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供社会福利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互助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渐演变和完善。
一、古代互助制度的起源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中,面临着狩猎、采集等生存困境。
为了共同应对生存挑战,人们形成了互助制度。
在互助制度中,人们相互帮助,共同分担食物、住所等资源,以确保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这种互助制度奠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渐从个人互助转变为国家层面的保障。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人阶级,他们面临着工伤、失业等风险。
为了保障工人的权益,一些国家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扩大和完善。
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实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公民提供医疗保障。
20世纪中叶,一些国家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
此外,还有失业保险、住房保障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和发展。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与挑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其次,它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最后,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然而,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会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等制度需要更多的经费支持。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仍然存在差异。
一些弱势群体仍然面临着保障不足的问题。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也需要考虑。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关系,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由来与发展第一节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一、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名延1、社会保障的内涵有关社会保障的定义和内涵林林总总,大体上是每出一本社会保障的专著就有一种新的解释,从可搜集到的材料来看有几十种之多。
我们教材的解释是这样的:“社会保障是一种通过国家立法来对付社会成员所而临的老龄、失业、疾病等风险的社会经济制度。
”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是:“社会保障是社会通过它一系列处置经济和社会风险的公共措施,为它的成员提供保护的制度和措施。
”郑功成教授的定义是:“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质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不管专家学者怎样对社会保障下定义,但对社会保障的理解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一是社会保障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中。
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颁布过程中,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是美国。
二是社会保障实施的对象具有普遍性。
往往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待遇,但有个别的国家只能照顾到社会劳动者或者是部分社会劳动者,还没有建立一个惠及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是这种制度的实施是以国家为主体举办的,即政府以立法的形成来实施,其它任何组织和个人是不可能实施推广这种制度的。
2、社会保障的外延即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即构成,尽管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即社会保障体系有所差别,但社会保障的基本构成是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已得到理论界的共同承认,各国的实践也大都包括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包括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的内容。
对象地位资金来源保障水平发展趋势社会救助贫困者最低标准政府最低生活下降社会保险社会劳动者基本标准三方负担基本生活稳中有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全体成员最高政府最高生活上升社会优抚军人及家属特殊标准政府××××××补充保障二、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尤其是在个人和家庭没有办法解决的困难。
第18 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标要求】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2、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并参照导学案,梳理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和特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基本要素。
2、通过史料研习分析西方主要国家的社区治理出现原因、发展趋势及作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思辨及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拓展了解中国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自身经历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的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
【时空定位】【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难点:近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的原因【教学内容】知识点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1.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
村社实行自治,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2.西欧封建社会(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
【微点拨】庄园法庭即“领主法院”。
西欧封建割据时期设立于领地内的法院。
审理陪臣之间及依附农民的案件。
在法国,封建领主通常以处决死刑犯的绞刑架置于领地边境上来象征其具有的司法全权,并有“平等法院”和“臣民法院”之分。
(2)10—11世纪,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其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基督教会教会在西欧社会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响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知识拓展】自治城市形成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形成原因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更多的行业脱离乡村的家庭副业和庄园手工业形态,集中到城市中。
②工商业的发展使商品货币关系逐渐在城市扎根,动摇了封建体系对城市的控制。
③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市民阶层,他们日益松弛或割断了对土地的依赖,实现了与土地的分离。
④中世纪西欧封建领主、教会或国王也是城市建立的推动者。
⑤宗教的因素,通过众多的教堂而各具特色,它们对城市的形象产生了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考试大纲总要求《社会保障概论》是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考试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眼光来理解、分析、归纳和阐述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相关理论热点问题与实际问题,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政策和操作程序、方法等。
教材及编写该大纲的依据为:《社会保障概论》孙光德、董克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主要内容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要求)准确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涵义,了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等。
1.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化生产、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多种风险,如人的生、老、病、死、失业、伤残等等;这些风险集中到社会上会成为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因此可能发生动荡和冲突。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人们遇到风险、遭受困难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可以起到某种化解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减震器”和“安全网”。
2.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社会保障最初的萌芽形态是社会救济。
英国1601年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
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
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开始的。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19世纪80年代,当时执政的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1883年颁布了《残疾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继德国之后,许多欧洲国家先后实施了单项或几个项目的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社会保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和特点以及我国未来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三个方面,阐述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我国社会保障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清代的“官保”和“民保”,但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观念,但由于历史原因、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我国印发了《关于全民社会保障的决定》,规定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952年,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保险制度,逐渐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1986年,我国开始试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式实施。
此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扩大,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和特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三个方面。
1.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救助制度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是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和特困人员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是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防止社会贫困化问题的发生。
3.社会福利制度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医疗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障、文化体育保障和残疾人保障。
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年扩大。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客观原因、基础条件的再探索王洪春一、理论依据社会保障制度在当今世界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总结、归纳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原因,以便更好的研究社会保障理论,推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福利国家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构成了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直接的、最有力的理论依据。
正是在这二者的影响下,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有了飞速的发展。
据考查,福利国家的思想萌芽早在18世纪后期就出现了(参见下文),但是,英文的“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一词,出现的较晚,并且是来源于德文的Wohlfahrasstaat。
这一词是德国右翼批评家用来形容1920年代的德国社会民主魏玛共和国的,是作为贬义词使用的。
此后,该词最早是牛津大学教授齐默恩(Zimmern)经济学家乔治·舒斯特爵士(Sir George Schuster)译成英文,他还特意说明:“我用‘福利’国家一词,是淡化‘强权’国家独裁者的影响的最好办法,就是要表明他们自己也要为其人民创造福利”。
再往后,福利国家的思想又被英国英格兰东南部的坎特伯雷市的大主教威廉·邓普(William Temple)所利用,并因他在1941年出版的《公民与教民》(Citizen and Churchman,也有人翻译为《公民与教徒》)一书使用“福利国家”而得到普及。
他依据welfare 和warfare 在字形和读音的相似之处,巧妙而生动地提出,应该由welfare state (福利国家)来代替纳粹德国式的warfare state(战争国家)。
这位大主教说:德国是一个warfare state,我们要用welfare state代替warfare state。
(Bob Holman Saturday,June 30, 2001)不过,应当指出的是:我们国内许多学者在谈到福利国家论和福利经济学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理论贡献时,往往不加区别的把这二者混为一团,实际上,福利国家理论与福利经济学有共同点,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的理论贡献也有所侧重。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协调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1601—1882年)▪1、标志▪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
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2、背景▪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化。
▪3、保障特点▪旧《济贫法》: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新《济贫法》: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时期(1883—1934年)▪1、标志▪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2、背景▪工业化和德国工人运动▪3、特点▪针对工人实行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
▪▪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
▪2、政治上:▪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
▪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
▪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935—1947年)▪1、标志▪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2、背景▪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3、特点▪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综合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
▪2、政治上:罗斯福新政。
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
▪a、举办公共工程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c、拉动消费d、促进就业▪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年)▪1、标志▪ 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
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的原因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较长时间一直处于萌芽状态。
在19世纪80年代,其工业化规模与发展水平均无法与工业化先驱的英国相提并论,但它却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立法的工业化国家,率先全面实行了社会保险政策。
这与当时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险立法的理论基础,特定的政治因素和社会传统息息相关。
一、经济发展水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社会特有的产物,经济发展程度是其得以建立的基础。
19世纪80年代以前,社会救济体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一种低层次、低成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十分有限。
这是因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掌握的剩余产品有限,无法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障。
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整个德意志经济发展相当迅速,尤其是煤铁等重工业部门。
到60年代,德意志的工业产值已赶上法国。
从这一阶段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德意志为中心的,除了短暂的萧条外,德意志经济一直处在繁荣状态。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
普鲁士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的胜利,为新成立的帝国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他们从法国得到了50亿法郎的赔款,并将其投入到工业领域,这不仅使原有的工业部门大为扩充,而且又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部门;同时还占领了法国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这里是著名的工矿区,因而使纺织工业、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获得了充足的原料供应,得到空前规模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经济增长速度十分惊人。
统一前的1860-1870年,工业年均增长率仅为2.7%;1870-1880年,增长幅度达到4.1%;1880-1890年则为6.4%,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英、法两国,仅决于当时经济高速增长的美国。
快速的工业增长使后起的德意志帝国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1874年德国的工业生产超过了法国,1895年又超过了英国。
经济实力的增长使得社会保险——这种比社会救济制度更为先进的社会保障模式在德国得以建立并能稳定运行。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和最低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和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以前的农业社会,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下面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
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社会
保障制度建设处于初创阶段。
政府主要通过发放救济、提供养老院和福利院等方式来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2.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
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扩大和完善。
此时,社会保障范围逐步扩大,重点关注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问题。
3.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期(1990年-2003年):在这一时期,我
国加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等,并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4. 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03年至今):近年来,我国社
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政府继续加大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和改革力度,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保障问题,包括建立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等。
总的来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创阶段到扩大和完善阶段,再到改革和建立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变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教案近几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对社会中弱势群体提供保障,使他们得到充分的经济、社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提高生活水平,增强社会归属感,使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得以保障。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从早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保障系统,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多样化的演变。
早期,宗教和传统文化是帮助弱势群体获得保障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宗教和传统文化的国家和社会发展历史的变化,大多数社会保障服务仍然来源于家族成员或宗教团体。
20世纪初,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机构化的发展阶段,许多国家发展了政府补贴、救济、社会企业和民主合作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确保社会风险的有效分散。
20世纪30年代,根据国际公约,许多国家制定了社会保障法,以此来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如今,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极大地改善了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他们的福利待遇,使他们更加获得安全感。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构建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建立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机制,以及实施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以社会保障权益。
1、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制定社会保障法律,明确国家的社会保障责任,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绩效考核机制,发展独立的社会保障报表,并将这些社会保障政策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2、推进社会保障政策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要深入推进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使社会保障政策有效地惠及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如通过发展低保制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就业扶贫政策实施等,都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重要措施。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尽管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首先,财政支出有限,无法满足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要求;其次,政策措施实施不力,社会保障政策实施效率低下,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再次,我国弱势群体仍处于贫困状态,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等。
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完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和发展阶段:
1.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
制度的萌芽。
2.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
3.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
由此产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4.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已推行到全世界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健全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世界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中,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德国比英国先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分析无论工业化规模与发展水平,还是对于现代社会保险的需求,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尚无法与作为工业化先驱的英国相提并论,但是,德国却是最先推行国家社会保险,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保障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因素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台与德国新历史学派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历史学派的理论核心是“国家观”,认为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
凡是个人达不到的目标,都应由国家实现。
国家应该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管理,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
而劳资矛盾作为德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矛盾,关系着帝国的发展和命运,理所应当由国家出面解决。
正是这一理论,要求德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该承担起责任,为德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而对比英国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理论基础与德国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19世纪70年代,德国新历史学派产生的这一时期,英国处于自由主义理论的笼罩之下,仍然相信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少的干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法律上承认保护私人财产以及个人自由的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理论基础的推动作用不同,这是德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早于英国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政治条件因素德国复杂的政治和阶级背景,也是促进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最先确立的重要原因。
19世纪中后期,奥托•冯•俾斯麦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
此时,马克思主义在德国广泛传播,对德国工人阶级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工人阶级的斗争不断出现。
作为一个保守的专制主义者,俾斯麦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
在国内问题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间的“文化斗争”中,与罗马教廷互相攻击,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结束。
再在1878年随即开始“围剿左派”,制定《非常法》,以打压社会民主党。
但同时间,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来进行拢络,俾斯麦曾表示接受这样的观点:“一个想得到养老金的人是最安分也最容易被驯服。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政府推行了全民社会保险制度,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此外,劳动法规定了工人的基本劳动权益,如工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等。
然而,在这个时期,由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对较弱,资金和资源有限,覆盖面较小。
此外,特定行业和地区的工人也存在社会保障待遇不统一的问题。
1978年至2000年:开放时期开放以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市场化,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5年,中国颁布了《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次综合的立法。
随后,政府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并逐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职业年金和医保卡的发展。
1994年,《劳动法》进行了修改,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工伤保险制度,为工伤职工提供了保障。
2000年至现在:深化时期在进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005年,政府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2024年,政府实施了新医改,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
此外,政府还进一步提高了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率。
2024年,政府推动了全国社会保障卡的发展,实现了社会保障卡的一卡通功能,方便了社会保障待遇的领取。
2024年,《社会保险法》再次进行了修改,强化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地位和保障力度。
政府还加大了对各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提高了待遇水平和覆盖面。
总结起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初期到开放时期再到深化时期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差异、待遇不平等等,需要进一步进行和完善。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
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
(1)社会化大生产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所遭到的风险事故增加。
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浪潮,迅速催垮了欧洲各国的自然经济,工场手工业转变为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即社会化大生产。
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方式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人的伤残、事故、职业病等事故频繁发生。
这些不安全因素,危害着工人生命的延续。
工人患病或伤残后靠本人工资无力医治,失去劳动力后生活更是难以维持。
现代化生产过程中,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劳动组合方式也促使劳动力过早地退出生产领域。
因为劳动者往往赶不上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机器的不断涌现对生产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他们过早地离开工作岗位,因而提出了疾病、伤残、事故、养老等的社会保险问题。
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产生了劳动力的相对过剩,造成工人失业,使劳动者暂时失去生活来源,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所有这些都要求实行社会保障。
(2)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所引起的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实行社会保障。
工业革命前的欧洲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人们主要靠家庭的力量来抵御各种风险。
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既是消费单位也是生产单位,同时,又具有教育、养老和生育功能。
因此,家庭保障便成为劳动者和社会其他成员遭遇不幸的保护伞。
随着家庭生产职能的弱化,家庭的生活保障功能也大为削弱,人们主要靠工资收入养家糊口。
工业化社会下的家庭,人们一旦失去工资,便陷入困境,既无资产可依,又无家庭可保障。
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导致劳动者所面临的社会经济风险急剧增加,特别是资本家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迫使工人增加劳动支出,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对工人实行保险,完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进程决定的改革。
同时,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也意味着劳动力的再生产必须社会化。
生活社会化的组织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教育、卫生、城乡生活服务等都逐步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走上了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成员的个人需求往往成为一种社会的需求,传统的主从保障和家庭保障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于是变产生了保障社会化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家庭之外的社会保障机制。
(3)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要求实行社会保障。
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按照价值规律运行,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又必然扩大分配上的差距,同时,由于市场机制和竞争规律的作用,经济危机变会周期性地频繁爆发,每当经济危机到来,就会出现失业队伍的不断扩大,绝对贫困人口迅速增加。
这样,价值规律的要求、效率目标与社会保护公共利益的公平原则相矛盾。
为了缓和矛盾,缓解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采取社会保障这种补充性分配机制有其特殊作用。
此外,生产的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为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使现代社会有经济实力来建立起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也就是说,工人阶级的坚决斗争是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机器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工人为争取社会保障的斗争日益激烈。
资本家为了剥削更多的利润,必然日益加重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在恶劣的劳动条件下,劳动者经常受到生、老、病、死、伤、残和失业的威胁,工人阶级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世纪后半期,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罢工、游行、示威、起义此起彼伏,严重危及了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定。
如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一大难题。
资
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自己的统治,保护资本家攫取高额的剩余价值,在工人阶级斗争面前,总是采取镇压和安抚两种政策。
社会保障正是安抚政策的一种具体措施。
这种让步不是出于资产阶级的本意,而是维护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安全网”、“减震器”。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俾斯麦政府时代,正是因为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理论准备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斗争推动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传统的经济学家多把国家的职责看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而不是干预经济。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学者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提出了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他们认为,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之外,还有一个“文化和福利的目的”。
政府应该举办一些公共事业,以促进文化、公共卫生和保护老弱病残者等社会目标的实现。
政府需要制定全国最紫生活标准,对劳动者实施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
新历史主义理论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企图通过采取一种家长式的社会政策来提高工人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准,它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行政管理沈志强
110134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