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催化材料的基本原理

光催化材料的基本原理

光催化材料的基本原理
光催化材料的基本原理

二,光催化材料的基本原理

半导体在光激发下,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位置,以此,在导带形成光生电子,在价带形成光生空穴。利用光生电子-空穴对的还原氧化性能,可以降解周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及光解水制备H2和O2。

高效光催化剂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1)半导体适当的导带和价带位置,在净化污染物应用中价带电位必须有足够的氧化性能,在光解水应用中,电位必须满足产H2和产O2的要求。(2)高效的电子-空穴分离能力,降低它们的复合几率。(3)可见光响应特性:低于420nm左右的紫外光能量大概只占太阳光能的4%,如何利用可见光乃至红外光能量,是决定光催化材料能否在得以大规模实际应用的先决条件。常规anatase-type TiO2 只能在紫外光响应,虽然通过搀杂改性,其吸收边得以红移,但效果还不够理想。因此,开发可见光响应的高效光催化材料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只是,现在的研究状况还不尽人意。

三,光催化材料体系的研究概况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光催化材料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氧化物,硫化物,氮化物以及磷化物

氧化物:最典型的主要是TiO2及其改性材料。目前,绝大部分氧化物主要集中在元素周期表中的d区,研究的比较多的是含Ti,Nb,

Ta的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其他的含W,Cr,Fe,Co,Ni,Zr等金属氧化物也见报道。个人感觉,d区过渡族金属元素氧化物经过炒菜式的狂轰乱炸后,开发所谓的新体系光催化已经没有多大潜力。目前,以日本学者J. Sato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已经把目光锁定在p区元素氧化物上,如含有Ga,Ge,Sb,In,Sn,Bi元素的氧化物。

硫化物:硫化物虽然有较小的禁带宽度,但容易发生光腐蚀现象,较氧化物而言,稳定性较差。主要有ZnS,CdS等

氮化物:也有较低的带系宽度,研究得不多。有Ta/N,Nb/N等体系

磷化物:研究很少,如GaP

按照晶体/颗粒形貌分类:

(1)层状结构

**半导体微粒柱撑于石墨及天然/人工合成的层状硅酸盐

**层状单元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如:V2O5,MoO3,WO3等

**钛酸,铌酸,钛铌酸及其合成的碱(土)金属离子可交换层状结构和半导体微粒柱撑于层间的结构

**含Bi层状结构材料,(Bi2O2)2+(An-1BnO3n+1)2- (A=Ba,Bi,Pb;B=Ti,Nb,W),钙钛矿层(An-1BnO3n+1)2-夹在(Bi2O2)2+层之间。典型的有:Bi2WO6,Bi2W2O9,Bi3TiNbO9

**层状钽酸盐:RbLnTa2O7(Ln=La,Pr,Nd,Sm)

(2)通道结构

比较典型的为BaTi4O9,A2Ti6O13(A=K,Na,Li,等)。这类结构往往比层状结构材料具有更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研究认为,其性能主要归咎于金属-氧多面体中的非对称性,产生了偶极距,从而有利于电子和空穴分离

(3)管状结构:在钛酸盐中研究较多

(4)晶须或多晶一维材料

经由VLS,VS,LS(如水热合成,熔盐法)机制可制备一维材料;液相合成中的软模化学法制备介孔结构的多晶一维材料

对于该种行貌的材料,没有迹象表明,其光催化性能得以提高(5)其他形状复杂的晶体或粉末颗粒

最典型的是ZnO材料,根据合成方法不同,其行貌也相当丰富

四,提高光催化材料性能的途径

(1)颗粒微细纳米化

降低光生电子-空穴从体内到表面的传输距离,相应的,它们被复合的几率也大大降低。

(2)过度金属掺杂和非金属掺杂

金属:掺杂后形成的杂质能级可以成为光生载流体的捕获阱,延长载流子的寿命。Choi以21种金属离子对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表明Fe3+,Mo5+,Re5+,Ru3+,V4+,Rh3+能够提高光催化活性,其

中Fe3+的效果最好。具有闭壳层电子构型的金属离子如Li+,Al3+,Mg2+,Zn2+,Ga2+,Nb5+,Sn4+对催化性影响甚微

非金属:TiO2中N,S,C,P,卤族元素等

对于掺杂,个人的认识,其有如下效应:

**电价效应:不同价离子的掺杂产生离子缺陷,可以成为载流子的捕获阱,延长其寿命;并提高电导能力

**离子尺寸效应:离子尺寸的不同将使晶体结构发生一定的畸变,晶体不对性增加,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分离效果

**掺杂能级:掺杂元素电负性大小的不同,带隙中形成掺杂能级,可实现价带电子的分级跃迁,光响应红移

(3)半导体复合

利用异种半导体之间的能带结构不同,复合后,如光生电子从A粉末表面输出,而空穴从B表面导出。也即电子和空穴得到有效分离

(4)表面负载

将半导体纳米粒子固定技术在不同的载体上(多孔玻璃、硅石、分子筛等)制备分子或团簇尺寸的光催化剂。

(5)表面光敏

利用具有较高重态的具有可见光吸收的有机物,在可见光激发下,电子从有机物转移到半导体粉末的导带上。该种方法不具有实用性,一方面,有机物的稳定性值得质疑;另一考虑的是经济因素

(6)贵金属沉积

贵金属:Pt, Au, Pd, Rh,

Ni, Cu, Ag,等

(7)外场耦合

热场,电场,磁场,微波场,超声波场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电场效应。其他场的研究也不少见,效果一般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TiO2光催化原理及应用

TiO2光催化原理及应用 一.前言 在世界人口持续增加以及广泛工业化的过程中,饮用水源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地球上22% 的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水不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饮用水标准。长期摄入不干净饮用水将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世界围每年大概有200 万人由于水传播疾病死亡。水中的污染物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常见的污染物包括有毒重金属、自然毒素、药物、有机污染物等。常规的饮用水净化技术有氯气、臭氧和紫外线消毒以及过滤、吸附、静置等,但是这些方法对新生的污物往往不是非常有效,并且可能导致二次污染。包括我国在世界围广泛应用的氯气消毒法,可能在水中生成对人类健康有害的高氯酸盐。臭氧消毒是比较安全的消毒方法,但是所需设备昂贵;而紫外线消毒法需要能源支持,并且日常的维护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吸附法一般需要消耗大量的吸附剂,使用过的吸附剂一般需要额外的处理。这些缺点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围,迫切需要发展一种高效、绿色、简单的净化水技术。 自然界中,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能在太的照射下,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氧)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这种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代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光化学反应的过程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很相似。光化学反应一般可以分为直接光解和间接光解两类。直接光解为物质吸收能量达到激发态,吸收的能量使反应物的电子在轨道间的转移,当强度够大时,可造成化学键的断裂,产生其它物质。直接光解是光化学反应中最简单的形式,但这类反应产率一般较低。间接光解则为反应系统中某一物质吸收光能后,再诱使另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半导体在光的照射下,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促使化合物的合成或使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分解的过程称之为半导体光催化。半导体光催化是光化学反应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它能使许多通常情况下难以实现或不可能进行的反应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顺利进行。与传统技术相比,光催化技术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第一,光催化是低温深度反应技术。光催化氧化可在室温下将水、空气和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等完全氧化二氧化碳和水等产物。第二,光催化可利用紫外光或太作为光源来活化光催化剂,驱动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净化目的,对净化受无机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废水及回收贵金属亦有显著效果。 二.TiO2的性质及光催化原理 许多半导体材料(如TiO2,ZnO,Fe2O3,ZnS,CdS等)具有合适的能带结构可以作为光催化剂。但是,由于某些化合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而且有的半导体在光照下不稳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光腐蚀现象。在众多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中,TiO2以其化学性质稳定、氧化-还原性强、抗腐蚀、无毒及成本低而成为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半导体光催化剂。 TiO2属于一种n型半导体材料,它有三种晶型——锐钛矿相、金红石相和板钛矿相,板

催化作用原理(名词解释+填空)

【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 持续发展。 2、催化裂化:是在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重质油发生裂化反应,转变为裂化气、汽油和柴油等 过程。 3、加氢裂化:在较高的压力和温度下,氢气经催化剂作用使重质油发生加氢、裂化和异构化 反应,转化为轻质油(汽油、煤油、柴油或催化裂化、裂解制烯烃的原料)的加工过程。 4、催化重整:是在催化剂作用下从石油轻馏分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或芳香烃的工艺过程。 5、加氢精制:是指在催化剂和氢气存在下,石油馏分中含硫、氮、氧的非烃组分发生脱除硫、 氮、氧的反应,含金属有机化合物发生氢解反应,同时,烯烃发生加氢饱和反应。 6、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对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吸收而导致大气层温度升高,地球 变暖的现象。 7、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速度,却不改变化学反应热力学平衡位置,本身在 化学反应中不被明显消耗的化学物质。 催化作用:指催化剂对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效应。 8、活化:通过还原或硫化使催化剂活性组份由金属氧化物变为金属态或硫化态的过程。 9、化学吸附是反应物分子活化的关键一步,反应物分子与催化活性表面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化学 物种——反应活性物种。 10、吸附现象:当气体与清洁的固体表面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于气相的现象。 吸附质:被吸附的气体。 吸附剂:吸附气体的固体。 吸附态:吸附质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后存在的状态。 吸附中心或吸附位:通常吸附是发生在固体表面的局部位置,这样的位置。 吸附中心与吸附态共同构成表面吸附络合物。 吸附平衡:当吸附过程进行的速率与脱附过程进行的速率相等时,表面上气体的浓度维持不变的状态。 11、积分吸附热 在一定温度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平均吸附1mol气体所放出的热量称为积分吸附热q积。 微分吸附热 催化剂表面吸附的气体从n mol 增加到 (n+d n) mol时,平均吸附每摩尔气体所放出的热量。 12、化学吸附态一般是指吸附物种在固体表面进行化学吸附时的化学状态、电子结构和几何构 型。 13、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称为酸(B酸) 所谓酸(L酸),乃是电子对的受体,如BF3 固体酸:能给出质子或者接受电子对的固体称为固体酸。 14、相容性: 发生催化反应时,催化剂与反应物要相互作用。除表面外,不深入到体内,此即相容性。 15、d带空穴: 金属镍原子的d带中某些能级未被充满,称为“d带空穴”。 16、溢流现象是指固体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原有的活性中心)经吸附产生出一种离子或者自 由基的活性物种,它们迁移到别的活性中心处(次级活性中心)的现象。 17、结构敏感反应:反应速率对金属表面的微细结构变化敏感的反应。 结构不敏感反应:反应速率不受表面微细结构变化的影响。 18、沸石:自然界存在的结晶型硅铝酸盐(由于晶体中含有大量结晶水,加热汽化,产生类似

催化燃烧原理及催化剂

催化燃烧的基本原理 催化燃烧是典型的气-固相催化反应,其实质是活性氧参与的深度氧化作用。在催化燃烧过程中,催化剂的作用是降低活化能,同时催化剂表面具有吸附作用,使反应物分子富集于表面提高了反应速率,加快了反应的进行。借助催化剂可使有机废气在较低的起燃温度条件下,发生无焰燃烧,并氧化分解为CO2和H20, 同时放出大量热能,其反应过程为: 2 催化燃烧的特点及经济性 2.1催化燃烧的特点 2.1.1起燃温度低,节省能源 有机废气催化燃烧与直接燃烧相比,具有起燃温度低,能耗也小的显著特点。在某些情况下,达到起燃温度后便无需外界供热。 二、催化剂及燃烧动力学 2.1催化剂的主要性能指标 在空速较高,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有机废气的燃烧反应转化率接近100%,表明该催化剂的活性较高[9]。催化剂的活性分诱导活化、稳定、衰老失活3 个阶段,有一定的使用限期,工业上实用催化剂的寿命一般在2年以上。使用期的长短与最佳活性结构的稳定性有关,而稳定性取决于耐热、抗毒的能力。对催化燃烧所用催化剂则要求具有较高的耐热和抗毒的性能。有机废气的催化燃烧一般不会在很严格的操作条件下进行,这是由于废气的浓度、流量、成分等往往不稳定,因此要求催化剂具有较宽的操作条件适应性。催化燃烧工艺的操作空速较大,气流对催化剂的冲击力较强,同时由于床层温度会升降,造成热胀冷缩,易使催化剂载体破裂,因而催化剂要具有较大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抗热胀冷缩性能。 2.2催化剂种类 目前催化剂的种类已相当多,按活性成分大体可分3 类。2.2.1贵金属催化剂 铂、钯、钌等贵金属对烃类及其衍生物的氧化都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且使用寿命长,适用范围广,易于回收,因而是最常用的废气燃烧催化剂。如我国最早采用的Pt-Al203 催化剂就属于此类催化剂。但由于其资源稀少,价格昂贵,耐中毒性差,人们一直努力寻找替代品或尽量减少其用量。2.2.2过渡金属氢化物催化剂 作为取代贵金属催化剂,采用氧化性较强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对甲烷等烃类和一氧化碳亦具有较高的活性,同时降低了催化剂的成本,常见的有Mn0x、CoOx和CuOx等催化剂。大连理工大学研制的含Mn02催化剂,在130C及空速13000h-1 的条件下能消除甲醇蒸气,对乙醛、丙酮、苯蒸气的清除也很有效果。

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概要

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20 世纪以来, 人们在享受迅速发展的科技所带来的舒适和方便的同时, 也品尝着盲目和短视造成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苦果,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各种环境污染中, 最普遍、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是化学污染。因而, 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各种化学污染物是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 开发化学污染物无害化的实用技术是环境保护的关键。目前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化学污染物处理方法主要有: 物理吸附法、化学氧化法、微生物处理法和高温焚烧法。这些方法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起重大作用, 但是这些技术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或效率低, 不能彻底将污染物无害化, 产生二次污染, 或使用范围窄, 仅适合特定的污染物而不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缺陷[1]。光催化氧化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 特别适用于生化、物化等传统方法无法处理的难降解物质的处理。其中TiO2、ZnO、CdS、WO 3、Fe 2 O 3等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因其可以直接利用光能而被许多研究者看好[2]。 1.1 TiO 2光催化概述 1.1.1 TiO 2的结构性质 二氧化钛是一种多晶型化合物,常见的n型半导体。由于构成原子排列方式不同,TIO2在自然界主要有三种结晶形态分布:锐钛矿型、

金红石型和板钛矿型。三种晶体结构的TIO2中,锐钛矿和金红石的工业用途较广。和锐钛矿相比,金红石的原子排列要致密得多,其相对密度、折射率以及介电常数也较大,具有很高的分散光射线的能力,同时具有很强的遮盖力和着色力,可用作重要的白色涂料。锐钛矿在可见光短波部分的反射率比金红石型高,普遍拥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在光催化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3]。 1.1.2TiO2光催化反应机理 半导休表面多相光催化的基本原理:用能量高于禁带宽度(Eg)的光照射半导体表面时,价带上的电子被激发,跃迁到异带上,同时在价带产生相应的空穴,这样就半导体内部生成电子(e-)—空穴(h+)随后,.电子-空穴对迁移到粒子表面不同位置、与吸附半导体表面的反应物发生相应的氧化或还原反应,同时激发态的二氧化钛重新回归到基态。与电荷分离相逆的是电子-空穴对的复合过程,这是半导体光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将在半导体体内或表面发生,并释放热量。 1.1.3 TiO2催化剂的局限及改性途径 作为光催化剂,虽然二氧化钛具有其他催化剂难以比拟的无毒、价廉以及稳定等优点。但是目前二氧化钛光催化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致使其不能再现实中得到大规模应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二氧化钛催化剂对太阳光的利用率不高并且其量子产率太低。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二氧化铁的带隙分别为3.2eV和3.0 eV,对应的吸收阈值分别为420nm和380nm。它们所吸收的光的波长主要集中在紫外区,

光催化原理、应用

广州和风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https://www.doczj.com/doc/5a11021205.html,/ 光催化原理、应用及常见问题 更多有关废气处理核心技术,请百度:和风环境技术。接下来和风带领大家认识一下。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治理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其中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环境净化材料和环境净化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提供支持,其中,光催化材料和光催化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TiO2是一种常用的光催化材料,具有活性高、稳定性好,几乎可以无选择地将有机物进行氧化,不产生二次污染,对人体无害,价格便宜等诸多优点,成为最受重视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光催化材料。 光催化材料在紫外光或太阳光的作用下,激发价带上的电子(e-)跃迁到导带,在价带上产生相应的空穴(h+),光生空穴与光催化材料表面的水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而光生电子与光催化剂表面的氧反应,生成超氧负离子。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负离子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电位,可将挥发性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CO2和H2O,达到净化空气、分解挥发性有机物的目的。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一直持续释放自由基,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而自己不发生变化,具有长期活性。

广州和风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https://www.doczj.com/doc/5a11021205.html,/ 1、光催化反应原理 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负离子是除氟之外,最强的氧化剂,但是氟对人体和环境有着巨大的危害,在很多场合不再使用。 2、常温催化材料 光催化材料是一种常温催化材料,可在室温及稍高温度下进行反应(通常低于65℃)。提高光催化材料性能的途径有三个:一个是降低纳米催化材料粒子的粒径,目的在于提高光催化材料的比表面积;二是通过金属掺杂、过渡金属掺杂和非金属离子掺杂改变半导体催化剂的性质来提高光催化性能;三是通过表面修饰和敏化,改变半导体催化剂的表面的形貌和结构,而引起表面性能的优化。 3、光催化材料应用中的影响因素 湿度的影响:光催化反应中,羟基自由基来源于水,所以必须保持有一定的湿度才能持续产生羟基自由基;在闭环的光催化反应中,已经证实随着水的不断消耗,光催化性能在不断的下降。 氧分量的影响:光催化反应中,超氧负离子来源于氧,所以在21%含量的

催化原理

一、催化剂的定义与催化作用的特征 1.定义:凡能加速化学反应趋向平衡,而在反应前后其化学组成和数量不发生变化的物质。2.特征:①加快反应速率;②反应前后催化剂不发生化学变化(催化剂的化学组成--不变化物理状态---变化(晶体、颗粒、孔道、分散))③不改变化学平衡④同时催化正、逆反应。⑤对化学反应有定向选择性。 二、催化剂的评价指标 工业催化剂的四个基本指标:选择性、稳定性、活性、成本。 对工业催化剂的性能要求:活性、选择性、生产能力、稳定性、寿命、机械强度、导热性能、形貌和粒度、再生性。 1.活性催化剂使原料转化的速率:a=-(1/w)d(nA)/dt 2.生产能力--时空收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催化剂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目的产物量Y v,t=n p/v.t or Y W,t=n p/w.t 3.选择性:目的产物在总产物中的比例S=Δn A→P/Δn A=(p/a).(n P/Δn A) =r P/Σr i 4.稳定性:指催化剂的活性随时间变化 5.寿命:是指催化剂从运行至不适合继续使用所经历的时间 三、固体催化剂催化剂的组成部分 主催化剂---活性组份:起催化作用的根本性物质,即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如合成氨催化剂中的Fe。其作用是:化学活性,参与中间反应。 共催化剂:和主催化剂同时起作用的组分,如脱氢催化剂Cr2O3-Al2O3中的Al2O3。甲醇氧化的Mo-Fe催化剂。 助催化剂:它本身对某一反应无活性,但加入催化剂后(一般小于催化剂总量10%)能使催化剂的活性或选择性或稳定性增加。加助催化剂的目的:助活性组份或助载体。 载体:提高活性组份分散度,对活性分支多作用,满足工业反应器操作要求,满足传热传质要求。 四、固体催化剂的层次结构 初级粒子:内部具有紧密结构的原始粒子; 次级粒子:初级粒子以较弱的附着力聚集而成-----造成固体催化剂的细孔; 催化剂颗粒:次级粒子聚集而成-----造成固体催化剂的粗孔; 多孔催化剂的效率因子:η=K多孔/K消除内扩散=内表面利用率<1 五、催化剂的孔内扩散模型 物理吸附:分子靠范德华力吸附,类似于凝聚,分子结构变化不大,不发生电子转移与化学键破坏。 努森扩散(微孔扩散):当气体浓度很低或催化剂孔径很小时,分子与孔壁的碰撞远比分子间的碰撞频繁,扩散阻力主要来自分子与孔壁的碰撞。散系数D K=9700R(T/M)0.5 式中:R是孔半径,cm; T是温度,K;M是吸附质相对分子量。 体相扩散(容积扩散):固体孔径足够大,扩散阻力与孔道无关,扩散阻力是由于分子间的碰撞,又称分子扩散。体相扩散系数D K=νγθ/(3τ)式中ν、γ 分别是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和平均自由程;θ 固体孔隙率;τ 孔道弯曲因子,一般在2~7。 过渡区扩散:介于Knudsen扩散与体相扩散间的过渡区。分子间的碰撞及分之与孔道的碰撞都不可忽略 构型扩散:催化剂孔径尺寸与反应物分子大小接近,处于同一数量级时,分子大小发生微小变化就会引起扩散系数发生很大变化。例如:分子筛择形催化 六、催化过程的分类 均相催化:反应物和催化剂处于同一相

光催化原理及应用

姓学号:0903032038 合肥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系 固 体 物 理 姓名:杜鑫鑫 班级:09无机非二班 学号:0903032038 课题名称:光催化原理及应用 指导教师:韩成良

光催化原理及应用 引言:目前,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广泛重视。光催化反应可对污水中的农 药、染料等污染物进行降解,还能够处理多种有害气体;光催化还可应用于贵金属回收、化学合成、卫生保健等方面。光催化反应在化工、能源及环境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论述了主要光催化剂类型及光催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成果。 关键词:光催化、应用、发展、环境、处理 光催化机理: 半导体材料在紫外及可见光照射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促进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过程称为光催化。当光能等于或超过半导体材料的带隙能量时,电子从价带(VB)激发到导带(CB)形成光生载流子(电子-空穴对)。 在缺乏合适的电子或空穴捕获剂时,吸收的光能因为载流子复合而以热的形式耗散。价带空穴是强氧化剂,而导带电子是强还原剂。大多数有机光降解是直接或间接利用了空穴的强氧化能力。 例如TiO 2 是一种半导体氧化物,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和光化学腐蚀), 无毒,廉价,原料来源丰富。 TiO 2 在紫外光激发会产生电子-空穴对,锐钛 型TiO 2 激发需要3.2 eV的能量,对应于380 nm左右的波长。光催化活性高(吸收紫外光性能强;能隙大,光生电子的还原性和和空穴的氧化性强)。因此其广泛应用于水纯化,废水处理,有毒污水控制,空气净化,杀菌消毒等领域。 主要的光催化剂类型: 1.1 金属氧化物或硫化物光催化剂 常见的金属氧化物或硫化物光催化剂有TiO,、ZnO、WO 3、Fe 2 O 3 、ZnS、CdS 和PbS等。其中,CdS的禁带宽度较小,与太阳光谱中的近紫外光段有较好的匹配性,可以很好地利用自然光源,但容易发生光腐蚀,使用寿命有限。TiO,具

光催化研究发展综述性报告

光催化研究发展综述性报告 本人申请攻读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由于对后续能源与新能源技术专业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方向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参加相关报告,对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有了详细的了解,对其发展简述如下: 1.前言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能源和环境两大问题[1-2]。能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污染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们目前所用的能源还是以传统的化石燃料为主,但是因为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或者说是形成的时间周期太长,使得其必有枯竭的一天。据估计,按照目前的开采水平和消耗量,石油还能够维持四十年左右,煤炭最多也就是两百年,而天然气还可以维持大概六十多年。另一方面,化石燃料的燃烧,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对环境的危害,如温室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等,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都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就像美国,在2009年提出的7870亿美元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中,把发展新能源定位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并提出在未来的三年的时间里,国内可再生能源产量要增加一倍。而我国人口众多,常规能源储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近几十年来,环境污染也是日益严峻。这使得寻找一种清洁可持续的替代能源变得更加迫切。而我国幅员辽阔,拥有极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从长远发展来看完全可以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但太阳能能量密度低、分散性强、不稳定、不连续的缺点使得我们至今仍缺乏对其高效低成本大规模利用的有效手段。但是考虑到占地表约3/4的水域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取氢气,而氢气又是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无毒的清洁燃料,

半导体光催化综述

硫及金属硫化物-类石墨相氮化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第一章绪论 自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瓦特的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宣告了人类社会由原来的火器时代,进入到了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在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取得了飞速的进展,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渐形成和完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开始了大量的对世界资源进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对然建立了世界的初步两极格局,但是两次科技革命的功劳还是不容忽视的,它们推动了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向现代化工业以及机器化工业的飞速发展,并且带给了人类社会巨大的物质财富,在资本主义国家逐利的对外扩张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争斗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繁荣。但是,当资本家们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至今,已严重威胁着我们所处在的的生存环境。 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向所生存的环境排放了大量的生产废水、废气,它们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污染物如医用药品、农药、工业染料、表面活性剂和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溶液等,含有上述物质的这些废水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而且在上述这些污染物中,用传统的处理方法很难将其完全消灭和降解。废水中的很多有机化合物能使水中的厌氧微生物发生异变,从而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所以必须创造出一些其它的非生物的降解技术来除去这些有机化合物[1-3]。因此,开发一种简便、有效、快捷、无害的方法来治理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是当前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据专家分析,传统的化石能源已经不能继续维持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而且传统的化石能源的使用是当前引发严重环境问题的万恶之源。所以,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两大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催化作用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催化作用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atalysis Principles 课程编码: 学时:32 学分:2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限选课。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基础知识,掌握酸碱催化剂、金属及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络合催化剂等几种典型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原理,了解环境催化的特点及研究内容,使学生具备有关催化剂合成、表征与测试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有关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基础知识,掌握酸碱催化剂、金属及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络合催化剂等重要工业催化剂的催化反应原理,了解环境催化等本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具备有关催化剂的合成、表征与测试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相关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催化剂制备技术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于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催化反应的分类等基础知识,明确固体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及对工业催化剂的要求等。 [本章主要内容]: 1.1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特征 1.2 催化反应和催化剂的分类 1.3 固体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 1.4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1.5 多相催化反应体系分析 [本章重点]: 1.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2.多相催化反应体系中的物理过程与化学过程分析 [本章难点]:

络合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机理

络合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机理 1 基本知识 络合催化剂,是指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对反应物起络合作用,并且使之在配位空间进行催化的过程。 催化剂可以是溶解状态,也可以是固态;可以是普通化合物,也可以是络合物,包括均相络合催化和非均相络合催化。 络合催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反应过程中催化剂活性中心与反应体系,始终保持着化学结合(配位络合)。能够通过在配位空间内的空间效应和电子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对其过程、速率和产物分布等,起选择性调变作用。故络合催化又称为配位催化。 络合催化已广泛地用于工业生产。有名的实例有: ①Wacker工艺过程: C2H4 + O2 CH3?CHO C2H4 + O2 + CH3?COOH CH3?COO C2H4 + H2O R?CH? (CHO) ?CH3R?CH2?CH2?CH② 0X0 工艺过程: R?CH=CH2 + CO/H2 催化剂:HCo(CO)4 , 150 °C, 250X 105Pa;RhCI(CO)(PPh3)2 , 100 C, 15X 105Pa ③Monsanto甲醇羰化工艺过程: CH3OH + CO CH3?COOH 催化剂:RhCI(CO)(PPh3)2/CH3I 从以上的几例可以清楚地看到,络合催化反应条件较温和,反应温度一般在100~200 C左右,反应压 力为常压到20X105Pa上下。反应分子体系都涉及一些小分子的活化,如CO、H2、O2、C2H4、C3H6等,便于研究反应机理。主要的缺点是均相催化剂回收不易,因此均相催化剂的固相化,是催化科学领域较重要的课题之一。 2 过渡金属离子的化学键合 (1 )络合催化中重要的过渡金属离子与络合物 过渡金属元素(T.M.)的价电子层有5个(n - 1)d,1个ns和3个np,共有9个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容易组成d、s、p 杂化轨道。这些杂化轨道可以与配体以配键的方式结合而形成络合物。凡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孤对电子或n键的分子或离子都可以作配体。过渡金属有很强的络合能力,能生成多种类型的络合物,其催化活性都与过渡金属原子或离子的化学特性有关,也就是和过渡金属原子(或离子)的电子结构、成键结构有关。同一类催化剂,有时既可在溶液中起均相催化作用,也可以使之成为固体催化剂在多相催化中起作用。 空的(n - 1)d轨道,可以与配体L(CO、C2H4…等)形成配键(M?:L),可以与H、R-①-基形成M-H、M-C型b键,具有这种键的中间物的生成与分解对络合催化十分重要。由于(n - 1)d轨道或nd外轨道参与 成键,故T.M.可以有不同的配位数和价态,且容易改变,这对络合催化的循环十分重要。 大体趋势是:①可溶性的Rh、lr、Ru、Co的络合物对单烯烃的加氢特别重要;②可溶性的Rh、Co 的络合物对低分子烯烃的羰基合成最重要;③Ni络合物对于共轭烯烃的齐聚较重要;④ Ti、V、Cr络合物 催化剂适合于a烯烃的齐聚和聚合;⑤第VHI族T.M.元素的络合催化剂适合于烯烃的齐聚。这些可作为研 究开发工作的参考。 (2)配位键合与络合活化各种不同的配体与T.M.相互作用时,根据各自的电子结构特征形成不同的配位键合,配位体本身得到活化, 具有孤对电子的中性分子与金属相互作用时,利用自身的孤对电子与金属形成给予型配位键,记之为L- M,如:NH3、H2就是。给予电子对的L:称为L碱,接受电子对的M称为L酸。M要求具有空的d或p空轨道。 H?, R?等自由基配体,与T.M.相互作用,形成电子配对型b键,记以L-M。金属利用半填充的d、p轨道电 子,转移到L 并与L 键合,自身得到氧化。 带负电荷的离子配位体,如C-、Br- OH -等,具有一对以上的非键电子对,可以分别与T.M.的2个 空d或p轨道作用,形成一个b键和一个n键。这类配位体称为n-给予配位体,形成o- n键合。具有重键的配位

光催化材料的基本原理

二,光催化材料的基本原理 半导体在光激发下,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位置,以此,在导带形成光生电子,在价带形成光生空穴。利用光生电子-空穴对的还原氧化性能,可以降解周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及光解水制备H2和O2。 高效光催化剂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1)半导体适当的导带和价带位置,在净化污染物应用中价带电位必须有足够的氧化性能,在光解水应用中,电位必须满足产H2和产O2的要求。(2)高效的电子-空穴分离能力,降低它们的复合几率。(3)可见光响应特性:低于420nm左右的紫外光能量大概只占太阳光能的4%,如何利用可见光乃至红外光能量,是决定光催化材料能否在得以大规模实际应用的先决条件。常规anatase-type TiO2 只能在紫外光响应,虽然通过搀杂改性,其吸收边得以红移,但效果还不够理想。因此,开发可见光响应的高效光催化材料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只是,现在的研究状况还不尽人意。 三,光催化材料体系的研究概况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光催化材料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氧化物,硫化物,氮化物以及磷化物 氧化物:最典型的主要是TiO2及其改性材料。目前,绝大部分氧化物主要集中在元素周期表中的d区,研究的比较多的是含Ti,Nb,

Ta的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其他的含W,Cr,Fe,Co,Ni,Zr等金属氧化物也见报道。个人感觉,d区过渡族金属元素氧化物经过炒菜式的狂轰乱炸后,开发所谓的新体系光催化已经没有多大潜力。目前,以日本学者J. Sato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已经把目光锁定在p区元素氧化物上,如含有Ga,Ge,Sb,In,Sn,Bi元素的氧化物。 硫化物:硫化物虽然有较小的禁带宽度,但容易发生光腐蚀现象,较氧化物而言,稳定性较差。主要有ZnS,CdS等 氮化物:也有较低的带系宽度,研究得不多。有Ta/N,Nb/N等体系 磷化物:研究很少,如GaP 按照晶体/颗粒形貌分类: (1)层状结构 **半导体微粒柱撑于石墨及天然/人工合成的层状硅酸盐 **层状单元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如:V2O5,MoO3,WO3等 **钛酸,铌酸,钛铌酸及其合成的碱(土)金属离子可交换层状结构和半导体微粒柱撑于层间的结构 **含Bi层状结构材料,(Bi2O2)2+(An-1BnO3n+1)2- (A=Ba,Bi,Pb;B=Ti,Nb,W),钙钛矿层(An-1BnO3n+1)2-夹在(Bi2O2)2+层之间。典型的有:Bi2WO6,Bi2W2O9,Bi3TiNbO9

催化作用原理总复习答案

催化作用原理总复习答案 催化作用原理基础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 沉淀法制备催化剂过程中,晶粒的生长速度正比于( c ) A. 饱和度C* B. 沉淀物浓度C C. (C-C) 值 D. 溶剂量 2. 浸渍法制备催化剂时,等量浸渍是指( d ) A. 溶液的量与活性组分的量相等 B. 载体的量与活性组分的量相等 C. 溶液的量与载体的重量相等 D. 溶液的体积等于载体的空体积 3. 分子筛催化剂的基础结构是指( b ) A. 硅原子 B. 硅氧四面体或铝氧四面体 C. 铝原子 D. 笼状结构 4. 汽车尾气转化器中催化剂的载体是( d ) A. 贵金属Pt B. 贵金属Rh C. 金属Pd D. 多孔

陶瓷或合金 5. 内扩散是指( c ) A. 反应物在反应器内的流动 B. 反应物在反应器外管道内的流动 C. 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孔道内的传质 D. 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孔道外的传质 6. 硅铝分子筛中硅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b ) A. 零价硅原子的形式B. 硅氧四面体形式 C. 六配位的硅离子的形式 D. 硅-铝化学键的形式 7. 负载型催化剂制备过程中采用的分离出过多的浸渍液,并快速干燥,是为了( c ) A. 活性组分在孔道内均匀B. 活性组分在孔道外均匀 C. 活性组分分布在孔口和外表面 D. 活性组分在外表面均匀 8. 催化剂的载体决定催化剂的( c ) A. 支撑物B. 活性组分 C. 孔结构 D. 包装水平 9. 产品收率不但取决于反应物的转化率,还取决于产物的( b ) A. 催化剂制备程度中载体用的量 B. 选择性 C. 已转化的反应物质的多少 D. 反应物进料的量的多少

催化作用原理课论文

各类催化剂的特点及应用 姓名 xxx 学号 201400xx 院系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 年级研究生1班 科目催化作用原理

1.前言 催化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制药、环保等行业。催化剂的技术进展是推动这些行业发展的最有效的动力之一。一种新型催化材料或新型催化工艺的问世,往往会引发革命性的工业变革,并伴随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913年,铁基催化剂的问世实现了氨的合成,从此化肥工业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Ziegler-Natta催化剂开创了合成材料工业;20世纪50年代初,分子筛凭借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引发了催化领域的一场变革;20世纪70年代,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在美国实现工业化,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普遍重视;20世纪80年代,金属茂催化剂使得聚烯烃工业出现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人类正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如:资源的日益减少,需要人们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资源,建立和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以及生活体系;经济发展使环境污染蔓延、自然生态恶化,要求建立和发展物质全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实现生产到应用的清洁化。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无不与催化剂和催化技术息息相关。因此,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新催化剂的研制和催化技术的发展,均将催化剂技术作为新世纪优先发展的重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催化剂能加速化学反应而本身不被消耗的物质。催化作用是一种化学作用,是靠少量催化剂来加速化学反应的现象。 催化剂的基本特性:加快反应速度,但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的位置,故对正反应有效的催化剂对逆反应也有效;对反应有选择性。 催化剂的分类:目前工业上用的催化剂有2000多种,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工艺与工程特点分为多相固体催化剂、均相配合物催化剂和酶催化剂三类。2. 均相催化 催化剂和反应物同处于一相,没有相界存在而进行的反应,称为均相催化作用,能起均相催化作用的催化剂为均相催化剂。均相催化剂包括液体酸、碱催化剂和色可赛思固体酸和碱性催化剂。溶性过渡金属化合物(盐类和络合物)等。均相催化剂以分子或离子独立起作用,活性中心均一,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

半导体光催化综述

硫及金属硫化物-类石墨相氮化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第一章绪论 自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瓦特的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宣告了人类社会由原来的火器时代,进入到了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在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取得了飞速的进展,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渐形成和完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开始了大量的对世界资源进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对然建立了世界的初步两极格局,但是两次科技革命的功劳还是不容忽视的,它们推动了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向现代化工业以及机器化工业的飞速发展,并且带给了人类社会巨大的物质财富,在资本主义国家逐利的对外扩张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争斗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繁荣。但是,当资本家们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至今,已严重威胁着我们所处在的的生存环境。 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向所生存的环境排放了大量的生产废水、废气,它们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污染物如医用药品、农药、工业染料、表面活性剂和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溶液等,含有上述物质的这些废水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而且在上述这些污染物中,用传统的处理方法很难将其完全消灭和降解。废水中的很多有机化合物能使水中的厌氧微生物发生异变,从而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所以必须创造出一些其它的非生物的降解技术来除去这些有机化合物[1-3]。因此,开发一种简便、有效、快捷、无害的方法来治理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是当前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据专家分析,传统的化石能源已经不能继续维持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而且传统的化石能源的使用是当前引发严重环境问题的万恶之源。所以,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两大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光解水制氢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光解水制氢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田蒙奎1 ,2 ,上官文峰2 ,欧阳自远1 ,王世杰1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 ; 2.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燃烧与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0030) 摘要: 自从Fujishima2Honda 效应发现以来,科学研究者一直努力试图利用半导体光催化剂光分解水来获得既可储存而又清洁的学能———氢能。近一二十年来,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经历了从简单氧化物、复合氧化物、层状化合物到能响应可见光的光催化材料。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光催化材料的结构和光催化特性,阐述了该课题的意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关键词: 光解水;氢能;半导体光催化剂中图分号: X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9731 (2005) 1021489204 1 引言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双重压力下,氢能因其燃烧值高、储量丰富、无污染而成为最有希望替代现有化石能源的清洁能源,因而氢能的开发成了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自从Fujishima 和Honda 于1972 年发现了TiO2 光电化学能分解水产生H2 和O2 以来[1 ] ,科学研究者实现太阳能光解水制氢一直在作不懈的努力。普遍接受的光解水制氢原理是:半导体光催化剂在能量等于或大于其禁带宽度的光辐射时,电子从最高电子占据分子轨道( HOMO ,即价带) 受激跃迁至最低电子占据分子轨道(LUMO ,即导带) ,从而在价带留下了光生空穴( h + ) , 导带中引入了光生电子(e - ) 。光生空穴和光生电子分别具有氧化和还

原能力。要实现太阳能光解水制氢和氧,光生电子的还原能力必须能还原H2O 产生H2 ,而光生空穴的氧化能力必须能氧化H2O 产生O2 ,即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导带底要在H2O/ H2 电位( E0 = 0V ,p H = 0) 的上面(导带位置越高,电位越负,还原能力越强) ;而价带顶在O2 / H2O 电位( ENHE = + 1. 23V ,p H = 0) 的下面(价带位置越低,电位越正,氧化能力越强) 。近一二十年来, TiO2 以外的光催化剂的相继发现,特别是能响应可见光的光催化材料的出现,使得光解水制氢研究进入了非常活跃时期。本文就近期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研究进展中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作一综述。 2 简单半导体氧化物,硫化物系光催化剂目前广泛研究的简单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部分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band st ructure for some semiconductor s TiO2 光催化剂由于光照不发生光腐蚀、耐酸碱性好、化学性质稳定、对生物无毒性、来源丰富等优点而被广为利用。具有代表性的

光催化的原理

光催化原理 光催化净化是基于光催化剂在紫外线照射下具有的氧化还原能力而净化污染物。 光催化原理 半导体光催化剂大多是n型半导体材料(当前以为TiO2使用最广泛)都具有区别于金属或绝缘物质的特别的能带结构,即在价带(ValenceBand,VB)和导带(ConductionBand,CB)之间存在一个禁带(ForbiddenBand,BandGap)。由于半导体的光吸收阈值与带隙具有式K=1240/Eg(eV)的关系,因此常用的宽带隙半导体的吸收波长阈值大都在紫外区域。当光子能量高于半导体吸收阈值的光照射半导体时,半导体的价带电子发生带间跃迁,即从价带跃迁到导带,从而产生光生电子(e-)和空穴(h+)。此时吸附在纳米颗粒表面的溶解氧俘获电子形成超氧负离子,而空穴将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氢氧根离子和水氧化成氢氧自由基。而超氧负离子和氢氧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将绝大多数的有机物氧化至最终产物CO2和H2O,甚至对一些无机物也能彻底分解。 光催化应用技术 利用光催化净化技术去除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用空气中的氧气做氧化剂,反应条件温和(常温常压) 2可以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小分子,净化效果彻底。 3半导体光催化剂化学性质稳定,氧化还原性强,成本低,不存在吸附饱和现象,使用寿命长。光催化净化技术具有室温深度氧,二次污染小,运行成本低和可望利用太阳光为反应光源等优点,所以光催化特别合适室内挥发有机物的净化,在深度净化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常见的光催化剂多为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如TiO2, ZnO,CdS,WO3等,其中TiO2的综合性能最好,应用最广。自1972年Fujishima和Honda发现在受辐照的TiO2上可以持续发生水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产生H2以来,人们对这一催化反应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TiO2具有良好的抗光腐蚀性和催化活性,而且性能稳定,价廉易得,无毒无害,是

光催化原理及应用

光催化原理及应用 起源 光触媒,就就是一个外来词,起源于日本,由于日本文字写成“光触媒”,所以中国人就直接把她命名为“光触媒”。其实日文“光触媒”翻译成中文应该叫“光催化剂”翻译成英文叫“photo catalyst”。光触媒于1967年被当时还就就是东京大学研究生得藤岛昭教授发现。在一次试验中对放入水中得氧化钛单结晶进行了光线照射,结果发现水被分解成了氧与氢。这一效果作为“ 本多· 藤岛效果” (Honda-Fujishima Effect)而闻名于世,该名称组合了藤岛教授与当时她得指导教师----东京工艺大学校长本多健一得名字。 这种现象相当于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以当时正值石油危机得背景,世人对寻找新能源得期待甚为殷切, 因此这一技术作为从水中提取氢得划时代方法受到了瞩目,但由于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取大量得氢气,所以利用于新能源得开发终究无法实现,因此在轰动一时后迅速降温。 1992年第一次二氧化钛光触媒国际研讨会在加拿大举行, 日本得研究机构发表许多关于光触媒得新观念,并提出应用于氮氧化物净化得研究成果。因此二氧化钛相关得专利数目亦最多,其它触媒关连技术则涵盖触媒调配得制程、触媒构造、触媒担体、触媒固定法、触媒性能测试等。以此为契机,光触媒应用于抗菌、防污、空气净化等领域得相关研究急剧增加,从1971年至2000年6月总共有10,717件光触媒得相关专利提出申请。二氧化钛TiO 2 光触媒得广泛应用,将为人们带来清洁得环境、健康得身体。 催化剂就就是加速化学反应得化学物质,其本身并不参加反应。典型得天然光催化剂就就就是我们常见得叶绿素,在植物得光合作用中促进空气中得二氧化碳与水合成为氧气与碳水化合物。 光触媒就就是一种纳米级得金属氧化物材料,它涂布于基材表面,在光线得作用下,产生强烈催化降解 功能:能有效地降解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能有效杀灭多种细菌,并能将细菌或真菌释放出得毒素分解及无害化处理;同时还具备除臭、抗污等功能。光催化就就是在光得辐照下使催化剂周围得氧气与水转化成极具活性得氧自由基,氧化力极强,几乎可以分解所有对人体或环境有害得有机物质总得来说纳米光触媒技术就就是一种纳米仿生技术,用于环境净化,自清洁材料,先进新能源,癌症医疗,高效率抗菌等多个前沿领域。 早在1839 年, Becquere 就发现了光电现象,然而未能对其进行理论解释。直到1955 年,Brattain 与Gareet才对光电现象进行了合理得解释, 标志着光电化学得诞生。1972年, 日本东京大学Fu jishmi a与H onda研究发现[ 3] ,利用二氧化钛单晶进行光催化反应可使水分解成氢与氧。这一开创性得工作标志着光电现象应用于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得全面启动。在过去30 年里, 人们在光催化材料开发与应用方面得研究取得了丰硕得成果。 以二氧化钛为例, 揭示了其晶体结构、表面羟基自由基以及氧缺陷对量子效率得影响机制; 采用元素掺杂、复合半导体以及光敏化等手段拓展其光催化活性至可见光响应范围; 通过在其表面沉积贵金属纳米颗粒可以提高电子- 空穴对得分离效率,提高其光催化活性。尽管人们对光催化现象得认知与应用取得了长足得进步, 然而受认知手段与认知水平得限制,目前对光催化作用机理得研究成果仍不足以指导光催化技术得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亟待大力开展光催化基本原理研究工作以促进这一领域得发展。另一方面, 现有光催化材料得光响应范围窄, 量子转换效率低,太阳能利用率低, 依然就就是制约光催化材料应用得瓶颈。寻找与制备高量子效率光催化材料就就是实现光能转换得先决条件, 也就就是光催化材料研究者所需要解决得首要任务之一。 光催化机理: 半导体材料在紫外及可见光照射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促进有机物得合成与分解,这一过程称为光催化。当光能等于或超过半导体材料得带隙能量时,电子从价带(VB)激发到导带(CB)形成光生载流子(电子-空穴对)。在缺乏合适得电子或空穴捕获剂时,吸收得光能因为载流子复合而以热得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