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精品5篇)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比着理解古文文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重难点:探究故事中蕴涵的与时间有关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解题1、老师板书课题。
学生读题目。
2、请学生依据题目提问题和猜一猜文章的意思。
老师随即梳理问题,并相机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学生谈对题目的理解。
二、学法引路1、老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欲速则不达》是一篇古文的译文。
文章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
请同学们回忆学习《井底之蛙》一文的情形,想想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快的理解古文文意?(生谈自己的经验。
)2、老师出示“金钥匙”内容。
三、熟读课文1、请学生选自己适用的方法自读《欲速则不达》的古文和译文。
要求:熟读古文和译文,对比着理解古文文意。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2、指名分读古文和译文,师生共同正音。
3、请同学领读自己认犯难读的句子。
同桌互读古文和译文。
4、师生合作读古文和译文。
5、生质疑自学有困难的.字词含意,师生共同解疑。
6、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7、师生共同分析齐景公的“欲速”表现。
四、探究明理1、学生思考并回答: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2、老师创设情境:“假如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准备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3、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发言人。
帮发言人补充,完善发言内容。
4、各小组发言人汇报,师生随即评价。
5、师生共同解决解题时还遗留的问题。
6、请学生结合课题用一句话说说读文的感受。
五、拓展延长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生活中“欲速则不达”的事。
老师也可补充实例。
六、布置作业1、将《欲速则不达》与《效率专家爸爸》对比阅读,总结自己的体会。
2、连续积累与时间有关的名言警句。
北师大版语文《欲速则不达》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欲速则不达》的主旨,领悟“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2.培养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3.提高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典故进行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2.教学难点: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三、教学准备1.课文《欲速则不达》2.多媒体设备3.课堂讨论记录表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篇章,如《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呢?”2.自学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欲速则不达》,注意把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在书上做好笔记。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如:“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这句话中,孔子为什么说‘恕’可以终身行之?”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讨论成果。
4.课堂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5.课文解读教师深入解读课文《欲速则不达》,引导学生理解“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教师举例说明“欲速则不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
6.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纠正发音、语气等问题。
7.写作训练教师给出一个关于“欲速则不达”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典故进行写作。
学生当堂完成写作,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五、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欲速则不达》的主旨,领悟“欲速则不达”的含义,并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典故进行写作。
同时,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同学们,你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因为急功近利而导致失败的?”“如果我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发生?”2.教学难点补充:“请大家跟我一起读,注意文言文的停顿和语气,比如‘子曰’后面通常有一个小的停顿。
欲速则不达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欲速则不达”的含义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成语故事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成语“欲速则不达”的来源和含义。
通过故事情境展示成语的用法和表达的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成语的含义。
通过图片和故事情境展示成语的用法和表达的意义。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关于速度和效率的成语?”1.4.2 讲述:介绍成语“欲速则不达”的来源和含义。
1.4.3 展示:通过图片和故事情境展示成语的用法和表达的意义。
1.4.4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成语的含义,举例说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成语故事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和背景。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选择一个与“欲速则不达”相关的成语故事。
介绍故事的情节、人物和寓意。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成语“欲速则不达”。
2.4.2 讲述:讲述一个与“欲速则不达”相关的成语故事。
2.4.3 展示: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4.4 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故事的内容和寓意,举例说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案例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提供几个与“欲速则不达”相关的案例。
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含义。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成语“欲速则不达”。
3.4.2 案例展示:提供几个与“欲速则不达”相关的案例。
3.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欲速则不达》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出处。
引导学生理解成语背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成语“欲速则不达”的出处和故事背景。
解释成语的含义,即想要急于求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
1.3 教学方法:通过故事讲解法,讲述一个与“欲速则不达”相关的故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急于求成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章:案例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成语“欲速则不达”的应用场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提供几个与“欲速则不达”相关的案例,如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例子。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为何急于求成,以及这种急于求成带来的后果。
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急于求成,做到耐心和细心。
2.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分析案例,并分享各自的想法。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章:小组讨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和经验。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2 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成语“欲速则不达”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因急于求成而遭受失败的经历。
让学生讨论如何改正急于求成的态度,做到耐心和细心。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采用互动提问法,教师可在一旁倾听,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第四章:总结与反思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成语“欲速则不达”的含义和应用。
培养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存在急于求成的心态,以及如何改进。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成语“欲速则不达”的含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是否存在急于求成的情况,以及这种心态可能带来的后果。
引导学生提出改进的计划,如何做到耐心和细心。
北师大版第八册《欲速则不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欲速则不达》的中心思想,体会“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2.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辩证思维。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2.教学难点: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于“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三、课文解析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3.学生讨论: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认为“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是否适用?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2.学生分享上次课堂讨论的收获。
二、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是否体现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三、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题目:“欲速则不达”在生活中的体现,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实例,谈谈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二、活动设计1.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2.学生参与游戏,分享游戏中的感悟。
三、辩证思维训练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如:在追求目标时,如何避免“欲速则不达”的情况?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与说明【优秀5篇】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与说明篇一[教学理念]本节课遵循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依据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读书训练为主线的理念。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
重视预设和生成的同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教学过程中,把读书训练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以读为本,使学生在多种形式读书的基础上领会和感悟,然后再带着不同体验读文。
在引领学生阅读感悟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详细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欲字,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用欲组词或说诗句,并说出欲在词,句中的意思。
2.板书速字,请学生思考欲速是什么意思3.想快结果是不达,则是什么意思学完这个故事我们就会明白。
齐读课题《欲速则不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纠正读音。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教师归纳)3.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思考并画批。
(教师出示自学提示)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三,研读课文,解决问题(一)了解齐景公为什么急。
1.请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谈晏婴与齐景公的关系。
2.抓住晏婴危在旦夕,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这个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指导学生朗读。
(二)体会齐景公怎样焦急。
《欲速则不达》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成语“欲速则不达”的含义,了解其来源和用法。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谦虚、耐心的良好品质,使其能够正确面对速度与效果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成语“欲速则不达”的含义,掌握其用法。
2.2 教学难点:运用成语进行实际表达,理解成语背后的道理。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成语。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用法。
3.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具准备:PPT、黑板、粉笔等。
4.2 教学资源:相关案例、文章等。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成语“欲速则不达”的出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5.2 讲解成语:详细讲解成语“欲速则不达”的含义和用法。
5.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用法。
5.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5.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5.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成语接龙: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提高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6.2 故事分享:讲解与“欲速则不达”相关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6.3 成语运用实例:展示现实生活中成语的运用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用法。
第七章:课堂互动环节7.1 提问环节: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与成语“欲速则不达”相关的问题。
7.2 小组竞赛:设立小组竞赛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7.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场景,运用成语“欲速则不达”进行交流。
欲速则不达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讲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不可急功近利。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欲速则不达”的含义,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品质。
1.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导入、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内容讲述“欲速则不达”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这一道理。
第二章:案例分析2.1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3 教学内容提供几个关于“欲速则不达”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第三章:规律探索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认识到遵循规律的重要性。
3.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讨发现的方式进行教学。
3.3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组探讨不同领域的事物发展规律,如植物生长、学习进步等,总结出规律并分享成果。
第四章:耐心与细致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品质,使学生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
4.2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4.3 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需要耐心细致完成的任务,如拼图、观察植物生长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品质。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5.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进行教学。
5.3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何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六章:情境演练6.1 教学目标通过情境演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并提高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6.2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
6.3 教学内容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模拟实际场景,运用“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解决问题。
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语文教案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篇一《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师: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齐国的故事,当时的大王是景公,丞相是晏婴,在他们两人之间有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了解吗?(想)师:那么今天我来学习《欲速则不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遇到不会的生字可以问问老师,我很愿意帮助大家。
开始吧。
生读书。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读得特别认真,可是有这么几个词的读音不太准,谁能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随机板书驺子驭马驿使)指生领读生字。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呢?生:都是马字旁。
生1:都是跟马有关的。
师小结。
师:生字解决了,相信这次你会把课文读得更棒,谁来试试?生接读课文。
师:谁能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生:课文讲了晏婴丞相病危,齐景公想快点赶回去。
师:那么他能很快回去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他的技术不如驺子的好。
师:他为什么想快呢?生:因为丞相得了很重的病。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查资料。
生1:课文中危在旦夕也说明了。
师:你真会读书。
是的晏婴危在旦夕,说明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那你能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吗?生读文。
师:晏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学过的《晏子使楚》,大家还记得吗?谁来说说讲了什么事?生回答。
师:晏子出使楚国之后,他的聪明才智传遍了各个诸侯国,再也没有人敢瞧不起齐国,齐国也慢慢地强大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景公越来越离不开他,甚至把他当作了左膀右臂。
这里讲到的晏子就是我们课文中的晏婴。
就在此时,晏婴危在旦夕,你说景公他怎能不急啊?他都急成什么样了?生: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师:你觉得他读地怎么样?生:不够着急。
师:那你来。
生读书。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他急了?你觉得他读地怎么样?你来试试。
师: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哪儿看出不同?谁能读一读?生读句子。
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语文教案(优秀9篇)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十一单元的主题课文。
这是一篇古文的译文。
文章虽然短小,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
即: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
通过本文的教学,应使学生悟出这个道理。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的七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欲速则不达、危在旦夕、心急如焚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4、能够联系课文,速读相关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齐景公焦急的心情,进一步体会齐景公与晏婴之间的深厚感情。
2、弄清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教学策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1、生字卡片。
2、有关课文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学习新课以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你们:战国时候,我国分为哪七个诸侯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齐国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课题:欲速则不达)2、指名起来读题目,并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读课文,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4、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小故事?启发导入:齐景公为什么要急着赶回都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三、精读课文,体会齐景公的焦急之情,进而感受齐景公与晏婴之间的深厚感情。
(一)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通过学生交流,多媒体出示课文一二自然段。
3、指名读。
4、交流:齐景公急着往回赶的原因是什么?(理解并板书:危在旦夕)5、讨论: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齐景公急着往回赶的原因?(另一名驿使飞马而至,理解飞马而至)6、小结并指导朗读:可见情况万分紧急,危在旦夕的丞相晏婴随时可能死去,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1、指名读;2、再指名读;3、齐读。
北师大版《欲速则不达》公开课教案下载《欲速则不达》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身的情感体验。
3、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身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欲”字,调动同学已有认知,用“欲”组词或说诗句,并说出“欲”在词、句中的意思。
2、板书“速”字,请同学考虑“欲速”是什么意思?3、想快结果是“不达”,“则”是什么意思?学完这个故事俺们就会明白。
齐读课题《欲速则不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根据同学实际情况纠正读音。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同学质疑,教师择疑板书)①齐景公为什么急?②齐景公怎样焦急?③齐景公能尽快赶回都城吗?3、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考虑并画批。
(教师出示自学提示)自学提示: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②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③借助资料,考虑提出的问题;④练习有感情读课文。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三、研读课文,解决问题(一)了解齐景公为什么急。
1、请同学借助资料,联系已有的知识谈谈晏婴与齐景公的关系。
小结:齐景公与晏婴的关系非同一般,晏婴辅佐齐景公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随着时间的推移,齐景公越来越离不开晏婴了,甚至把他当成了左膀右臂,可就在此时,晏婴怎么样了?(板书:危在旦夕)2、抓住“晏婴危在旦夕,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这个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指导同学朗读。
小结过渡:这样的忠臣,眼见着就要离他而去了,齐景公怎能不着急呢?他急成了什么样?(二)体会齐景公怎样焦急。
1、抓住齐景公的动作“霍地站起”,体会他当时心情,引导同学读出自身的感悟。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优秀8篇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篇一一。
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
出示古文: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选自第七册课本《晏子使楚》)学生饶有兴趣地自由读。
师:还记得这段古文吗?生:记得!师:这段话是谁说的呀?生:晏子!晏婴!师:你还记得晏子吗?生:记得!师: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关于他的课文生:《晏子使楚》!师:作为齐国的大夫,齐国的高级官员,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晏子是不是生得仪表堂堂,玉树临风?生:不,他个子很矮!生:他其貌不扬,长得一点也不帅。
师:可就是这个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的人,却非常生:非常智慧!生:非常幽默!生:很聪明!生:有胆有识!师:是啊,出使楚国,楚王想显显他大国的威风,连城门都不开,让晏子从狗洞子里钻进去。
晏子微微一笑说生:访问狗国就钻狗洞!师:来到大殿之上,楚王连正眼都不瞧他,唉,你看你这个样子,齐国没人了吗?派你来当使者?!晏子怎样回答?生:我们齐国人多了去了!师:就拿我们的都城临淄来说吧,大家都把袖子举起来生:就能连成一片云!师:我们都挥一把汗生:就能下起一场雨!师:只是敝国有个规定生:访问上等的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被派到楚国来了。
师:呵呵,楚王受了两次羞辱,还不肯善罢甘休。
又把一个小毛贼拖到大殿之上,硬说是齐国人。
晏子说(指屏幕上的古文)生齐声诵读。
师:能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出示译文和古文对照)师:婴闻之生:我晏婴听说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生:橘树种在淮南,结的柑橘又大又甜;种在淮南,则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叶子虽然相似,但味道却有很大的不同!师:所以然者何?这是为什么呢?生:水土异也!水土不同啊!师: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生:老百姓在齐国能够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起盗贼来了师: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生:是不是楚国的水土更容易使人做盗贼啊?幻灯片出示金钥匙,指导学法。
北师大版语文《欲速则不达》公开课教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欲速则不达》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身的情感体验。
3、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身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教学准备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欲”字,调动同学已有认知,用“欲”组词或说诗句,并说出“欲”在词、句中的意思。
2、板书“速”字,请同学考虑“欲速”是什么意思?3、想快结果是“不达”,“则”是什么意思?学完这个故事俺们就会明白。
齐读课题《欲速则不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根据同学实际情况纠正读音。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同学质疑,教师择疑板书)①齐景公为什么急?②齐景公怎样焦急?③齐景公能尽快赶回都城吗?3、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考虑并画批。
(教师出示自学提示)自学提示: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②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③借助资料,考虑提出的问题;④练习有感情读课文。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三、研读课文,解决问题(一)了解齐景公为什么急。
1、请同学借助资料,联系已有的知识谈谈晏婴与齐景公的关系。
小结:齐景公与晏婴的关系非同一般,晏婴辅佐齐景公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随着时间的推移,齐景公越来越离不开晏婴了,甚至把他当成了左膀右臂,可就在此时,晏婴怎么样了?(板书:危在旦夕)2、抓住“晏婴危在旦夕,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这个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指导同学朗读。
《欲速则不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成语“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让学生掌握成语的拼音、解释和例句。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成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懂得耐心和恒心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明白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成语“欲速则不达”的拼音、解释和例句。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2.2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欲速则不达”的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通过成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成语“欲速则不达”的拼音、解释和例句。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3 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入成语“欲速则不达”。
4.2 讲解:讲解成语“欲速则不达”的拼音、解释和例句。
4.3 应用:分析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4 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抄写成语“欲速则不达”的拼音、解释和例句。
5.2 找两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成语“欲速则不达”的应用。
5.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成语“欲速则不达”的理解和体会。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方式: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短文来评估学生对成语“欲速则不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2 评估内容:学生对成语“欲速则不达”的拼音、解释和例句的掌握程度。
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成语“欲速则不达”进行表达。
学生对成语“欲速则不达”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对成语“欲速则不达”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7.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额外辅导帮助理解有困难的学生。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八章:拓展活动8.1 活动一:成语接龙游戏以“欲速则不达”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成语接龙,巩固所学成语。
《欲速则不达》教案优秀13篇《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与说明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借助资料,通过齐景公的动作、语言,体会齐景公对晏婴的情深义重。
3.质疑问难、品词析句。
通过齐景公的言行,设身处地体会他的心理活动。
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不信任外部条件,只靠自己,反而想快却达不到目的。
4.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播放《欲速则不达》动画。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这节课中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欲速则不达》。
学生齐说课题。
2、教师板书课题。
3、课题什么意思呢?(想要快,却达不到目的。
)4、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二、初读质疑1、请同学们先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书时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把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2、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
这里有几个生词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
出示:驿使、驺子、驭马。
指名领读。
从这几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驿驺驭都带有马字旁)意思上呢?指名解释这几个词的意思。
缰与僵、疆比较,组词。
3、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提问,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着急?能赶回去?)(1)齐景公为什么这么着急?(因为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危在旦夕什么意思?如果学生补充资料,评价:你不但从课文中找到了根据,还借助资料找到了依据。
(2)齐景公不能赶回去见晏婴较后一面。
有依据吗?评价:你根据事情的经过做出了判断,这是你的推测。
事实呢?老师查到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关注矛盾点,引发质疑1、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同学们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呢?(为什么晏婴病重齐景公这么着急?)生补充资料老师课前也查阅了一些资料。
出示晏婴图片。
喏!这就是晏婴。
(课件引入资料:晏婴是齐国的三朝宰相,辅政长达四十年。
他全心全意辅佐着齐景公,使齐国达到兴盛,却过着清贫的生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与说明(优秀10篇)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技能目标:学会生字“驿、丞、婴、焚、缰、驭”。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认知目标:熟读译文、古文,并通过学习译文理解古文文意。
(了解古文文意即可,不做一对一的直译,以学习现代文内容为主。
)3、情感目标: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快好”还是“慢好”?举个例子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挑山工》和《和时间赛跑》发表自己的看法。
(给学生分成两大组)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无论是快还是慢,我们都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怎样做事情并合理安排时间。
师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师:这是《论语》当中的一句话,你们能试着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稍做说明即可,在学习课文时再深刻理解。
)师: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则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生:(齐)想。
师:(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看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解题,着重点“欲”、“则”、“达”。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1、范读。
(文中出现的年代、人物都离现在较远,根据这种情况,所以教师先范读。
学生在听读中检查自己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比如:预习当中读不准的字音,读不通顺的语句等。
)2、对于在预习过程中没有解决的词语,可以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教师给予认定或做适当的补充,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字词继续学习。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1、分成小段指名读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能简要地叙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2、师:对于景公的'做法,你想发表一下意见吗?设想1: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景公有点太心急了。
这时可以引领学生去课文中找一找能表现景公心急的句子,然后进一步加深理解。
《欲速则不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身的情感体验。
3.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
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身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喜欢成语故事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认识一则成语故事(生说:欲速则不达)(板书:欲)“欲”这个字同学们都不陌生,你记得哪个词语或古诗里有这个字?(生:畅所欲言,欲言又止,欲望,跃跃欲试,欲穷千里目......)
2.师:“欲言又止”的“欲”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所学的“欲速”的欲是什么意思?(想要)那么课题的意思是?
师:引导学生说:想要快速地完成任务,结果却没有完成。
(师板书:欲速则不达)
3.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师:刚才同学们都读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谁愿意来当小老师?(出示词语课件)读完以后你有什么发现?(词语)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晏婴齐景公)
三、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同学质疑,教师择疑板书)
①齐景公为什么急?
②齐景公怎样焦急?
③齐景公能尽快赶回都城吗?
3、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思考并画批。
(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②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③借助资料,考虑提出的问题;
④练习有感情读课文。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三、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了解齐景公为什么急。
1、请同学借助资料,联系已有的知识谈谈晏婴与齐景公的关系。
小结:齐景公与晏婴的关系非同一般,晏婴辅佐齐景公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随着时间的推移,齐景公越来越离不开晏婴了,甚至把他当成了左膀右臂,可就在此时,晏婴怎么样了?(板书:危在旦夕)
2、抓住“晏婴危在旦夕,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这个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指导同学朗读。
小结过渡:这样的忠臣,眼见着就要离他而去了,齐景公怎能不着急呢?他急成了什么样?
(二)体会齐景公怎样焦急。
1、抓住齐景公的动作“霍地站起”,体会他当时心情,引导同学读出自身的感悟。
2、体会“十分焦急”。
通过句子对比,使同学体会齐景公十分焦急的心情,引领同学读出着急、命令的语气。
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同学练读。
同学换位读。
同学齐读。
3、体会“心急如焚”
(1)抓住“太慢”、“夺”“亲自”等词语,体会齐景公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什么意思?我们联系上文看看,导致他心急如焚的原因是什么?景公的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可是他觉得驺子和马也和他的心情一样吗?所以他不信任驺子和马,最后弃车徒步跑开了。
他放弃的是什么?(正确的方法)
(2)景公亲自驾车真的比驺子快吗?
(3)你怎么看待他“弃车而跑”的行为?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同学带着不同的体验练读,感悟齐景公下车急跑的急切心情。
小结过渡:原来好车良马,驺子驾车;后来好车良马,亲自驾车;此时好车良马也不要,改徒步跑了。
选择的方法越来越差,速度越来越慢,那么你们知道事情的结果吗?
(三)景公能尽快赶回都城吗?
1、拓展资料:
齐景公在回城的过程中四次急得从马车上跳下来,最后是边走边哭,导致车子比预计的晚了将近一天才到都城,晏子已经去世了……进了晏子家,他伏在晏子的尸体上放声大哭,说:“先生不分白昼黑夜地规劝我,细小的过失也不放过。
灾祸没落到我的头上,却落在先生的身上,齐国危险了,百姓将向谁去诉说啊!”
2、齐景公真的不知道徒步走比驾车慢吗?那他怎么会选择了这样的方法呢?(1)句式训练:齐景公一心想要________,可是因为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
(2)小结板书,揭示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3)带着自身的体会读课题。
四、古文诵读
1.学完了课文之后,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在这个短短小的故事中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2.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个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原文?3.刚才我们先学习了译文,再来读古文。
这是一种学习古文的方法。
还有其他的方法,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谁来读读?根据金钥匙的提示,自己读读试试。
(1)、读读看。
古文,给你什么感觉?(精辟、短小、难懂、简洁……)(2)、这些都是古文的特点。
听老师读,好吗?
(3)、生练读。
(4)、看这句话,你能猜猜它的意思吗?
出示:景公遽起,传骑又至。
(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这时又一个驿使飞马而至,催景公速回。
)
(5)、说得真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句子的含义都在上文中呢,第几句话的意思就是上文第2自然段。
(6)、看看上边有多少字?(生:28个。
)这句古文几个字?(生:8个。
)看出古文短小、精僻了吗?
五、小结:
古文仅用了74个字,就表达了我们现代人用180个字表达的内容,语言之凝练,朗读之韵美,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
在我们的教材和课外读物中有许多古今对照的文章,希望同学们多读多诵。
板书设计
欲速则不达
晏婴景公
十分焦急驺子驾车
↓ ↓
危在旦夕心急如焚亲自赶车
↓ ↓
(失去理智)弃车而跑
自评:
1、结合旧知,联系具体语境理解字词
开课,我就扣住一个“欲”字让同学组词或说诗句,并说出“欲”在词、句中的意思,目的就是让他们在调动以往旧知的同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去正确理解其在文中所表示的意思,同时认识并感悟到理解字词的方法——联系具体的语意环境。
2、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
在课文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引导性的问题:“景公亲自驾车真的比驺子快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是怎样去寻找回答的依据呢?同学顺着我的引导,很快找到了上文中所写到的景公高声喊到:“……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同学从“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中体会到,在情急之下,景公理智而清醒地提出让驺子驾车,很显然,驺子韩枢必为景公所信任,问题的答案再一次让同学感受到景公亲自驾车,便是心急办坏事。
同时我相机指导:“这个同学能够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理解课文,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
3、抓重点字词,正确理解并体会课文
比方:在体会景公心急的第四自然段,我引导同学在朗读过程中发现重点字词,通过对“心急如焚、太慢了、夺过、亲自”等词语的品读、感悟,让同学深刻感受到景公“急”。
4、借助资料,考虑提出的问题
“景公为什么急?”“景公能尽快赶回都城吗?”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仅从文本中是难以全面理解的,我利用“金钥匙”中“借助资料”“联系已有知识”的方法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组评: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同学的语感,而“读”就是最有效的刺激。
本堂课陈老师带领学生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
“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
例如:
“晏婴危在旦夕,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这样的忠臣,眼见着就要离开他而去了,齐景公能不急吗?他急成什么样?怎么读?”
“这消息,对景公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怎么读”
“景公是一国之君,他的话一言九鼎,怎么读?一起来”
“此时,你就是齐景公,晚一分钟,你就要失去一位最亲密的朋友,怎么读?”“此时,你就是齐景公,晚一分钟,你就要失去一位最忠诚的大臣,怎么读?”“此时,你就是齐景公,晚一分钟,你的国家就要失去半壁江山,怎么读?”一层进一层的引领同学朗读——理解体会,入情朗读;鉴别比较,入境朗读;相机提升,有效朗读;想象表达,入境朗读;逐层推进,深化朗读。
体现出了在教学过
程中,把“读”的训练始终放在重要的位置,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同学在多种形式的读的基础上领会和感悟,读出了自身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更深入的探究了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不足之处是在读的目的性上不够突出,读得多,但目的性不强。
对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处理的不够好,没有抓住最好的时机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