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多篇)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7
太空授课观后感7篇最新太空授课观后感1今日,老师让我们看了王亚平阿姨在神舟十号在太空中给我们太空授课,授课重点是让我们了解太空。
专家给我们演示了在地球上,小球来回转动,王亚平阿姨在太空上却不能转动小球,小球只能往上飞。
在太空上陀螺飘在空中转,而在地球上只能在地上转动。
在地球上给气泡充气会爆炸,而在太空上汽泡充气不会爆。
王亚平阿姨说:“要是始终站在飞船上不动很长时间,就不能飘着走了。
”有的网友提了建议:人在太空中会不会长高,在太空中大小便怎样处理……一些问题。
我们陈老师说:“你们也可以提一些问题写在博客上。
”我提一个问题:太空中会有蚊子吗?盼望大家能过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今我们宏大的祖国,实现了这个愿望,科学让我们变得更强大,真是一次有意义的课程。
最新太空授课观后感2自3名航天员于6月13日进驻天宫一号后,多项空间科学试验和技术试验间续开展。
其中,即将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受到广泛关注。
神舟十号放射胜利了,这次,神舟十号依旧带了一名女宇航员上天,还首次进行了一次太空授课。
我们看到奇妙的外表张力,好玩的水膜,剔透的水球。
太空,制造特别妙的现象,真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摇摆;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试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改变,那种奇异感便更加直观。
太空照片观察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沟通竟然也实现了!赞叹!我们都用心的看着神舟十号的航天员王亚平在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最终还与地面师生双向互动沟通。
我觉得这是我上过最好玩的的课,这次太空授课让我学习到了特别多的学问,我觉得特别的快乐。
最新太空授课观后感3今日慕名看了太空授课视频。
说实话原来对物理很感爱好的,常常幻想可以在一个灰暗的大教室里,拉上窗帘,点一盏灯,做一些稀奇奇怪的试验。
王亚平太空授课视频观后感5篇观看《太空授课》后,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新一代航天员一定会再为我们的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出我们的最大力量!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太空授课观后感2013年6月20日10时,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国首次在太空中为中小学生授课。
主讲为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
6月20日这一天中午我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演。
本想着学校今天上午会让我们观演,可等待了一上午,却落了一场空。
开始了,开始了。
亚平老师的讲台是用太空自行车改造而成,而在她的脚下,用两个东西在固定着她的脚,使她可以站着为我们讲课,否则她可能就得飘在船舱里为我们讲课了!身为神十指令长的聂海胜,在刚开始就为我们表演了空中打坐。
只见聂海胜同志正享受大家的掌声时,亚平老师轻轻一推,聂叔叔就从这一头飘到了那一头,姿势滑稽得很,令人忍俊不禁。
讲课正式开始了,第一个实验就是怎样在空中测质量?亚平老师首先提问了,在地球上我们是如何测质量的呢?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是可以用天平测量,有的说是可以用电子称来测量,还有的说是可以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测量可这些在失重太空中,统统都不可行。
在太空中如果宇航员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要怎么办呢?接着亚平老师就演示了在太空中测聂叔叔的质量。
只见聂叔叔牢牢地握住了一个仪器,亚平老师把他和仪器使劲往后拉了一下,接着聂叔叔就重重地撞了一下,仪器显示出聂叔叔的体重74公斤。
这其实主要是利用了太空专用质量测量仪和一个能测出物体加速度的系统。
然后根据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这个原理,从而算出聂叔叔的体重来。
亚平老师接下来还为我们演示:单摆运动、陀螺,以及与水等液体有关的演示。
在这几个演示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单摆运动了。
只见聂叔叔递给了亚平老师一个小支架,亚平老师将支架上用线连接柱的一个小球拿在手里,并且转动轴,慢慢松手,结果小球不仅没有往下掉落,反而往上走了,而且到了一定高度就静止不动。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想5篇600字神舟十号飞船20__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道飞行十五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1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这次,神舟十号将会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
作为学生,我感觉到我们非常幸福,因为这次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将会在天宫一号为全国的中小学生们开展一堂非常有意义的太空授课,我们都在翘首以盼太空授课的到来,太空授课的时间为20XX年的6月20号。
20号早上10点许,中国的第一次太空授课正式开始。
首先,王亚平、聂海胜两名宇航员为我们展示了在太空中“打坐”。
在失重的情况下,宇航员可以轻易地在空中做出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同学们都看得很入神。
随后,三位宇航员进行了五个实验,分别是:打开“箱子”测质量、神奇单摆做圆周运动、陀螺轴向不变向前飞、“水膜”内嵌入中国结、普通水变身“魔法水球”。
在这次太空授课过程中,同学们和老师都看得津津乐道,大家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虽然我们不是很明白其中的一些实验,但是,我们还是对这些科学现象保持着非常高的求知欲。
太空授课完成后,同学们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们为宇航员感到自豪。
听老师介绍,宇航员在太空中是失重状态,他们要保持锻炼才能避免肌肉萎缩。
我想对这三位宇航员说一声谢谢。
他们为了人类的航天事业而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向着未知的太空不断去探索,为科学世界添砖加瓦。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220__年6月20日,这是一个令许多热爱科学、向往太空的人们激动的时刻,神舟十号上的航天员们将在太空中为大家进行授课。
我们也没有忘记,美国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也曾想在太空中为学生们展开人生中精彩的一课,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光荣的女教师却随着“挑战者号”陨落在了茫茫太空。
今天,中国的三位英雄航天员实现了她的梦想。
授课航天员分别是女航天员王亚平,男航天员聂海胜,由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们在浩瀚的太空上为我们讲授了精彩的一课。
最新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精选7篇)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篇一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荣耀归来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载着三位航天员顺利升空,中国人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又将向前迈进一大步,为“圆梦九天”再立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千年等一回。
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到司南、孔明灯,我们从飞天梦中看到了浪漫瑰丽的想象,也经历了从零到一的突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们对梦想的坚守,也是我们对梦想艰苦奋斗的初心。
从浪漫的想象到朴素的探索工具,是中国人丈量梦想的脚步,是中国人敢想敢做、善作善成的生动注脚。
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它是探索发现新事物的眼睛;一个民族也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它是想象转化为成果的唯一途径。
星河滚滚入梦来。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把感性浪漫升华为科学实践的民族,从“玉兔何年上月宫,夜间捣药特无踪”到“嫦娥三号”驶抵月球表面;从“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
在极富感情色彩的诗句中,我们找到了对飞天梦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表达,从一件件大国重器的问世中,我们找到了代际间的精神传承与接续奋斗,那是航天精神中的浪漫延续。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
从巾帼不让须眉的王亚平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吃苦的坚韧精神;从频繁调动重新清零、从头开始的叶关富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战斗的拼搏精神;从为国家需求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领域完成多项首创工作的王希季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攻关的探索精神;从胸怀祖国,放弃国外优渥待遇,突破重重困难,登上归国航船的钱学森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奉献的无私精神……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代科学家脚步不歇,不畏艰难,义无反顾投身航天事业,他们凭借着对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一以贯之,一路闯关夺碍,用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默默耕耘,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浪漫坚守中,将科学的“荒漠”变“绿洲”,创造出航天事业的累累硕果,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传唱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还将继续鼓舞和推动更多中国人迈入探索太空的大门。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想5篇篇一王亚平老师在趣味性与实用性完美融合的课程中传授教学理念,让我们不感到时光变迁,一下子就走进了太空的世界,对天文历史的由来、星座的出现与含义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大脑中的这段有趣的知识不但成为记忆的宝藏,更加多时候给我们带来安稳以及健康的状态,提高我们的观察力、提升我们的认知力,就能发现宇宙中的非凡。
此外,王亚平老师还利用科技工具带来太空交互式体验,踏上虚拟宇宙之旅,探索神秘的太空存在,也教会我们要更有效率的学习现代科技化的宇宙存在,而它背后既有一股深沉的研究能力,又蕴含着智慧和洞察力,给大家带来太空科学新的认知,展示太空中众多惊喜和天文常识。
篇二王亚平老师的趣味太空授课给我的感受是十分的新鲜有趣。
从历史背景开始,将太空课题仔细做了剖析,从历史上的文献和古代著作里提取当时时期记载的太空上出现的现象,更加深入地反求出现象背后的原因等等,让我们领略历史上逐渐形成普遍感知的太空知识,也能够在将来的探索旅程中对现象的归类做出更加精准的定位与研究。
此外,王亚平老师还用实践实验、视频展示等形式,将太空课程简洁传达,让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能够立即运用知识到生活中,而不是进行枯燥的理论练习,参与课程学习的心情也愈发愉悦,宾至如归!篇三参加了王亚平老师趣味太空授课,让我收获颇丰。
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太空知识,从太阳系来看太空,像是置身其中,可谓是妙趣横生,也明白了大自然有在我们身边、游走于万物之中,引导我们了解宇宙中注入活力的五大能量,而它们又如何影响着天文发现和细节,到底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启示?这些知识的探究使我们更感兴趣,思考宇宙的秘密,而体验到真实的太空,有了更多的特殊认知,同时,还有解答层出不穷的谜团,赋予了更多的无限可能性,以及超越自我的宇宙惊喜,令人眼前一亮。
篇四看完王亚平老师的趣味太空授课让我们受益匪浅,我对太空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在太空中有这么多种现象,比如月球潮、星空、南极灯、极光等,它们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老师还介绍了当今科技仪器的发展,比如望远镜、宇宙望远镜等,它们都用来干什么?看书学习是有固定的步骤和方法,如何做才可以有效地学习呢?老师通过课程深度讲解,让我们把太空知识串联起来,把它们融入到课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让我们熟悉它们,加深印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到课堂中,更快更好地去学习太空知识。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7篇)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7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看神十航天员太快授课活动,这真是令人激动的一件事,这次的课堂很特别,当然让我感觉很好。
观看了这次的神十航天员太快授课之后,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到科学实在是太强大了。
在这堂课上,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陀螺了,只有这个旋转起来的陀螺在地面和太空中的状态不会改变,而其他的东西都让我们大跌眼镜,都是一些我们在生活中根本无法看到的现象,对于太空探索的步伐还在继续,我希望未来,我也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能够去探索浩瀚的宇宙,探索神奇的外太空。
我要更加的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能够探索宇宙。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今天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日子,更是中华人民值得骄傲的一天。
因为我们即将会上一节非比寻常的课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
在清晰的电脑画面上,我们能看到三位伟大的航天员正准备给我们上一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程。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
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
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
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太空授课观后感观后感观《宇航员王(小编推荐你关注:)亚平太空讲课》有感作者:崔嘉元今天,我观看了《王亚平太空讲课》的视频,讲的是一些太空中奇妙的现象,看后让我大开眼界!在天宫一号里固定一个小支架,支架上有一条长绳子绑着一个小珠子,用手将小珠子拉到一边,放手后,不是像在地球上一样来回摆动,而是悬在空中;只要轻轻一推,就能旋转起来,听妈妈说这个实验是因为小球失重,所以才旋转起来。
像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膜变水球实验”——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金属环放到水袋里(宇航员在宇宙喝水的袋子)沾了一层水,金属环上竟然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别看这层水膜这么薄,它可是能拖住一个很重的东西,中国结放上去都压不破,然后,王亚平老师往水膜里注水,过了一会儿,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水灵灵的大水球,水球里有一些小气泡,王亚平老师把小气泡吸走,往大水球里注射了红色的液体,最后,原本水灵灵的大水球竟变成了红色的大水球。
太空真奇妙,让我们继续探索下去吧!探索出宇宙更多的奥秘。
第二篇:太空授课观后感6月20日上午十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天宫一号上进行太空授课。
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也是全球第二次太空授课。
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举国瞩目,不仅是全中国中小学生的一件盛事,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件盛事。
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200?年美国女宇航员摩根进行的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会有什么奇妙的景象。
虽然这五个实验看起来很普通,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当有同学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时候,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都是从地球带上来的,飞船上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
王亚平事迹太空授课观后感7篇王亚平事迹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神舟十三号的直播。
其中令我觉得最神奇的就是:宇航员王亚平阿姨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没有浮在水面上,而是固定在了水中,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我非常好奇这是什么原理。
当我听了王亚平阿姨的讲解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在太空中是没有浮力的,所以乒乓球不会上升。
还有在太空中时,人们可以在宇宙飞船里飘来飘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呀,人在太空中会处于失重状态,当人进入太空之后,与地球的距离就会变大,与其他天体的距离就会更加接近,各个天体对人体的作用力大体相等,在加上没外力的情况下,人就会漂浮起来,以原来的速度继续运行……通过这堂课,让我懂得了许多科学原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太空的奥秘和有趣而神奇的宇宙飞船。
让我明白了科学无处不在和祖国的强大。
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我们祖国科技越来越发达。
王亚平事迹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天宫课堂》的开播让我们近距离了解到奥秘宇宙,也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疑问,满足了我们幼小的好奇,而这正是我无法溢于言表的收获。
你知道为什么乒乓球在太空中不会浮起来吗?太空中的水为什么会成小水珠?在太空中为什么不能正常转身呢?这一系列问题都在观看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乒乓球在太空中浮力消失,所以才不会浮起来;微重力下水表面张力大神威形成了个水膜,且如果再往水球里注入一个小水泡,透过水球观察会形成一正一反的两个像,而这种现象在地球上不会出现;失重状态下飘浮在空中的航天员没有了摩擦力的帮助,转动身体自然就变得很困难。
最有意思的还是在太空站,一天竟能看见16次日出,日出这么美的风景,在地球上却只能看见一次。
这是因为太空站每九十分钟就会绕地球一圈,这个速度真是不敢想象。
对一件事情产生好奇,是成功开始的表现。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并不满足现状,于是开始探寻宇宙,对宇宙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可那就是全部吗?不,我们的探索绝不会停止,追求科学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就此止步。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中国人的太空梦——看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有感一年###班####小时候妈妈就给我讲在地球上的重力到了月亮上就变得很轻。
我们轻松的走路在太空也变成是件很难顺利做到的事。
自从看到杨利伟英雄第一个飞上太空,我越来越向往远离地球的太空景象与生活。
而今神往成真,观看神十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太空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太空授课的内容精彩纷呈,超出了我的想象。
王阿姨一共做了五个试验。
我最喜欢后面的两个:太空水膜和太空水球。
王阿姨先拿出一个在太空中喝水用的饮水袋并将其打开,水并没有流下来,她从水袋中挤出一个水滴,这颗晶莹剔透的水滴悬浮在空中,“为了避免它到处乱飞,我要用独特的方法来收集它。
正好可以润润嗓子。
”说着王亚平阿姨张嘴把飘浮在空中的水滴吃了进去,这实在是太奇妙了!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人惊叹,王亚平阿姨用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里,当金属圈拉出来时,圈上套着一个漂亮的水膜。
当她轻轻地晃动金属圈时,水膜依然结实地黏附在圈上,看到这一幕,我不禁鼓起掌来。
最后的高潮时刻来临了,她将带颜色的液体注入到刚刚制作的水球中,当红色的液体在水球中慢慢地散开,水球由透明变成红色,在镜头里,这个漂亮的水球微微晃动,娇嫩欲滴,不禁让人感叹物理世界的神奇。
在参观科技馆时我也做过水膜的试验,但是水膜很容易就破了。
这是因为在重力作用下,张力小。
而这次亲眼目睹在重力远小于地球的太空中做张力的试验。
让我更加惊叹物理的神奇和深奥。
妈妈说,物理分微观、宏观和宇观。
我对这些概念还不怎么清楚,但我记得妈妈经常说,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有能力去探索宇宙更深奥的秘密。
我知道这不是哄小孩子学好知识的借口,因为我多次目睹妈妈在黑板上写出一大堆我觉得像密码一样的公式,然后告诉学生盖房子修桥梁建大坝就要靠这些理论。
妈妈还告诉我说她所掌握的只不过是物理中的力学分支,而且还只是相对简单的宏观经典力学。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五篇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1】仔细观看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信任大家被航天员王亚平体现出来的航天"巾帼力气'所震撼,我们要从天宫课堂中,吸取奋斗新征程的精神力气,执笔绘就"奋斗长卷'。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逐梦的力气。
追赶星辰、游览天宇是王亚平心中的幻想,对幻想的执着追求,分散成奋斗的力气。
训练的难度高、强度大,不仅考验着航天员的身体素养,更考验着精神意志,从水下训练到离心机训练场,王亚平能吃苦、不怕累,以抱负信念的坚守、脚踏实地的行动、艰苦奋斗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士气推开幻想之"门',汗水浇灌出幻想的花朵,实干铸实胜利的基石,凭借坚决执着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付出锻造出青春幻想。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奉献的幸福。
巾帼不让须眉,王亚平为圆满完成航天任务,在备战的日子里从不懈怠,主动放弃了休息与消遣的时间,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航天事业中,心无旁骛地进行训练,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她这样说:"能够享受多彩的生活是一种幸福,被祖国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为国奉献是最大的幸福,至诚报国是我们心中的使命,也是肩上的责任。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学习的欢乐。
在担当航天员这项工作时,王亚平付出了很多高于一般人的努力,勤奋学习、刻苦训练积累出了成长的"高度',能够适应高强度的训练环境,精彩解决各种突发问题。
王亚平在学习中成进步步,让幻想从"萌芽'到"绽放',在学习成长中适应环境、克服困难、调整压力,成为精彩的航天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学习,是党员干部把握工作技能、实践方法、进展阅历的途径,是不断推动事业进步的力气。
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2】2021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托举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放射中心点火升空。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五篇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仅供参考。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一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
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
其实,太空授课并不是我国航天员的首创。
早在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就曾经制定了“教师在太空”计划,女教师考利夫被幸运选中。
然而,事与愿违,不仅考利夫没能顺利实现太空发声,就连“挑战者”号因意外爆炸,成为了太空实验的牺牲品。
时隔21年之后,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再战太空,并在“奋进”号内讲授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太空第一课”。
尽管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25分钟,但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人类太空旅程的新篇章。
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
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
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亚平太空授课2022年观后感4篇王亚平太空授课2022年观后感1今日,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我怀着无比期盼的心情去看天宫课堂,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别激昂。
首先,我看到他们喝水的时候,并不是用我们那种一般的杯子,而是用一个袋子,上面有一个吸管来喝水。
我还发觉他们不是刚开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挤出来。
水可以在空中漂移,只要一张嘴就可以把漂移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里。
我了解到是由于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东西才都漂移起来。
随后,他们利用水的张力,把水从水膜做成水球。
给我们讲解了凸透镜成像试验,让我们懂得了凸透镜成倒立的像原理。
通过这次天宫课堂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的太空知识。
他们勇于探究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肯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贡献! 王亚平太空授课2022年观后感2今日下午怀着无比激昂心情,观看课“天宫课堂”,在“天宫课堂”中,通过乘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授课,我了解“太空转身”,“浮力消逝试验”,“水膜张力试验”,“水球光学试验”及“泡腾片试验”,其实在太空中由于没有重力就只能在空间站中飘来飘去,假如你要在太空中走路那么你只能在原地画圈,所以不能在太空中行走。
在太空中,航天员还可以在太空中熬炼身体,太空中的自行车既可以熬炼上肢,也可以熬炼下肢。
以前的航天员回到地球只能被抬着走路,现在有企鹅服是可以应付肌肉萎缩和心血管功能下降。
相信在将来,我们必将能制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多精彩的中国印记。
王亚平太空授课2022年观后感3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但,航天事业,需要后继有人。
太空授课,就是要让孩子喜爱航天,首先要让他们走近航天、了解航天。
进一步激发广阔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憧憬、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忱。
通过天地对话这种授课方式,也把神奇的航天科技渐渐渗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让民众对航天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认知,进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
个人太空授课观后感个人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篇1今天,我在学校上了一趟非常特殊的课,这堂课的老师远在距离我们300多公里的浩瀚太空中。
这位老师就是神舟十号的女航天员王亚平老师。
虽然这堂课主讲老师是王亚平老师,但是神舟十号的另外两名航天员聂海胜和张晓光叔叔都有为这堂特殊的课程出力。
以前我就知道太空是一个无重力的状态,但是无重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我一直都不知道,今天终于有机会看看三位航天员在无重力状态下的样子了,我抱着期待的心情开始认真地听课。
课程的一开始,聂海胜叔叔给我们表演了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只见他先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站稳,然后两脚往上一收,做出一个打坐的动作,但是出乎意料地,他不仅没摔在地上,还稳稳地往上漂浮了起来!接着王亚平老师只用一只手指,轻轻推了一下正在漂浮的聂海胜叔叔,聂叔叔就在空中翻起了筋斗!实在太神奇!王亚平老师这样的神功,看得同学们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原来这就是太空中失重状态下,航天员平时活动的样子呀!每个人都身轻如燕,还能轻而易举地拿起很重的东西,省下了不少力气,真是让人羡慕!太空授课接下来的实验,虽然我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理,可是有趣的实验看得我津津有味,真想快点长大,学习这其中的道理,然后就像神舟十号的三位航天员一样,飞上太空,感受一下无重力的状态!个人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篇2前几天,我们看了王亚萍老师在天宫一号的“太空授课”。
她在太空里做了很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有杂技,陀螺,单摆,水膜,水球,圆周运动。
先说杂技吧。
在地球上杂技要练好久,很危险。
可在太空中,就显得轻而易举,悬空打个滚就可以了。
就像成了大力士,一根手指都可以把一个人举起来。
大家都知道,陀螺是人们小时候的玩具之一,在太空,把它浮在空中并给它一个干扰力,笨笨的陀螺就开始翻滚。
但若是先让它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
“单摆”名字听起来很奇怪,可它在失重状态下是不成功的,但如果给它一个很小很小的力量,它就会做“圆周运动”王亚萍老师做我最喜欢的水膜时,我目瞪口呆。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1在看了今天的太空授课之后,我感触颇深,也觉得十分生动有趣,学会许多知识。
“太空授课”并不是没有先例,但是这是在中国首次开展的特别的教学活动,令许多人倍感新鲜。
在太空中,航天员王亚平女士给大家带来了生动形象的课程,内容包括:太空自行车、收回漂浮的水以及与同学们进行“天地对话”。
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个实验。
第一个便是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单摆实验,而单摆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小到钢琴上的节拍器,大到建筑工程的机器,摆锤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动,而在宇宙却截然不同,再失去了重力的环境下无论将摆锤放在任何位置,都没有了熟悉的往复运动,而是无规则地漂浮。
看到这一幕的不禁大呼出声,因为这只存在于理想环境的现象终于可以亲眼目睹,无疑是一种对眼界的开阔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落实。
第二个则是用圆环制作水膜。
一般的水膜需要借助肥皂水的特性,来形成一层透明的薄膜,而在太空失重环境中,仅仅需要普通的水即可,看见王亚平王老师将手中的圆环分开再合并,便形成了一个水球,并亲切地讲解到:“通过水球,同学们还能看到倒影成像哦!”说完,便眨了一下眼睛,让同学们觉得更亲近了。
第三个实验进行之初我就发现道具是陀螺,黄红相间,很是漂亮。
之间王老师轻轻松手,转了下陀螺,陀螺就一直慢悠悠地翻滚着。
但若是在松手前就给陀螺一个速度,它就会向前或其他方向推进。
两者有明显的对比。
看完这次太空授课,我学到了不仅仅是一些未曾初触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我见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更让我巩固了对过去书面知识的认知,印象十分深刻。
同时太空授课的益处也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课堂,它更能激发我们对太空的向往以及兴趣,使我们从小便有所积累,为将来,为了祖国的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这无疑是会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发展的。
另一方面太空授课也向世界彰显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先进性,对国家在国际的影响及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2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有小梦想,也有大梦想。
太空授课观后感15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太空授课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太空授课观后感※▼【1】太空授课观后感【2】太空授课观后感【3】太空授课观后感【4】太空授课观后感【5】太空授课观后感【6】太空授课观后感【7】太空授课观后感【8】太空授课观后感【9】太空授课观后感【10】太空授课观后感【11】太空授课观后感【12】太空授课观后感【13】太空授课观后感【14】太空授课观后感【15】太空授课观后感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从神舟十号升空的那一天起,我每天都有关注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一举一动。
而今天终于可以观看在天宫一号中的太空授课,近距离地看到在太空中各种有趣的现象。
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王亚平老师利用一个金属圈,先做出一个水膜,看到那个小小的水膜在金属圈中轻轻晃动,这是在地球上完全做不到,真是非常神奇。
而且,这个水膜还非常结实,无论王亚平老师怎么晃动,它也不会破,然后王亚平老师还往水膜不断注水,只见那个薄薄的水膜慢慢变大,最后变成了一个圆圆的大水球!那个水球晶莹透亮,还能在上面看到王亚平老师的倒影,真是漂亮!王老师还往水球注入红色的水,那红色水在水球中慢慢扩散开来,最后充满了整个水球,就像一个漂浮在空中神奇的魔法水晶!没想到在太空中,一些在我们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东西,都能有这么神奇漂亮的一面,实在太有趣了!我回家一定要让爸爸妈妈把今天的太空授课录下来,要多看几次,加深了解其中的奥妙。
返回目录>>>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神十发射成功了,还有一位授课老师,王亚平王老师,这是第一次授课。
我发现王老师非常可爱。
她从水袋里挤出来一滴水,说必须用特殊方式收集它。
我还以为会是什么神秘道具呢。
结果王老师张开口一口把水珠吞了下去。
真是好玩哪!这个有趣的插曲过后,王老师又将一个金属圈从水袋中取出来,这时我们发现本来空空的圆圈内居然有了一层水润润的薄膜,使得整个金属圈好像一个不稳定的放大镜或古代女人梳妆的镜子一样。
王亚平天宫课堂观后感5篇太空授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传媒,以天地互动方式,演示科学实验传授科学知识,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王亚平天宫课堂观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欢。
王亚平天宫课堂观后感1今天,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通过这次观看,让我了解了宇航员们在太空生活的乐趣。
当神舟十三号成功到达太空时,与其一起上去的还有两位宇航员叔叔和一位宇航员阿姨。
还记得之前在电视上看见的宇航员叔叔们的脸总感觉胖胖的,还以为是太空上的饭菜太好吃了。
阿姨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脸胖胖的,哦!原来是因为在太空中人体里的血液是往上流的。
叔叔阿姨还给我们表演了一些节目,比如太空喝水和水里开花。
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水中乒乓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上的,而在太空中,阿姨把乒乓球放在装满水的杯子里,乒乓球没有像在地球一样上浮,而是像石头一样下沉,这就是浮力消失的实验。
这次的《天宫课堂》让我知晓了不一样的生活乐趣,也开阔了我的视野。
同时我也要向太空舱的叔叔阿姨们表达崇高的敬意:“感觉良好”队,您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我长大之后,一定也要向您们一样效忠祖国,为祖国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亚平天宫课堂观后感2在太空中,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太空中生活,有很多都跟在地球生活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天宫课堂》探索太空的奥秘吧!瞧,叶老师是飘起来了吗?其实不是,叶老师在演示走路呢!原来呀,在太空走路就好似躺着睡觉一样,横着的。
这可与地球上大不相同,在地球上走路,没有一点要飘起来的样子,就是正着地走,好奇怪的太空呀!来,我们再来看看太空中转身吧,光靠全身的力气向后转是不行的,必须要用手臂的力气,转身时,右肢要快速旋转,才能转过身来,在地球上转身,只要身子随着脚向后转就可以了。
在太空中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不管你怎么按压,乒乓球最终都会浮出水面。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多篇)
中国人的太空梦
——看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有感
一年###班####
小时候妈妈就给我讲在地球上的重力到了月亮上就变得很轻。
我们轻松的走路在太空也变成是件很难顺利做到的事。
自从看到杨利伟英雄第一个飞上太空,我越来越向往远离地球的太空景象与生活。
而今神往成真,观看神十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太空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太空授课的内容精彩纷呈,超出了我的想象。
王阿姨一共做了五个试验。
我最喜欢后面的两个:太空水膜和太空水球。
王阿姨先拿出一个在太空中喝水用的饮
水袋并将其打开,水并没有流下来,她从水袋中挤出一个水滴,这颗晶莹剔透的水滴悬浮在空中,“为了避免它到处乱飞,我要用独特的方法来收集它。
正好可以润润嗓子。
”说着王亚平阿姨张嘴把飘浮在空中的水滴吃了进去,这实在是太奇妙了!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人惊叹,王亚平阿姨用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里,当金属圈拉出来时,圈上套着一个漂亮的水膜。
当她轻轻地晃动金属圈时,水膜依然结实地黏附在圈上,看到这一幕,我不禁鼓起掌来。
最后的高潮时刻来临了,她将带颜色的液体注入到刚刚制作的水球中,当红色的液体在水球中慢慢地散开,水球由透明变成红色,在镜头里,这个漂亮的水球微微晃动,娇嫩欲滴,不禁让人感叹物理世界的神奇。
在参观科技馆时我也做过水膜的试验,但是水膜很容易就破了。
这是因为在重力作用下,张力小。
而这次亲眼目睹在重力远小于地球的太空中做张力的试验。
让我更加惊叹物理的神奇和深奥。
妈妈说,物理分微观、宏观和宇观。
我对这些概念还不怎么清楚,但我记得妈妈经常说,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有能力去探索宇宙更深奥的秘密。
我知道这不是哄小孩子学好知识的借口,因为我多次目睹妈妈在黑板上写出一大堆我觉得像密码一样的公式,然后告诉学生盖房子修桥梁建大坝就要靠这些理论。
妈妈还告诉我说她所掌握的只不过是物理中的力学分支,而且还只是相对简单的宏观经典力学。
而今天看到的太空试验,让我更加赞叹宇宙的神奇、科技的神奇力量。
更加觉得自己在浩瀚的宇宙中就像一只小小的蚂蚁,个体的能力虽小,不自卑也不放弃,团队齐心合作,就可以创造出奇迹。
我们中国人实现太空梦,需要每一个小朋友的积极参与:热爱科学、勤奋地学习科学!
王亚平太空授课
2014年6月16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我坐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
刻,而且,我还看了宇航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活动
在狭小的太空舱里,王亚平为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小细节,以及在线回答了全国小学生一些太空的小疑问。
这次王亚平的太空授课活动,让我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特点,还了解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并且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理解。
可惜这次王亚平的太空授课活动只有短短的40分钟,不过,这已经让我对太空有了无尽的遐想了,以后,我一定要努力成为一名宇航员。
观王亚平太空授课有感
戴广美
航天骄子王亚平,开拓创新远扬名。
物理课程精设计,水球演示显轻灵。
科研种子太空播,启迪少年激趣心。
独领风骚争第一,中华儿女寄豪情。
江西滕王阁
沧桑千载云悠悠,高阁依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落霞孤鹜齐飞翼,江水苍天共一秋。
敢问诗杰今在否?谁挥巨笔绘江洲。
赏春景
日照江山丽,风吹花草香。
卷帘迎燕子,池暖戏鸳鸯。
太空授课:聂海胜表演”悬空打坐” 王亚平练就”大力神功”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于20日上午10时许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中国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授课实况。
本次授课由王亚平主讲,聂海胜,担任本次飞行任务的指令长。
张晓光是本次太空授课的摄像师。
航天员们现在是在远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实验舱里向大家问好!同学们都知道,失重是太空环境中最独特的现象。
那么首先,让指令长给大家表演几个高难度的
动作。
聂海胜:好,没问题,那我就给大家表演一个“悬空打坐”吧。
王亚平:哎,我还有“大力神功”呢。
观《宇航员王亚平太空讲课》有感
作者:崔嘉元
今天,我观看了《王亚平太空讲课》的视频,讲的是一些太空中奇妙的现象,看后让我大开眼界!
在天宫一号里固定一个小支架,支架上有一条长绳子绑着一个小珠子,用手将小珠子拉到一边,放手后,不是像在地球上一样来回摆动,而是悬在空中;只要轻轻一推,就能旋转起来,听妈妈说这个实验是因为小球失重,所以才旋转起来。
像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膜变水球实验”——
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金属环放到水袋里沾了一层水,金属环上竟然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别看这层水膜这么薄,它可是能拖住一个很重的东西,中国结
放上去都压不破,然后,王亚平老师往水膜里注水,过了一会儿,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水灵灵的大水球,水球里有一些小气泡,王亚平老师把小气泡吸走,往大水球里注射了红色的液体,最后,原本水灵灵的大水球竟变成了红色的大水球。
太空真奇妙,让我们继续探索下去吧!探索出宇宙更多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