下测定其光密度。
按Arnon公式计算其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含量(mg·mL-1)=OD652/34.5 * 稀释倍数
【1】.提取时间30分钟至6小时不等,视叶组织的厚度及角质化程度而定.
参考资料:[1]陈振德、傅以彬,1988.9.1,二甲亚砜和丙酮混合法测定叶绿素含量,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第20卷,P31-P33.
[2]汤章城,1999.12,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P79.。
二、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提取法高等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的光能是通过叶绿体色素(光合色素)吸收的。
叶绿体色素由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是研究它们的特性以及在光合中作用的第一步。
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是反眏叶片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
在植物光合生理、发育生理和抗性生理研究中经常需要测定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含量也是指导作物栽培生产和选育作物品种的重要指标。
[原理]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可用多种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或二甲基亚砜等研磨提取或浸泡提取。
叶绿色素在特定提取溶液中对特定波长的光有最大吸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该波长下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也称为光密度),再根据叶绿素在该波长下的吸收系数即可计算叶绿素含量。
利用分光光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依据是Lambert-Beer定律,即当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其数学表达式为:A=Kbc式中: A为吸光度;K为吸光系数;b为溶液的厚度;c为溶液浓度。
叶绿素a、b的丙酮溶液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645nm 处。
叶绿素a和b在663nm处的吸光系数(当溶液厚度为1cm,叶绿素浓度为g·L-1时的吸光度)分别为82.04和9.27;在645nm处的吸光系数分别为16.75和45.60。
根据Lambert-Beer定律,叶绿素溶液在663nm和645nm处的吸光度(A663和A645)与溶液中叶绿素a、b和总浓度(a+b)(Ca、Cb 、Ca十b,单位为g·L-1),的关系可分别用下列方程式表示:A663=82.04Ca+9.27Cb(1)A645=16.76Ca+45.60Cb(2)解方程(1)和(2)得:Ca=12.7 A663—2.59A645(3)Cb=22.9 A645—4.67A663(4)Ca十b=20.3 A645—8.04A663(5)从公式(3)、(4)、(5)可以看出,只要测得叶绿素溶液在663nm和645nm处的吸光度,就可计算出提取液中的叶绿素a、b浓度和叶绿素总浓度(a+b)。
第7卷第8期 总第76期 二〇〇九年八月•己丑年157参考文献[1] 黎莉,陈科力,朱田密,等.卷柏属7种药用植物的提取物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研究[J].中药材,2007,30(4):445-447.[2] 张巧玲),杨占秋,陈科力,等.4种药用植物提取物体外抗柯萨奇病毒B3作用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2):157-160.[3] 王武宝,巴杭,阿吉艾克拜尔,等.新疆圆柏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17(5):588-591.[4] 严铭铭,金向群,徐东铭.浙江母茎叶化学成分的研究[J].1994,25(7):344-346.[5] 赵军,闫明,黄毅,等.新疆圆柏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28(2):33-37.[6] 郑晓珂,李钦,冯卫生.冬凌草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5):335-336.[7] 晏仁义,陈若芸.白树的化学成分研究Ⅱ[J].中国药学杂志,2007,32(16):1653-1655(编辑:贾少谦 收稿日期:2009-04-10)摘要:目的 观察“七叶灵”颗粒对人肺腺癌H46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H460细胞中COX-2、OPN 和hTERT 表达的影响,探讨“七叶灵”颗粒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延缓肿瘤细胞的转移和浸润方面的作用靶点。
方法 MTT 法测定“七叶灵”颗粒对人肺腺癌H460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根据结果得出IC50值。
用RT-PCR 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七叶灵”颗粒对COX-2、OPN 和hTERT 表达的影响。
结果 ①“七叶灵”颗粒对人肺腺癌H460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②IC50值随时间的增加明显降低(P <0.05)。
③RT-PCR 法结果显示:“七叶灵”颗粒抑制了COX-2、OPN 和hTERT 表达(P <0.05)。
结论 “七叶灵”颗粒具有益气养精、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有抑制人肺腺癌H460细胞生长的作用,并通过调节COX-2、OPN 和hTERT 的表达,起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延缓肿瘤细胞转移和浸润的作用。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失败原因分析及改进方案黄宝星;陈红芝
【期刊名称】《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是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一个经典实验。
本实验目的是通过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通过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而分离色素,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绿叶中的四种色素及相应含量。
据以往教学经验,此实验学生能清楚看到4条色素带的很少,层析后的色素带无论从颜色还是从色带的宽度上都不尽人意,且层析后的色素带很不平行,实验成功率并不高。
【总页数】2页(P124-125)
【作者】黄宝星;陈红芝
【作者单位】尤溪第一中学;尤溪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绿叶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教学设计
2.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生物学实验高阶思维培养与实践——以"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和分离"为例
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改进的文献综述
4."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改进和拓展
5.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失败原因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