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城市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城市发展的历程[摘要]探讨城市的定义和特征,进而对城市的几个发展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分析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发现城市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规律,针对城市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因应之道。
[关键词]城市;历程;发展;城市病;应对我们熟悉城市生活,了解城市环境,我们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生老病死。
如无意外,会在城市中度过一生。
但城市究竟是什么?城市如何产生、发展,因何衰落、被遗弃?我们如何应对伴随城市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1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定义,从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生态、政治、军事等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诠释,这些各种各样的定义,数量众多。
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经济学家则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如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此外,还有人口学、政治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关于城市的不同角度阐述。
因此,给出城市准确的定义,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
“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西方学者对城市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以居民人数作为城市概念的标准;②以行政区划的建制规定作为标准;③以城市居民密度的大小作为标准;④以拥有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作为标准。
国内关于城市的定义,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因此,对“城市”进行定义,应该超越现有各学科的局限性,对城市的一般性特征进行抽象和归纳。
可以将其定义为:城市是某个环境区域范围内承载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的聚居中心,并与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紧密同步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
法国著名的城市地理学家什梅尔认为:“城市是景观环境集合体,经济空间,人口聚居区,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
初中地理城市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的学科,城市是地球上人类集聚居住、从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单位。
初中地理课程中,城市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学习城市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征,还可以认识到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城市的定义、形成、发展和特征等方面探讨初中地理城市的相关内容。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人口聚集、非自然景观规模较大的人居集中地区,与农村相对。
城市是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具有相对集中的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交通便利、文化活动丰富等特征。
城市与农村的界限有时不太明显,但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密度高、居住建筑密集、经济活动多元化。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历史和文化等。
大多数城市都是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如沿海地区、河谷地区等。
城市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从小规模的聚落逐渐扩大到现代化的大都市。
城市发展通常是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叫做城市化。
城市化的特征和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集中迁移过程,同时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城市化的特征包括人口聚集、土地利用变化、经济结构转型等。
城市化对城市和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带来了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和环境压力、社会问题和不平等现象。
城市的特征城市具有多种特征,而这些特征使城市与农村有所区别。
城市的主要特征包括:1.人口密度高:城市通常有大量人口居住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人口密度比农村高。
2.交通便利:城市中的交通网络发达,道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完善,便于人们出行和物资流通。
3.经济活动多元化:城市通常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有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多种行业。
4.文化活动丰富:城市有许多文化场所和活动,如博物馆、剧院、音乐会等。
5.建筑密集:城市中有大量的居住建筑、商业楼宇和公共设施,形成建筑密集的现象。
经济管理浅析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叶思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机会,还为现有的城市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得到凸显。
从某种程度来看,为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应做好城市管理形成执法等相关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根本促进城市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提出时效性解决措施,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城市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一、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宣传教育缺乏针对性随着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渐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市民由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过度的过程中,应对城市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深入研究。
开展城市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在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借助各种媒体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但因人员群体组成结构较为复杂,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在理解的过程中难以存在误区,宣传教育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均会为城市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二)城市管理观念落后因城市管理理念较为落后,难以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
首先,尚未全面了解城市管理的内涵,认为城市管理就是对市容市貌、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效益。
其次,因城市发展速度较快,若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需加加快城市建设的速度与效率。
开展城市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科学化的管理意识不高,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服务意识,也会直接影响管理水平与质量的提升。
(三)就业形势相较严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城镇人口依旧处于灵活的就业状态,周期性失业与自然失业的概率呈现上升趋势,老年人口比重也逐渐上升,劳动者的负担也自然而然的被加大,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对较为严峻。
浅析城市公园绿地的意义与功能城市是一个人口、资源高度集聚的载体,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越来越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失衡将会导致城市生态危机,对人类是一个不良信号,近年来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对于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当今世界,人类为了追求更享受的生活,往往不顾自然生态、环境,恣意的污染破坏地球。
但是,对地球造成的伤害越多,反噬的力量就越大。
一次次巨大的灾害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地震造成珠穆朗玛峰发生雪崩,阿富汗发生7.6级新西兰强烈地震、美国东北部大雪、日本地震海啸、美国中部龙卷风、智利火山爆发、中美大旱、泰国洪水、土耳其强震等灾害让人感到恐惧。
而我国则相继发生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云南盈江5.8级地震、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连旱、南方暴雨洪涝灾害、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华西秋雨灾害、西藏亚东地震灾害等,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影响。
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影响。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与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何积极主动地改善环境、提高生存环境质量对我们而言成为一个长期而巨大的挑战。
城市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居住、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城市往往因公园的存在而变得更有文化魅力。
随着全国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创建的兴起,公园绿地的建设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11.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2平方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建设资源节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公园绿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改善环境的社会需求,人们发现营建公园、绿地乃是最好的措施之一,并从此使公园绿地的建设开始得到迅速发展。
浅析城市更新改造及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这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础设施不足和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发展中,有必要通过完善规划来改善基础设施,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然而,我国大多数城市在更新规划和建设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研究了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中存在的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更新改造;规划建设;问题;对策一、引言城市建设在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规划到建设,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在城市规划中,有必要对相关因素进行整体分析,收集基础数据,了解城市旧建筑数量、确定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需求、调查相关商住规划内容、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等。
其次,要明确城市更新的重要性、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了解社会经济水平和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城市更新水平,为城市更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城市规划建设及更新改造的重要意义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逐加,对居住空间、排水管道、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造可以给城市带来新的面貌,增加许多实用、美观的设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部门必须提高规划、建设和改造的质量,确保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更新改造及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存在缺陷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平衡,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此外,由于缺乏城市规划,中国大多数城市都一模一样,没有自己的特色。
专项规划的不平衡导致了城市专项规划的不协调发展,影响了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二)未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浅析摘要: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989年发表的《明日——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
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倡了一种巨大的社会改革思想,希望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广泛且深远。
虽然田园城市理论有一定程度的空想性,但它的精华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埃比尼泽·霍华德田园城市背景内容价值田园城市理论倡议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而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群,即社会城市。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後﹐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理想城市的一种思考。
现在,每当我们谈论现代城市规划的时候,还是经常会提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虽然霍华德的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田园城市理论至今仍对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田园城市理论形成的背景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学说和社会改革学说,田园城市理论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时代社会背景以及深厚的思想渊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埃比尼泽·霍华德霍。
埃比尼泽·华德1850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平民家庭,青年时期到美国闯荡,并开始接触惠特曼和爱默生等人的著作与思想。
对他影响最深的是美国著名政论家潘恩的《理性的世纪》。
在美国期间,霍华德还阅读了理查逊撰写的《健康的城市》等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图书,并开始对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关注。
回到英国后,他长期在议会里担任速记员,在工作过程中他接触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官员和学者,使其对英国的社会体制、城乡结构以及人口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带形城市(linear city)是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
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
带形城市由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
纵向延绵地发展,也有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
带形城市也较易于防止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
最理想的方案是沿着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制。
带形城市的构想,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的。
他认为有轨运输系统最为经济、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应沿着交通线绵延地建设。
这样的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也能把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1892年,索里亚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在马德里郊区设计一条有轨交通线路,把两个原有的镇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弧状的带形城市,离马德里市中心约5公里。
1901年铁路建成,1909年改为电车。
经过多年经营,到1912年约有居民4000人。
虽然索里亚规划建设的带形城市,实质上只是一个城郊的居住区,后来由于土地使用等原因,这座带形城市向横向发展,面貌失真。
但是,带形城市理论影响却深远。
苏联在20年代建设斯大林格勒时,采用了带形城市规划方案。
城市的主要用地布置于铁路两侧,靠近铁路的是工业区。
工业区的另一侧是绿地,然后是生活居住用地。
生活居住用地外侧则为农业地带。
带形城市理论可以同其他布局结构形式结合应用,取长补短。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不少城市汲取带形城市的优点,在城市规划中部分地或加以修正地运用。
总之,带形城市的形成几乎都是历史、经济等原因造成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浅析我国中小城市发展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更新改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许多城市建成区迅速扩大,原有的机制、结构和形式已不能满足新世纪城市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区,它破旧不堪,交通拥堵。
原有市政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潜力也已耗尽。
作为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和个性逐渐衰落,并有消失的危险。
因此,在全球化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如何既延续和创新城市个性,又具有现代时尚风格,并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三者的协调统一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小城市;生态发展;智慧城市1 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是城市健康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
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个层面和多个政府管理部门。
在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中,按职能划分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信息和资源的自由流动与组合,导致城市管理效率低下、部门联动能力弱、应急响应滞后等问题。
国外发达城市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智慧城市作为中小城市综合发展的概念已逐渐形成,并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2中小城市发展的问题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中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而智慧城市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安全工具,为不同类型的网络攻击和其他形式的事件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智慧城市拥有各个复杂的子系统,为了防止有害特性通过系统传播,应增强智慧城市的弹性,采用模块化的形式让不同的子系统各自发展,由互联网共同联系起来。
网络作为连接线,其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通过网络将不同目的的系统的基础设施相互联系起来,创建一个“协作系统”,这种协作系统的复杂性就会呈指数级增长。
因此,智能城市系统的漏洞数量将明显高于其子系统,这使网络安全成为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从目前智慧城市的结构规划来看,智慧城市的根基是数以万计的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传感器与收集器,但这些基础设施并不生态,甚至过度密集的传感设备也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浅析苏州的城市发展历程【引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朝大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句,当时传诵很广,不但寒寺山因此出了名,姑苏也因此享有盛名。
原来在苏州近郊有一座姑苏山又名姑青山或姑余山,春秋时,吴王阖阁曾在山上建造姑苏台,后越伐吴,吴败,台被焚。
到了隋朝开皇九年,因有姑苏山的关系,遂改昊州为苏州【摘要】时当代苏州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梳理其历史脉络,探讨其规划和建设模式,探寻其演化机制,分析其中的规律性和真实性。
地处水乡泽国的苏州,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道路系统———水陆并行双棋盘道路格局。
【关键词】水城水陆并行的双棋盘道路格局城市形态演化机制【正文】1.苏州城市简介在人类的城市建设史上,意大利威尼斯城以其奇特的水街泽巷,宏伟建筑以及丰富的水景著称于世,直到今日她仍以奇异的水城魅力吸引着全球的游人。
在威尼斯遥远的东方,也有一座举世闻名的水城—苏州。
她始建于公元前年,是春秋时代吴国阖阁命伍子胃建城。
至今已2500多年。
从那时起苏州虽历经沧桑,然城址和总体格局始渡未变,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极为罕见。
目前是中国唯一要全面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
我未到过威尼斯,曾去过苏州。
苏州给我的一个突出感觉,就是宁静、朴素与美丽。
苏州是著名的水城,水多自然桥就多,究竟苏州有多少座桥,我没有查问过,只是满街几乎全是曲直不同、宽窄不一的水巷渠道。
一开门就是水,就是桥,就是船。
苏州的名胜古迹也很多,特别以园林之多之美名闻遐迩。
名声最著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等。
我只去过狮子林。
这是一座美似“红楼梦”大观园一样的园林。
园中亭台楼榭、曲径回廊、池塘假山、奇花异草应有尽有。
在这里游览了两个多小时,只游了一个大概,足见园林之大。
2.苏州城市演变历程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的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
浅析地形对我国城市分布的影响地形是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
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形的第三阶梯上。
因为第三阶梯多为地形平坦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形。
我国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城市数目比例大致为1%、32%和67%。
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10种类型。
一、滨海城市这些城市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这类城市所在的滨海平原极为狭窄,背靠着低山丘陵是共同的特点。
如大连市,区内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整个地形为北高南低,北宽南窄;地势由中央轴部向东南和西北两侧的黄、渤海倾斜,面向黄海一侧长而缓。
长白山系千山山脉余脉纵贯本区,绝大部分为山地及久经剥蚀而成的低缓丘陵,平原低地仅零星分布在河流入海处及一些山间沟谷。
还有烟台,烟台地形亦为低山丘陵区,山丘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
丘陵区分布于低山区周围及其延伸部分,海拔100-300米,起伏和缓,连绵逶迤,山坡平缓,沟谷浅宽,沟谷内冲洪积物发育,土层较厚。
二、三角洲平原城市城市距海远近与三角洲大小有关,但一般说距海较近。
与滨海城市的差异在于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优势。
以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密集城市群最典型。
如上海市和广州市,上海市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4米左右。
陆地地势总趋势是由东向西低微倾斜。
广州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三、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这是我国城市形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区域地形类型。
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丰富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
这类城市在我国北方分布十分广泛,尤以华北平原外侧沿着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陵山地外缘的一连串城市数量最多。
如石家庄市,石家庄市域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
西部地处太行山中段。
东部为滹沱河冲积平原。
浅析北京城的建城优势摘要:每座城市都有其发育、成长和壮大的历史。
我国首都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六朝古都,从北京猿人的出现,就开始就开始有了北京的历史。
北京市燕蓟古国,都城史始于西周为燕都,在秦汉至五代时期曾三次成为都城,辽代成为陪都,正式成为皇都始于金代,是金代的中都。
兴盛于元明清三代。
北京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经济政治方面优越,是建立都城的好地点。
关键字:古城优越因素正文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
《汉书•地理志》载:“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
”[1]北京南北位置居中,是其成为都城的一个重要地理因素。
1、地形北京在燕山脚下,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连溯漠。
古人说它“形胜甲天下,扆山带海,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2]。
北京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东三面为太行山与燕山山脉环绕,形成地理学上所说的“北京湾”。
“北京湾”内的北京小平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五千九百多平方公里,平原西北冲积扇顶部海拔约八十米,东南低处海拔仅二十米左右。
山区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在北京小平原的背后,平地崛起的崇山峻岭,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极大障碍。
幸而在崇山峻岭之中,有一些天然峡谷,形成了南来北往的通道。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是西北角的南口,一是东北角的古北口。
北京西部山区植被复杂,有植物约千种我国东北地区的植物多以北京附近为南界;而喜马拉雅和华南地区的植物多以北京为北界。
北京矿产资源丰富。
京西矿是全国著名的无烟煤矿,储量达二百多亿吨。
房山大石窝等地产汉白玉,马鞍山产青砂石,昌平白虎涧产豆渣石,为良好的建筑材料,是明清两代建筑宫殿、坛庙、园林的主要石料。
这些都是建筑都城的好资源。
由于断裂和沉降作用,北京山地边缘,形成许多山湾盆地。
2、河流水系现在看来,在北京小平原和华北大平原之间,到处都可以通行无阻。
浅析城市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武向青(淮南矿业集团,安徽淮南 232001)摘 要:城市是人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营造的一个生存空间,城市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随着城市的产生、发展形成起来的,因而具有鲜明的城市特征。
同时试图通过对城市文化功能的分析,来探讨其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城市文化;特征;功能中图分类号:C912.81;T 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57(2004)04-0075-03 城市作为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及宗教信仰等。
城市在不断的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地域及不同时代特色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与建筑形式,亦即城市文化.。
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有别于其它文化,城市文化是具有鲜明城市特征的一般文化。
1 城市文化的特征1.1 聚集性城市以其独有的向心力使人类的财富、信息、权力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汇集,这个集中过程使城市文化更具社会化,它的涵盖面越来越大、凝聚力越来越强,这必然带来文化在城市的聚集和繁荣,进而逐步形成多民族多文化特色[1]。
人类创造了城市,也创造了城市文化。
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人类文化的荟萃之地。
在城市积聚的文化有来自不同时代的文化(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和来自不同方向的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在城市积留,而且在城市融合、渗透和创新。
1.2 层次性城市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复杂的统一体。
法国历史学家莫里斯・埃马尔指出:“城市是一些纵横交错、布局密集的空间,是按照虽不成文但人人均需严格遵守的一套一定之规部署的,这些反映在城市生活各个层次上的规定,决定了文化的复杂性。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作为人们对城市的综合识别体系。
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可分为:①物质文化层。
浅析对城市的认识[摘要]谈到城市,不得不想起那条标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的规模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我们相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强化,研究城市的新课题也会越来越多,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从城市的概念,作用,管理以及环境问题等多个维度,探讨分析现代化城市的优势和弊端,旨在客观地认识了解城市,对其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简单的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巨大成就。
尤其是大中城市,在基础设施、商业网点、小区开发和居民住宅建设等方面,建设项目数量、规模和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对加速城市的繁荣和现代化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现代化城市水平,充分地发挥城市的积极作用,克服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或问题,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而,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其效率和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现代化既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市的概念——乡村?城市?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城市一杰里科出现在西亚的巴勒斯坦。
在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传说中黄帝的“邑于琢鹿之阿”是关于城市最早的记载,到夏代已形成“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城市理念,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则在商周时期得以产生。
城市的出现代表着人类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它具有异常强大的生命力,并随着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壮大。
从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讲,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历史演进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伴随着社会大分工以及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并且都是集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诸多内涵于一身的综合体。
世界各国学者均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城市与乡村的内涵给出过不同的定义,比如经济角度、历史角度、政治角度、军事角度和生态角度等等。
1987 年,国际统计学会从人口集中程度的角度出发,将城市地区定义为居民人口超过2000 人以上的居民点,而其余的广大居民点则为农村地区。
在1993 年出版的《辞源》一书中,城市被解释为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而乡村则被解释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
此外,也有许多学者立足地理学的视角,对城市与乡村这两种迥异的聚落形态作出自己的定义。
1903 年,德国学者F. Ratzel指出:城市在地理学范畴上来说,是指交通方便、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与密集的城市相对应,人群和房屋的分散则是乡村的形态特征。
部分外国学者指出,“乡村是人口稀少、比较隔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人们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特别是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这种观点主要以美国学者R.D.罗德菲尔德为代表。
此外,著名的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指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学术界对于城市与乡村的研究角度普遍侧重于其各自的经济功能,认为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密度较小的地方,往往依赖自然过程进行生产;相反地,城市则是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乡村密集的地方,通常情况下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
1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城市集聚, 城市空间形态开始由单体型城市向都市圈、城市带等组合城市形态转换。
都市圈、城市带、多中心城市群、都市连绵区(带)是典型形态的城市群, 但各自又具有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和空间经济特征。
现实中,城市群概念被越来越广泛地加以使用,并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由早期对城市群的理论探讨逐步转入城市群的战略规划与构建。
城市的功能首先是城市的吸引力。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依靠外部的“输入”—资金、资源、劳动力、信息等的输入。
城市的产值越大,与其相应的“输入”的需要自然会越大,因而城市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输入的经济社会要素也就越多越快,输入和吸引所覆盖的地域也就越广阔。
其次是城市的辐射力。
一个城市的存在和发展,总离不开对周围地区多方面的“输出”和供应。
城市的产值越高,与其相应的“输出”就会越大,从而城市的辐射面也就会越广阔,且辐射的地域面积有时比吸引的面积还要广阔。
最后是城市的中介力。
随着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市场体系的扩大和完善,社会信息服务的加强,城市作为交通运输中心、商业服务中心、金融中心、社会信息中心的功能越来越强,它的中介活动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城市管理的概念和问题一般说来,在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三者中,城市管理是中心环节,是贯彻始终的。
因为在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始终都需要管理,而且城市规划和建设完成之后,必然要进行更长期的管理。
所以本文重点阐明在城市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什么是城市管理。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随着城市的出现,也就需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一句话就是需要公共的政治机构”。
这是关于城市管理最早的论述。
2对于城市管理概念的界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观点:○1把城市管理等同于市政管理,认为城市管理就是管理城市基础设施。
○2认为“城市管理是城市各部门管理的总和”,把城市管理看成城市各行业管理的简单相加。
○3认为“城市管理是以城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市政建设系统为对象的综合管理”,认为城市是由经济、社会、市政建设三系统构成的。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前两种观点理解得比较狭隘,而第三种观点比较符合城市管理的实质和内涵,也是本文内容阐述的出发点。
综上,我们将城市管理定义为:城市管理是指城市管理机构为了保证城市按预定的战略或规划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协调发展,为城市创造最佳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城市居民的居住、工作、生活、休息提供理想场所的管理活动过程。
同样,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1“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观念还未真正扭转过来,城市管理还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和框框。
○2城市管理机构重叠,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分散管理情况严重,条块分割,部门职能交叉,自成体系,相互扯皮推诱,削弱了管理权威,使城市整体功能难以得到发挥,如城建中的“拉链”现象等。
○3法制不全,城市立法工作难以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询私枉法,“以罚代管”现象时有发生。
○4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岗前培训效果差,部分管理人员缺少必备的法制素质和文明素质,在执法过程中,任意行为,缺乏依据,态度粗暴,影响了管理人员的整体形象。
解决措施:○1坚持“集中统一,协商高效”的原则,转变管理观念,理顺管理体制,形成管理合力○2加强城市管理中组织机构方面的管理,建立“建管分开、建管平行、管理实体”以及“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模式。
○3加强城市管理中法制建设的管理,建立“依法管理机制”,用法律来调整、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各方面的关系,使城市管理条文化、规范化,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执法上,建立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相结合的完善的执法体系,确保对执法的投人通过建立完善的执法体系。
○4加强城市管理人员素质方面的管理,特别重视对人才的培训。
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解决对策当前,城市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观生态布局,造成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不能相互协调,从而削弱了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造成的。
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更应当注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同步发展,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循环。
城币建设中任何忽视环境因素的做法,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
3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1城市建设中建筑物密度过大,缺乏缓冲、休憩和绿化空地,忽略配套设施建设○2污水排放源多,河流大多存在水污染,影响沿河两岸的景观和环境○3建筑施工工程多,施工点常常会给周围城市环境带来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给居民、行人和交通造成不便和不良影响。
解决措施:○1特别注重城市整体景观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增加绿地草坪面积,利用建筑物进行垂直绿化;重视广场建设,拆除所有建筑物的围墙,改为可透视性的栅栏,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2切断污水排放源,净化处理河流水质,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努力,进行多层次立体绿化。
○3加强施工的环境保护管理,把城市市区的施工工地封闭施工、遮挡作业,减轻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增强了安全性;而对于施工的噪音污染,则加强日常监督,限制作业时间,加强突击检查。
建立噪声污染罚款和经济补偿制度,逐渐从噪声源上加以控制,采用先进的低噪设备,改革作业方式等总结城市对区域的综合发展起着示范、牵引和带头作用,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
作为工业生产的中心,城市中集中了数量多、规模大的工业企业,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这使得它具备了跟踪先进技术的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作为区域商品流通中心,城市是区域内物资集散地和主要的贸易市场,商业网点发达、服务设施先进;作为交通运输中心,城市具备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和快速安全的运输手段,担当着枢纽的重任;作为金融中心,城市聚集着银行、财团、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具有从金融市场借贷和调拨资金的能力;作为信息中心,城市拥有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广告咨询、电脑网络等机构和媒体,能快速生产与传播信息;城市还充当着科学技术中心,它拥有水平较高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相当数量的科学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有独立的科研与开发能力。
加强城市建设,利于民生,也利于民计,希望未来城市的发展,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1城市与乡村的界定[J],童鞋论文网2程朝晖, 我国城市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3孙喜义, 浅议城市开发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