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第五章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66
《生态学专题》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作用与任务本课程是江苏电大《环境监测与管理》专业大专班的必修课。
本课程是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后续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生态工程等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习惯,并培养他们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在上好理论课的同时,必须重视与实际联系进行教学。
2.必须完成规定的课时。
3.建议在有条件基础上对生态学基础,可以观看录像,加深理解;环境污染可以参观调查。
要求学生做到:1.了解近代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
2.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环境因子、生态系统、生态工程等知识,大气、水、固体、噪声等污染的基本知识。
3.学会用生态学观念来分析、解决环境问题。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本课程为进行大专专业学习的一年级学生。
第二部分学时、教学安排、教材与教学环节一、一、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本课程2学分,共36学时,面授12学时,讨论和实践24学时。
二、二、教学安排教学进度时间分配表三、三、教材1.教材:金岚主编,《环境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参考书目:李爱贞编,《生态环境保护概论》,气象出版社,2001;《环境生态学——生物圈、生态系统和人》,(英)J.M.安德森著,蒋志学、温世生译,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四、四、教学环节1. 1.录像带教材为生态学部分及当今环境污染及污染处理措施内容加深感性认识。
2. 2.面授与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以面授为主,有条件进行一或两次实践参观。
3. 3.作业讨论题或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
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自己灵活布置作业内容(具体形式不限)。
4. 4.考试及成绩进行期中和期末笔试考试,及实践报告一份。
生态学中的陆地与水体生态系统比较生态学是一个全面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领域,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十分紧密。
陆地生态与水体生态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领域,而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生态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气候变化、水文条件和生物多样性等等。
相对于水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显得更加复杂多样化。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林地、草原、沙漠等等,这些地区在生物、空气、水、岩石、土壤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正是因为它们具有这些不同的特性,各种生态系统才能保持平衡并且触发共生。
生态系统的保障显得格外重要,而交错而成的不同的生态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地球上的生命系统。
进一步来说,水体生态系统也是充满特点的。
水体生态系统在赖以生存的水和食物方面相较于陆地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别:它们需要水来居住和生长,并依赖水中的营养物质进行代谢,因此更加依赖于环境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由于水质的影响,水体生态系统遭到的污染和威胁也比陆地生态系统更多。
空气和水污染能够大大影响水体中的生物体现和生境适应力,甚至会影响到食物链等等生态环节的平衡,因此需要更加密切的监红和保护。
无论何种生态系统,研究者都需要去全面了解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去找到内在的联系和生态环节间的误差,并去寻找当前环境下的可持续性解决方案。
生态系统的监测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总之,生态学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科学领域,涵盖着许多不同的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和水体生态系统都具有明显的特点,需要研究者着重去探究。
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平衡,并为未来的生活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生态系统的类型: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1.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观看生态系统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
2.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详细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利用图示、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2.4 教学活动讲解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及其作用。
展示相关教具,如图示、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理解。
第三章:食物链和食物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食物链的定义: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网的概念: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详细介绍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作用。
利用图示、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3.4 教学活动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作用。
展示相关教具,如图示、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