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95吴承恩和冯梦龙
- 格式:docx
- 大小:20.36 KB
- 文档页数:2
吴承恩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明朝著名文学家。
他的作品除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外,还有一本《射阳先生存稿》。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祖上曾做过小官,到他父亲吴锐时,家道已中落,只能靠做些小本生意维持生活。
少年吴承恩天资聪颖、机智善辩,据说他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还写得一手好文章。
吴锐很注意对儿子的培养和教育。
首先,他很注意言传身教,虽然他是个小商人,但他酷爱读书,常用古代优秀人物的事迹鞭策自己,这给少年吴承恩以很大影响。
其次,吴锐做生意时力求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这种正直厚道的品德给了吴承恩最直接的人生教育。
少年吴承恩除了勤奋好学之外,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特点,就是他特别喜欢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一类的故事。
他经常瞒着父母看一些《玄怪录》之类的野史小说。
这些经历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变得狂放不羁轻世傲物,他因此而受到了社会上的一些非议。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大都要过科举这一关,少年时代被誉为神童的吴承恩在嘉靖十年和嘉靖十三年的连续两次乡试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因此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社会压力。
一再的科场失意,吴承恩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明显的不满情绪。
这时的吴承恩开始深刻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抗争。
他用自己的作品发表对现实社会的看法,或褒或贬,无不显出作者鲜明的爱憎。
嘉靖二十九年,吴承恩被淮安府呈为贡生,但进京选官又空手而归。
这样的情况下,吴承恩只得以贡生的资格进入太学读书,当上了一个年纪不轻的太学生。
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从元末明初时就已开始了。
嘉靖三十八年,倭寇逼近吴承恩的家乡淮安,淮安人民奋起抵抗。
吴承恩投笔从戎,协助沈坤组织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民兵乡勇,吴承恩是这支队伍的参谋。
他积极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出谋划策,设计布防,为抗倭斗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吴承恩曾作过两年的小官,后罢官回到淮安。
吴承恩小传文言文1. 吴承恩小传文言文翻译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勤奋好学外,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
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
.2. 《吴承恩小传》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1、吴承恩小的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
2、他除勤奋好学外,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
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
3. 为吴承恩,吴敬梓写小传吴承恩小传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先世涟水(今江苏)人。
父吴锐,字廷器,卖“彩缕文羯”为生,是“又好谈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之人。
因随祖辈迁徙至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初一语文中外文学常识
初一语文中外文学必备常识精选
67.施耐庵,主要作品为《忠义水游传》,简称《水浒》。
共120回。
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对后世农民起义发生了巨大影响。
68.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中国第一位全力创作通俗小说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
《三国》为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
69.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主要作品为《西游记》是著名长篇章回神魔小说,是古典文学中最辉煌的`神话作品,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峰。
70.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
主要作品为《震川文集》,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等。
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
71.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临川人。
主要作品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紫铰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叫“临川四梦”)。
是浪漫主义杰作。
72.冯梦龙,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别号顾曲散人。
主要作品为编辑短篇小说集“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共120篇)。
《灌园叟晚逢仙女》出于此。
“三言”与凌檬初作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
73.张溥,字天如,“复社”领袖。
主要作品为《七录斋集》,《五人墓碑记》出此。
中外文学常识大全分享到: QQ空间腾讯微博编辑:卿本佳人发布: 2009/05/19 没有评论订阅佳人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
一、中国文学常识大全㈠先秦作家课文说明孔子(名丘,字仲尼。
)《论语》孔子是我国历史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是我国历史和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史官)《曹刿论战》《殽之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孟轲(名畸,字子舆。
儒学大师。
)《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及言行的书。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仁政、民贵、君轻。
庄周(道学大师)《庖丁解牛》庄子有在政治和主张无为,在精神和主张自由。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涉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长诗。
《涉江》是“九章”一。
荀子(名况)《劝学》《荀子》是诸子散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愚公移山》韩非(法家学派的代表。
)《五囊》《扁鹊见蔡桓公》《战国策》(作者无法考证。
现传本经西汉刘向整理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国别体散文,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
㈡两汉作家课文说明贾谊(世称贾生,西汉文学家。
)《过秦论》《论积贮疏》刘安《淮南子》又名《淮南鸿列》司马迁(字子长。
)《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历史和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有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孔雀东南飞》见于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是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㈢魏晋南北朝作家课文说明曹操(字孟德,魏武帝。
)《观沧海》曹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古今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基本知识文学主张文学成就【文学常识】1.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代表诗集有《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
2.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其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3. 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散文集《海市》。
其散文《荔枝蜜》《海市》《茶花赋》《香山红叶》均为名作。
4. 魏巍,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东方》、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5. 峻青,原名孙俊卿,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
6. 贺敬之,山东人,著名诗人、剧作家。
作品有大型歌剧《白毛女》(与人合作,获斯大林文学奖),诗作《回延安》《雷锋之歌》等。
7. 张爱玲(1920-1995),现代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
代表作有叙说“家史性”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
8.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9. 余秋雨,当代著名作家、学者。
代表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等。
10. 吕不韦(?-前235),战国时秦相。
《吕氏春秋》相传是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一名《吕览》,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
11.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
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文学家,政论家。
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冯梦龙的作品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与东周列国志导语:冯梦龙作品: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署龙子犹,别号墨憨斋主人、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等。
原籍属今之苏州市。
冯梦龙生在这座文化冯梦龙作品: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署龙子犹,别号墨憨斋主人、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等。
原籍属今之苏州市。
冯梦龙生在这座文化名城中一个书香之家,又恰逢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出土之际,传统的孕育、时代的感召,把他这位天才造就成为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事业的第一功臣。
《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为明代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
当周宣王轻易见杀,当褒姒巧遇得活,《东周列国志》拉开了它那长达数百年史事的序幕。
这是古今中外时间跨越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
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秦汉前的一些史家为了某种原则立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有时会隐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记述的文字中,没有一定见地的人,很难发觉,更谈不上理解了。
这部书的通俗之处,正是将那暗礁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纲要上册期中考试03卷(考试范围:历史纲要上册1-15课)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
这说明周初A.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B.分封制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C.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D.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以分封卫、鲁、晋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分封制的理解。
由材料信息“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可知,被分封地沿用的是商夏民族政策,不是全部制度,故A错误;这体现了西周灵活的民族政策,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目的,故B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点睛:排除法是新课标历史高考的最佳解题法。
排除法把握三个原则,不符合历史史实;不符合材料信息;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
本题中的B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2.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家思想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有关吴承恩的资料吴承恩的个人资料是什么,对于他生平的简历考生又了解吗?尚不了解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有关吴承恩的资料”,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有关吴承恩的资料一、吴承恩生平简介吴承恩,生于1499年(明弘治8年),逝世于1582年(明万历10年),活了81岁。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
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让他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
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
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
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
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
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击是沉重的。
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愧对父母,有负先人。
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
明清小说及相关人物简介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
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
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
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
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
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
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
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
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
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
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
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明清小说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是中国古代小说最为繁盛的时期。
从汉末以来延绵不绝的笔记小说(包括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从唐代以来日新月异的传奇小说,从宋代以来流传广泛的话本小说,从元末以来蔚为大观的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无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的雄姿和叱咤风云的气魄。
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在艺术结构上,明清小说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传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
如历史演义小说基本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结构体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依次记述一段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
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主要取资于记传体史书的结构体制,以某一英雄人物或某一英雄群像的经历事迹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在语言风格上,明清小说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熔为一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大名著的作者及人物简介一、《三国演义》1、作者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2、主要人物①、刘备刘备(160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②、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3、主要内容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二、《西游记》1、作者吴承恩(1506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95吴承恩和冯梦龙编辑张书林吴承恩和《西游记》吴承恩(约1504—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
祖籍涟水(今属江苏),后迁淮安山阳(今淮安)。
出生于破落的小商贩家庭。
父亲吴锐,原为儒生,喜好读书,凡经史百家,莫不浏览;又好谈史谈政,但迫于生计,弃文从商,却不善经营,朴实木讷,以致家境清寒,被人视为迂阔的“痴人”。
在父亲的影响下,吴承恩少年时就爱读稗史小说,喜听奇闻怪事,养成爱好文学的习惯;另方面亦饱受势利之徒的侮辱,被称作“痴人家儿”。
受此刺激,他发愤苦学,决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以雪屈辱。
吴承恩十多岁时以文名而闻于淮上。
嘉靖八年(1529),就读于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受到葛木的赏识,成为书院里的“法筵人”。
然而他虽有下笔立就之才,却迂疏漫浪,屡试不中。
他时时与友人朱曰藩把臂入酒垆,跅弛自放,诗酒寄趣,以宣泄怀才不遇的牢骚,将自己譬喻成不合时宜的山公。
尤其是在父亲和恩师葛木相继去世之后,他更有寂寥之感,觉得“岁华推移如弈棋,今我不乐将何为”,厌倦孜孜经营的举子之业,疏放不羁。
虽然每逢应举之年他都要怀着虔诚与鄙夷的矛盾心情去南京应试,但每次都是垂翅而归。
科场的失意,使“泥涂困穷”的吴承恩转而回复到自己所嗜好的小说上来;善诙谐戏谑的气质,又使他对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元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等形象发生浓烈的兴趣。
于是他悉心搜采有关唐太宗时,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耗时十七年,终于从天竺(今印度)取回佛经的有关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等,汲取佛教故事、道教传说,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前后撰成小说的初稿。
这部融神话、传奇、志怪、演义、童话于一炉的长篇小说,以奇突铺张、神奇变幻的描写,浪漫多姿的色彩,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牛魔王等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乐观、幽默和野性不驯、蔑视困难,借神怪英雄的斩妖伏魔,以表达作者的爱憎,和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寄寓了挣扎在功名线上的吴承恩的玩世不恭之意。
为了使小说的创作更为完美,吴承恩还游览了云台山(今属连云港市)等名胜,从大自然奇美无比的景色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并且向友人李春芳讨教有关道教故事,以使生花妙笔愈呈异彩。
《西游记》初稿完成后,吴承恩暂时收起了自己的笔墨游戏,继续练习八股文,不得不走科考之路。
然而他依旧蹭蹬功名,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才补为岁贡生。
此时吴承恩已过不惑之年,犹抱着一线希望赴京应试,迢迢千里,乘兴而去,却失意而归。
而这时他的友人朱曰藩、李春芳皆先后中举,金榜题名,李春芳后来还当上了青词宰相,成为皇帝的宠臣。
“世味由来已备尝,鸥心宁复到鹓行。
纵令索米容方朔,未必含毫象子长。
”他感叹自己的不遇,又不甘放弃入仕的奋斗,于是只好到那六代繁华的南京,就读于国子监。
吴承恩在南京国子监度过了十余个春秋,与旧友朱曰藩以及秦淮河畔的四方文士何良俊、文嘉、黄姬水等相往还,征逐诗酒,砥砺文辞,风流不羁,乐观慷慨。
当倭寇侵入江淮时,吴承恩怀着强烈的报国之情,一度返回淮安家乡,协助反倭武装抗击强敌,获得了胜利。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逾六十的吴承恩终于以贡生的资格谋得了长兴县丞之职,步入盼望已久的官场。
然而等待他的职务却是负责管理马政、粮政诸事,位卑职微,使他十分扫兴。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长兴任上,吴承恩与知县归有光甚为相得。
归有光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两人常常诗酒倡和,谈文说史,兴味盎然。
可是好景不长,官场就是口舌场,宦海犹如是非海,吴承恩被人诬为贪污,在任仅两年就被投入监狱,后释放罢官而去。
隆庆二年(1568),案情弄清后,吴承恩又应召赴湖北,任荆王朱翊矩府第纪善。
隆庆四年(1570),吴承恩年事已高,官场亦让他绝望,于是他申请退职,回到了家乡。
“性定果然知浪静,身安自是觉风微。
”吴承恩归田后,回首自己数十年谋取功名,却未能登进士之榜,仅落得个与人养马管粮的末流小官,又要受上司的诬陷;而今却一叶扁舟,无挂碍,无利害,悠游家乡,荣辱皆忘,不禁百感交集。
他似乎悟出了人生的哲理,看破了社会的黑暗,觉得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忘身;受爵的,如抱虎而眠;承恩的,若袖蛇而走;算起来奔波大半生,还不如现在,甘于淡泊,随缘而过;山青水秀,逍遥自在。
饱历沧桑、深谙世态的吴承恩,决心以自己对生活的丰富而复杂的感受,修改充实《西游记》,为后人留下一份不朽的文学遗产。
《西游记》的定本为一百回,约八十万字。
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展现了他在大闹龙宫、地府、天宫中的叛逆性格;此后叙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着重描写孙悟空一路上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全书情节波澜起伏,紧张而富有节奏;出神入化,而极尽奇恣;语言简练风趣,流畅通俗。
尤其是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涵括了许多人生道路上可能经历的艰难困苦,颂扬真善美,启迪人们的智慧与想象力,寓庄于谐,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的成就。
吴承恩晚年益以诗文自娱,还编订《花草新编》等。
约于万历十年(1582)去世,身后“家无炊火”。
但他的《西游记》却得到刊刻流行,妇孺皆知,盛行不衰,成为我国浪漫主义古典文学名著,后来还被译为英、俄、日、法、德、意等十几种文字,流播世界。
吴承恩尚著有志怪小说《禹鼎记》,惜佚。
他的诗文后人辑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续稿》一卷。
佚名佚名,是指《金瓶梅》的作者而言。
《金瓶梅》是一部长篇小说,一百回。
约在明神宗时问世。
作者自署兰陵笑笑生。
兰陵为山东峄县旧称,今属枣庄市境内,作者很可能是这一带地方的人。
真实姓名已无法确考。
这书不同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大量取材史书,也不同于《水浒传》、《西游记》有长期民间流传的故事作素材,而是博采世情的个人独创。
以《水浒传》中西门庆为主角,描写其与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等的故事,反映了豪绅西门庆一家由发迹到败亡的盛衰过程,写出当时的权贵、官府、劣绅、地痞、奸商互相勾结,谋财害命,霸占别人妻女,包揽各种诉讼的恶劣行径。
他们抛弃了虚伪的理学,撕破了封建礼教的面纱,赤裸裸地过着糜烂的生活,干着狠毒的罪恶勾当。
在对当时腐朽得发霉的地主阶级进行尽情的揭露上,这部小说是很成功的。
其中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等,都是塑造出来的典型形象。
但是,作者对于他所揭露的丑恶并没有明确的批判,并且大量地写入了女尼的宣讲、娼妓的唱词和色情的细节,这大大损害了小说的艺术成就。
《金瓶梅》对后来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很深的。
如《红楼梦》,在题材和细节等描写方面就明显地受到了影响。
冯梦龙冯梦龙(1574—约1646),字犹龙、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词奴、前周柱史,又化名顾曲散人、香月居主人、詹詹外史、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无碍居士、可一居士等。
长洲(今吴县)人,寄籍吴县。
出身书香门第。
他从小好学,博览群书,富有才情,与兄梦桂、弟梦熊有“吴下三冯”之称。
与当时的许多读书人一样,冯梦龙年轻时也准备走科举入仕之途。
但他为学不拘,思想活跃,因而难入八股制义的堂奥,仅为诸生而已。
然而科场的失意,岁月的蹉跎,反使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幡然从学究式的死胡同中转而走向社会。
冯梦龙学魏晋士人之风度,骀荡不检,逍遥于艳冶场,游戏于烟花巷。
他与青楼名妓侯慧卿热恋,两人情浓意切,相约白首偕老,恩爱终生。
后来侯慧卿背约,嫁与他人;冯梦龙情场失意,十分沮丧。
但是混迹秦楼楚馆与茶楼酒肆的生活,使冯梦龙领略到与儒家书斋生活迥然异趣的世情,民间通俗文化的清新空气,冲淡了他脑海中的八股章句之学。
闾巷民间艺人中流传的那些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歌曲小调、故事传说,幽默而活泼,新鲜而现实,启迪着冯梦龙的勃发才情,使他不由得把注意力转向受民间欢迎的白话小说与通俗文学的创作。
从三十多岁起,冯梦龙在继续从事科试的同时,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陆续编有《挂枝儿》、《山歌》、《情史》、《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其中在天启年间编成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共收辑改写话本计一百二十篇,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叙述男女情爱,有的颂扬义侠行为,有的揭露官场劣迹,有的描述文人雅事。
这些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富,语言流畅易懂,将世情风俗、民家悲欢,一一活龙活现地展示给读者;不少篇章发出为妇女争取人权的呼声,如《碾玉观音》、《杜十娘》等,以妓女、丫环、艺人等社会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来鞭挞封建专制的腐朽,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因而“三言”问世后,就引起各方面的注目,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如初刻二刻《拍案惊奇》、《石点头》、《十二楼》等,联翩迭出,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
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视,以为它能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较之《孝经》、《论语》刻板正经地宣讲封建伦理,更易于被民间接受。
他还认为“田夫野竖矢口寄兴”的民歌,情感挚朴无饰,吐露男女真情,可以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用来揭开伪道学者的虚伪,有重要的价值。
尽管他投身通俗文学的创作遭到一些顽固儒士的攻讦,但冯梦龙却以无畏的气概,执著地从事自己的创作,以回敬迂儒的嘲笑。
冯梦龙还参加标榜风雅的文社,恣情诗酒,与文震孟、姚希孟、钱谦益等江南文士砥砺文辞,争妍竞畅。
崇祯年间,他还加入“复社”,品评时政,成为其中的活跃分子,被文友称作“同社长兄”。
崇祯三年(1630),年已五十七岁的冯梦龙居然考中贡生,后来任丹阳(今属江苏)训导。
崇祯七年(1634),他又迁福建寿宁知县。
冯梦龙上任后首尚文学,待士有礼,改革弊政,以解民困。
他还撰写一部《寿宁待志》,为后人留下有关明代寿宁县历史的文献。
虽然冯梦龙关心民间疾苦,但他试图改革却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既“掣肘于地方,而幅窘于资格”。
五年后,在痛苦和矛盾之中,他离任回到了江南,继续从事通俗文学的写作。
数年的宦海风涛,使冯梦龙对腐朽的社会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寓于诗文,深刻而老成,更加讲求通俗与现实。
他“才情跌宕,诗文丽藻”,于话本、小说、历史演义、民歌、笔记小品、传奇、散曲、诗歌、散文、曲谱皆有成就,著述宏富,创作、改编、辑有《智囊》、《笑府》、《燕居笔记》;《新列国志》、《平妖传》、《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两汉志传》;《双雄记》、《万事足》、《太霞新奏》、《宛转歌》、《七乐斋稿》、《最娱情》、《墨憨词谱》、《郁陶集》;《王阳明出身靖难录》;《春秋衡库》、《麟经指月》、《四书指月》、《春秋别本大全》、《春秋定旨参新》;《折梅笺》、《牌经》、《马吊脚例》等,不仅数量多,而且范围广,体裁丰富,表现了卓越的创作才华和勤奋精神。
明清之际,冯梦龙愤于明亡,怀着沉痛的心情收集明亡时事,撰成《甲申纪事》,希图南京弘光政权能够汲取教训,振作精神,成为中兴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