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概述(一)
- 格式:ppt
- 大小:18.14 MB
- 文档页数:53
中华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斗拱、榫卯等结构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屋顶、门窗和装饰艺术。
中华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透视关系,以及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常见的传统建筑类型包括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
其中,宫殿和寺庙体现了权力和宗教的象征,园林则展现了文人墨客对自然和生活的审美追求,住宅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
中华传统建筑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秦汉时期的雄浑大气、唐宋时期的精致典雅、明清时期的繁复华丽等。
佘山钟楼简介一、佘山钟楼的概述佘山钟楼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遗产,佘山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
该钟楼于2008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集观光、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重要场所。
二、建筑特点1.建筑风格:佘山钟楼采用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风格,整体呈现出典雅庄重的氛围。
它由三层构成,高约20米,屋顶覆盖着青色琉璃瓦,四周有精美雕刻的栏杆装饰。
2.建筑结构:该钟楼以木质梁柱为主要结构,采用榫卯连接方式,无任何钉子和铁件。
这种传统建筑结构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精湛的木工技艺,还为钟楼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历史韵味。
3.艺术装饰:佘山钟楼内外都有精美的艺术装饰。
内部墙壁上绘有传统的中国画,描绘了历史人物和风景,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钟楼外立面装饰着精美的木雕和彩绘,其中包括龙、凤、花卉等图案,让整座建筑更加华丽和富有艺术气息。
4.钟楼功能:佘山钟楼最初是用于报时和宣告村庄重要活动的场所。
如今,钟楼不仅保留了原始的功能,每天定时敲响报时钟声,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交流中心。
三、历史沿革佘山钟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它是当地村民自发集资修建而成,旨在提供给村民们一个报时的工具,并且标志着当地社区生活的重要场所。
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佘山钟楼历经数次修复和重建,但仍保留了其原始的风貌和建筑特色。
如今,它已成为松江区乃至上海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四、文化意义佘山钟楼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和审美观念,展示了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
此外,佘山钟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它见证了当地社区的发展变迁,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参观钟楼,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面貌,并深入探索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
一、中国古建筑概述⒈中国古建筑发展过程中国古建筑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形成、发展、成熟、演变的过程,使之成为世界上独具风格的一门建筑科学,它是世界上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早从原始社会晚期(约五万年前)开始,原始氏族公社不断繁荣和发展,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逐步发展为地面上房屋,并为适应氏族公社生活的需要,出现了相当大的氏族聚居地。
这为中国建筑奠定了木构架建筑的发展雏型。
至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其后期建造了宫室、宗庙、陵墓及规模相当大的灌溉工程和防御工程,并已能建造规模较大的木构架建筑,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院落群体组合。
西周出现了瓦。
至春秋营建了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建在夯土台上。
木构架成为中国建筑主要结构方式。
同时等级制明显出现。
战国时代进入封建社会,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建造多层木构架房屋,砖、彩画出现,建筑制度开始确立。
战国后期的秦朝,修建了规模空前的宫殿(阿房宫),陵墓(秦始皇陵)、万里长城、全国性公路(驰道)及水利工程。
秦亡汉兴,西汉及东汉先后建设了规模宏伟的首都长安和洛阳。
四百多年后为魏、蜀、吴三国所代替,汉末曹操营建了规制整齐的邺(yè)城。
考古说明,汉代已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拱,木构楼阁逐步代替了高台建筑。
同时砖石建筑亦发展起来,砖券结构出现,并采用各种瓦、下水管及墓葬中使用大块空心砖。
至此,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基本形成了。
晋朝建立和东晋南迁到南北朝结束,在局势较稳定的长江流域,都城规划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传统上进一步发展,作为都城中心之皇宫,位置北移,并设规制整齐的东西市。
佛教建筑繁荣发展,出现了大量宏伟华丽的寺、塔、石窟和精美雕塑。
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首都大兴城规模宏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超越前代。
到了唐朝,建筑等级更为详密。
陵墓、木构殿堂、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无论布局、造型均气魄雄伟,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
中国传统文化之建筑-课件 (一)中国传统文化之建筑-课件中国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科技水平、地域特征等方面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建筑的演变、建筑材料、建筑特点和建筑装饰等方面阐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的演变中国传统建筑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代建筑,分为夏、商、周、战国和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二是现代建筑,它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外来建筑方式的影响,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古代建筑主要分为寺庙、宫殿、陵墓、民居四类。
由于历经不同朝代和地域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但大致可以分为森森巨宫式和朴实无华民居式两种风格,其中以大量的宫殿建筑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故宫、颐和园等。
二、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有木材、石头、土、砖、瓦、灰泥、丝绸、漆等多种。
其中,木材和石头是三千多年来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结构材料。
如已历经数百年、数千年历史的佛教寺庙常常是以木梁和石头为主要结构材料搭建的。
三、建筑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基于地域文化的特征和讲究对称等。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观念,通过巧妙处理空间大小和比例关系来表现建筑的美感。
如中国寺庙大多宏伟壮观,气势宏伟,以藏经、斋房、客堂、塔楼、殿堂等建筑组合而成,并构成了殿前、碑廊、回廊和庭院等多层次的空间结构。
四、建筑装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讲究对称美。
它的装饰艺术包含了雕刻、绘画、陶瓷、漆器等多种艺术形式。
例如,在故宫中贴著名的“九龙壁”便是传统建筑装饰的代表作之一。
九龙施展着各式各样、不一而足的神态,它们的姿态、神气各不相同,却总体上呈现出了一种气势磅礴、壮阔高远的美感。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审美观念。
它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和建筑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气息。
在当今社会,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必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历史文化。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