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曾国藩家训观后感曾国藩家训是一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著作,它承载着曾国藩对于家庭教育的深思熟虑和深刻认识。
在阅读完《曾国藩家训》后,我深深地被其思想内涵所打动,敬仰曾国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家庭教育家。
首先,曾国藩家训对于家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原则。
他强调了“孝勤顺”的重要性,通过树立孝敬父母、敬爱长辈的家风,培养出忠心孝顺的子女。
同时,他还提到了“学问字纸钱”这一观念,即让子女努力学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做好准备。
这些教育原则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它让我深思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向。
其次,曾国藩家训注重对家庭教育实践细节的研究和思考。
他在家训中提到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如“迟争”、“分居”等。
其中,我觉得最有启发性的是他对于夫妻关系和先生教育的思考。
他认为,夫妻和谐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石,只有夫妻和睦共同进退,才能够给子女树立良好的典范。
而对于先生教育,他则提出了“躬行”两个字,即通过自身行为言传身教地教育子女。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无法忽视的,他们的言行必然影响子女的成长。
因此,我们作为家庭教育者,要始终反思自己的行为,时刻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
最后,曾国藩家训中展现出的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令人深思。
他将家族观念视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强调了传承家业和践行家族义务的重要性。
他提到“富贵谨小慎微,贫贱志坚持”的理念,倡导家族成员要勤俭朴素,并把家庭财产视为家族共享的资源。
这种家族观念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家族财富的延续,更是为了通过家族教育传递家族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我深受其触动,认为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共享家族资源的同时,也能够回馈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曾国藩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本重要教材,它既承载了曾国藩智慧的结晶,又给予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通过阅读家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目标和原则,关注教育实践的细节,注重培养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读《曾国藩家训》心得体会
《曾国藩家训》是曾国藩写给其子孙子孙的一封书信,总结了他在政治、军事、教育、养生和家务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这封信不仅把握住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大背景,而且用简明明确的语言传授了深邃的知识,对我们至今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曾国藩家训》反复强调一个“出身”的重要性。
在这一
点上,曾国藩说,“能者多劳,尊者多贤”,提醒子孙勤学好学,刻苦学习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心态,不仅要勤奋学习,而且要发扬光大光荣事业。
其次,《曾国藩家训》也强调了“戒骄戒躁”的重要性。
曾国藩说,“明心见性,众人为贤”,这句话提醒子孙要懂得谦虚处世,持守朴素正直的原则,勤奋学习,努力拼搏,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并以真心服从上司为立身之本。
此外,《曾国藩家训》还提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一点在提醒子孙要学习古代文化,如历史、礼法、文学和书画等,并要广泛地阅读古代文献,以便增长知识,并能以深度思考、文笔优美来表达观点。
最后,《曾国藩家训》也强调了“勤俭竭力”的重要性。
曾国藩说,“当家勤,不贪其力”,这句话告诫子孙一定要目标明确,努力奋斗,精打细算,珍惜劳动,合理安排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并要勤俭节约,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收入。
总的来说,读《曾国藩家训》,我学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重要的是,从曾国藩家训里学到了勤奋刻苦、诚实守信、不骄不躁、戒奢求简、勤俭竭力等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将会在我以后的一生中,给我带来坚实的支撑和指导。
曾国藩家训心得体会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对子弟教育非常重视,撰写了《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家训》,作为后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家庭教育的智慧。
首先,曾国藩家训强调“孝”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他教导子女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要尽孝道,对父母恭敬有礼,时常问候慰问,为父母分担家务和照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家庭关系的重视和对家庭和睦的追求。
在家庭教育中,孝敬父母是一种根本的美德,也是培养子女优秀品格和良好道德的基石。
其次,曾国藩家训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曾国藩要求子女上进心强,勤奋努力,不怕辛苦,不求偷懒贪玩。
他说:“事后作出来,正直不肯付出代价,还指望结果,怎么会兴旺起来。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让我明白了成功离不开勤奋努力和付出努力的代价。
而且勤奋不仅是一种倒逼力量,也是我们实现梦想、实现自己价值的核心要素。
第三,曾国藩家训强调“坚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他教导子女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退缩,要有坚持到底的精神。
他说:“看到了,而逃避,看到了而不动,看到了而不为,乃为怠惰。
”这句话深入我心,让我明白了成功需要坚持和毅力去实现,不能轻易退缩。
只有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持、积极决心,并为之付出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最后,曾国藩家训强调“诚信”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他要求子女要做到言行一致,做到说到做到,作到言出必行。
他认为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只有诚信与忠诚,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诚信不仅在个人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对家庭、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我从曾国藩家训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家庭教育的智慧。
孝顺父母、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和保持诚信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不断吸取曾国藩的教诲,努力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勤奋的学习者、坚持到底的奋斗者、以及诚实守信的社会人。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家族教育成就了杰出的子孙。
曾国藩将他的智慧与经验概括成为了一套家训,这些家训不仅仅是对自己家族的规范,更是对整个社会和个人的指引。
通过阅读曾国藩家训,我深刻感受到了曾家的智慧和他们的家教理念,也对中国传统家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曾国藩的家训中,有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勤奋行事,甚于悲愤。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曾国藩对于勤奋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不懈努力、勤奋工作,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追求卓越的态度在曾国藩的一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成为了他成就非凡的关键之一。
对于我个人来说,曾国藩的家训激励我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不怕困难和挫折,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家训是:“行善乐人,六观周全。
”这句话强调了曾国藩对于善行和心灵的重视。
他认为一个人要秉持正义和善良的品质,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乐善好施的精神,不仅可以让社会更加美好,也能够为自己带来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感。
通过曾国藩家训的引导,我意识到强调关爱他人,行善积德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将他人的利益放在心中,并以他人的幸福为己任时,我们才能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并获得更多机会与成功。
读完曾国藩的家训后,我对中国传统家教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家训是一种富有智慧和指导性的传统文化形式,它不仅仅是对家庭成员的教诲,更是对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曾国藩的家训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家庭成员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这种家训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塑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回顾曾国藩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智慧和勤奋对家族和国家的贡献。
他不仅仅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更是一个出色的家庭人。
通过深入阅读曾国藩的家训,我认识到了家训教育的重要性,并受到了他对于勤奋和善行的启发。
我相信,只有通过家训教育,我们才能与曾国藩一样,培养出优秀的后代,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
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及后代的家书、家训中。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俭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家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有很高的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一读。
古语云,‚盛不过三代。
‛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好久没有定下心来读读书,看到前段时间《百家讲坛》节目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于是翻开《曾国藩家训》,细细品味,希望能从先贤的著作中得到启示,阅读之后感触颇深。
一、勤俭敬和为至要,力戒傲惰。
《曾国藩家训》写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
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曾国藩家训》还写到:‚历观前世卿兴衰及近日官场祸福之由,‘长傲,多言’二弊,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故愿与诸弟共相鉴诫。
‛这详实说明了勤、俭、敬、和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傲和惰是失败的根源。
二、戒惰傲之法。
(1)《修身十二款》指出,戒惰莫如早起。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精品10篇)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篇1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己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
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责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
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
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可以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希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己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己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
”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推荐11篇)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第1篇我家的家规家训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节约粮食。
第二,爱护公共环境。
第三,自力更生。
节约粮食方面:一、平时妈妈在家里做饭都会尽量做的饭菜够一顿吃,不留剩饭剩菜,这样不仅节约,而且还不会因为吃剩饭剩菜而使我们生病,特别是在吃完饭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碗里一粒不剩,妈妈说粒粒皆辛苦。
二、在餐馆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我们每个人点一个自己爱吃的菜,妈妈规定,我们要响应号召,做到光盘就餐,偶尔有吃不完的时候妈妈也会打包回家,给我家种的花施施肥。
爱护公共环境方面:不在外面乱丢垃圾。
有一次,妈妈带着我和同学一起逛街,妈妈给我们带了水果,因为走渴了想吃水果,妈妈将带的水果给我和同学一人一个椪柑,同学很调皮,把吃完椪柑的皮直接丢进下水道,等我发现时制止他已经来不及了。
我告诉他:“不能将果皮向下水道里丢,应该丢进垃圾筒或者先拿在手上等看到垃圾筒时再丢,你丢进下水道,环卫工人会很累的。
”他听了连连说是。
自力更生方面:在学习中,我都有“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
如果实在想不起来就留到最后问妈妈,如果妈妈也不知道的话就让我把问题带到学校问老师或者自己上网找度娘解决。
在生活中,我很小就会自己洗头洗澡,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妈妈从来不会帮我,妈妈说靠墙墙会倒,靠妈妈会老,所以只有自己强大,才会生活的轻松自在,才会有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妈妈告诉我,这就是我们家的家规家训,一定要保持这个优良的传统,将它传承下去给我们的下一代。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第2篇因上周外出培训,很遗憾没能观看人劳科组织的《曾国藩家训》视频学习,自己随后在图书馆借阅了《曾国藩家训》一书认真阅读。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曾国藩家训》有“千古第一家训”之称,其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好家风、家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3)
曾国藩家训是曾国藩的核心思想的结集,向世人传递着他的智慧和思想。
我读了《曾国藩家训》,也被它深深打动了。
曾国藩在家训中谈到了“诚”字。
“诚”是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价
值观之一,它是以诚待人,诚实守信,不失信义的原则。
每每读到这句话,就让我想起了家长教诲我们“要真诚待人,守信义”。
曾国藩崇尚真诚,他提倡大家要诚实守信,勿谓言之不
顺而反诘其词。
他说:“真诚而言之,不欺诲诳,当如此信守之。
”这句话表明了曾国藩的时代背景,也表明了曾国藩非常
重视真诚这一价值观。
曾国藩在家训中还谈到了“忠”字,“忠”是指对自己的职责忠实
尽责,对国家忠诚效忠,忠于理想。
曾国藩认为,忠诚是一种崇高的品质。
他说:“有效实事求是,忠于事实、忠于国家,
忠于理想,勿离其道而反其义。
”这句话激发了我对忠诚的认识。
忠诚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价值观,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我们要秉持忠诚信用的道德理念,恪尽职守,忠心谋事,为国家模范先行。
《曾国藩家训》不仅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对曾国藩的智慧和大爱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看《曾国藩家训》的同时,也让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尊重他人,行善事,以诚取人。
这个道理贯穿了曾国藩家训的始终,它正是曾国藩致力于传承和坚定的信念。
让我们都把曾国藩家训所传达的哲理给记住,并落实到生活中,在一切事情上都以诚信为本,做出真正让自己感到自豪的事情,凡事以信誉取人。
曾国藩家训启示心得(精选3篇)【曾国藩家训启示心得第1篇】家书是家人之间来往的信件,通常是身在异乡游子平安与否和近来情况的。
家书不仅仅是家人之间的联系纽带,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股有效力量,是古代优秀家庭教育的缩影。
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了曾国藩书写的家书近1000封,分为修身【曾国藩家训启示心得第2篇】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因为其原文多为古文,理解起来非常晦涩难懂,只能对着译文慢慢地啃,所以阅读速度提不起来。
直到读完整本书,才知道书信内容可分纳为三大境界“孝、劝、教”,也对曾国藩在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有了粗略了解。
曾国藩从小在儒家圣贤思想的影响下成长。
因此,他治家治学的思想都是从儒家思想而来,其美育思想也是如是。
“仁爱”是儒家美育思想的核心,起初主要是指家庭血缘关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亲相爱,晚辈尊重敬爱长辈之意。
后来孔子提出了仁者。
爱人的思想,将“仁爱”思想发扬光大变成了一种推广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博爱之心,以“仁爱”为基础的儒家美育思想也随之产生了。
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的曾国藩,在对他的家人们进行教育时,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仁爱的思想。
例如,“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乃真大学问也。
“在曾国藩看来,学问不局限于书本之中,像仁慈、孝悌所体现的“仁爱”才是日常生活中的大学问,他希望子弟在家庭生活中践行仁通过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和睦的家庭人际关系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一贯重视修身养性,认为在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晚清社会,尤其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他讲求立志。
人要自强自立,最重要的是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00字(推荐3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00字【第1篇】曾国藩是晚清中兴之名臣,近代圣学之儒宗,“文章道德,冠冕一代”,被后人称“半个圣人”。
读《曾国藩家书》可以深刻体会到曾文正公在“修身齐家,治兵用人”等方面的成就,亦可以深刻感触到曾文正公不懈奋斗的一生。
十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他成就了自己,也扶晚清大厦之将倾,最终虽未能出将入相,但亦可称得上一代之名臣儒宗。
首先,在修身方面,讲求“勤敬”,勿傲勿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且要做一个“劳谦廉”的君子,后来又讲“倔强明强,崇俭虚心,豁达冲融”等内圣之法。
其次,在治学方面讲究“专恒”,曾文正公说:“用功譬如掘井,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
”在读经史方面,他教育子弟:“要计划好,每天至少读二十页,不必穷尽经义,避免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情况,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未能读完十三经。
”教育子弟用功读完经书。
他还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第三,在治家方面。
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有持家八字决:早宝考扫书蔬鱼猪。
还讲,人生并不是总以功名为第一,孝劳亦可也。
教育子弟间和睦时讲,“未闻有兄弟不和而家业兴旺者,未闻有兄弟和而家业不兴者”总之,治家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第四,在用人方面。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时,凡是自己亲自带领打的仗,是“屡败屡战”,而凡是他手下大将打的仗多数都是胜利的。
石达开曾经评判曾国藩:“虽不善战,而能识拔贤将,规划周密,起事以来未曾闻也。
”曾所编《冰鉴》即是观人识人之书。
曾国藩的经世致用之学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问源泉。
若能善学善用,则对我们来说将是受用无穷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00字【第2篇】闲暇之余,总会拾起《曾国藩家书》,品读中,得以仰望“修、齐、治、平”的心灵世界,得以感悟为人、治学、处事的智慧哲学。
而曾国藩的集大成也是对自身经历坚持“自省”的积淀。
说到此,便想到朋友一篇文章中所写“人生的每段经历都不会是浪费,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会让你看到许多不同的风景,会增加许多色彩斑斓的记忆”。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5)
我读了《曾国藩家训》,受到了深刻的感受。
在书中,曾国藩倡导维护家庭、孝顺父母、勤劳耕耘、报效国家,弘扬勤恳敬业、珍惜时间、勇敢担当、节省节流、重视保护自然环境等等传统美德。
他还倡导要努力奋斗、勇敢担当,以实现自己在生活和社会上的价值实现和梦想实现。
从《曾国藩家训》中我受到了一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思想。
他强调人们要孝顺父母、奉养祖宗的典章原则,把家庭过把自己的精神源泉。
他坚持勤劳勇敢,要把自私自利隐藏在心底,取得社会的尊重,表现出责任心,为社会尽心尽力。
另外,他还认识到时间是宝贵的,因此他要求大家要善用时间。
他认为,时间是财富,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的手段。
他劝导大家在一天的时间里,把工作事情仔细谨慎地完成,并尽可能利用剩余的时间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
最后,曾国藩还强调了要珍惜自然的重要性。
他还号召人们要节俭,不要糟蹋自然资源,勇敢捍卫环境和自然,保护好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从《曾国藩家训》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年轻人要坚守良心,遵循传统美德,不忘初心,努力拼搏,勤劳苦干,乐于奉献,把时间充分利用,珍惜环境,让人人都能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由。
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1利用十余天的时间读完了《曾国藩家训》,对曾国藩的成长过程与为官的经历有了浅显的了解,更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原以为《曾国藩家训》是对其子嗣的教诲篇章,细读书卷才知,作者黄西华利用曾国藩的毕生经历解释着“曾国藩家训”的内涵。
这不仅让我了解了曾国藩家训的内容,更让我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看到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学。
原来曾国藩并不如我想象中的聪明,他原来是个典型的“笨小孩”,记忆力也不是很好,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的地位。
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有着普通人身上的优缺点,曾经也是个睚眦必报之人,但遇到良师后,坚持写日记并反省自己的行为,才有了后来出众的曾国藩。
毛泽东同志很佩服曾国藩,这让我想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不是就源于此呀?他的毅力是惊人的,是常人所不具备的,一是坚持写日记,一日不落;二是戒烟成功,虽然戒了很多次,但最后还是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戒烟成功;三是每天读书,没有一日不读书,即使晚年视力几乎丧失也没有间断。
读到为学篇之教子读书成大器,也是本书最后的章节,提到: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这也是我要学习之处。
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2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
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
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曾国藩是清朝末年有名的大臣、战将,同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家庭教育家。
他写下了家训,以指导自己的后代和后代的子孙。
曾国藩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曾国藩家训时,我深受启发,认为该家训是一个人应该遵循的良好生活准则,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和品格。
曾国藩家训首先强调诚信守信。
他说:“忠诚可贵,诚信最高。
”这时期的社会环境比现在严格得多,人们是非黑白分明,而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假冒伪造,欺骗行为。
但不管怎样社会形式的变化,诚信道德在人们的心中都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
如果我出门的时候忘记带钱包,我并不会因此进去商店行窃而是会努力想尽办法解决。
我相信这样做不仅会让别人心悦诚服,还可以帮助我强化自己的人品,更懂得如何去关心别人,让自己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
其次,家训强调要重视每一件小事。
他说:“修身之道,在小事上绵绵不绝,不可不慎。
”我们吸收的营养成分、教授的知识点、交朋友时的表现,等等,都是我们生命旅途的小事。
这些小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们进入我们的生命,却能深刻影响我们的品格。
因此,我们应该对每个细节感到高度关注,从小事做起,在多次积累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品德素养。
此外,曾国藩家训强调要注重历练。
他说:“万物易成,唯有真才实学不可假借。
”当一个人没有实力和能力时,他无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
因此,我们应当不断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勤奋努力,通过锤炼外部环境和内部人格来发展个人才能。
只有真正的实力才能让我们在不停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位置,成为人生胜利者。
最后,曾国藩家训提醒我们要崇尚大道。
他说:“道理真诚、虚心受教,能两全其美。
”道理加上品质就等于成功。
想要追求真理,就必须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指导。
只有真诚、虚心,才能避免合理和合理规避的误区,以及遵循更高更远的目标,获得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曾国藩的家训是一本经典,它的价值在于对我们当前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每一步给明确的指导,提供了孜孜不倦,踏实努力,形成个人品格的路线和方向。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_1
《曾国藩家训》是曾国藩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文字,被誉为“中国式的英雄精神之父”。
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曾国藩的家风和仁慈的理念,以及他对于子孙后代的深情呼唤。
他教育子弟的关键在于“不恃权势,不畏艰险;不图世俗,不趋势流”的理念,即要正直而又勇敢,克服世俗诱惑,不随波逐流,要顽强不屈,勇往直前。
曾国藩也坚决主张,要学会厚德载物,乐施财物,淡泊名利,且心存善念,行义良言,以表现出良好的道德标准。
曾国藩也坚持认为,生活中要尊重常理,绝不追求荒谬的事,而是懂得有效利用常理去指导道路。
另外,要以智慧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不要困于个人的意志,要多向他人咨询才能知道事物的根本。
最后,曾国藩还提出,要坚持以爱心去做事,无论做的多么大的事情,也要看重一点细节,才能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总的来说,《曾国藩家训》蕴含着曾国辉的仁慈意志,我们应该学会以一颗温柔的心,一份虔诚的精神去理解和实践这些文字,以此传承下去,做一个拥有正义之心的人。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曾国藩是清末名臣,以其清廉守正、尊师重道的为人处世之道而著称。
他的家训也被广泛传颂,被誉为“曾氏家规”,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也一直被人们传颂流传。
读曾国藩的家训有感,心中感慨良多,重整自己的生活规划。
一、学习态度曾国藩强调“学习勤于问,问则能明;不惮卑微,卑微则能识。
学而务实,实则能成。
”这样的态度,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学校里,我常常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问问题,也因为自以为聪明而觉得不需要辛勤努力。
但是,我发现这种学习态度只会让自己愚昧无知,思想陈旧,没有向前发展的动力。
因此,曾国藩的这种“敢问、勤学、务实”之道,将成为我的学习指南。
二、处世立身曾国藩的家训中,强调“身明心亮,不从流俗,不失为人正道”,这让人想起了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在社会面前摇曳多姿,庸俗无知,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做到真正有自我、有正义感的人。
只有时刻提醒自己,维护内心的平衡、一心向善,才能走出浮躁、误入歧路的误区。
三、行为修养“与人和睦,有礼而有节”也是曾国藩的家规之一。
新时代,道德的破坏和预备崛起,让这样的修养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在生活中,我们更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礼貌地待人接物,尊重别人的权利、信仰、背景。
唯有这样,才能依循公平正义的尺度,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社会。
四、家庭责任曾国藩的家教思想,更是强调了家庭责任的意义。
父母都会尽自己所能,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专业的知识和经验。
而子女更应该尊重父母、感恩父母,在生活中懂得回馈和照顾家人。
让亲情的温暖,团结着每一家人,准备迎接未来。
五、社会责任曾国藩在家训中也提到了社会责任。
作为公民,应该履行各自的责任,对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爱国、服务、奉献的精神,应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得到体现、传承。
只有不断地践行,我们才能够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将责任之火传递下去,让爱心和真挚成为公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国藩的家训,始终是我们追求人生目标的一大驱动力。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2)
《曾国藩家训》是曾国藩所写的一部经典的散文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精华。
书中所记载的家训,不仅适用于当时的清朝皇室,而且还适用于当下的世俗家庭,可谓是极具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文字精华。
从读这本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上古时代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孝道至上、仁义必行、忠孝难期等原则对于社会秩序稳定所起着积极作用。
此外,读《曾国藩家训》还让我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促进一个家族向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个家庭维持着一定的家风和传统的重要力量。
因此,家长们必须珍惜家庭教育这项工作,用不同方式给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仁义道德,让好榜样给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养成,不断地锤炼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让孩子们把真理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以道德自励自强!。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第一篇:我最近读了曾国藩的《家训》,让我深受启发。
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家训是他传承家族美德的总结,也是他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体现。
在曾国藩的家训中,他强调了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父母的教育职责。
他不仅要求我们要尊重父母和敬爱长辈,还要求我们要积极向上,要有创业精神,要勤劳兴业,不浪费时间和精力。
他说:“家世不可以凭空想象,而要靠人一代一代的劳动积累。
”这句话让我深刻理解到只有在自己的努力下,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曾国藩的家训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他要求我们要忠诚,要诚实守信,要有公德心和家德心,还要有人德心和天下德心。
他坚信人类需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尊敬和信任,而人的品德教育从家庭开始。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做出优秀的事情。
我相信,曾国藩的家训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应该学习和模仿他们,坚定我们的信念和推动我们的梦想。
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能够造福人类的人,成为一个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人。
写作重点:1. 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 提出家庭责任和义务,以及父母的职责。
3. 重视品德教育,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高雅,表达清晰流畅,具有鲜明的个人思想和感悟。
同时,文章贴近生活,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写作语气较为正式,符合严谨的学术写作风格。
作者多次强调个人感想和认识,并对曾国藩的家训进行了较全面深刻的分析。
第二篇:曾国藩的《家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宝典。
他对人生做出了深刻而独特的阐述,捕捉了他的个人见解和学识。
他的家训深刻地教育了我们如何做好人,如何养成好习惯。
在曾国藩的家训中,他首先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
他要求我们要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家庭,忠诚于自己心中的信仰。
他认为,忠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质,它可以激励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读《曾国藩家训》心得体会《曾国藩家训》是曾国藩世袭家族法宝,也是他对子孙后代的教诲和思考。
这本书内容深入浅出,既有对家庭生活的规范,也有对个人修养的引导,更有对为人处事的指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悟,从中体会到了曾国藩在为官、为人、为家庭着想的价值观和原则。
下面是我对《曾国藩家训》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曾国藩家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教育的基石,父母应该尽责教育子女,传授道德修养和人生哲学。
书中提到的一句话:“普教世子弟,根本民族福祉”,深深地触动了我。
家庭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一个有品德和责任心的后代,是每一个父母都需要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出了培养子女的方法,他强调要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实践和工作的态度,注重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际关系。
这些观点和方法对我来说是很有启发的,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品德和素养,注重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能力培养。
其次,曾国藩家训对个人修养也有很深入的探讨。
他强调人们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追求内心的真善美,注重磨练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书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曾国藩一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他对后人的教诲。
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修身养性,与家人和睦相处,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这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个人修养的理念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力求做一个有修养和高尚情操的人。
另外,曾国藩家训强调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
他认为处世应该谨慎、稳重,不能随意妄为,更不能做出伤害别人利己的事情。
他强调了诚信、守信和廉洁奉公的原则,强调了尊重和关心他人的态度,强调了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曾国藩在官场历练和为政治而生活的过程中深知为人处事的难度和重要性,他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并写成家训,希望后来之人能够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在这方面,曾国藩的教诲深入浅出,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智慧,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法。
《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训》一千年前,一位儒家学派的一代大师孔子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而在一百多年前,又是同样一位身怀着儒家学理念的智者站在历史的风头浪尖上,将儒家的思想贯彻得淋漓尽致,《曾国藩家训》。
他用他的赤胆忠心,为当时在炮火连天的中国点燃了星星之火,将中国引领向世界,向世界看齐;他的人才观念更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学习方法更为后代的我们树立起了一座永久的丰碑。
翻开《曾国藩家训》,领略曾国藩一生的旅程。
从一个普通的小孩到一代大儒,曾国藩经历了许多许多,又是什么使得他变得如此成功?我想说是他的那种勤奋和那种坚持反省的心态。
曾国藩每天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将体会和心得记录,他的一生都这么坚持下来,一直到他连笔都握不住仍在写日记,这是一份珍贵的坚持。
他曾说过:“非傲即惰”。
人的一生不能太骄傲,同样也不能太懒惰。
他的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教育了他自己,更教育了后来者,他为我们后人树立了一个永垂不朽的学习典范,资料共享平台《《曾国藩家训》》(s://..)。
曾国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教育方法,更在于他对中华民族的宏大奉献。
有人曾说过曾国藩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既是同治中兴第一名臣,又是卖。
我想说莫让那点滴的瑕疵遮没了他的热诚之心。
30万湘军立克太平天国起义军,他的“神州第一幕府”更是培育了无数的有才之士,李鸿章、彭玉麟等报国志士都是出自于此。
他博大的胸襟更是换来了无数的人才蜂拥而至。
容闳、李善兰等都为他尽心竭力,江南制造局是他们的杰作,中国机械厂是他们的结晶,更是中国科技史上一道绚丽的里程碑。
洋务运动是他的.峥嵘里程,忠君报国是他此生的使命,他的一生也因此而精彩。
有人说林那么徐是“晚清政坛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我同样可以说曾国藩是“晚清科技史上一道跨时代的微光”,照亮了那正沉睡的熊狮中国。
那道微光是永久的,他决然站立在晚清中国的巅峰,默默地说到“举世浑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不愿用死来换回国人的心,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他发愤图强,为中国翻开了崭新的一章,我们将永远深深记住他。
中原油田职工读书成果发布之
感悟曾国藩的工作学习之道
最近单位人员一直在传看《曾国藩家训》一书,读到深处我不禁被曾国藩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所打动,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儒学大师,为官,他清正廉明,兴洋务,重机械,创建中国第一个机械制造厂——江南制造局;为帅,他招团练,组湘军,东征西讨,平复内乱,使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又得以延命数十年。
我们不仅要问,成就了这样丰功伟业的曾国藩,平时是怎样工作学习的,而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质,会对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就是我的一点收获。
一、要“恒”,就是要有一颗恒心
年轻时期的曾国藩也曾有过很多麻烦,也曾令其特别苦恼,比如其中特别困扰他的一件事——戒烟。
“还在书院读书的曾国藩,由于周围朋友的影响,养成了抽烟叶的习惯,一时间烟瘾大的惊人,他也知道这不是好事,但经过几次的努力,还是无法摆脱烟瘾的折磨最后功亏一篑,曾国藩也十分懊恼,在一次因为吸烟被疼爱他的书院校长痛骂之后,曾国藩终于下定决心,痛定思痛,一定要摆脱烟瘾,他每天将自己的学习生活搞得很充实,不与其他烟友来往太密,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终于战胜了烟瘾。
”曾国藩在家训
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但有恒,无事不成。
”这句话也是对上面故事的有力诠释。
作为基层工作者,在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与困难,比如在综合治理工作中,清理居民门前菜地,拆除小区内的乱搭乱建等等,在做工作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来自一些居民的阻力,如果我们知难而退,不敢向前,那么对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将极为不利,所以我们不能退缩,不能遇到阻力就退缩不前,要想创造一个文明的和谐社区,就必须要像曾国藩“戒烟”一样,保持一颗恒心,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那么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难住我们。
二、要“学”,就是要保持一颗不断学习的心
曾国藩不但养成了三十多年坚持记日记习惯,而且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之所以被誉为继宋代朱熹之后第一个儒家大师,晚清文坛的文学领袖,都与他爱读书,爱学习有关。
其实小时候的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他是个“笨小孩”。
“公元18 26年隆冬的一个深夜,十五岁的曾国藩在认真的背诵着一篇不太难的文章,然而就是这篇不难的文章,让年少的他一直背诵到了第二天的凌晨,但还是磕磕巴巴。
不过让人更可笑的是,在他家的房梁上,一直趴着一个贼,本以为这个孩子背的课文并不难,等他背熟之后好行偷盗之事,但就是这个大智如愚的曾国藩,让这个贼在房梁上睡了一觉又一觉,眼看就要天亮了,这个贼一拍大腿,不偷了!但还是气不过啊,毕竟没有得手嘛,于是便从房梁上跳下来,对着还在磕磕巴巴背课文的曾国藩一顿大骂:“就你这样的笨蛋还读什
么书啊?这么简单的课文一宿都背不下来,还活着个什么劲儿啊你。
”说完,在曾国藩面前流利的将那篇课文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这个小故事虽然有点好笑,但说明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日后的成就,并不是他聪明,而正是他的努力和不断学习。
在日常的工作中,单位是不是也要像曾国藩一样,经常组织学习,不断为员工充电呢?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要到了群众来找你办事之后,才知道这个不懂那个不明白的,不但自己很尴尬,而且百姓也不满意。
所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才能准确的为居民答疑解惑,服务居民。
三、要“勤“,就是要雷厉风行,不懒不惰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出”五勤“,分别是手勤、脚勤、口勤、脑勤、事勤。
”曾国藩在家训中也一再要求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定要做到“不懒不惰”,虽然他已经位极人臣,家族势力在湖南当地也十分显赫,家里佣人丫鬟一大堆,但他还是要求曾家所有的男女老幼每天必须清扫自己房间,然后为所有人都划分了自己的清扫区,必须按时清扫,自己也以身作则,虽然公务繁忙,但每天早起还是坚持清扫自己的卧室,扫扫地,叠叠被等等,曾家人也都按照他的办法去实施,不但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习惯,而且还保持了身心的健康。
作为基层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就是为居民多办事,办实事。
特别作为居民管理者,小区的环境好坏,居民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好的环境要靠平时的营造,小区的和谐稳定,文明氛围,要靠日常的宣传教育引导,还要未雨绸缪,及时发现不
文明行为,比如乱扔垃圾和私搭乱建等。
必须及时找到住户,将问题解决,以免问题矛盾扩大化。
曾国藩在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断无易处之境地,人间哪有空闲之光阴。
”既然没有空闲的光阴,那我们更要“戒懒戒惰”,以更加充沛的热情履行好为居民服务的职责。
四、要“柔”,就是处理事情要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精神
这是一种经验,也是内心是否强大的一种体现。
我们工作中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些事是我们乐意处理的,也有些事是我们不愿去处理的,比如说民事纠纷中有的人胡搅蛮缠等等,但无论是愿意的还是不愿意的,曾国藩告诉我们都要“多化解,少拒绝。
”就是要用智慧去化解,而不是直接回绝他人。
直接回绝不但会激化矛盾,而且也不利于辖区的稳定团结。
有一个例子,虽然不是发生在曾国藩的身上,但却是这个观点的一个有力佐证。
“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名字天下皆知,而其中的嵇康更是世间少有,不但才华出众,而且相貌非凡,身为司马氏集团得力干将的钟会,特别欣赏嵇康的文采,钟会自己完成了一部作品,想请嵇康给写个“序”,但几次登门都是“尽兴而来,败兴而归。
”有一天,钟会带领他手下的很多文人一起来到嵇康的住所,直到钟会一帮人走到跟前,正在打铁的嵇康仍然视而不见,钟会感到非常羞愧,正要转身离开,此时的嵇康突然说了一声:“你何必自讨苦吃呢,我是不会帮你的。
”这一下让钟会在众人面前一点面子也没有,只好灰溜溜的走了,人虽然走了,但是仇恨还在,终于钟会抓到一次机会,将嵇康斩首示
众,虽然当时三千太学生跪地请愿,但钟会仍然没有手下留情,杀死了大学士嵇康。
”可以想象这件事对钟会的内心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啊,让钟会不顾太学生的请愿,毅然杀之而后快呢?就是因为嵇康在处理这件事上执拗的态度,如果他能用一种更加柔和的方式去处理,那么,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了。
这个例子虽然严重一些,但也很说明问题,碰到事情不能硬碰硬,要用四两拨千斤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将外力化解为最小,然后找到最合理的解决办法,这才是我们这个工作责任的核心所在。
通过对《曾国藩家训》这本书的阅读,使员工学会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用他教给我们的智慧去工作学习,为辖区的居民牟取更高的福利,是我们每个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
特别是今年,社区提出了“建成美丽的家园”的工作目标,将民生工程列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基层单位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辖区居民提供一个和谐美满的生活环境,一步步的将民生工程改善为民心工程。
只有这样,社区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居民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