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成长史共52页
- 格式:ppt
- 大小:4.76 MB
- 文档页数:52
[整理]国有企业三十年改制的政策实施历程作者:红色双头鹰国企,国之重器。
承担着国家经济建设及人民工作、生活权力的保障之责。
以前,他被称作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即全体中国人民都拥有其所有权,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委托国家为之经营。
这三十年以来,在不断的对其进行修剪和换装之后,大部分的企业都消失掉了,是什么原因致使这些我们的父辈用自己的双手创建起来的巨轮一艘一艘的沉没于改革的大海中。
就让我们把时间的坐标点拉回到那个“春天”的起点,重读这三十年以来的点点滴滴。
简政放权、减税让利1978年10月,中共四川省委选择了不同行业的6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逐户核定利润指标,规定当年增产增收目标,允许在年终完成计划以后提留少量利润用作企业基金和给职工发放奖金。
1979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决定将扩权试点的范围扩大到100家企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5个扩权文件。
这5个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业按照生产建设和市场需要制定补充计划,补充计划所生产的产品,企业可以按照国家定价自销;(2)实行利润留成,企业有权自行安排使用利润留成建立的生产发展基金、集体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3)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和企业的留成比例;(4)企业有权向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申请出口自己生产的产品,并按国家规定获得外汇留成。
盘点中国企业改革开放三十年1、技术方面:虽然,从对外来技术消化和吸引的角度讲,中国企业的进步巨大,但如果是说到真正意义上的原创,那就要囊中羞涩了。
不要说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就是在堂堂的中国五百强中,又有几人能拿得出一项、一个能引领全球同行的技术和产品?虽然创新几乎是所有中国企业高扬的精神和文化,但中国企业最擅长的创新莫过于将“沙宣”改成“沙宜”之类的雕虫小技。
2、质量方面:过去因为是计划经济,工厂只是生产单位,没有赢利的压力,加上革命年代的人们还比较单纯,所以,产品质量基本还是说得过去的,起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很少。
现在不一样了,这种半吊子的市场经济,企业赢利的动力有了,但必要的竞争规则却严重缺失,于是,产品质量每况愈下,假冒伪劣比比皆是,并且早已经走出国门,冲向了世界。
3、营销方面:以我一个普通消费者的感觉,中国企业在营销上的最大、最常见、最持久、台面上的进步就是广告和价格战,特别是广告,靠基本没有美感的广告的狂轰滥炸,去忽悠不成熟的中国消费者;台面下的进步则是知道使用回扣、佣金、中介费、信息费等名目。
4、管理方面:表面看,中国企业的管理似乎与欧美同步。
最新的名词、最新的观念、各种各样的管理论坛、讲座、杂志、专业网站、报纸、电视节目、MBA、EMBA、商学院等蔚为大观,热闹非凡,欧美有的,中国企业一个都不会少;欧美没有的,中国企业自以为独创的,五花八门一大堆。
实际上,中国企业最多略知了现代管理的一点皮毛,骨子里头从就没有脱离过几千年老板与伙计、主人与奴才、忠臣与奸臣的老套。
5、成本方面:由于是自负盈亏,中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看似有了不少的长进,甚至是放在了第一位,但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靠正道来降低成本的企业很少,如技术改革、利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降耗、管理创新、流程重组、提高劳动生产率、集约式经营等。
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控制成本的脑筋用在了如何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克扣员工工资金、偷税漏税上。
剧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制造业发展史编者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已经开始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制造业如何过冬,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及未来发展趋势,值得媒体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制造业崛起历程1)1978年至1987年,中国制造业的复苏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
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
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产品种类还非常匮乏。
虽然中国早就有了电视,不过我想大多数中国人与我一样,1978年才看到了电视。
当时,我家所在的学校买了一台波兰生产的24寸黑白电视。
那时,最好的汽车就是上海牌轿车、北京吉普,而卡车大部分是解放牌。
进入八十年代,日本进口的9寸或12寸电视机开始进入中国家庭。
接着,收录机成为时髦的产品。
各种票据逐渐成为历史。
八十年代中叶,中国的制造业开始重新崛起,逐渐有很多家庭开始购买国产的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电视上开始有了各类产品广告,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则广告是黄石生产的好乐牌冷饮机。
从八十年代后期,中国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消费品名牌,各个大城市都拥有了自己的消费产品名牌,例如武汉的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等等。
在这个十年当中,国营企业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主流,一些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
而这十年,中国市场的特点是供不应求。
在经济改革中初步尝到实惠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各种新鲜产品,“三大件”不断变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电器,而中国人的穿着,也开始五颜六色,有了更多的选择。
食品和各类消费产品的品种逐渐丰富。
中国的企业发展历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企业从传统手工业逐渐转向现代工业。
这一时期,大量的国营和私人企业陆续成立。
尽管受到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的影响,但企业也逐渐形成一定规模。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大部分企业被国有化。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企业快速发展,但缺乏竞争力和创新力。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国际贸易,吸引外资。
这为中国的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国有企业经历了改革和重组。
许多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引入外部投资和现代管理经验。
同时,私营企业也活跃起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企业逐渐崛起。
一些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逐步成为全球龙头企业。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消费市场之一,许多知名品牌逐渐崭露头角。
当前,中国的企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制造等关键战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同时,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挑战,如外部竞争、环境压力和经济周期波动。
总的来说,中国企业经历了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再到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过程。
在国内外市场的推动下,中国企业正逐步崛起,并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企业三十周年发展史
本文将介绍我们企业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我们创立于1989年,当时只有一小群人,但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打造一个成功的企业。
在早期的几年里,我们的企业经历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但是,我们坚持不懈地工作,并不断学习和改进。
我们的产品质量逐渐得到认可,我们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客户。
在1999年,我们开始了对国际市场的开拓。
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这年,我们也投入了更多的研发资金,开始研发新产品和技术。
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的企业持续不断地成长。
我们开设了更多的办事处和分支机构,拓展了我们的业务范围。
我们也与其他企业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和创新。
在2010年,我们成立了独立的研究机构,以加强我们的研发能力。
这个机构为我们的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成果和收益。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持续加强内部管理和人员培训,提升我们的团队素质和服务水平。
我们的企业也开始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今天,我们的企业已经成长为拥有数千名员工和多个业务部门的企业。
我们的产品已经覆盖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将继续努力,打造一个更成功的企业。
- 1 -。
对于一个企业三十周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一般会从以下几个主要阶段进行详细梳理:
1.创业起步阶段(1-5年):这个阶段主要是企业创立、定位和初步发展
的时期。
分析时可以关注创始人的创业初衷、企业的初始业务模式、市场定位、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以及在初创阶段如何克服困难并站稳脚跟的具体实践。
2.快速成长阶段(6-15年):在这一阶段,企业可能经历了产品或服务
的迭代升级、市场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的调整等。
分析时要关注企业如何抓住市场机遇,实现快速成长,比如是否有重大创新突破、战略转型、品牌建设、团队扩展等方面的关键举措。
3.稳步发展阶段(16-25年):此阶段企业已具备一定的行业地位和社会
影响力,面临的是如何保持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问题。
可以从企业对行业趋势的把握、技术研发投入、产业链整合、企业文化塑造、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4.转型升级阶段(26-30年):面对经济环境变化和技术革新,企业在三
十周年之际可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
分析时应关注企业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如数字化转型、全球化布局、新兴业务拓展等方面的策略和成效。
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历程和关键事件来撰写,通过对这些历史节点的回顾与总结,既能展示出企业的成长轨迹,也能提炼出对企业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回想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发展,回顾从自身的经历和生活情况,真是一脸无奈。
那时接近解放已经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一,由于国从一穷二白贫困线上走来,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与解放前相比,生活状况的确有了很大改善,但当时生活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
普遍物资匮乏,什么东西都供不应求,“千种商品千种票”。
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离开了票无法生活。
那时人们只能节衣缩食,一切只能将就将就,谈不上满足二字,生活窘境,几乎大家都如此。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当然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
改革的速变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在全国进行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批判了“二个凡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不断地解放,特别是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全国兴起了持续经济大发展,从而奠定了目前国家空前发展与强大。
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其他不说,单说们一家发展情况,足以证明“改革开放”带来新飞跃。
民生的改善在住房方面,我细细的听我爷爷开始说起,30年前一家6口人局促在不到40平方旧厂房里,一家老小起居在一处诸多不便,那时做梦也想要一间房子,然后说起当时20年前单位自建职工宿舍,根据当时政策,家分到一间60平方米三层楼,真是欢天喜地,像是做梦一样。
1978-2008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工业大事记1978年邓小平批准中外汽车企业合资经营。
1979年3月21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与我国合资经营,率先在汽车工业领域与我国办成了第一家合资经营企业——上海大众汽车公司。
1982年5月7日,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饶斌任董事长。
为解决中国汽车“缺重少轻,轿车是空白”的畸形结构,中汽公司在启动重型车、轻型车、发动机的大布局之后,轿车生产的尝试提上了日程。
1983年2月26日,一汽隆重举行生产汽车百万辆庆祝大会。
1983年4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正式批准微型汽车定点方案。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上海桑塔纳牌轿车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
国家规定汽车生产企业有一定比例的汽车产品自销权。
1983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成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1984年1月15日,由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AMC)合资经营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举行开业仪式。
198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研究汽车工业发展问题,提出“我国汽车工业要有大的发展”。
1984年10月5日,二汽襄樊基地举行奠基典礼。
1985年3月21日,中国与德国合营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董事长仇克,总经理张昌谋。
9月,该公司正式开业。
1985年3月,南京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同意大利依维柯公司在南京签署了引进意大利菲亚特集团依维柯公司S系列轻型汽车许可证转让和技术援助合同。
国家批准广州汽车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巴黎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建立合营企业,于1985年3月15日签署合同。
1985年5月25日,中汽公司直属科研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动工兴建。
1985年9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组成新领导班子,李刚任董事长,陈祖涛任总经理、党组书记。
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七五”计划提出:“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1986年7月15日,一汽试生产解放卡车的换型———CA141。
国有企业发展历史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投资或国家持有绝大部分股份的企业,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革命时期。
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改革开放期和现代化建设期。
初创期是指建国初期,国民政府接管了日本侵华时期投资建设的一些企业,西南联大时期的工矿企业也被国家接管。
在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数量较少,但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提供物资保障和经济基础建设。
例如,国有企业承担了大规模的军工生产,支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胜利。
此外,国有企业还进行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发电厂、钢铁厂等。
改革开放期是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开始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开放了部分行业。
这一政策也对国有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家开始引入国外资本和技术,在国有企业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些国有企业经过改革,逐渐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
同时,一些国有企业也面临了挑战,因为私营企业的竞争力更强。
在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国有企业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国有企业逐渐实施了战略重组,通过与外国企业的合并和收购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也开始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加大对创新的投入。
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在这个阶段,国有企业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人才流失和市场流失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家不断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和改革力度。
总的来说,中国国有企业发展历史可以看作是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
国有企业在国家的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国有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和探索。
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论中国国有企业发展历史一、引言中国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到现代化建设,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改革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1. 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国有企业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国家通过计划手段对国有企业的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进行调控。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2. 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国有企业开始进行改革,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减少,但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3. 现代化建设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国家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投入,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减少,但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1. 改革目标的确立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这一目标的确立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方向。
2. 改革措施的实施为了实现改革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改革的成效经过多年的改革,中国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利润等指标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同时,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国有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1. 现状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已经相对较小。
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
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等领域,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
第24卷 第16期2008年8月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 ogyV ol.24 N o.16A ug. 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广告业的发展历程魏卓明(天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摘 要:广告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19世纪下半叶,广告业在中国诞生,随后我国近代广告业经历了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广告业因而退出了当时的经济活动。
回顾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广告业从恢复到发展的五个阶段,进而分析总结了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广告业所具有的特点。
关键词:广告业;发展;广告学中图分类号:F713.8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广告随之得到发展,广告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改变与深化。
广告一词源于拉丁文Adverture,是吸引人心或注意与诱导的意思。
后又演变为中古英语的Advertise,涵义是“一个人注意到某种事情”,后来又演变为“引起别人注意,通知别人某事件”。
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开始大规模商业活动时,“广告”一词才开始广泛流行使用。
在日本的明治时代,日本首次将Advertising译成“广告”。
“广告”作为一个外来词在中文里出现是近代的事情。
现代形式的报纸在中国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告向现代形态的演进[1]。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专门从事广告经营活动的广告公司和广告专业人员应运而生,广告业在中国诞生了。
1872年,《申报》刊登了我国报刊史上最早的一条戏剧广告。
1917年,上海先施百货公司制作了我国最早的橱窗广告。
到了1923年,我国最早的广播广告出现在美国人与《大陆报》合创的我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的节目中。
1927年上海又出现了霓虹灯广告。
1936年在上海有了第一次空中广告。
可以说,我国近代广告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广告业因而退出了当时的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