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 格式:ppt
- 大小:321.50 KB
- 文档页数:26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有哪些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在随后的岁月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项重要社会变革。
在旧中国,广大农民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 1950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社会变革的又一重要举措。
从1953 年开始,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在农业方面,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通过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实现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则采取了公私合营等形式,逐步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到 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教育领域的变革也颇为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逐步建立起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
同时,对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的普及和改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医疗卫生方面的变革同样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系,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在广大农村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城市也逐步完善了医疗保障体系。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传染病和地方病,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在工业建设方面,新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战略。
通过“一五”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和工业基地。
逐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领域的发展也是新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体现。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教学内容:第4—9课。
教材简析: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演绎着王朝的兴衰更替。
西周的分封,扩大了统治范围,但随着周王室势力的下降,出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铁器成为生产工具,牛耕逐渐普及,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剧烈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革,使我国由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先秦时期,勃兴的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有关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相关基础知识。
2、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情况。
3、了解中华文化的勃兴的基本情况;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教材上的小字文字和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2、初步培养观察和分析历史文物图的能力。
3、通过对课文插图和材料的分析,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知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努力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3、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崇敬;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是进步的,反之则是保守,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难点:西周的分封制;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齐、晋争霸;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甲骨文、商朝历法、诗人屈原、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教学准备:地图册、多媒体。
课时安排:本单元拟用6课时。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讲义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讲义第一章:国家的产生一、国家的概念国家是指以一定的领土、一定的人口和一定的政权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组织起来的一个政治社会组织。
它具有权力、领土和人民三要素,并通过法律、政府和国际关系等手段行使权力。
二、国家的形成过程1. 部落联盟阶段早期的人类是以部落为单位生活的。
当人口逐渐增多,部落之间发生冲突时,为了自身利益,他们开始联合起来,形成了部落联盟。
这是国家形成的初期阶段。
2. 城邦国家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从部落社会向城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导致了城邦国家的形成,如古希腊的雅典、斯巴达等。
城邦国家具有独立的政权和一定的领土,人民也以城邦为单位进行政治活动。
3. 君主国家阶段随着城邦国家的发展,出现了君主国家。
君主国家通常由一个国王或皇帝统治,他们通过继承或征服来掌握政权。
君主国家具有更大的疆域和更多的人口,也具有更强大的中央集权。
4. 现代民族国家阶段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思潮的兴起,国家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现代民族国家以民族为基础,建立了现代民主政权。
这种国家形式在18世纪后期的美国、法国等国家得到了充分发展,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形式。
第二章: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农业革命时代农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大变革。
在农业革命之前,人类是以狩猎采集为生的,生活方式十分原始。
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定居下来,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生产方式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生产转变。
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工业革命时代工业革命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化。
通过机器代替人力、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大规模生产等创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三、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输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提纲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商、周的更替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三、夏商周的政治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西周的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2)分封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三、奴隶的悲惨生活1、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随意转让和买卖。
2、人牲:商朝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
3、人殉: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①前提:王室衰微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
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
3、争霸战争的影响:(1)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2)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1、战争的目的:兼并和统一2、。
战国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体现在:一、经济上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2、著名的都江堰①设计建造者:秦国蜀郡大守李冰②地点:岷江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部编版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夏朝、商、西周(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
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禹传子,启继位,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3)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河南安阳)(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5)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公元前221年结束。
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6)启示:①明君兴国,暴君亡国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2、分封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春秋时期瓦解)(1)目的:为巩固统治(2)内容:周王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其亲属、功臣等,封他们做诸侯并世袭。
诸侯须服从周王命令、纳贡,战时派兵随同作战。
(3)实质:一种地方政治制度,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
(4)影响:①积极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②消极影响:地方权力很大,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性,导致地方分裂割据和周王室衰微,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根源)3、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第一个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
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4、战国七雄①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②战国时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
③战国时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齐)、长平之战(秦赵决战,从此东方无力抵御秦军进攻)④与战国有关的成语: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鸡鸣狗盗5、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1)背景:①经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根本原因)②政治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确立封建统治,获得政治上的权利③思想原因:百家争鸣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④军事原因:大国争霸,各国都想富国强兵。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单元时段】从公元前2070年(夏代成立)——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代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期,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增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内容标准】、简述夏代成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二、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熟悉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绩。
六、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八、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进程和大体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绩。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慢慢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育学生正确识别和利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硕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有阅读、理解和通过量种途径获取并处置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和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进程与方式]通过阅读、搜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归纳,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一路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目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育对历史的理解力。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第一章:国家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概念和产生的背景。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国家的产生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国家起源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国家概念的引入:介绍国家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2. 国家产生的背景:讲述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国家社会过渡的原因。
3. 我国古代国家的产生:介绍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家的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我国古代国家的产生过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国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国家概念,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特征。
2. 讲解国家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国家产生的必然性。
3. 介绍我国古代国家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国家起源的历史。
4. 组织学生讨论国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考查学生对国家概念的理解。
2. 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国家产生过程的掌握。
3.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国家产生原因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社会变革的原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变革的定义和原因。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原因。
3. 培养学生对社会变革原因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变革的定义:介绍社会变革的概念和特征。
2. 社会变革的原因:讲述我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内外因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变革的定义和我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变革案例,让学生理解变革的原因。
四、教学步骤1. 引入社会变革概念,让学生了解社会变革的基本特征。
2. 讲解我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3. 分析具体的社会变革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变革的原因。
4. 组织学生讨论社会变革的原因,提高学生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考查学生对社会变革概念的理解。
2. 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社会变革原因的掌握。
3.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社会变革原因的认识。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培养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的有关史实,培养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认识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培养在比较中学习历史的能力;通过对齐桓公、商鞅、孔子、李冰等历史人物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提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演,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行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社会成员等级示意图,加深对宗法制、分封制的进一步理解;在读图的基础上画图,并标出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的地理位置、主要战役的发生时间和战役地点,培养历史时空感;用表格形式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学习,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会受到后世的崇敬;从齐桓公、勾践、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身上,学习他们对人生目标的执着追求、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对先民们创造的辉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就的认知、欣赏,激发民族自豪感。
探究新问题春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较活跃的时期。
当时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
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扩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彼此互相争论批判。
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方法,以表格形式归纳当时主要思想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张,并试着思考一下:“百家争鸣”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知识点击1、分门别类。
①约前2070年②约前1600 ③前1046年④阳城⑤毫⑥镐京⑦禹⑧周武王⑨汤A、夏朝:B、商朝:C、西周:2、你来问,我来答。
①家天下②王位世袭制③启④九州⑤九鼎3、火眼金睛找错误。
1046年,泾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文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在阪泉击败商纣军队,纣王被俘,商朝灭亡,周文王建立周朝定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