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法规及指导原则学时
- 格式:ppt
- 大小:3.46 MB
- 文档页数:69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达到使用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我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而制定本规定。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第一条使用前提:凡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必须有明确的感染指征。
第二条选用依据:必须按照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选用,有条件时,用药前确定病原体,并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无条件时,应根据传统经验选用相应抗菌谱的抗菌药物。
第三条选用原则:一般情况下,应遵循“三先三后”的选用原则,即先用“一线”抗菌药物,后选用不常用昂贵的抗菌药物,先考虑口服给药后考虑注射给药,危重病人除外。
第四条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
润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第五条:合理使用的标志,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符合合理用药的三大特征: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三级分类管理。
第六条: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物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第七条分级原则1非限制使用(一线)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此类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头孢呋辛、磺胺类、呋喃类、磷霉素、制霉菌素、甲硝唑、抗结核杆菌药、红霉素等。
2、限制使用级(二线):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此类药物有:一代头孢、二代头孢、三代头孢、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喹诺酮类,替硝唑等。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为进一步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避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改善抗菌药物使用的混乱状况,合理降低病人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减轻病人药品费用负担,特制定本规定。
一、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1.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并做药敏试验。
根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对无病原学诊断或药敏试验结果,又确系病情需要应用抗菌药物者,可根据临床表现初步诊断感染微生物种类先进行经验治疗,选用药物时要熟悉抗菌活性、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结合药源、价格等因素选用。
住院病人用药前必须即时进行相关标本的送检,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选用抗菌药物⑴新生儿酶系、肝、肾功能不完善,在药物选择、剂量计算、给药间隔时间确定时要予以考虑。
⑵老年人选用抗菌药物要考虑其血清蛋白减少和肝肾功能减退的特点。
⑶妊娠期妇女的肝脏和胎儿听力易受药物损伤,要注意避免选用抗菌药物。
⑷患者既往药物反应史、重要脏器的功能和有无免役功能低下,也是选用抗菌药物的重要参考因素。
4.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⑴已确定为病毒感染和发热原因不明者,除有并发细菌感染或病情危急外,不宜轻易选用抗菌药物。
⑵尽可能避免无针对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防引起宿主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⑶为减少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避免皮肤和黏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需要局部用药时宜选用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
⑷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风湿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腹腔污染性的手术或清洁手术显露时间长、组织损伤严重、术中低血压、植入异物、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及疑受细菌污染的手术可预防性选用抗菌药物。
⑸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使用时必须掌握联合用药指征。
⑹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尽可能避免使用(肾、肝、神经、血管系统等)毒性药物,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是一类特殊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细菌已经频繁地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这严重限制了抗菌治疗的有效性。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制定一系列指导原则:1.仅在确实需要时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只能用于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情况,不能用于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
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做出合理的诊断。
2.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有不同的抗菌药物可供选择。
医生应该依据药物的抗菌谱和耐药性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此外,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和孕妇等,应考虑特殊用药要求和剂量。
3.严格遵守用药指南: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守相关的用药指南,遵循推荐的剂量、疗程和给药间隔。
不应随意调整药物剂量或延长疗程,以免过度使用或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4.注意抗菌谱监测:抗菌谱监测是指定期评估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抗菌谱监测,及时了解细菌的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对于一些多药耐药的细菌株,应避免对其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物,以免加重耐药情况。
5.不滥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有效,但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
医生应在明确需要的情况下使用广谱抗生素,并避免滥用。
对于轻度细菌感染,可以首选窄谱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细菌耐药问题。
6.避免过度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是指在没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为一些手术或操作进行抗生素预防。
过度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不仅不能预防感染,还容易导致耐药性的发生。
因此,预防性抗生素应该严格控制,仅在必要时才使用。
7.多学科合作: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和临床药学师等应共同合作,制定科学的诊疗方案,监测抗菌剂的使用和效果,共同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实施。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耐药性发生的重要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在医学领域,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对
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合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于临床医生至关重要。
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确定使用抗菌药物时,首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需结
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过敏史等因素进行考量,尽量选择对患者适用且能有效治疗感染的药物。
2. 个体化治疗原则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该实行个
体化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剂量和疗程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
3. 注意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4. 合理使用联合用药
在某些情况下,单一抗菌药物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感染的病原体,需要联合用药
来增强疗效。
临床医生在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5.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临床医生在使
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合理使用原则,严格按照指导原则选择药物和剂量,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结语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症的重要工具,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
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上述指导原则进行合理选择和应用,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一、目的为加强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保证医疗质量与患者用药安全,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规、文件,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
二、参考文件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号)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国卫办发〔2012〕82号)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4.《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42号)三、名词定义抗菌药物: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四、内容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根据本单位用药目录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2.将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列为非限制级,依临床需要有处方权的医生均可使用。
3.将疗效好、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价格比较昂贵、抗菌谱广、对人体微生态影响大的药物列为限制级,应控制使用,需经主治或主治以上的医师同意签字后方可使用。
4.将疗效好、毒副作用很大、价格昂贵或近期研制出的保留抗菌药物列为特殊级,应严格控制使用,需经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的医师同意签字或专科会诊后方可使用。
5.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限制级或特殊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仍应使用第一线药物。
(1)感染病情严重者如:①败血症、感染性休克;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心肺复苏存活后感染患者;④器官移植术后感染患者;⑤脏器穿孔者;⑥严重的蜂窝组织炎;⑦重度烧伤及其他重病感染者;⑧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⑨多发性创作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2)免疫状态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癌化学或放射疗法;③WBC<1×10^9/L;④艾滋病患者;⑤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在医疗领域中,抗菌药物是不可或缺的药物之一。
但是,随着种类和使用量的增加,抗菌药物的不当使用也成为世界性问题。
不仅浪费资源、增加药物耐药性的产生,而且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如过敏反应、药物中毒和不良反应等。
因此,为更好地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特制定以下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帮助临床医生更合理、更规范地应用抗菌药物。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根据病原体的特点、病程和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需要应用抗菌药物,并选择适合的药物。
对于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应加强监测和预防,采取控制感染的措施,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2.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
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育史、患病部位和合并疾病等因素。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注意限制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尽可能使用窄谱抗菌药物,并避免滥用抗生素。
3. 合理掌握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对于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也有所区别。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生,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
4.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调整剂量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临床表现也会影响抗菌药物的使用。
例如,肝肾功能损害者、孕妇、婴儿、老年人等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格外注意剂量的调整,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5. 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滥用和误用是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坚持严格的使用规范,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6. 注意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抗菌药物和其他药物之间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留意其他药物的使用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7. 加强监测和管理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管理也是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之一。
具体做法是,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做好抗菌药物的使用资料记录及数据分析,并加强机构间的协作与合作。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和临床应用管理1. 抗菌药物的基本认识抗菌药物就像是我们的“超级英雄”,专门对付那些让我们生病的小坏蛋——细菌。
但话说回来,虽然它们威风八面,也不能随便滥用哦!一旦滥用,可能就会出现耐药性的问题,那可就麻烦了,像是我们的超级英雄反过来变成了反派。
我们要明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多么重要,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早日康复,还能为保护这个“超级英雄”而尽一份力。
要知道,细菌也是会进化的,咱们可不能轻易让它们升级变强!1.1 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首先,咱们得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确诊是关键!不能随便看了个小感冒就急着吃抗生素,这就像是用大炮打蚊子,费劲不说,还不一定管用。
医生得先搞清楚是什么病,才能决定要不要用抗菌药物。
第二,适量使用也很重要,像喝酒一样,适量才能养生,喝多了就得喝西北风了。
再有,疗程得控制好,千万别中途停药,要不然细菌可能会卷土重来,给你一个措手不及。
1.2 抗菌药物的选择选择抗菌药物的时候,要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药物的敏感性来决定。
这就像是选队友,选对了才能打赢比赛。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过敏史、既往用药情况等来选出最合适的药物。
比如说,某种药物对某种细菌特效,咱们就该用它,别拿着家里的剩药胡乱组合,那可就是“病急乱投医”了。
总之,选对药物,才能事半功倍,早日康复!2. 临床应用管理抗菌药物的管理也不能马虎,得像调配鸡尾酒一样,讲究配比。
我们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示,听医生的话就像听家长的话,听得进去,才能不吃亏。
特别是在住院治疗的时候,医院会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有专门的管理流程,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2.1 用药监测用药监测是个大头,得经常关注患者的用药反应。
比如说,有的人吃了抗生素会出现过敏反应,这可不是小事,得赶紧停药,换其他的处理。
这就像开车,要时刻留意路况,发现问题立即处理,不然可就容易出事故了。
而且,治疗期间还得监测病情变化,确保用药的有效性。
要是发现用药效果不佳,就得及时调整,绝不能拖沓。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引言概述:抗菌药物是一类特殊的药物,其在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逐渐减弱,甚至出现耐药菌株的出现。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的健康,各国纷纷制定了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原则1.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公众健康的关键。
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增加,还可能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必不可少的。
1.2 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南医疗机构和医生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南。
这些指南是基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结果,可以指导医生在不同的临床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以及确定剂量和疗程。
1.3 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包括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制度、加强医生的培训和教育等。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医生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减少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发生。
二、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1 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抗菌药物适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等。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医生需要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副作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2 抗菌药物的禁忌症抗菌药物有一定的禁忌症,如对药物过敏、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和儿童等。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患者的禁忌症,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2.3 抗菌药物的替代治疗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抗菌药物可能不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对于一些轻微的感染,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如局部抗菌药物、物理疗法等。
这样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三、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3.1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的要求使用,包括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使用频率等。
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中断治疗,以免影响疗效和增加耐药性的风险。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i; ]3 S) Y. M( J- D6 n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r( T! {" R: R8 T5 e! `2 H2 c/ q) Z!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p1 H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8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 K9 |! U" v+ V , y c4 G& z$ B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1 N6 d"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0 w- w/ t6 W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处方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1.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治疗感染性疾病为目的,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基于明确的感染诊断,并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阶梯治疗原则,优先使用一线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二、三线抗菌药物使用。
4.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药物代谢特点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5.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最小剂量原则,避免超剂量使用,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6.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最小疗程原则,避免不必要的长期用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7.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联合用药原则,仅在必要时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抗菌药物的分类管理1. 根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抗菌药物。
2. 一线抗菌药物是指具有广泛抗菌谱、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
3. 二线抗菌药物是指具有较窄抗菌谱、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价格较高的抗菌药物。
4. 三线抗菌药物是指具有特殊抗菌谱、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大、价格较高的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的处方管理1. 抗菌药物的处方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开具,并按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进行管理。
2. 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遵循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注明抗菌药物的名称、规格、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次数、用药疗程等信息。
4. 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后,应将处方交与药师审核,药师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行。
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原则为促进抗菌药的合理应用、降低感染发生率,减少耐药性细菌的产生,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管理规范》、《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等相关规定,制定本指导原则。
一、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
2、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3、适宜的药物、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4、关注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减少、避免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发生。
5、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严格选药和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6、病毒性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1、按照《指导原则》,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分成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级。
2、医师应掌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根据药物的适应症、药物动力学特征、药敏试验合理选药。
3、门急症应以青霉素类及一代、二代头孢菌素为主,也可用喹诺酮类或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一般用药不允许超过第三代头孢类。
门诊应尽量采用口服药物,急诊视病情可选用不同给药途径。
使用氨基糖苷类及万古霉素类应注意耳、肾毒性,并监测血药浓度,尤其是小儿和老年患者。
4、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用药适应症为:严重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休克、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肠穿孔,腹膜炎,脓胸,免疫功能低下(如化疗、放疗、使用免疫抑制剂、HIV/AIDS患者),大手术后,烧伤,挤压伤,多发骨折。
5、预防用药原则上控制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特殊患者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但要注意剂量好疗程。
6、用广谱抗生素前需做痰、血、尿、便、胸水、脑脊液等培养,以便根据结果进行针对性调正。
7、门急诊用抗菌药物一般以三日为限,最长不超过七日。
8、联合使用抗菌药应严格掌握临床指证。
9、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局部使用的指证。
10、护士应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11、检验科细菌室每季度向医院提供临床标本分离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法规及指导原则学时教学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法规基础•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实践技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与教育•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监管与评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案例分析与实践01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法规基础抗菌药物是指一类能够杀灭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定义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真菌药等。
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法规要求23医生必须经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并获得相应的处方权,才能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医生处方权根据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不同级别的医生只能开具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疗机构应制定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标准,并定期对医生进行考核。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03社会监督社会公众和媒体应关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问题,对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曝光。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政策背景01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并定期公布监测数据和结果。
02医疗机构自我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0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预防原则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确诊感染部位和类型,以便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确定感染部位和类型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确定感染病原体预防用药的选择每种抗菌药物都有其适应症,应严格按照适应症使用,避免滥用。
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对感染病原体进行检测和药敏试验,以便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对于一些特定感染,如手术预防用药、医院获得性感染等,应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治疗原则一旦确诊感染,应尽快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控制感染的扩散。
抗菌合理应用的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推动我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我国范围内从事抗菌药物生产、流通、使用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抗菌药物是生物医药领域中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病症。
目前,对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因此,我国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条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是:科学选用、规范使用、妥善管理、防止滥用。
各级各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督,防止滥用和不当使用。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抗菌药物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药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第六条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审批、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依法查处用药不当的行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第七条抗菌药物的管理应当贯彻节约、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监督,减少不当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第八条抗菌药物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增强对抗菌药物的理解,提高用药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管理第九条抗菌药物的管理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管理。
第十条抗菌药物的生产单位应当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保障抗菌药物的质量和安全,依法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
第十一条抗菌药物的流通单位应当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保障抗菌药物的质量和安全,依法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
第十二条抗菌药物的使用单位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抗菌药物的管理,建立健全用药审核、配药、使用、监测和报告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第十三条抗菌药物的使用单位应当依法设立药事委员会,定期审查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用药不当的行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导言: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全球化的发展,细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
而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当,则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进而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危机。
因此,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成为当前医务人员亟需培训的重要内容。
本次培训将重点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做到科学、规范、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1.抗菌药物的分类2.每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3.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1.合理选择抗菌药物2.合理使用剂量和疗程3.合理选择给药途径4.合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5.合理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三、根据临床感染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治疗方案1.根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的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2.根据不同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3.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选择合适剂量和给药途径四、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和序贯治疗1.联合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序贯治疗的原理和方法3.联合治疗和序贯治疗的临床应用五、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1.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和原因分析2.如何预防抗菌药物滥用3.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机制4.耐药菌监测和控制策略六、抗菌药物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1.禁忌症的分类和具体内容2.注意事项的整理和总结七、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1.根据临床案例,分析和讨论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和使用2.探讨可行的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方法八、抗菌药物的未来发展1.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前景2.多学科合作防治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和挑战结语: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管理是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本次培训使医务人员深入了解了抗菌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禁忌症等基本知识,学会了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和使用的方法,并针对实际案例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希望通过本次培训,医务人员能够做到科学、规范、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为临床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指导原则毕节市中医院2012年10月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84 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陈竺二○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3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七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耐药性和患者的病情选
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应优先选择低毒性、广谱抗菌作用、耐药性低的抗菌
药物,并避免过度使用强力抗菌药物。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剂量和疗程。
遵循心血管、神经系统、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患者的用
药原则,并遵守药物相互作用的禁忌。
3.积极控制感染源。
临床医生应重视感染控制措施,采取必要的隔离
和消毒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从根本上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4.合理使用联合用药。
对于临床上存在多重感染菌株的患者,应根据
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病情,合理选择合适的联合用药方案。
在选择联合用
药时,应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增加毒副反应的风险。
5.加强监测和反馈。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报
告和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发生情况。
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
调整和改进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6.强化继续教育和培训。
医疗机构应组织抗菌药物应用的培训和教育
活动,提高临床医生和护士对抗菌药物应用原则的认识和理解,推广正确
使用抗菌药物的观念。
总之,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核心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这需要临床医生不仅
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临床判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不断
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现代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如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药物副作用的增加等。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减少不良影响,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制定本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
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机构1.医院将成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委员会,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药师、感染科医生、临床药理学专家等组成,负责制定和监督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的执行。
三、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和指引1.合理使用: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遵守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即在明确感染诊断、对致病菌进行敏感性检测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进行治疗,并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
2.限定适应症: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明确病因学诊断,仅对确诊的细菌感染进行治疗,禁止对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进行抗菌药物治疗。
3.避免滥用:抗菌药物不适合作为常规预防药物使用,除非经过充分评估并符合规定的预防指引。
4.合理配伍:医生应根据抗菌药物的药理特点、相互作用等,合理选择和组合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5.药物剂量和疗程: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感染严重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药物剂量和疗程,避免过量或过短的使用。
四、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价1.医院将建立电子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对每位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类型、剂量、疗程等进行记录和跟踪。
2.医院将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评价和报告,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合理使用比例等指标,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不合理使用的情况。
五、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和宣教1.医院将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向临床医生、药师等相关人员传达有关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知识和最新指南。
2.医院将开展抗菌药物使用宣传活动,向患者和公众宣传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不良影响。
六、抗菌药物使用的奖惩机制1.对于严重违反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的医生,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停职或开除等相应的纪律处分。