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崎《心理测量学》-7测验常模
- 格式:ppt
- 大小:539.00 KB
- 文档页数:46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试读(部分内容)隐藏第1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1复习笔记一、一般测量概述(一)测量及其种类1.测量的定义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关键词:(1)“一定的法则”,是指任何测量都要建立在某种科学规则和科学原理基础之上,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完成测量过程。
(2)“事物的属性”,是指所要测量的客体或事件的特定特征。
(3)“量尺”,是指测量中所使用的度量工具。
(4)“定量描述”,是指测量的结果总是对事物属性的量的确定。
“数量”不仅指描述事物特征的符号,而且指一种有序的量。
数量具有四个特性:区分性、序列性、等距性、可加性。
2.测量的精确度测量的精确度既与测量对象的性质有关,也同测量时所用的工具有关。
(1)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对象本身的性质。
可根据测量对象的性质把它分为三种类型:确定型、随机型、模糊型。
(2)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工具(量尺)的精密性。
尽可能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是保证测量精确度的重要条件。
3.测量的分类根据测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测量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物理测量:即对事物的物理特征的测量。
(2)生理测量:即对机体生理特征的测量。
(3)社会测量:即对社会现象的测量。
(4)心理测量:即对人的心理特征的测量。
(二)测量的基本要素一个完善的测量数量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测量的参照点和测量的单位。
1.测量的参照点(1)参照点的定义测量的参照点是指在测量工作中,测量前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
(2)参照点的分类①绝对参照点,即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②相对参照点,即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3)参照点的常见使用情形①最为理想的测量参照点当然是绝对参照点,因为它的意义最为明确。
第9章测验等值9.1 复习笔记一、测验等值概述(一)测验等值来源于测量实践的需要在心理与教育测量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个测验需要配备多个测验形式的情况,特别是那些测验内容易受记忆或针对性训练影响的测验,在测验之前需严格保密,测验之后不能再用,必须配备多个不同形式供不同次施测所用。
(二)测验等值的实质从本质上来讲,测验等值就是通过对考核同一种心理品质的多个测验形式做出测量分数系统的转换,进而使得这些不同测验形式的测验分数之间具有可比性。
在实际操作中,测验等值可使各个不同形式的测验分数均对应起来,测验主持者可以任意指定其中的一个分数形式作为基准,而使所有其他形式的分数都转化到这个基准形式上。
测验等值中所讲的测量分数系统的转换与测验原始分数与导出分数之间的转换是不同的。
寻找测验等值关系与寻找两测验之间预测关系也是不相同的。
(三)测验等值的条件测量学所提出的测验等值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同质性、等信度、公平性、可递推性、对称性、样本不变性。
(四)测验等值的一些基本概念1.经典理论等值与项目反应理论等值两种等值的区别在于等值时以何种测验理论作指导。
以经典理论为指导的等值称为经典理论等值,以项目反映理论为指导的等值称为项目反映理论等值。
2.测验分数等值与项目参数等值(1)这是根据测验等值的直接操作对象不同而构成的一对概念:①测验分数等值:如果等值的直接操作对象是测验的原始分数,结果是直接找到两测验分数的转换关系,称为测验分数等值。
②项目参数等值:如果等值的直接操作对象是测验项目参数,找到的等值转换关系是两测验项目参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则称其为项目参数等值。
项目参数等值可以是终极目的,但更多的是中间目的,在项目参数等值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找到测验分数的转换关系。
(2)项目参数等值特别适用于大型题库建设。
利用项目参数等值可以把不同批次采集计算的项目参数,确定在一个统一的度量系统上,所有项目合并成一个大型题库。
从这样的题库中抽题组成的不同试卷进行测试,可获得一致的评价结果,不必再进行等值计算。
心理测量学:测验的常模之常模的类型:㈠发展常模(又称年龄量表):⑴发展顺序量表:①葛塞尔发展程序量表(发展顺序量表最早的一个范例。
16周能使头保持平衡,28周能用手抓握东西并把玩,40周能控制躯干、坐立、或爬行,52周能控制腿脚运动、站立和行走)②皮亚杰的守恒概念(5岁理解质量守恒,6岁掌握重量守恒,7岁有容量守恒)⑵智力年龄(又称智龄。
吴天敏的比内-西蒙量表智龄的计算方法:6岁+4×2月+3×2月+2×2月=7岁6个月)⑶年级当量(又称年级量表。
在教育成就测验中最常用。
)㈡百分位常模:⑴百分等级:是应用最广的表示测验分数的方法。
一个测验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百分等级指出的是个体在常模团体中所处的位置,百分位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就越低。
未分组资料百分等级计算公式PR=100-(100R-50)/N。
⑵百分点:在分数量表上,相对于某一百分等级的分数点就叫百分点或百分位数。
百分点的计算根据直线内插法(例见P341)。
⑶四分位数:是将量表分成四等分,相当于百分等级的25%、50%和75%对应的三个百分分成的四段。
⑷十分位数:1%~10%为第一段,91%~100%为第十段。
㈢标准分常模:⑴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z分数为最典型的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z=(X-)/SD,转换公式Z=A+Bz⑵非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当原始分数不是常态分布时也可以是使之常态化,这一转换过程就是非线性的。
转换为T分数T=50+10。
标准九分是以5为平均数,以2为标准差的一个分量表,最早广泛应用于美国空军和某些教学情境中的分级。
标准十分平均数为5,标准差为1.5;标准二十分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
单纯用心理年龄来表示智力的高低的方法缺乏不同年龄儿童间的可比性,因此一般都用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来表示智力的高低。
⑴比内-西蒙量表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于1916年对其修订而成斯坦福-比内量表,其中以比率智商(IQ)表示结果IQ=MA/CA×100IQ等于100代表正常,高于100代表发展迅速,低于100代表发育迟缓。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戴海琦第三版重点问答题及答案[大全5篇]第一篇: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戴海琦第三版重点问答题及答案第一章、心理测量概述1、心理测量的含义、特点;测量的含义;要素;以及测量的量表(1)心理测量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心理测量的特点––间接性:与物理的直接测量不同,从外显行为推测,以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相对性:测量的结果是与其所属团体比较而言。
客观性:即测验的标准化,是对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
–(3)什么是测量: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分派数字(S.S.Stevens)事物:测量对象,在心理测量中,想测量的当然是心理能力和人格特点;数字: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法则: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
(4)测量的要素:参照点:①测量工作中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②绝对参照点: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起点,如长度/高度③相对参照点:相对零点,如温度[水冰点]、海拔[海平面] 单位①理想的单位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不能有不同解释②其次应有相同的价值,即两个单位点之间差异相等。
(5)测量的量表:量表:任何可以使事物数量化的值或量的渐进系列。
①命名量表:数字仅仅代表分类,无任何意义;不可比较,如男女②顺序量表:可比较,没有相同单位和零点,不能加减;如名次③等距量表:可比较,有相同单位无绝对零点,可加减,不可乘除;适用多种统计方法:平均数、标准差等,如温度④比例量表:最理想的量表,有等距的的单位和绝对零点,有倍数关系;如年龄。
2、什么是心理测验,如何理解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的类型;心理测量的功能;(1)什么是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①行为样本:有代表性的题目②标准化: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和分数解释的一致性。
③难度的客观测量:测验的编制、实施等过程中减少主试和被试的随意性程度即标准化,测验的难度水平应确定④信度:测验结果的一致性⑤效度: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顺序量表的特点是()。
A.无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B.无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C.有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D.有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答案】A【解析】顺序量表给个体赋值,使数值的大小次序与个体在所测量的心理特性上的多少、大小、高低等的次序相符合,既无绝对零点,亦无相同单位。
2.对其度量的数值能够进行乘除运算的量表是()。
A.称名量表B.顺序量表C.等距量表D.比率量表【答案】D【解析】比率量表有相等单位,也有绝对零点,因此其数值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3.在CTT的数学模型中,表示观察分数的字母是()。
A.OB.XC.TD.G【答案】B【解析】CTT经典测验理论,其数学模型是:X=T+E。
其中X代表观察分数,T代表真分数,E代表随机误差。
4.在测验等值设计中,有时会采用同一组测验试题来关联两个待等值的测验形式,以便寻找两形式的等值关系,这些测验试题被称为()。
A.标准化测验B.效标测验C.锚测验D.等值测验【答案】C【解析】锚测验指在测验等值设计中采用同一组测验试题来关联两个待等值的测验形式,以便寻找两形式的等值关系的测试试题。
5.以标准分数相等作为等值依据的测验等值关系计算方法是()。
A.全距等值B.等百分位等值C.线性等值D.方差等值【答案】C【解析】线性等值是求取测验等值关系的一种计算方法,其原理是两个分数,一个在测验形式X上,一个在测验形式Y上,如果这两个分数在各自测验中的标准分数相等,则这两个分数就被认为是等值的。
6.进行心理测验时,施测者的做法不恰当的是()。
A.与受测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B.避免受测者产生过度的焦虑C.告诉被试要快,这样才能完成测验D.要及时和清楚地记录被试的反应【答案】B【解析】告诉被试要快会使被试产生过度的焦虑,影响被试在实验中的反应,因此是不恰当的。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全套资料【教材+笔记+(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3)精选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
第1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1 复习笔记一、一般测量概述(一)测量及其种类1.测量的定义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关键词:(1)“一定的法则”,是指任何测量都要建立在某种科学规则和科学原理基础之上,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完成测量过程。
(2)“事物的属性”,是指所要测量的客体或事件的特定特征。
(3)“量尺”,是指测量中所使用的度量工具。
(4)“定量描述”,是指测量的结果总是对事物属性的量的确定。
“数量”不仅指描述事物特征的符号,而且指一种有序的量。
数量具有四个特性:区分性、序列性、等距性、可加性。
2.测量的精确度测量的精确度既与测量对象的性质有关,也同测量时所用的工具有关。
(1)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对象本身的性质。
可根据测量对象的性质把它分为三种类型:确定型、随机型、模糊型。
(2)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工具(量尺)的精密性。
尽可能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是保证测量精确度的重要条件。
3.测量的分类根据测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测量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物理测量:即对事物的物理特征的测量。
(2)生理测量:即对机体生理特征的测量。
(3)社会测量:即对社会现象的测量。
(4)心理测量:即对人的心理特征的测量。
(二)测量的基本要素一个完善的测量数量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测量的参照点和测量的单位。
1.测量的参照点(1)参照点的定义测量的参照点是指在测量工作中,测量前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
(2)参照点的分类①绝对参照点,即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②相对参照点,即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3)参照点的常见使用情形①最为理想的测量参照点当然是绝对参照点,因为它的意义最为明确。
②在人们难以找到绝对参照点的情况下,就必须改用相对参照点。
第7章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一、单项选择题1.测验编排的一般原则应排除()。
A.难度逐步上升,先易后难B.将同类型的测题组合在一起C.答案混合排列D.依各种类型测题本身的特点编排题目与选项【答案】C【解析】测验题目选出之后,必须根据测验的目的与性质,并考虑被试作答时的心理反应方式,加以合理安排,其一般原则包括:①测题的难度排列宜逐步上升。
②尽可能将同类型的测题组合在一起。
③注意根据各种类型测题本身的特点排列题目。
2.心理测验的目标是指编制的测验是测什么的,即用来测量什么样的()或行为特征。
A.心理对象B.心理用途C.心理动机D.心理变量【答案】D【解析】明确测量目标,也就是明确测量什么心理功能(心理变量),是测能力、人格,还是测学业成就等。
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把目标具体化。
例如,若要测量人的态度,必须按照态度的定义分为认知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倾向三个层面,并给出这三个层面的操作性定义,然后按照操作性定义编制测题。
3.在编制测验过程中,目标分析的主要目的是()。
A.确定测验的对象B.拟定测验的计划C.确定测验的用途D.确定测验的具体内容【答案】D【解析】目标分析是指对测验目标加以分析,将其目标转换成可操作的术语,即确定测验的具体内容的过程。
4.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不一定需要()。
A.测验的目标分析B.测验的编写C.制定常模D.测验的编排和组织【答案】C【解析】按照参照标准的不同,测验可以分为常模参照测验和目标参照测验。
制定常模是常模参照测验的程序,但目标参照测验则不需要制定常模。
5.测验题目的混合螺旋式编排方式的特点是()。
A.将不同性质的测验题目交叉排列B.将性质相同的题目归为若干分测验C.难以维持被试作答的兴趣D.难度逐渐降低【答案】A【解析】混合螺旋式编排方式是先将各类测验题目依难度分成若干不同的层次,再将不同性质的测验题目予以组合,作交叉式排列,其难度则渐次递进。
此种排列的优点是被试对各类测验题目循序作答,从而维持作答的兴趣。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网>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第1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简史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测量信度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测量效度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测验的项目分析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常模参照测验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目标参照测验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测验等值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学绩测验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能力测验(上)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能力测验(下)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13.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人格测量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14.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其他心理与教育测验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15.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测量应用实务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16.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测量理论与应用的新发展17.1复习笔记17.2课后习题详解17.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常模参照测验一、单项选择题1.将Z分数转换成T分数时,需要进行()。
A.正态化转换B.非正态化转换C.线性转换D.非线性转换【答案】C【解析】T分数是从Z分数经过线性转化而来的一种正态化的标准分数,公式为T=10Z +50。
2.在各类标准分数中,标准十分的平均数为5.5,标准差为()。
A.3B.1.5C.10D.15【答案】B【解析】标准十分是一种常态化的标准分数,它是以5.5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的一个分数量表。
另外还有标准九分和标准二十分等。
标准九分是以5为平均数,以2为标准差的一个分数量表。
标准二十分以10为平均数,以3标准差的一个分数量表。
3.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比较基础是()。
A.常模分数B.常模C.导出分数D.分数【答案】B【解析】常模分数是指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的原始分数按一定的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即常模分数是导出分数的一种。
而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就构成常模,常模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比较基础。
4.发展常模就是()。
A.团体的分数B.百分位数C.个人的分数D.年龄量表【答案】D【解析】发展常模是将个人的成绩与各种发展水平的人的平均表现相比较,然后根据这种平均表现所制成的量表,亦称年龄量表。
在此量表中,个人的分数指出他的行为在按正常途径发展方面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5.在心理测验中,对于非典型群体需要制定()。
A.普通常模B.特殊常模C.一般常模D.发展常模【答案】B【解析】常模有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之分。
测验手册上所列的常模通常为一般常模,它不一定适合使用者的具体情况。
特殊常模是为非典型团体建立的,一般比为小团体建立的常模范围更窄。
其优点是,可使被试的结果与最接近的人进行比较,但这同时也是它的缺点,不容许分数在较广的范围内作解释。
6.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叫作()。
A.团体B.常模团体C.样本D.受测人群【答案】B【解析】常模团体是指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测量学知识:测验
的常模(一)份
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测量学知识:测验的常模 1
第一单元
一、常模团体的'性质
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对测验编制者而言,常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对测验将要施测的总体的认识
常模团体必须能够__该总体,包括:确定一般总体、确定目标总体、确定样本
二、常模团体的条件
(一)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
(二)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__性样本
(三)样本的大小必须要适当:在实际工作中,应从经济的或实用的可能性和减少误差这两方面来综合考虑样本的大小最低:不小于30或100个
全国性常模应有2000~3000人为宜
(四)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具有新进性)
三、取样的方法
取样即从目标人群中选择有__性的样本
抽样方法:
(一)简单随机抽样:按照随机表顺序选择被试构成样本
(二)系统抽样:要求无序可排,也无等级结构存在
K为组距:K=N�Mn
121名学生中取40人作为样本__
则K=121�M40;K=3;所以3人为一段,可分40段,每段取一人
(三)分组抽样:总体数目大,且群体又有多样性,先将群体进行分组,再在组内进行随机取样
(四)分层抽样:在确定常模时,最常用的方法
又可分:分层比例抽样和分层非比例抽样
四、常模分数与常模
(一)常模分数:是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导出分数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是一个有意义的测验量表,它与原始分数等值,可以进行比较
(二)常模:是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
心理测量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顿一.心理测量旳基本理论(一)心理测量旳基本理论1)心理测量旳基本概念(1)心理测量旳特点①间接性——心理属性是内在旳不可直接测量到旳特质,但可体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络旳外显行为,测量者可以通过一定旳措施测量这些外显行为,并由这些行为鉴别特质旳性质。
②相对性——对人旳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旳原则,亦即没有绝对零点,我们有旳只是一种持续旳行为序列。
所有旳心理测量都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旳什么位置上,也就是只有次序量表旳特性。
③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旳原则化问题。
测验用旳项目,阐明、言语、态度、评分、分数转换、解释都需要原则化。
2)心理测量旳特性与分类:按所测量旳心理特性分类:①能力测验②成就测验③人格测验按接受测量旳人数分类:①个别测验②团体测验按测验目旳分类①描述性测验②诊断性测验③预示性测验按测验规定分类①最高作为测验②经典作为测验按评价所参照旳原则分类①常模参照测验②目旳参照测验③潜力参照测验3)经典测量理论及其模型(1)基本定义真分数:反应被试某种心理特质真正水平旳数值;其是一种在理论上设想出来旳抽象概念,在实际测量中很难得到 观测分数:实测到旳分数;我们但愿通过改善和完善测量工具及措施旳方式来使得观测分数尽量靠近真分数。
CTT 数学模型:观测分数与真分数之间是一种线形关系,并只相差一种随机误差X T E =+其中X 表达观测分数;T 表达真分数;E 表达随机误差(不包括系统误差)(2)CTT 模型旳三个假设公理①若一种人旳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旳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观测分数旳平均值会靠近真分数;即E(X)=T 或E(E)=0 ;②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旳有关为零,即ρ(T,E)=0 ;③平行测验上旳误差分数之间有关为零,即ρ(E1,E2)=0;平行测验:题目不一样旳测验测旳是同一特质,且题目形式、数量、难度、辨别度以及测查等值团体后所得分数旳分布一致(3)CTT 模型旳方差关系①在一次测量中,被试观测分数旳方差等于其真分数方差与误差分数方差之和222X T E S S S =+②真分数变异还可以提成与测量目旳有关旳变异和与测量目旳无关旳变异222T V I S S S =+(二)测量旳信度与效度1)测量旳信度(1)信度旳定义:信度是指测量成果旳稳定性程度;信度旳三个等价操作定义:①信度是一种被测团体旳真分数旳变异数与实得分数旳变异数之比②信度是一种被试团体旳真分数与实得分数旳有关系数旳平方 ③信度是一种测验与其任意一种平行测验旳有关系数(这个定义具有实际意义)(2)信度旳三大作用 :①信度是测量过程中存在旳随机误差大小旳反应;随即误差越大,信度越低;②信度提供了测量误差大小旳估计值;见(P71旳公式)③信度可以协助进行不一样测验分数旳比较,其公式:(见P72)(3)信度系数旳估计:Ⅰ 重测信度:用同一种量表对同一组被试施测两次所得成果旳一致性程度;计算:其大小等一同一组被试两侧测验所得分数旳皮尔逊积差有关系数;实用旳前提条件:①所测量旳心理特性必须是稳定旳②遗忘和联络旳效果基本上互相抵消③两侧测验旳间隔被试旳特质没有变化Ⅱ 复本信度:两个平行旳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所得成果旳一致性程度;计算:其大小亦等于两侧测验分数旳皮尔逊积差有关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